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小眾博物館:10人以上團隊才能預約參觀


官渡廣場旁邊的有棟中國電信辦公樓,昆明人應該想都想不到,這裡有一個傲嬌的電信博物館,要10人以上團隊才能預約參觀。

這裡濃縮了整部雲南電信發展史,官方說辭聽起來無趣,那麼:

這裡有抗戰時期的輸油管、解秘莫爾斯電碼的內部手冊、全套收藏級電話磁卡;

這裡有你見過的沒見過的、用過沒用過的電話;

這裡有老舅 “大背頭BB機舞池裡的零零七” 歌詞裡的唱的那種BB機;

還有“站在風雨中,死活打不通”的小靈通。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清政府痛感通信落後,在各方力爭下,逐步開始建設中國近代通信。

1885年,雲南就開始架設由蒙自到昆明經畢節、瀘州到漢口與京漢有線電報路線相接,連通到北京的有線電報路線。

電信博物館陳列的藏品囊括了這百來年的歷史。

複雜的莫爾斯密碼,包括點、劃、點和劃之間的停頓、每個字符之間短的停頓、每個詞之間中等的停頓以及句子之間長的停頓五種代碼。

我們常在影視劇聽到的“滴”“滴”就是這個叫“電鍵”的東西發出的。

敲擊鍵盤上的某一個按鍵,按鍵對應的字符的字模會打擊到色帶上,從而在紙或其他媒介上打出該字符,每次字符的敲打,打字機都會移動紙的位置,以備打印下一個字。

現在復古圓健機械鍵盤都賣的很貴,不少人對機械軸清脆的“咔嗒”聲情有獨鍾。

英國產木殼磁石電話機,對線路要求不高,在邊疆部分地方一直使用到80年代末,這東西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需要手搖發電。

找到相應數字撥動輪盤一圈,不過發明這電話的人不友好,他應該沒有考慮過指頭粗的人怎麼辦,卡住那得多疼啊。

郵電自行車,載重量可達200KG。70年代國內最好的自行車非它莫屬,誰家能有這“一轉”那絕對是大戶人家。

大橫槓,兩掛兜,塞滿的信箋,裡面一定有一封你期待的來自遠方的聲音。

郵電摩托車,幸福250即使放在現在也是超酷的配色。可視發動機充滿了現代精神小夥追求的機械感、工業風。不過被排氣管燙腿的痛,也只有那個年代的人才能體會。

早期投幣式公用電話,10分錢可以通話三分鐘,聽到提示音,續費就可以繼續通話,無人接聽可退幣,當然也不設找補。

大金鍊子配墨鏡,右手的大哥大和左手的真皮手拿包,只有跑廣州的大哥才配擁有。如果你在街上聽到某人聲音特別特別大,那可能是某個大哥在聊電話。

剛開始的BB機只能顯示數字,後來可以顯示短語。圖上這款BB機當年要賣3000多,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的。

後來BB機開始普及,彩色外殼這款最常見,也是很多80後擁有的第一臺通信設備。

現在還有誰能記得起代碼“203”“209”的意思,記不清沒關係可以去博物館裡翻翻這本代碼詳解。

磁卡電話是新時代的產物,它計算機技術和電話技術的結合讓它特別“智能”,可以自己計費。

以前的孩子兜裡最珍貴的“二卡”:戳洞的奶卡和打電話的磁卡。充值10塊送一塊。小時候感覺一張卡可以打很多個電話,可以讓爸爸送忘記帶的作業,可以告訴媽媽今天放學很早可以提前來接。

“話吧”、“IP超市”一間小店,在沒有華為、蘋果的年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便利。

市內通話首三分鐘4毛錢,之後每分鐘2毛;省內5毛每分鐘;國內長途8毛錢每分鐘,當時打電話還是挺貴的一件事。

初中的時候,同學都有這麼一部小靈通,6位數的電話號碼藏著少年心事,“問作業”到凌晨才是美好的青春。

1990年的蘋果MAC圖形工作站,使用UNIX操作系統,主要用於微波監控,可以實現對微波電路的網絡監控、性能統計、設備遙測和遙控等功能,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多任務圖形處理系統。

看文章的你可能1990年時都還沒出生,但現在一定都擁有了某一樣印有小蘋果的產品,想不到吧上世紀的蘋果長這樣。

電信博物館不大,但是內容非常豐富還有耐心的館長講解,如果想要知道預約方式可以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