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不鼓勵發展像日本那樣小排量的K-car?

最美時光37230


看了很多有關汽車,房車報道評論區網友的留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是:當一輛車配置好,馬力大,外觀靚麗的時候,網友覺得價格貴,不行,不值。當配置好,馬力一般,國產車,價格適中時,網友說車標和品牌不行,當車子配置一般,馬力小,價格便宜時,網友說垃圾車。當配置可以,馬力大,價格便宜時,網友說,這車發動機太耗油,不能買。到底他們要車企怎樣?是要一輛馬力強勁,既省油又豪華無需花多少錢的名牌豪車?太難了。




stevenwu89095781


身為k型車車主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首先聲明我是個不懂車的新手女司機,過於專業的術語我也不會說,大白話說一下我自己的心得體會吧

我生活在日本一箇中小型城市,人口密度不大、汽車普及率很高、持有駕照的家庭成員很高比例都有車,所以一個家庭有幾臺車很常見,有k型車的更是數不勝數。

大家選購車型的時候之所以會選擇k型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因素

一、是考慮到繳稅問題。排量大的車懸掛白顏色的拍照,k型車是黃顏色的牌照。自動車稅,白色的都是幾萬幾萬的,這個根據車輛使用年限和排量大小會有差異,黃色的基本幾千就搞定了。

二、駐車場問題。白色牌照的車需要提供駐車場證明才可以買,否則有錢也不買不到。k型車不需要。

三、路況。這裡路況很好,即使是有些路不如國內那麼寬敞筆直,但是養護工作還是比較不錯的,所以小排量的k型車日常出行去買個菜啊接送孩子上下學,工作日常通勤完全沒問題👌

四、燃油費。我們家有三臺車,豐田蘭德酷路澤,豐田rav4,本田的n-box(k型車)加滿箱油第一個一萬日元跑一星期,第二個七千多日元跑兩週半,第三個三千多日元跑三週多,所以油耗問題一目瞭然!

五、k型車目前的技術問題。有些人認為很多人買k型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差錢兒!其實只要你深入瞭解了k型車現在的技術水平你就會對k型車刮目相看。我自己的這臺本田n-box custom是目前日本銷售量最高的k型車,空間很大,有防撞系統,自動駕駛功能,防錯誤操作(比如想踩剎車結果誤踩油門)功能,只能壓線啊或者綠燈前車走了你沒走提示音,車載地圖,360度行車記錄儀,方向盤下還有賽車級別的換擋撥片……等等和大排量的汽車一樣,甚至他們沒有的功能都有。價錢上也不是說k就意味著便宜,我的這臺車全下來230萬日元,保險一年12.7萬,人民幣大概16萬左右。

六、保值率。身為一名女新手我選購車的時候最初想買一個二手的k,因為車小,停車技術不過關的我比較好操作,路窄的地方錯車不害怕。去了二手車市場我發現k型車比大排量的車保值率高很多,差不多點的跑了好幾萬公里的k也要七八十萬再加上購置稅什麼的也要一百多萬,而四五十萬就可以買個不錯的大排量的白牌車了,總結就是白牌車到手後掉價兒更多更快!後來果斷買了個新車。

七、心理問題。不得不否認很多人買車很注重面子問題,覺得大排量的才有面子,日本人也有這樣的,但是還是務實一點的比較多,而且我前面說了很多家不止一臺車,家人口多的可能會買一輛七人座的大車全家一起出遊用,或者五人的一起跑跑高速去外地旅個遊,那k型車買個菜接送個小孩,上下班通通勤,合理利用資源

以上。






輕嘆流年73089807


其實看看中國和日本的地圖就明白了,這個還是由國情決定的~~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人口卻有1億多,人多地少,換來的後果就是寸土寸金,這一點跟香港很像,一個車位比車要貴好多,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都是有可能的。那麼日本政府為了更好地解決交通出行問題,不得已才制定了有利於K-car發展的政策~~

K-car,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即車身尺寸被嚴格控制在3400cm*1480cm*2000
cm(長*寬*高)以內,動力限制在0.66L排量和64PS馬力以內(也就是說它天生自帶節油屬性)。單單就這兩個限制,就可以pass掉絕大部分汽車設計師的方案,所以我們網上看到的K-car,一般都是方盒子造型,就跟我們國內的麵包車差不多~~
像K-car裡的一種K-Van(圖上這款跟鈴木浪迪很像),可以說就是國內的麵包車,那國內的麵包車一般是用來幹嘛的呢?

雖然像國內的麵包車,但又不等同於麵包車,
K-car最變態的莫過於車內空間的百變,四個獨立座椅,想怎麼放倒就怎麼放倒,四個座椅全部放倒,幾乎純平,甚至可以躺在裡面睡覺~~

K-car在日本之所以受歡迎,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政策導向,比如說一般在日本買車,必須提供停車位或者車庫證明,可是K-car就不用這些,而且還有購置稅,交強險,商業險優惠等,所以一般的日本消費者也願意為此買單。這個有點像國內新能源汽車,大城市對於新能源汽車不限購限牌限號,所以很多消費者為了早日開上車,不得不選購新能源汽車~~

說完日本國情,再來說說我們的國情~~
這是部分網友對於K-car是否能夠引進國內的討論和分析,說的都很有道理。

不過,個人覺得,我們的國情決定了K-car在國內玩不轉,首先就是固有的消費觀念想要轉變,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還記得人們常說的老三樣嗎?


因為汽車本身就是舶來品,所以最早進入國內汽車消費市場的老三樣,尤其是桑塔納和捷達也就奠定了汽車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固有地位,K-car最早的時候也有引進國內,只不過更多的是被當做工具車,最知名的莫過於黃色的大發麵包車~~
它可以說是當時出租車
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大明星,既然是出租車專用,想必老百姓肯定不會買它作為家用車,即便是時至今日,麵包車更多的還是被當做工具車使用,只要能裝進去的東西,它都能拉。

單就國內目前的消費觀念來說,汽車不僅僅是代工工具,它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在被“買車就要大”的觀念統治幾十年的情況下,加上現在一般家庭還是一輛車居多,所以車當然越大越好了,即便是前幾年國家有意識引導消費者購買小排量汽車的情況下(1.6L以下購置稅減半),消費者還是儘可能地選擇空間更大的車型。

我們都知道國內有一箇中汽協,全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它其中一項職能就是收集、整理、分析和發佈汽車行業技術與經濟信息,這其中就包括國內乘用車銷量統計,那麼國家根據它統計的乘用車銷量,就可以制定相應的汽車市場政策,比如上面提到的1.6L以下購置稅減半。

那通過汽車銷量統計和分析,國家會發現強行推行日本的K-car,顯然是不符合國情的,而且不一定會達到預期效果~~

K-car的優勢就是車身小巧,節能減排,日常使用成本很低,這跟小型車和微型車的優勢很像,可是看看以造小車出名的鈴木,銷量何其慘淡,以至於鈴木不得不以轉讓股權的形勢退出中國市場~~


網上有很多追捧K-car的人,可是現實中卻很少有購買和K-car
性質差不多的鈴木北斗星,哪怕它確實是空間大,底盤高,油耗低,價格還便宜~~

就像美國人喜歡皮卡,歐洲人喜歡旅行車,日本人喜歡盒子車,這都是由具體國情決定的!我們國家其他不多說,單是我們國內的道路情況就迫使我們國人更喜歡SUV~~


啟名星


不是不鼓勵,而是國內沒有K-car的生存土壤。 K- car作為方盒子車,它的典型特徵是:車長小於3400mm,車寬小於1480mm以下,車身高度小於2000mm,排量小於660cc。

它的最大優勢在於超高的空間利用率,這很對日本這種小國家的胃口,一輛小小的K-car可走街串巷,也不用擔心停車難題。


但反觀國內呢?雖然我們也追求空間利用率,但其實我們更講究的是大體積,甚至認為大就是正義。

看看國內微型汽車銷量情況就知道了,它的生存空間正在不斷被小型車擠壓。舉例來說,在2018年,相比緊湊型電動乘用車同比增長137%、小型級別產品增長293%,微型電動乘用車僅增長22%,增速明顯放緩。


除此外,K-car的排量還是太小了,頂多就當個城市代步車,想飈高速肯定指望不上。但就城市密集的生存環境看,一個十多萬的車位配一個三四萬的K-car,怎麼看怎麼不協調。

除此外,因為對空間的極致設計,K-car並不是一款特別好開的車型。由於懸掛空間被壓縮,一般避震彈簧會設計得比較軟來儘可能提升舒適性,這在路面較好的城市問題不大,但考慮國內的糟糕路況,開起來的感覺不會太好。


再考慮到K-car過高的重心,駕駛體驗只怕又得降一截。 除此外,安全問題也是制約K-car發展的重要原因。研究稱,中國汽車保有量佔世界3%,死於車禍的人數卻佔全球死亡人數的16%。

可能你對這些數據不夠敏感,但每天走到路上看看就知道了,各種不良駕駛行為層出不窮。K-car因為縮短了前後潰縮吸能區,碰撞安全性表現並不好。 最後就是使用者年齡問題了,其實在日本,K-car高年齡段用戶一直有著很高比例。

從2009~2017年K-car使用者年齡分佈看,60歲以上使用者比例常年高達25%以上,40歲以上的更是超過一半多。反觀國內,現在汽車消費者開始呈現年輕化發展趨勢,這種“老齡化”車型會很難吸引年輕人。


東拉西車


人家問題問的是中國為啥不發展kcar,一幫子偽高知,不知從哪百度的日本國情分析,再不就是偽憤青說什麼面子問題。能不能有點誠意,少點套路?第一新車從設計到上市是得審批,審批,審批。不是你想弄啥車就能出的,被三桶油綁架的專家委員會就不讓你上這個。第二,政策導向,還是同樣情況。第三,說沒有消費群體都是蝦扯蛋,北上廣大量年輕群體需要省油又好看還實用的車,你看看帝都街頭,新能源的兩座汽車還有smart,多的是。說到底,經濟社會不過是被不同的資本集團綁架的權利集團而已。千萬別嘰歪什麼國情,看著頭暈,啥事一扯國情就變成中國特色。現在什麼社會了,民智已開。。。。理性消費的人多的是,一幫連三輪車都買不起的人,一幫自己喜歡裝逼的人,非要綁架所有人,對不起你代表不了我


神曲A


不要說什麼日本人多地少,空間不足,所以才使用小車。根本和這個人多地少無關!

真正的原因是老百姓需要!

是老百姓需要!

是老百姓需要!

有需要就有它存在必然性和合理性!!

既然合理那就得按照老百姓的需求辦事!

生產廠家會依照老百姓的需要生產這種小體積,大空間,經濟省油,低費用的車輛。

而老百姓則會按照自己的需要購買這種小體積,大空間,經濟省油維護費用低廉的車輛。

這樣就形成了市場,也帶動了消費,更順應了民意!

國家帶來了GDP和稅收,

老百姓得了實惠,

滿足了生產生活需要,

還提高了生活檔次,

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中國大家都懂,

面子問題比實用問題更重要!

不管是管理者的面子還是購車人的面子,面子問題都是第一位的!

實用性則根本不是考慮的問題。

所以小排量微型車被冷落就很好解釋了。


1862至1873


其實我們國家應該鼓勵這種微型汽車,我們很多情況與日本相像。

其一,中國是能源匱乏的大國,天然氣與石油都依賴進口,k-car排量低油耗與摩托車差不多,應該是最佳選擇。可減少進口燃油壓力。

其二,日本面積與四川差不多,人口一億多,四川也近一億人口,也是十分擁擠的,河南省的人口超過一億,國家是大,但人口比較集中,小型車在停車,道路受限比較小可以很明顯的解決擁堵問題,很多巷子車長二十公分就過不來,k-car就沒有這個問題,掉頭輕鬆。

其三,國民收入還是發展中國家水平,家庭年收入三十萬人民幣的連15%都不到,跟美國比差距非常大,你看人家用的大車都是百公里二十升油的六到八缸機,中國普片小馬拉大車,2.0t的都捨不得深踩油門,何必為了面子,開寶馬帶高仿表呢?

相信國家政策如果鼓勵這種微型汽車,比如免購置稅,免車船使用稅,人們還是會選擇的。



逆山野


很多人都知道,K-Car在國內發展不起來是因為水土不服,何謂水土不服呢?說直白點就是不符合國人的需求。國人喜大是個被車企驗證過無數次的真理了,從SUV、七座車型的流行,到如今皮卡車型的鬆動,可見大車才是“民心所向”。

在瞭解國內為什麼不發展K-car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為什麼島國的K-car能發展的繁榮昌盛?這和島國的經濟形勢還有社會環境脫不了關係。日本是一個人口眾多但資源匱乏的國家,很多物資都靠進口,因此國內物價不菲,並且還有高達8%的個人消費稅,消費者肯定要想盡辦法節省生活成本。

比起大塊頭的MPV或SUV,K-car輕巧的體積不僅可以在城市穿梭自如,也更方便保養和維修,甚至連油耗成本也一降再降,大大提升了便捷性和經濟型。並且日本國內大力支持K-car發展,因此各種類型的K-car層出不窮,有面包車、跑車、轎車多種選擇。同時,與國內不同的是,日本兒女長大後往往和父母分居,再加上日系車發揮到極致的空間性,因此很少有大體積車的需求。

再說回國內,其實在K-car剛進入國內時,是很受待見的,鈴木便是個很好的例子。我們都知道奧拓,這是鈴木K-car走向世界的標誌車型,也是國內許多老人對車的第一印象,因為價格低廉、經濟性高等特點,鈴木很快打開了國內的小車市場。

但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原先只是用來代步的K-Car早已不能滿足生活需求,消費者開始追求奢華,於是BBA開始流行,消費者喜歡舒適,於是家轎、MPV開始流行,消費者要求能坐下一家六口,於是大型SUV開始流行。所以說國內不鼓勵發展小排量的K-Car,並不是不考慮環保,而是不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原因。


TMAX越野


中國社會,不發展小排量汽車,是因為中國社會,沒有這樣一個小排量汽車的消費市場。中國社會地大物博,地底下埋藏的都是石油,鑽井平臺和煉油設備,分佈在祖國山河的每一寸土地上。我們有的是石油資源和燃料資源可以消耗。再者,我們在新時代迎來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用什麼來證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了呢?光憑嘴說不行。那麼我們就要用一種東西來證明這種復興和偉大。最好的證明就是用超大排量超豪華的汽車,來證明偉大,中華民族真的就復興了。另外,在民眾中普遍有一種真實的意識,那就是用大排量汽車,豪華品牌汽車來證明自己是發財了的。是有身份,有地位,有權勢的象徵和身份牌。日本是因為資源匱乏,尤其是石油資源匱乏,他們所用的汽車基本上都是小排量的,而那些大排量的就必須得賣給中國人。以換得鉅額的外匯。日本人開小排量汽車真讓我瞧不起,日本人窮鬼,中國人都是富豪。我們用什麼來證明,我們偉大民族復興了?我們用什麼證明我們每一個民眾都非常的富有了?滿街跑的豪華的大排量汽車,這就是最好的證明,有超豪華,大排量汽車,證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已經站直了。😄😂(個人觀點如有不當之處,並且使管理者和公眾不愉悅,本人立即收回並致歉。)😂😂


錢方2108


因為我們並不是一個健康良性的汽車發展市場,一方面仍然很多消費者把車當作面子而不是實用性的工具,包括我們的法規和政策也並沒有向K-car這類微型車有所傾斜。

從早年間1.0升以下排量的轎車不讓上長安街,行政機關配備的豪華車定義就是3.0升以上的排量。所以無論是私家車還是企業經濟和條件許可都更有衝動去購置尺寸更大、動力更強的汽車。

今天面臨環保方面的壓力,我們也並沒有務實的去鼓勵微型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發展,而是補貼技術依然不成熟,主要使用火力發電來源的電動汽車。不僅如此,燃油車受到環保限定,無論排量大小都變成了快消品,也就不可能有企業會去在微型車上下功夫做好做精,所以既沒有好的K-car,也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可。

反觀我們相鄰的日本,K-car並不是廉價車的概念,這類微型車的種類非常多,配置和安全性並不低,市場競爭非常充分,政府也通過政策和稅費的減免鼓勵消費者購買更為經濟實用的K-car,而作為更加成熟的汽車消費市場,日本人並不覺得開微型車丟面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