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的兩個兒子在靖難之役的時候一個幫助朱棣,一個幫助朱允炆為什麼?

中國歷史研究所


徐達是元末明初的名將,戰功赫赫,幫朱元璋奪得大明天下,被封為魏國公。子女地位也顯赫,女兒嫁給朱棣,長子徐輝祖繼承了魏國公的爵位,四兒子徐增壽被任命為左都督。


徐輝祖

朱棣幫朱元章南征北戰,立下無數戰功,性格里就有一股鐵血味道。對於年輕的建文帝是頗有輕視和不服的,早有謀反之心。


朱棣

於是拉攏了不少朝中重臣和各環節重要人物,其中就有徐增壽。徐增壽能被朱棣拉攏,加入謀反陣營,我估計原因有兩個方面:

一、朱棣是他姐夫。在感情上朱棣比建文帝更親近,徐增壽比較注重親情。

二、覺得地位比不上哥哥,他哥哥徐輝祖繼承了魏國公的爵位,而他只是一名左都督,地位相差太大,心裡難免有落差。如果朱棣謀反成功,自己就有從龍之功,到時地位肯定不可同日而語。

而徐輝祖大氣穩重,極具才能,更注重國家正統,國家大於親情,所以不接受朱棣的拉攏。


當朱棣起兵謀反時,徐增壽在京城中策應、提供情報,最後被建文帝發覺,腰斬於城中。

他哥哥徐輝祖帶兵反抗朱棣,他指揮有方,給朱棣帶來不小打擊。可惜建文帝不懂用軍,胡亂指揮,而且重用草包將軍李景隆,徐輝祖用兵被束手束腳,最後被朱棣俘獲,軟禁至命終。


北風hxn


徐達是明朝的開國功臣,朱元璋的得力干將,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在建立明朝之後,朱元璋便封其為魏國公,是開國六公爵之一,是極大的榮耀。

但是隨後的一場政變卻讓這個榮耀的家庭陷入了兩難的困境,建文元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亂,從北京起兵。明朝陷入了建文帝和燕王的爭奪之中,對於徐達家族來說,這是一個難辦的問題,首先,建文帝是明朝的正統,作為朱元璋的老部下、明朝的魏國公,自然是應該忠於建文帝的。但是,另一方面,徐達的女兒嫁給了朱棣,朱棣是徐家的女婿,萬一朱棣成功了,對於徐家來說也不是壞事。但是關鍵是現在怎麼辦?


最終,徐家選擇了兩邊押寶的方法,其實很多大家族在面臨這種選擇的時候都會這麼做,因為這樣不管那邊獲勝都能夠保證家族的延續,犧牲了家族的一部分總比一半的概率犧牲全部家族要好。


所以,徐達的兩個兒子選擇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繼承了徐達魏國公的大兒子徐輝祖則堅定地站在了建文帝這邊,徐輝祖作為南軍(建文帝軍隊)的主將在白河溝之戰中掩護李景隆全軍撤退,保存了南軍實力,之後也曾大敗燕軍,當燕軍渡過長江、建文帝大勢已去之時,徐輝祖仍然忠於建文帝、抵抗燕軍。最終,朱棣進入南京城,成了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徐輝祖被削去魏國公的爵位並被幽禁在家。

而徐達的第四子徐增壽則選取了和大哥截然相反的道路,他在朱棣起兵之前多次為朱棣打掩護,表示朱棣絕對不會造反,延遲了建文帝對朱棣採取行動的時機。而在朱棣起兵之後,徐增壽還多次向朱棣傳遞信息,做了朱棣的內線,在燕軍渡過長江之後被建文帝誅殺。在朱棣即位之後,將其追封侯,之後又晉封為定國公。

從此以後,徐達一家有了兩個公爵,一個是魏國公(後來徐輝祖的兒子又在永樂五年繼承了魏國公爵位),一個則是徐增壽的定國公爵位。這也意味著徐達家族的博弈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天涯看點歷史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託賓曾經說:“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

六百多年前的徐達肯定沒聽過這句話,但是分散投資降低風險的道理卻比託賓知道的早的多。


徐達,明初著名軍事將領,滅元主要功臣之一。明朝建立後,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死後被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據徐達陵墓神道碑記載,徐達有四子四女。長女嫁給燕王朱棣,日後成為皇后;次女嫁給代王朱桂;三女出家為尼;四女嫁給安王朱楹。長子徐輝祖,次子徐膺緒,三子徐添福,四子徐增壽。

徐達四個兒子中,三子徐添福早夭,其餘三子承襲了徐達爵位。其中,長子徐輝祖襲魏國公,二子徐膺緒襲指揮使,四子徐增壽襲左都督。

徐達出生於1332年,前半生跟隨朱元璋平定天下。30歲時,長女出生,36歲時,長子徐輝祖出生,徐達屬於晚婚晚育的那類人。

徐達死於1385年,此時長子徐輝祖僅僅17歲,四子徐增壽僅僅6歲。家主早逝,子嗣年弱,如何在叢林官場生存下去,保證家族延續,成了徐家不得不面對的困難。

徐達在世時就為人謹慎,安不忘危。例如朱元璋喜歡下棋,閒暇之餘總喜歡和徐達對弈幾局。徐達棋藝雖然在朱元璋之上,但從未贏過。有次朱元璋下旨,要求徐達不必謙讓。徐達仍然將棋子擺成“萬歲”二字贏得對弈,意思是萬歲贏了。

徐達子孫也繼承了徐達的這種為人處世之道,尤其在靖難之役中,徐家三子將這種為官哲學發揮的淋漓盡致。

1399年,朱元璋之孫朱允炆登基,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發動戰爭,爭奪皇位。

山河帶礪、前途未定之際,徐家迅速做出反應:長子徐輝祖輔佐建文帝朱允炆;次子徐膺緒中立,不持任何立場;四子徐增壽,身在南京心在燕,作為內應和朱棣聯絡。

靖難之役發生之前,朱棣將三個兒子送入南京城充當人質。朱允炆對怎麼處理這三個堂兄弟很是頭疼,於是諮詢徐輝祖。

徐輝祖說:“三甥中,獨高煦勇悍無賴,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為大患。” 力主將三人軟禁甚至斬殺。

建文帝詢問徐增壽時,徐增壽卻信誓旦旦地說:“燕王先帝同氣,富貴已極,何故反!”

在徐增壽和駙馬王寧的運作下,朱棣三子終回了北平城。朱棣再也無後顧之憂。

當朱棣渡過長江,將要進入南京城之時,建文帝當面質問徐增壽,徐增壽啞口無言。朱允炆一氣之下,一劍劈死了徐增壽,並陳屍皇宮。


再說朱棣進入南京城,大肆追捕朱允炆舊黨。處理徐輝祖時,朱棣本想賜死,但考慮到自己皇后是其姐姐,加上徐達之功,免了死罪,但剝奪一切俸祿爵位,貶為庶民。

朱棣看到徐增壽的屍體時,萬分悲痛,撫屍大哭。後來朱棣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諡忠愍。第二年,又進封為定國公。

徐膺緒,沒有參與這場戰爭,既無功也無過,一直在指揮使上安安穩穩的,直到去世。徐膺緒死於1416年,享年44歲,是徐家四子中年齡最大的。

三個兒子,三個立場,無論是叔叔朱棣榮登大寶,還是侄子朱允炆平叛成功,徐家都會留有一脈。即使朱家其他人漁翁得利,得了天下,還有中立的兒子徐膺緒。怎麼算徐家都不虧。

當然,如果反過來看,無論誰贏,徐家都是有損失的。但兩權相害取其輕,在局勢混沌的情況下,不失為明哲保身之妙計,相較於家族覆滅,損失是可以接受的。


別酒流年


大家好,彈指千年為您解答!

徐達的傳說還是比較多的,這個農民出身的中山王,從參加起義就一直跟著朱元璋打天下,他治軍嚴明、屢建功勳,是大明朝最負盛名的開國功臣之一。

1385年,年僅54歲的徐達去世,而關於他的死也是充滿傳奇的色彩。朱元璋稱帝沒多久,開始擔心自己的身後事了,開始害怕這些功臣會危害大明的江山,於是想除掉這些老臣。徐達首當其衝,傳聞朱元璋知道徐達患一種名叫背疽的病,極難醫治,而且不能吃鵝肉,於是朱元璋賞賜了一大碗的鵝肉給徐達,並讓他當面吃完,徐達含淚吃完了燒鵝後,最後全身潰爛而死。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徐達知道自己必死,所以服毒自盡,以自己的死給徐家留下血脈。至於真相如何呢,已不可考!

徐達一共有四個兒子:老大徐輝祖、老二徐添福、老三徐膺緒、老四徐增壽。

大兒子徐輝祖在徐達死後,承襲了魏國公的爵位,因為朱棣登帝即位,他拒不出迎。朱棣大怒,當即削掉了他的爵位將他終身監禁在自己家;徐達二兒子徐添福依《明史》記載是折腰了,這裡暫且不論。小兒子徐增壽本來繼承了定國公的爵位,按理說應該高枕無憂的,但是因在建文帝削藩過程中替朱棣說話,認為燕王朱棣無反意。結果沒多久朱棣直接就反了,建文帝只有殺他洩憤。可以說說也是一個苦逼人。當然朱棣在當上皇帝之後,自然也對他進行追封“武陽候”。因此徐達的四個兒子只有三兒子徐膺緒得到了善終!

之所以說徐達的兩個兒子在靖難之役的時候一個幫助朱棣,一個幫助朱允炆。說的就是大兒子徐輝祖和四兒子徐增壽的站隊問題!在當時的歷史背景條件之下,身為功勳之後的徐家一門雙國公,想要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不論你是支持朱棣還是支持建文帝,又或者是保持中立,在政權穩固之後都要面臨來自皇帝的清算,站隊正確的,自然是水漲船高。但如果錯了呢?絕後都是輕的了!

筆者認為,徐家分開支持的做法看起來很投機,但也是一種辦法。不管最後誰得了帝位,徐家的血脈都能夠保住。只不過歷史就是這麼喜歡開玩笑,老大老四都沒等到自己的主子上位,就被幹掉了,而三兒子雖然沒站位,但朱棣應該是看在老四的面子上,對他沒做追究,血脈才得以保存!

結束語:徐達一生看似輝煌,實則悽慘!和老朱是拜把兄弟有如何呢?在皇位與權力面前一切都是一文不值的。徐達老婆被朱元璋殺了,兩個兒子被老朱後代殺了,如果他在天有靈不知道會不會後悔追隨朱元璋!


彈指千年


徐達(1332年-1385年)輔佐朱元璋敗陳友諒、滅張士誠、攻克大都覆滅元朝,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列大名開國第一功臣,封魏國公,死後追封中山王。

徐達共有四個兒子:老大徐輝祖、老二徐膺緒、老三徐添福、老四徐增壽,除了老三徐添福早死外,徐輝祖、徐膺緒、徐增壽三兄弟在後來的靖難之役中分別選擇了不同的立場。老大徐輝祖堅定地支持建文帝,老二徐膺緒則保持中立,老四徐增壽暗中支持燕王朱棣。同是一家人、親兄弟,他們為什麼會做如此不同的選擇?

01

老大徐輝祖為什麼堅定支持建文帝朱允炆?

儘管徐輝祖的妹妹嫁給了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徐輝祖一直是朝廷和建文帝的忠實支持者,並且曾經親自領兵把自己的這個妹夫打得狼狽不堪,還曾經勸建文帝把朱棣的三個兒子、也就是自己的三個親外甥扣留在京城作為人質。

徐輝祖能征善戰,頗有乃父之風範,可惜在徐輝祖領兵剿滅朱棣的最緊要關頭,朱允炆聽信讒言將徐輝祖調回京城,失去了滅掉朱棣的最好機會。如果朱允炆能完全信任徐輝祖,那麼朱棣早就完蛋了,別說渡過長江,連小命都保不住。

徐輝祖為什麼要堅定地支持幫助建文帝,打擊自己的妹夫?原因其實很簡單。

大明開國之初,朱元璋就立下了嫡長子的繼承製度,希望藉以能夠維持江山永固,所以即使自己的大兒子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後,朱元璋也沒有再從自己的兒子中選取繼承人立為太子,而是立朱標的大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來繼承自己的皇位。

朱元璋立下的這套嫡長子繼承製度受到了很多朝廷大臣的擁護,而徐輝祖身為徐達的嫡長子,繼承父親魏國公的爵位,也是這個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自然打心底裡擁護和認同這套制度。所以

在徐輝祖心裡,朱允炆才是大明皇室的正統,是朱元璋事業的正宗合法繼承人,是天下百姓民心所向,朱棣不過是一個亂臣賊子。

古人又講究大義滅親、先忠後孝,國事為先,徐輝祖很明顯受到的就是這樣的教育。所以在認定朱允炆是正統、是正義所在,即便朱棣是自己的妹夫,他也會義無反顧的支持朱允炆、反對朱棣。

可惜朱允炆關鍵時刻沒有信任徐輝祖,導致自己失敗。雖然朱允炆有負徐輝祖,但徐輝祖不負朱允炆。朱棣攻入南京後,面對朱棣的威逼利誘、親情攻勢,徐輝祖一直採取不合作態度,最終被朱棣幽禁之死。

02

老二徐膺緒為什麼保持中立

面對自己的姐夫朱棣和皇上朱允文,徐膺緒在這場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即沒有幫助朱允文攻打自己的姐夫,也沒有暗中給朱棣通風報信。

徐膺緒之所以選擇這樣的策略,也很好解釋。他是老二,對嫡長子制度沒有很強的認同感,對他而言,朱棣、朱允文都是老朱家的人,誰當皇帝不是當。

而且形勢不明朗,保持中立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憑藉自己是徐達的兒子、朱棣的小舅子,即便自己不選邊站,不論是朱允文還是朱棣當皇上,徐膺緒都能夠保有榮華富貴。但是如果選錯邊了,結局就有可能悲催了。

03

老四徐增壽為什麼暗中支持朱棣

和老二一樣,徐增壽作為徐達最小的兒子,對嫡長子繼承製度更沒有感覺,徐達魏國公的爵位怎麼也輪不到他來繼承。

徐增壽也可以在這場戰爭中保持中立,以獲得萬無一失的榮華富貴。

然而徐增壽選擇了身在曹營心在漢,雖然人在朱允文的朝廷當官,卻一直替姐夫朱棣說話,還屢次向朱棣密告京中部署,最終被朱允文發現,當面質問,徐增壽不能回答,朱允文大怒,將其當場誅殺。

徐增壽這麼做的原因很明顯,他想在這場博弈中下注,以期獲得更大的回報。在朱允文手下,徐增壽靠著父蔭到了個不大不小的左都督,而且不是世襲的,對徐增壽實在沒有什麼吸引力。所以徐增壽就冒險選擇了支持朱棣,如果朱棣成功,他就能封公封侯。

雖然徐增壽被朱允文殺了,但毫無疑問他賭對了。朱棣稱帝后,追封他為武陽侯,後來又進封定國公,爵位由其子孫繼承,一直傳至明末。

徐增壽泉下有知,也應該欣慰,感嘆自己沒有白死。


風雅齋


徐達,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極為重要的開國功臣,是軍事統帥,赫赫有名的淮西二十四將之一。隨朱元璋出生入死,東征西討,參加了滅亡元朝、剿除張士誠、掃平陳友諒等幾乎所有的戰爭,而且基本上都是軍事主官,負責指揮戰鬥,為大明立下了汗馬功勞。朱元璋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他的死因,有的說病死,有的說被毒死,有的說是被賜鵝致死,眾說紛紜。

徐達共有四個兒子,除了三兒子死的早,其餘的都是地位顯赫的官員,徐達的長女嫁給了燕王朱棣。

“靖難之役”的時候,老大徐輝祖,老四徐增壽都在朝廷為官。其實朱棣朱允炆的叔侄之戰,朱棣是起義造反的一方,是叛逆,雖然說也是自家的事情,但是朱棣是不義之師,戰爭初期實力也不大,但朱允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卻被朱棣反敗為勝,硬生生的給推翻了,落得個可悲的下場,從此音訊皆無。

戰爭開始時,老大徐輝祖忠於朝廷,堅決支持建文帝朱允炆,給他出謀劃策,對抗朱棣。與老大不同,老四徐增壽眼見朱棣勢力逐漸壯大,又是自己的姐夫,認為還是自家人當皇帝好,所以轉向朱棣一方,在朝廷當起了朱棣的臥底,秘密的為他通報朱允炆和朝廷軍隊的一舉一動,使朱棣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情報。

但是徐增壽給朱棣通風報信的事情,後來還是被朱允炆知道了,怒氣衝衝的朱允炆,當面與其對質,徐增壽理屈詞窮,被朱允炆當場給殺了。

朱棣稱帝后,考慮到徐輝祖是徐達的兒子,又是自己的小舅子,所以並沒有殺他,只是將其削職為民,讓他回家了。

徐達的二兒子徐膺緒,是個有心機的人,他是兩頭都不得罪,採取中立態度,後來借姐姐的光,朱棣又給他升了官兒,兄弟之中他的結局卻是最好的。





歷史微點


我是歷史漫談君,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徐達與朱元璋是發小,是元末明初的名將,曾經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被朱元璋封為魏國公。

徐達的大女兒嫁給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開始被封為燕王妃,朱棣篡權登基之後,封徐氏為徐皇后。

徐達共有四子:長子徐輝祖、二子徐添福、三子徐膺緒、四子徐增壽。

長子徐輝祖1368年生,面如冠玉,英姿非凡,明朝大將,1385年,17歲時就繼承了魏國公的爵位,地位明顯高於其他三兄弟。四兒子徐增壽,1374年生,被任命為左都督,三兒子徐膺緒曾任尚寶司卿,後升至中軍都督僉事,世襲指揮使。三人均在朝廷效命。而老二徐添福則早夭。



在發生靖難之役前後,老大徐輝祖忠誠於朱允文,忠誠於朝廷。老三徐膺緒保持中立,做老好人,兩邊誰也不得罪。老四徐增壽則挖朱允文的牆角,做了一個小小的朱棣的內應,眼線,把朱允文這邊一點一滴都報告給他的姐夫朱棣。

之所以徐輝祖兄弟幾個有著幾個不同的態度,佔隊不同,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1,老大徐輝祖是明朝大將,又有魏國公的爵位,受徐達影響也大,對朱元璋親定的朱允文絕對忠心耿耿,絕無二心,即使親戚朱棣拉攏也拉不過去。因為本身朱棣篡位名不正,風險也大,老大徐輝祖也不會去冒這個險。



2,老四徐增壽小老大徐輝祖六歲,20多歲,死的時候才28歲。小夥子年輕氣盛,很容易就被姐夫朱棣拉攏過去了。可能朱棣也給他許諾,事成後榮華富貴什麼的。並且他看好朱棣,希望通過他能讓自己在仕途上能更進一步。

有人說兩個雞蛋不能同時放在一個筐裡,我覺得這不是主要原因。作為徐輝祖和徐增壽兩個獨立的人,只是個人做人做事的原則和感情偏向的天平不同而已。

最後,兩人都沒有逃脫悲慘的結局。

徐增壽給他姐夫朱棣沒有少打小報告,朱允文曾經問徐增壽,朱棣有沒有反心。徐增壽說,燕王朱棣已經非常富貴了,為什麼還要造反呢。後來朱允文發現情況不對,最後被燕王打敗,然後找徐增壽來對質,於是揮劍把徐增壽斬殺。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 增壽以父任仕至左都督。建文帝疑燕王反,嘗以問增壽。增壽頓首曰:"燕王先帝同氣,富貴已極,何故反!"及燕師起,數以京師虛實輸於燕。帝覺之,未及問。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壽詰之,不對,手劍斬之殿廡下。



而徐輝祖作為大將,積極的與朱棣的軍隊進行抗爭,結果由於李景隆決策失誤,還有其他種種原因兵敗。

朱棣登基的時候,徐輝祖待在父親的祠堂裡,不去拜見。於是朱棣把他囚禁一直到死,死時年僅39歲。

可悲可嘆,雖然徐達的兩個兒子老大徐輝祖和老四徐增壽兩人立場不同,各為其主,但是結局都比較悲慘。而老三徐膺緒保持中立,得以善終。


歷史漫談君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問一下徐家最後結果是什麼呢?最後的結果就是徐達後人與明朝一同榮辱,直至明朝滅亡,徐家才退出歷史舞臺,而且徐輝祖與徐增壽後人皆享受國公封爵。看到這裡大家想到了什麼?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

徐達什麼人?那是能逃過朱元璋屠刀的人,可想而知他不是一般的厲害,這好不容易的來的爵位後世怎麼能輕易放棄呢?照理說,憑著徐達的功勞,只要朱家不倒徐達後人享受榮華富貴不是什麼難事?可是朱棣偏偏來個什麼靖難?這下就麻煩了,幫朱允文吧,要是朱棣成功了,雖然可以憑著燕王妃的關係保主性命,但爵位和榮華就很難說了。不幫建文吧,怕是因為燕王妃的關係,恐怕朱棣還還沒大過長江,朱允文就把徐家給辦了。

所以,這兩兄弟演了出席,大哥幫著朱允文打朱棣,保住徐家一切再說,小弟暗通朱棣,這樣就兩邊押寶,管你朱家誰勝利,我老徐家都能穩坐釣魚臺。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滄海一粟7528


明朝開國功臣徐達有四個兒子,三個女兒。這一家在明朝初期可謂是一個顯赫家庭。四個兒子其中老二死的早,其他三個兒子都在朝中身居要職。

老大徐輝祖才貌雙全,在勳衛署左軍都督府做事,徐達過世後繼承了爵位。建文年初,加封太子太傅。

老三徐膺緒,授尚寶司卿,累遷中軍都督僉事,後世襲指揮使。

老四徐增壽在父親徐達過世後繼承了父親的爵位任左都督。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朱元璋的三個兒子,其中最厲害的就是大女兒做了朱棣的妃子。



這樣顯赫的家庭在歷史上也不多見。本來明朝就是朱家的天下,朱元璋在世時徐達一家都是明朝的臣子,安心輔佐皇帝,他的最厲害的兩個兒子也沒有什麼派系之分。這段歷史讀起來也很有意思,你會發現靖難之役其實就是朱元璋一家人自己在鬥。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這是兩個頂層政治對手。下面的大臣,徐達的大兒子是朱棣的大舅子,兩人還率軍對抗,一家人都在為各自的主子坐穩皇位奔波著。

一、徐達四子徐增壽:暗中幫助朱棣

按照當時的君臣倫理關係,他們一家人獲得建文帝朱允炆的封賞,都應該盡心輔佐朱允炆。可是到了後來,燕王朱棣謀反之心越來越強烈,可能是久在皇帝身邊的徐增壽已經看出了當朝皇帝朱允炆不是他的叔叔燕王朱棣的對手,所以狠下決心,倒戈朱棣,決心作朱棣的內應,定期向朱棣報告京城軍事防備情況,好讓朱棣司機發動進攻。可以推測,老四徐增壽暗中幫助朱棣的原因可能是:

一是燕王朱棣的妃子是徐增壽的姐姐,本來就是一家人,而朱棣又是一個胸懷大志,頗有手段的政治家,比朱允炆強好多倍。就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之前,他通過各種手段拉攏了這個小舅子。

二是徐增壽天天在皇帝身邊,他看得太多了,這個因為孝順而被選作皇帝接班人的青年其實是一介書生,對國事政治並無多大見解。更為重要的是他的爺爺朱元璋在臨死之前殺盡了功臣集團,沒給他留下幾個治國理政的良才幹將。古人說: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與其跟著這個娃娃皇帝瞎胡鬧,還不如找個更大的靠山。

三是燕王朱棣與朱允炆實力對比懸殊,這使得徐增壽越來越感覺到跟著朱允炆混遲早會出事,說不定哪天朱棣帶著大軍攻佔京城後就會把他們這些大臣全部斬首,為了明哲保身,他決定跟朱棣合作。




而他的哥哥徐輝祖則選擇了跟他的弟弟完全不同的道路。

二、徐達長子徐輝祖:堅定維護朱允炆

徐輝祖是朱棣的大舅子,他的妹妹就是朱棣的老婆。燕王起兵之後,他是朱允炆最堅定的支持者,而且從頭到尾他都忠於朱允炆,非常堅定帝站在朱允炆一邊。徐輝祖是朱棣在整個靖難之役過程中遇到的最難纏的對手。當時朱棣軍隊見山東濟南守軍眾多,遂取道河南,安徽。在安徽,朱棣遇到了徐輝祖。齊眉山一戰,做妹夫的朱棣居然被打得滿地找牙,以致諸將紛紛要求"發工資,回老家"。就在兩軍相持不下的時候,建文帝怕徐輝祖因親戚關係投向朱棣,就以京城不可無守軍為藉口調回徐輝祖,削了他的兵權。朱棣就在此等鬱悶之時聽到這個消息,不禁大喜過望,帶領軍隊一路攻下了南京。攻入南京之後,朱棣召見,徐不發一語。當知,徐若投降,則是國舅,尊貴之至,然始終保持了一個做臣子的忠誠,足見其高風亮節。朱棣也沒有殺他,將其軟禁終身。



人生沒有對錯,選擇沒有對錯。歷史上對於老大徐輝祖忠於朱允炆的評價很高,將他列入忠臣行列。徐增壽也算識時務,看清了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及時跳槽,很明智的選擇了追隨朱棣,但是還沒來得及享受勝利的成果就命喪黃泉。


文史劉磚家


兩邊押寶,延續家族。類似三國諸葛他們家三個人分別在三個國家。諸葛亮愛劉備,諸葛瑾跟孫權,諸葛誕跟的曹操。反正誰得天下諸葛家一樣延續。同理徐家也是兩邊押寶,大家族延續肯定會有自己的生存方法。這種賭概率的事情,只要家族人多就能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