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是追逐戰略,或是戰術

你的人生是追逐戰略,或是戰術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

沒有經過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每一天,你都要過的足夠有意義

#只此一生 要活的足夠久#

不知道你是否有這種感受,你的人生總是在一個又一個風口浪尖裡起伏跌宕,似乎沒有停下來的時候,這種狀態會在你每個年齡段裡重複出現,久而久之,我們總在感慨:“人生好難”。


如果你曾停下來思考過自己的人生路徑,如果你有仔細認真假以思索,你會發現漫漫人生路是一個戰略思維(戰術)的思辨立場,如果你擁有完備的思維體系,它會幫你認清錯綜複雜的環境,塑造宏觀戰略,達成心中所念。


這其實得益於最近一本新書:“論大戰略”,建議大家有興趣的夥伴去看下,裡面通過將人的思維歸類為“刺蝟型”和“狐狸型”,我深刻的消化了以後,把“刺蝟型”思維看作人生的戰略,它是一種可視的的目標。把“狐狸型”思維看作人生的戰術,它是一種應變人生的能力。


從人生長期的目標高度來看,你可以追逐戰略型的思維的人生,或者戰術型思維的人生,這在人類史都有非凡傑出的人物,像:柏拉圖、但丁、尼采、黑格爾屬於刺蝟類型,而亞里士多德、莎士比亞、歌德則屬於狐狸類型。他們的一生也足夠的偉大。


關於智慧的邊界:

人最終拉開差距的是清醒的自我認知能力。


要隨時意識到到自己能力侷限和邊界其實很難。就像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以要時刻對自己有足夠清醒的認知並不容易。


如果你意識到了自己能力和目標之間的差距,那麼剩下的其實相對簡單,就是不斷調整實現目標的手段,不管是降低預期,還是提升能力,都是調整手段的方法。


現在你知道人生的“大戰略”其實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但實際上在古往今來,有多少人都沒有做到目標和能力的平衡。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間洪流裡,活得曲折且柔軟。


關於自我思維的定義:

你到底是長期主義還是零散思維型。


在“論大戰略”這本書中講到,“狐狸多知,而刺蝟有一大知。”這其實是一種簡單的將人的自我思維認知的畫圈,你是屬於像狐狸那樣的多變零散思維型,還是像刺蝟那樣的長期目標型的,其實這兩種思維並沒有褒貶之意,它是一種互相彌補型的成長思維。


狐狸機智聰明,它擅長追逐多個目標,但其思維是零散的、離心式的。而刺蝟目標單一、固執,其思維堅守一個單向、普遍的原則,並以此規範一切言行。


但顯然,好的人生是兩者的結合,既有刺蝟一樣堅定的、長期的目標和一貫的原則,也有狐狸一樣對環境靈敏的、隨機應變的反應。


好的人生就是目標和能力的平衡。


而這裡的關鍵點是:知道平衡點在哪裡?知道應該做出改變?這才是好戰略的關鍵!


我們只要好好努力,去深度自我挖掘,成為一個有趣並不爛的人。


關於成長的軌跡:

你是信念驅使還是目標動力。


那麼在你的一生中,你是屬於自我意念驅動型的人還是目標驅動的人,像那種戰略型思維的人,對當前環境的多種信息有天然的整合能力,並作出直覺式的判斷,但缺乏宏偉的目標感。


相反,戰略型思維的人,缺乏對當前環境的敏銳洞察,缺乏自我批判思維,但對宏偉目標具有堅定的信念,或者說有點盲目的信念。


某天清晨醒來,你對著自己的皺紋和斑點,伸手撫摸,並與它們微笑相視,你就贏得人生,我們逃脫不了平庸且潦倒的歲月,不如友好相處。


關於人生規劃:

你在某個時刻會必然清醒的撞擊。


現實中,很多情況都是矛盾的,一方面你不可能完全準備好之後才開始;另外一方面,你如果沒有做好準備,那麼一定會帶來風險。


就像作家菲茨傑拉德說的那樣:

一流的智者就是,能夠同時在腦海中持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想法,還依然能夠保持行動力的人。


所以,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是一流的智者,我們要麼是刺蝟要麼是狐狸。但更好的做法是,我們需要在自己的大腦中調和刺蝟的方向感和狐狸對周圍環境的敏感性,同時還要保持行動力。


那要怎麼做呢?

有一個簡單的有效方法就是:反思,或者說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就是對思考過程的再度思考。讓我們更好的審視當下,不至於陷入刺蝟型的盲目,也會幫助我們更好的收集更多的信息,更有效的實現目標的手段。


其實當我們經過前面一系列思維撞擊,和左右搖擺以後,你會定義出一條最適合你自己的人生規劃,這沒有或早或晚,只有你想要與不想要的決心有多大,而這個決心是會在某一時刻突然清醒。


所以到最後,我們不需要多成功,我們只需要追求微笑且值得幸福,但不要掉入幸福的陷阱中,如果幸福需要代價,那麼它就不能稱作為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