農村家譜誰來寫合理?

解焱


家譜如何編寫由誰來寫,這些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正常來說也就是隻有老一輩人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其實對家譜,大多數都是隻聽見這個東西但是根本沒見過,根本不知道里面記載的內容,而現在真正能保存家譜的大多數都是在農村,在城市裡面家族的概念都很模糊了,就更不用說家譜這個東西了,而真正的家譜保存大量都集中在南方,北方由於過去常年戰亂基本上家族都很少存在,家譜存在的數量就更少了。



家譜又稱為族譜宗譜,是專門用來記載 家族血脈繁衍以及重要人物的重要事蹟,一般情況下都是用表普的形式,其實家譜也是一種特殊的文獻,是以家族血脈繁衍和重要家族人物事蹟記載的古籍,也屬於記載部分特定群體的一本史書,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我們民族對宗族血脈關係這些是非常看重的,族譜是古代宗法制度的產物。


現在存在的絕大多數家譜其實都是明清時期開始編寫流傳下來的,在明清以前由於時間以及戰亂的原因,導致了絕大多數的古籍消失,現在超過明清時期的一些族譜是非常少的,大多數都是明清後開始編寫,當然明清時期還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就是專門幫人偽造編寫族譜的人,現在流傳的許多族譜有不少都是出自明清時期的這群人手中。

家譜其實就是姓氏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以父系血脈為主的家族事蹟和人物為中心,裡面記載著家族來源,以及遷途的事蹟,還有家族繁衍生息的過程,其中包括婚嫁,族規文化和家約等,家譜屬於中國三大文獻之一,一個是國史也就是古代官方記載的歷史,第二個是地誌,就是地方歷史的一些重要事件的文獻記載,第三個就是家譜族譜了。



家譜不只是記載著血脈和姓氏傳承,還記載著家族的來源的遷移軌跡,更有記載著輩分傳承,還有記載著家族重大人物事蹟,這種記載事蹟的叫做家傳,家傳分為列傳,內傳以及外傳,列傳是記載族內有功跡男子的事蹟,內傳是記載家族中有品行的女子的事蹟,外傳是記載家族中外嫁的有品行的女子事蹟。


家譜怎麼寫呢由誰來寫呢,其實家譜在過去都是由家族裡面的直系親來寫和保管,這種是在傳統宗法構架內的,長子長孫有特殊的優先權和特殊的地位,而家譜其實不可以說替換,只能說修訂,也就是說一定的年限修改一次,目的就是為了把這個時間段家族新增的人添加到族譜裡面,這種工作一般都是在家族中最重要的幾個德高望重的人監督下完成的,由族內文化水平高的人代寫入。

至於多久修正一次,這個每個宗族都不一樣,普通的有二十年三十年一次,大族的有的是十年一次,人丁單薄的有可能會是六十年一次,族譜由直系長子長孫保管,當然現在的宗族譜不一樣了,變成了小規模化,長子長孫已經沒有優先權,能人成為了族裡面的地位重要的人物,所以現在的家譜都是以自己三四代以內為主,很多都是重疊的,跟過去的族譜有很大的區別。


無法超越的足跡


沒有經歷過家譜編寫的過程,但是手上正好有一本家譜,來說說我從家譜裡看到了些什麼吧。

我姓陳,祖輩是江西義門陳,我們這一支叫聚星堂,現居安徽安慶。

家譜首頁就寫明瞭所有輩分信息,我是遠字輩,家譜裡最大的是慶字輩。反面還有一頁輩分,所以離用完還早得很呢。

後面的序裡介紹了這是第六次續修家譜,1997年開始,幾乎用一年時間修完。原定30年一修家譜,但是上世紀兵荒馬亂,中斷了近90年,第五次續修還是在清宣統元年,即1909年。

“譜之為史,譜之為書。撰牒續修,功在千秋。”

從後面的紀事來看,先是家族中輩分長且年齡高的幾個老先生牽頭,召開了幾次小規模會議,決定續修家譜,並對大體上的工作任務做了分配。

這一次續修難度相較於之前的幾次更大一些,隔了接近100年,很多東西要四處考證才能確定。

但是有幸家族裡有位清末民國時期的教書先生,飛南公,他對族中人、事都非常上心,年齡大了之後更是專心族事。這一次續修很大程度上仰仗飛南公留下的文稿。

這當然還不夠。要有人去外地各地探訪遷出的人家;在本地戶戶核查,生老病死,墓葬位置,都是必須的信息;捐款、支出,筆筆賬目都要清楚;彙總各家人丁,按統一格式撰寫。所以這不是誰一個人能完成的事情,需要一個大家族齊心協力才可以。

家譜正文第一頁,就是我們這一支的一世祖,慶五公。他的出生年份已經不知道了,但是第九世是明朝萬曆年間生人,可以推知慶五公生活明代中前期,距今應該有約600年了。

每一行就寫了每個人的信息,他的出生去世年份,娶妻生子的情況。五世祖甚至還當過太常博士的官。

仔細研究這本家譜,還是能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

比如舊社會的時候重男輕女,妻子連名字都不寫,只寫劉氏、王氏這樣,女兒也不寫名字,只用序號一二三四來區分;現在所有孩子都會寫姓名,出嫁情況也會寫清楚,嫁給哪裡的誰。

另外過繼也有兩種情況。如果哥哥沒有孩子,弟弟即使有好幾個孩子,也不過繼給哥哥,而是讓大孩子雙祧;如果弟弟沒有孩子,哥哥只有一個孩子,弟弟家就只能絕後了,若哥哥家有幾個孩子,會直接過繼一個給弟弟。例子還是比較少,也可能不準確。

最後,這個謀賓竟然字小貓🐱!


墨聞


寫家譜是大事,也是非常複雜、要求很高的事。要動員整個家族的力量,選最優秀的人才來完成。

山東日照丁氏家譜最近一次續修是十年以前的事情。我參與了一些工作,瞭解其中的過程。以此為例說說這事吧。

一是整個日照市的丁姓人成立了類似領導小組的組織,由丁姓擔任過市級領導的、在各行各業出類拔萃的人任組長、副組長、委員。這個組織的任務是制定規劃,拿出總的思路,統一家譜的格式、體例,招募優秀人才,籌集活動經費,協調對上對下關係。

二是丁姓人比較集中的每個鎮、村,丁姓人流動比較多的外地(像東北、臺灣),都要成立相應的組織,完成更下一級的工作。

三是確定一批基層的資料收集員,經過培訓開始蒐集資料,填寫每一位丁姓人的資料。

四是由高層次文化人,對基礎資料進行修改、完善、編輯,拿出家譜的初稿。

五是找大學的專家學者、史志辦的專業人員對家譜初稿進行修改、論證。

最後成書,印刷,分發。





懂得36699


家譜的編修是有很多規矩的,不是一句誰來寫就能說得清的。每一次重修家譜,大體這幾個方面是不能少的。

第一,是序言。

古時修譜都有時間規定,每隔多少年必須重修一次,每次重修則必須重寫序言。所以,凡是能留傳下來的家譜,都有許多篇的序言。

序言的內容無非是介紹本族由來,以及兩次修譜之間所發生的大事以及修譜的意義等。撰寫序言不是隨便找個人就可以的,一般都需要請當地有聲望的人來寫,如果這個人與本族是世交,那則是再好不過了。

第二,是人物傳記。

兩次修譜之間,如果本族發生有名望的人過世。那麼,在修譜時就要為其專門寫傳記,以示模範代代相傳。這個寫傳記的人可以是本族在外社會地位較高的後輩,也可以聘請外族有社會名望的人來寫。

第三,是人員的增減。

這部分工作在舊時是放在平時做的。家庭中如果發生生、死等情況,一般會主動向家族報告。那時候,每個家族都專門有人記錄本族生老病死情況。到了修譜時,把平時記錄的情況彙總一下,做成世系表就可以了。

上面這些主要是書面工作。其實,比起書面工作,更重要的是家譜編修的組織。

一般來說,需要成立一個類似領導小組的組織,族長是組長,各房長輩是成員,還要吸收一些文筆較好,組織協調能力強的年輕後輩參與。

領導小組的職責主要是負責整個編修工作的統籌,比如經費的收支,人員的安排,儀式的舉行等等。

現代社會修譜最累的工作是尋訪後代。以本人家族為例,將近百年未修譜,前幾年開始重修家譜,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尋找本族人員。

由於時間跨度太大,地名、地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居然有一房人無論如何都找不到了。而且,據原家譜記載,這房人員就在本縣,並未外遷,村莊名字什麼的都清清楚楚。但是,找到了村裡,卻根本沒有這房人員的蛛絲馬跡。

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一起討論。


鄣南煮史


在我老家族譜都是有家族德高望重有文化的長輩保管包括修譜,現在我是第17代掌譜人😂我還是個00後啊





寶樹振家聲


我們中華民族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傳承的一個偉大民族。自古以來,人們就崇尚孝道,講究追根溯源,祭奠紀念先祖。

因為人們要追根溯源,所以記錄一個家族發展史的家譜就應運而生。就象國家有史記,地方有縣誌一樣,很多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譜。特別是一些名門望族,家譜延續了幾十代,跨越幾百上千年。祖上有什麼人做過大官,家族何時出過什麼大事全都記錄在冊。而且以前起名都是按照族譜裡的字輩嚴格按輩份取名。時至今日,同姓的陌生人還能根據輩分確定誰是叔誰是爺。

可見,家譜在以前確實還是很重要的。所以家族裡的族譜過些年又要按照生老病死娶妻生子興旺發達來續譜。


那麼,農村裡的家譜都是誰來寫呢?

通常修家譜都是由家族裡有一定影響力或德高望重的老者牽頭,組織幾個人合作完成。

這裡面必須有年齡大明事理頭腦活的老人。因為家族最近幾十甚至近百年發生的大事和一些人事他們都親歷過成聽前人說起。所以他們就是家族裡的一部活歷史,修家譜自然離不開他們。

其次,現存輩分高,威望高的老者也是需要的。家族裡的一些不平事成有爭議的人該不該寫進家譜,以什麼身份什麼方式寫進去是需要他們來定奪的。


再者,當然也需要家族裡文化較高的人了。這個自不必說,編撰修改,歌功頌德,激勵後人需要他們。

當然,還需要一些見過世面,精力充沛的年輕人。族裡的很多人很多事都需要去核實落實。包括某人何時在何地出生,何時亡故於何地,墳塋修在何處都是要一一落實的。有的大家族分支多,經過歷史遷徙(比如湖廣填四川)後分布較廣,這些事要真實詳細記錄的話是需要這些人去到處跑的。

還有一種人不得不說,那就是族裡的有錢人。修家譜是全家族的事,有的集資眾籌,有的做好成本價賣給族人,但也有一些經濟實力雄厚的人主動承擔費用。所以家族裡還是歡迎這些人的!


隨著時閩環境的變遷,現在家族裡的很多觀念越來越淡漠了,很多人起名也不按輩分起了。其實在某一方面來看,這還真不怎麼好。

好在農村還是有很多人在繼續傳承這些祖先留下來的東西。


嶺上走馬


農村家譜誰來寫合適(不用合理)?我參與我們馬氏族譜編寫具體工作,依我的經驗和目前狀況,談一下我的建議:首先成立家譜編寫組委會,主任委員由家族德高望重長輩擔任,副主任委員由具體叢事編寫一至三人擔任,委員若干名,應由各支糸德高望重人出任。其次編委會,主編必須由有經驗和寫作功底的人擔任,副主編由有經驗且有精力的人擔任,負責日常工作,編委由若干人組成,根據支糸具體確定,每個支糸要提供本支糸基本材料。其三後勤保障組,組長要由經濟實力人擔任,本著自願捐款,不足部分就由各機構主要負責人分擔,再不夠的話就由後勤組長負全責了。第四由組委會主任召集籌備會議,宣佈各項工作事項。第五,各組織開始工作。第六,初稿完成後,召開祭祖大會,一是祭祖必要的程序,二是核對家譜初稿。第七審稿定稿,由編委主任負責。第八,家譜發放…


平安幸運10


家譜是一個家族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家族史,二零一三年我參加了並主筆撰寫了家譜,裡面內容太多而且複雜,特別是原來的老譜老字體,但大多數還是認識的,帶上新華字典一目瞭然,無傳無序不成譜,人際關係要搞清楚,不掉戶不漏人,包括去逝的人也要記載,家譜一般分兩種版本,第一是歐陽版本,第二是瓜藤式版本,多數家族用歐陽式版本,每面從上到下要系五代,到第六代就另開頭系,俗稱五代六抬頭,必須銜接準,面格則方必須要交代清楚,即某某公支孫下世系,不然就亂套不便於查找。修家譜只要把輩份銜接好就清楚了一部分,但寫傳序的確要有一定水準,字數不要多,又要簡明扼要的把要寫內容寫出來,一般都是德高望重又對家族有重大貢獻的人,才夠資格寫入傳和序。必須交代一下:寫已故的人為傳,在世的人為序,這是有講究的。另外家譜有許多目錄,比如:名人文人錄,他是記載家族中有人在某某年當官特別是高官,某某人考上狀員(大學生在某某高校畢業)商人即富人出資為家鄉修建祠堂公路橋類公益性設施等等。總之修家譜是一個系統工程,耗時耗人力費錢的事,人員分工走訪是最費時費錢的,特別是校對要精準,司賬管錢各項開支能減就減,還有不理觧的人,扯皮拉勾,不願出錢等等,人上一百各種各色。修譜是叫做賣力不討好的差事,但想想總得有人做,只要自已走的正,問心無愧就行。


歷史刻錄


修家譜具有一定的專業性、科學性和技術性,所以必須要有一支穩定的專業修譜隊伍。這支隊伍具備三個條件:

一是有一定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

二是要有大專以上的文化水平,並有一定的寫作能力;要具必要的文化基礎。文化愈高愈好。要懂得一些歷史知識,要大致能讀懂古人編纂的家譜,要有辨別真偽的能力。要對編修家譜有興趣。興趣來源於對家譜文化的喜愛和關注,也就是家譜文化意識。認識家譜的意義和作用,文化意識是一個前提。

三要熱愛修譜工作。只有熱愛,才能把家譜修好,自覺地鑽研家譜知識,不畏艱苦,認真調查研究,蒐集資料。還要有奉獻的精神。編修家譜是本家族的“公益事業”,是文化行為而不是商業行為。家譜圖書不能拿到市場上賣出賺錢,大都是收藏,是傳家之寶。奉獻一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既出錢又出力的那就更好了。參與家譜編修的人員,不應有貪圖利益的思想。作為編修家譜的牽頭人在村裡要要一定的威望,要有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經費的籌集、人員的分工以及整個過程中重要問題都要經過討論決定。

四要對編纂家譜的執筆人,要有特殊的要求。要有比較淵博的知識。包括文學、歷史、哲學、政治以及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要確立編纂的指導思想、方針的確立、內容的劃分以及對複雜材料的取捨等。

五要有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編纂者的文風要樸實,要大眾化,要讓更多的人能看懂。尤其是鄉村,讀者的文化水平較低,一定要用淺顯明瞭的文字和詞句。同時,還要做到敘事準確,論說合理,語言精煉,邏輯通順,輕重得當。

六要成立族譜纂修機構,推舉負責人。這個機構是修譜的組織者,其負責人,或曰主修,或曰理事長,舉足輕重,他應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輩份高,說話比較有影響。修譜班子確定了以後,就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開會議事。


寺下白丁


家譜作為記載家族世系繁衍以及一個家族內重要人物事蹟的一種特殊的圖書體裁,其實是與國史、地方誌相併列的,屬於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對於研究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有其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和作用。家譜可以比較真實地反映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所以近幾年社會上又興起了續修家譜的熱潮。那農村家譜續修由誰來寫比較合理呢?

一般來說,一個家族想要重修家譜,必然要預先成立“家譜修編委員會”,主要有族內有名望的人士以及有文化的人士組成。他們要整理家族世系,組織文字資料,挨家挨戶落實人丁姓名,出生日期及相關經歷等等,以便上譜。

這家譜的修編是需要經費的,所以這經費的籌集也算是修編家譜的一件大事。一般來說,在過去續修家譜的經費來源主要是族產的收入等,然而到了現今社會,一些族產已經不復存在,所以經費來源主要是靠宗親贊助。像族內一些搞企業的成功人士,他們會捐款贊助續修家譜。當然,也有的採取集資形式,由族內人以戶出資方式收取資金,完成家譜修編工作。

一般來說,家譜由四個部分組成。有譜序、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文獻等,譜序主要是記載闡明本次修譜起因和目的、以及修譜的經過、釋清家族的歷史淵源、遷徙過程及譜學理論等,其目的就是宣揚祖先功德,使子孫敬祖向善。而凡例是本家族思想的概括性表述,用以說明本家譜的編修內容和基本原則,是家譜編修的綱領性文字。家族世系是一本家譜的核心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家族世系不僅記載了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等支系的繁衍,更能從中看出一個人的五服排行及上承支系等個人信息。家族文獻則是收錄記載了本族的家訓、族規、田產契約、祠堂墳塋,以及先人的詩文傳記等一併收錄在內。這就是家譜的幾個組成部分,當然有的家譜最後也有捐獻榜,記載了續修家譜族內人士捐款的詳細情況等。

當前期的調查、籌集經費、蒐集材料等工作完成之後,便會由修譜委員會選出家族內文字功底較好之人執筆,修編家譜,等完稿後由編委會統一校對,以免出現遺漏或是差錯,確認無誤之後,才會組織印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