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晒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晒海製鹽

導語:本期深閱讀為大家分享的是位於海南省西北部儋州市的一處千年古鹽田,這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至今保留著最完整的日曬鹽製鹽方式。

在海南省儋州市境內的洋浦經濟開發區新英灣區,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千年古鹽田,1 200多年前,它只是一個缺乏耕地的小村莊,無意中被一對來自福建莆田的兄弟發現了另外一條謀生之路——製鹽。

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曬海製鹽

獨具特色的日光曬鹽:陽光與玄武岩的完美“合作”

洋浦鹽田村位於海南省西北部的儋州市,這裡三面環海,西臨北部灣,南瀕新英灣,傍依著國家級保稅區洋浦經濟開發區。這裡不僅有著迷人的自然風光,鹽工們傳承著千年的古老製鹽工藝。

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曬海製鹽

“洋浦鹽田,朝潮夕錢。”這是洋浦半島上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鹽田村風吹日曬的製鹽工藝是先民通過長期的生產實踐不斷摸索、改進創造出來的智慧結晶,並經代代相傳、積累沉澱保存至今,成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

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曬海製鹽

洋浦鹽田所產之鹽為海鹽,它的製作過程卻並非大家所熟知的煮海為鹽,而是充分利用了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充足的陽光與得天獨厚的玄武岩,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日光曬鹽。時過境遷,這項日曬製鹽的工藝一代代流傳了下來,

作為我國最早的一個日曬製鹽點,洋浦古鹽田也是我國至今保留最完整的日曬鹽製鹽方式的古鹽場。

當炙熱的岩漿由北往西,留下經萬年沉寂而冷卻的黑色石頭,人們也依循著這自然地理環境,創造了適合自己生存的土地。

如今,洋浦古鹽田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鹽田也因為政府的重視和保護已經開發為集觀賞價值和考古價值為一體的旅遊景點。

乾隆御賜的小村莊,御書“正德”賜給鹽田人

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曬海製鹽

“古”“神”“奇”是千年古鹽田的三大特點。由於這三大特點,使千年古鹽田聞名遐邇。

“古”是因為它時間長久,據說距今已有1 200多年曆史,且每個鹽槽保存非常完好;“神”是千年古鹽田有著東坡鹽槽、古鹽鋪、白玉盤、仙人腳、千年龜石等神話傳說;“奇”是一壟一壟的鹽田旁邊擺放著7 300多個形態各異的硯式石槽,當真正身臨其境仔細地觀察,才會發現它“奇”的奧妙。

相傳1 200多年前,一覃姓青年鹽工在海邊閃現的海市蜃樓中看到南方有一片廣闊的鹽場和神頭石景,他禁不住誘惑,率隊尋山問水,從福建莆田南下渡過瓊州海峽,踏上了海南島,幾個覃姓的兄弟結伴沿西線海岸,對照幻影所見,來到了洋浦半島。

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曬海製鹽

居身安定後,對舊業情有獨鍾的鹽工們,又盤算著怎樣起灶製鹽。有一天,兄長覃正德領著幾個兄弟來到海邊,察看起灶地勢時,無意中發現那片淺灘石頭經過海水浸泡和烈日暴曬後,卻留下一塊塊白花花的東西,順手撿起用舌頭舔了舔,有鹹味——這就是鹽。

以往“煮海為鹽”的鹽工們為了製鹽,在海邊支起大鍋,裝入海水,大火煮至水乾,方在鍋底結成鹽巴,而眼前的鹽卻是太陽曬出來的,這下可樂壞了他們。

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曬海製鹽

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曬海製鹽

鹽工們想了許多方法,又因地制宜鑿石造鹽槽,他們將一個個大石頭攔腰破開,在石平面上鑿出凹邊,用來盛放海水,藉助海南的烈日爆曬,初收製鹽之利。

就這樣,這些從福建莆田遷途到洋浦的鹽工們一改往日“煮海為鹽”的製鹽方法,以石槽替代鐵鍋,借太陽之炎烈,開創日曬製鹽的先河,並取名為“鹽田村”定居下來。後村民改姓為“譚”。

此後,他們又在實踐中用經太陽曬乾的海灘泥沙澆上海水過濾,製成滷水,再曬鹽,產量大增,清朝乾隆皇帝聞報後,御書“正德”賜給鹽田人。

曬海製鹽,傳承千年古法技藝

——洋浦鹽田曬鹽工藝流程

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曬海製鹽

洋浦鹽田是我國至今保留最完整的原始日曬鹽制方式和保存最完好的一個古老鹽場,鹽田面積50多萬平方米,年產鹽50噸以上,其海鹽曬制技藝古老、傳統、原始、獨特。

製鹽工序從“煮海為鹽”演變為“曬海成鹽”的成熟工序,產出的鹽巴是經過太陽曬乾的海灘泥沙澆上海水過濾成滷水後,澆灑在玄武岩石槽上曬乾而成。

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曬海製鹽

每年農曆三月至六月是鹽田村的曬季,鹽工凌晨四、五點即要趕到鹽田,耙泥翻曬,過濾滷水,再放入火山石石槽中曝曬,下午即可收鹽。

硯式鹽槽曬鹽是一種非常原始古老的製鹽手法,所造之鹽稱“老鹽”。

這裡的製鹽要經過蓄海水、曬鹽泥、收沙、過濾、曬鹽、收鹽等幾道工序。

一、蓄海水

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曬海製鹽

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曬海製鹽

每月大潮時海水會淹過海邊的鹽泥,鹽泥有汲取海水中鹽分的功效。此處所指鹽田是距離海岸約400—500 米的海岸灘塗地帶。這一區域的土壤含沙量低,利於儲存海水。

鹽工們在海岸至鹽田灘塗地帶開挖出引水溝渠,待夜晚海水漲潮時,會沿著這些溝渠流向鹽田,並被鹽田內的泥土充分吸附而富集。

各家鹽田利用廢棄的鹽槽或加工鹽槽的邊角料壘砌出邊界,部分界標也被修築成輸送海水的渠道。

二、曬鹽泥(曬沙)

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曬海製鹽

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曬海製鹽

白天退潮後,鹽工們使用木質短耙如同鬆土耙田一般將鹽田內的泥土翻起,在陽光下暴曬,待水分蒸發、泥土半乾時,海水中的鹽分便留在了泥土中。

這一道工序將延續2—3天,使鹽田內泥土的含鹽量達到充分飽和。

三、收沙

每塊鹽田由曬泥池和過濾池兩大部分組成。鹽泥暴曬以後,將曬好的鹽泥運到過濾池,還要將運至鹽泥池的鹽泥踩實。

四、過濾(沖洗鹽泥、過濾獲取滷水)

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曬海製鹽

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曬海製鹽

每座過濾池內都有一個用火山岩砌就的方形(或長方形)蓄滷池(鹽池)。所謂蓄滷池也就是在鹽田上開挖的一個2米寬、3米長、1米深水池,下面墊著竹片(半年換一次)和茅草(2個月換一次),起到過濾作用。

鹽泥倒入鹽池,然後攪拌人跳進鹽池,用腳密密實實地踩踏,再澆滿海水,鹽池底部是由席子鋪成的過濾器,在泥上再澆入海水過濾,過濾出來的水從鹽池流入另一側的池裡就是滷水了。

鹽工通常選用海邊生長的一種叫做黃魚茨的灌木枝葉檢測滷水是否達到了一定的濃度。

當黃魚茨樹枝漂浮在滷水之上,表明滷水已達到足夠濃度,可以曬鹽了,否則還要太陽反覆暴曬才行。這一方法與中國北方地區使用蓮子判斷滷水濃度的方法相同。

五、曬鹽、收鹽

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曬海製鹽

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曬海製鹽

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曬海製鹽

鹽工將已達到足夠濃度的滷水用木桶運送並澆灌在火山岩製成的鹽槽盆內,利用烈日進行暴曬。曬鹽一般從上午10—11時開始,曬制到下午5—6時即可收鹽。

用半彎的鐵片把顯現結晶、稍呈白花、液晶態的鹽晶刮集起來,並用小竹鬥把每槽的鹽巴收集起來後倒入大竹筐中,挑至家中,置於裡屋陰涼乾燥的地方即可。

這種製鹽的產量不高,一個大型火山石製鹽槽每次出鹽量不超過一千克。(AND)

非遺|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點之一,這裡傳承著千年古法曬海製鹽

每日深閱讀,讓閱讀有溫度,讓思想有深度,持續更文,感謝閱讀與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