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萎縮會出現什麼症狀?

蘇柚子子子


腦萎縮不一定會有很明顯的症狀,一般超過50的人去做個頭顱的CT或者MR,或多或少都有點腦萎縮了,如果超過80歲再做,基本上都會提示有腦萎縮,這是人老化的一個自然表現。


有些老年人發生腦萎縮後,可能會伴隨有記憶力下降、計算能力下降等等,還可能會有行動變得遲緩、步態蹣跚等等,這些都是人體老化的體現。部分腦萎縮的老年人,可能同時有阿爾茲海默症,或者有帕金森病,那就會有相應的症狀。阿爾茲海默症也可以認為是老化的一種表現,表現為記憶力、計算能力都下降,後期可能會走失,因為不認得回家的路。而帕金森病會有震顫、記憶力下降、肌張力增高等等表現。


老年人要想預防腦萎縮,平時就要多動腦,一些常年做計算的老年人,比如會計,或者做生意動腦多,腦萎縮沒那麼嚴重,反而是一些平時缺乏腦力活動的老年人腦萎縮很快。所以,多動腦,是能夠延緩腦萎縮的。


李鴻政醫生


這個我家親戚,我的姨夫,原先就是得了這個腦萎縮,她就是健忘,容易嗜睡,然後就是反應比較慢了,肢體動作也不像原先那麼靈活,然後我記得我奶奶那會兒也是得了這些小腦萎縮,他的校長因為是管這個運動中樞的嘛,所以說他這個就越來越不聽這個大腦的指揮了,到最後只能癱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飲食起居,然後大小便的排洩都是需要親人來照顧,然後最後是壓迫到語言中樞,連說話都不能說了,蠻痛苦的,好在呢,奶奶這個年齡蠻大了,快到90歲了,所以,去世的時候,大家也是傷痛之餘,爸也是替她感到高興,畢竟不用這麼痛苦了,渾身也是長了好多的褥瘡啊,必須要抹藥啊,看著也是蠻讓人心疼的,最後走的時候還是挺安詳的,如果是早期的話,現在醫學這麼發達,建議還是去治治,應該會有一些藥能夠得到緩解或者控制吧!


茉莉花環娜


一般人都是小腦萎縮,會引起不同程度的老年痴呆,我爺爺80歲後醫生說年齡大了!小腦萎縮伴有腦積水,平時沒有什麼影響,偶爾沒有休息好會“神經錯亂”一樣分不清自己在哪裡?對著空氣講話,而且都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但是平時就很好很正常,不生病的時候都沒事。可能還會影響身體平衡,有時候說頭會暈,容易摔倒。其他沒覺得有啥,我爺爺前年100歲生日後去世的。


我是格格的親孃


1.全身症狀

病變早期,患者常出現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腰膝痠軟,手足發麻,耳鳴耳聾,漸至反應遲鈍,動作遲緩,喃喃自語,答非所問。在軀體方面,常表現為老態龍鍾,發白齒落,皮膚乾燥,色素沉著,或偏癱、癲癇,共濟失調,震顫等,神經系統症狀可能存在,也可能缺失。

2.記憶障礙

近事記憶缺損發生較早,如經常失落物品,遺忘已應諾的事等。隨著病情發展,漸至記憶力完全喪失。

3.性格行為的改變

性格改變常為本病的早期症狀,患者變得鬱鬱寡歡,不喜歡與人交往;或表現為沒有理想、慾望、對子女親人缺乏感情;或生活習慣刻板怪異,性格急躁,言語增多或囉嗦重複,多疑自私;或對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特別關注,常因一些微小的不適而糾纏不清;或表現為譫忘或躁狂,並有幻想、幻視、幻聽、失語、失認。患者所有高級情感活動,羞恥感、責任感、光榮感和道德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亦可出現睡眠節律的改變。

4.智能減退、痴呆

表現為理解、判斷、計算能力等智力活動全面下降,不能適應社會生活,難以勝任工作及家務;漸至不能正確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齡、進食不知飢飽,出門後不識歸途,收集廢紙雜物視為珍寶。病至後期,終日臥床,生活不能自理,不別親疏,大小便失禁,發言含糊,口齒不清,終至完全痴呆。

其他症狀

病變早期,患者常出現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腰膝痠軟,手足發麻,耳鳴耳聾,漸至反應遲鈍,動作遲緩,喃喃自語,答非所問。在軀體方面,常表現為老態龍鍾,發白齒落,皮膚乾燥,色素沉著,或偏癱、癲癇,共濟失調,震顫等,神經系統症狀可能存在,也可能缺失。

2.記憶障礙

近事記憶缺損發生較早,如經常失落物品,遺忘已應諾的事等。隨著病情發展,漸至記憶力完全喪失。

3.性格行為的改變

性格改變常為本病的早期症狀,患者變得鬱鬱寡歡,不喜歡與人交往;或表現為沒有理想、慾望、對子女親人缺乏感情;或生活習慣刻板怪異,性格急躁,言語增多或囉嗦重複,多疑自私;或對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特別關注,常因一些微小的不適而糾纏不清;或表現為譫忘或躁狂,並有幻想、幻視、幻聽、失語、失認。患者所有高級情感活動,羞恥感、責任感、光榮感和道德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亦可出現睡眠節律的改變。

4.智能減退、痴呆

表現為理解、判斷、計算能力等智力活動全面下降,不能適應社會生活,難以勝任工作及家務;漸至不能正確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齡、進食不知飢飽,出門後不識歸途,收集廢紙雜物視為珍寶。病至後期,終日臥床,生活不能自理,不別親疏,大小便失禁,發言含糊,口齒不清,終至完全痴呆。


突然釋懷的笑


感謝提問,腦萎縮一般多發於年紀比較大的人,我不是醫生,但是我父親有這個疾病,他是小腦萎縮,按我們的正常理解,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50歲以後,基本都會遇到這樣問題,只是症狀表現不同罷了,有的沒有任何感覺,有的患者稍顯語言或者精神上的遲鈍,症狀很多,但主要症狀大概體現在這幾點吧,我父親是65歲時候做頭部ct檢查,大夫說小腦萎縮,他也表現出一些比較明顯的症狀,就是出現語言障礙,但是思路很清晰,只是在語言表達上,有時候說出上句話,下一句要等半天,正常人聽著會很著急,但我跟父親交流聽他說自己的病,思路還是很敏捷,對一個問題還是很想馬上表達,但是可能受制於腦部神經的拖累,造成了表達遲緩,這個病國際上也沒有什麼特別有效的藥,但是我發現多和患者交流,能促進症狀減輕,當然這只是一種症狀表現,其他患者也許會有不同表現,比如動作遲緩,語言遲緩,行為異常,突然性的認知障礙,還有就是,嚴重的就是我們所說的老年痴呆醫學稱阿爾茲海默症,這個病發展一般比較遲緩,有的經歷幾十年,這個病也具有很大的遺傳因素,最後還是需要有症狀及時就醫,找專科醫生做更詳細的診治,因為還有很多症狀不是我們所能能認知的。


穿過迷霧gzh


腦萎縮通常指大腦萎縮。有些疾病會選擇性地引起小腦萎縮,導致步態不穩和動作不協調, 這與大腦萎縮是有區別的。

大腦有哪些功能,腦細胞的數量減少後,就會表現為這些功能的減退。

  • 很多老年人會感覺記憶力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退。

  • 20歲左右讀書過目不忘,40〜50歲就會感到記憶力大不如前,學習新東西也不像年輕時那麼容易了,甚至提筆忘字,講話時被人插了一句話,想接著說卻忘了剛才說到哪兒了;

  • 年輕時能歌善舞的人,上了歲數後發現自己唱歌居然會跑調,動作也變得不那麼協調了,看美劇感到語速太快,反應跟不上演員的節奏。

  • 這些改變都與腦的退化、腦萎縮有關。


有了腕萎縮將來一定會痴呆嗎?當然不是。

  • 雖然痴呆和腦萎縮是相伴相隨的,但是反過來,有腦萎縮的老年人卻不一定向痴呆的方向發展。只有當患上某些可以導致痴呆的疾病時,才會逐漸發展到痴呆。

  • 老年期導致痴呆的疾病,最常見的是阿爾茨海默病,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老年痴呆。患者的大腦有特殊的病理改變。

  • 其次是腦血管病導致的痴呆。尤其是多次復發的腦血管病,導致血管性痴呆的概率明顯增加與阿爾茨海默病不同的是,絕大多數腦血管病的病因是清楚的,因此是可以預防的。

  •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疾病可以導致痴呆,如腦積水、甲狀腺功能減退、—氧化碳中毒、慢性酒精中毒、反覆低血糖、某些維生素缺乏等,

    平時對疾病做好預防.患病後及時治療,就有可能阻斷病情向痴呆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薛爽,壹圖(圖).發現腦萎縮怎麼辦?.中老年保健,2019(2):8-9.


子樂健康科普


腦萎縮最初的徵兆就是忘事,一句話反覆說許多遍(當然,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初期也會這樣),然後隨著病情的加重會慢慢不認得家裡人。還有一點就是老是想離家出走,這就是為何你去醫院,大夫讓你在腦萎縮患者口袋或者脖子上寫電話號碼和家庭住址的原因。

腦萎縮也就是我們說的老年痴呆,還有個學名我不記得了,在臺灣管這個叫老年失憶症,他們說叫老年痴呆是含有侮辱性質的。

腦萎縮一般不及早治療,一旦發病兩三年或者更短就會死去,早些積極治療也就最多撐個七八年。

這種病人得病後反應不同,有的屬於安靜的待著,也不亂跑,就是表現的比較沉默;可有的卻充滿暴力傾向,老覺得別人會害他,會把家裡剪刀、菜刀都藏起來,還會趁家人不注意把錢包、皮鞋、能看到的東西都扔了!

後期基本誰都不認得,嘴裡最常唸叨的都是他們平時最疼愛的親人!家中一旦有這種病人,會鬧得雞犬不寧,整天提心吊膽,不知他會幹些什麼事出來,也怕一不留神他們就離家出走!

所以一旦發現家中老人開始重複說話,剛吃完飯就說怎麼還不開飯,出門不知道回家,或者出去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有以上任何一個情況就趕緊去醫院檢查小腦是否有萎縮現象,如果有提前治療,延緩發病時間!當然,目前這種病還沒法根治,只能延緩,最後結局都一樣!只不過時間長短罷了!



悄悄來過的一條魚


腦萎縮通常指大腦萎縮。腦的外觀看起來像核桃仁,凹下去的部分形成溝,稱為“腦溝”,沒有凹進去的部分稱為“腦回”。新鮮的核桃仁豐盈飽滿,長久放置則會脫水皺縮,核桃皺縮的外觀看起來酷似腦萎縮。

用頭顱CT或磁共振檢查,可以發現腦萎縮。在影像上看到腦萎縮表現為腦溝變寬加深,腦回變窄縮小,腦葉之間的裂隙增大。由於腦的體積比以前縮小了,腦與顱骨的間隙也會增大。此外,還可以看到腦室擴大。概括腦萎縮的特點就是:腦回變窄,腦溝加深、腦室擴大、腦體積縮小。

大腦為什麼會萎縮?

人腦是由上百億神經細胞和給神經細胞提供營養物質的膠質細胞,以及神經細胞發出的神經纖維所組成。這些神經細胞在嬰兒出生時就已經分化好,在成長的過程中隨著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技能,腦細胞之間的突觸聯繫越來越發達,從而能夠有效地執行各種功能。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腦神經細胞的數量從20歲時就開始減少;到40歲時,大腦神經細胞每天約損失1萬個,相應伴隨著記憶力下降和大腦功能減退。

此外,人一生中難免會遇到內、外環境的各種有害因素,如腦外傷、低血糖、窒息、煤氣中毒、吸菸、酗酒、高血壓、腦血管病、癲癇、心臟病、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維生素缺乏等,各種有害因素不僅傷害我們的臟器和身體,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傷害到腦細胞。神經細胞受到損害就可能死亡。到了七十幾歲,腦細胞的數量已經減少很多了。由於這種變化,腦的體積和重量就減少了。因此,每個人的大腦都會比年輕時有所萎縮,只是因為曾經受到過的損害不同,萎縮的程度不同。

腦萎縮有哪些表現?

大腦有哪些功能,腦細胞的數量減少後,就會表現為這些功能的減退。

很多老年人會感覺記憶力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退。20歲左右讀書過目不忘,40~50歲就會感到記憶力大不如前,學習新東西也不像年輕時那麼容易了,甚至提筆忘字,講話時,被人插了一句話,想接著說,卻忘了剛才說到哪兒了;年輕時能歌善舞的人,上了歲數後發現自己唱歌居然會跑調,動作也變得不那麼協調了,看美劇感到語速太快,反應跟不上演員的節奏。這些改變都與腦的退化有關。

——追隨您的心聲 提供專業回答——


中老年保健雜誌


人腦被稱為世界上功能最全、儲存量最大、程序最複雜的“電腦”,作為神經系統的高級中樞,它主導人體的知覺、運動、思維、記憶,如果腦部“縮水”,腦細胞大量受損死亡,也就意味著這些功能的逐漸喪失。在所有的腦部疾病當中,腦萎縮是一種常見和高發的疾病。據相關醫學文獻介紹,腦萎縮將成為21世紀的流行病,會嚴重威脅到人類的晚年健康和生活質量,且只能靠藥物改善現狀延緩其發展過程。

目前我國腦萎縮發病人數高達600萬,嚴重危害著中老年人的身體健康,並且逐步呈現年輕化的趨勢,30歲左右的腦萎縮患者在臨床上更是經常見到。為何看似遙不可及的“腦萎縮”會成為流行病?是否與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習慣有關?

腦萎縮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腦組織本身發生器質性病變而產生萎縮的一類神經精神性疾病。可以是老年人自然老化出現,也可由某些疾病引起。腦萎縮包括小兒腦萎縮、成人腦萎縮。因其病因複雜,起病緩慢,不易被發覺,病程長,進展緩慢,而且可能逐漸加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腦萎縮是指由各種原因導致腦組織本身發生器質性病變而產生萎縮的一類神經精神性疾病。腦萎縮包括小兒腦萎縮、成人腦萎縮。本病多發生於50歲以上,病程可達數年至數十年,男性多於女性,腦萎縮有瀰漫性腦萎縮(包括皮層萎縮、小腦萎縮及皮層、小腦、腦幹萎縮)及侷限性腦萎縮(多見於侷限性腦器質性病變後如外傷、血管病、顱內侷限性感染等)。因其病因複雜,起病緩慢,不易被發覺,病程長,進展緩慢,而且可能逐漸加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哪些因素會導致腦萎縮?

腦萎縮系多因素導致。遺傳、腦外傷、腦卒中、腦炎、腦膜炎、腦血管畸形、腦部腫瘤、癲癇長期發作、菸酒過度、營養不良、甲狀腺功能病變、煤氣中毒、酒精中毒、腦動脈硬化、腦缺血、缺氧等均可引起腦實質破壞和神經細胞的萎縮、變形、消失。臨床上高血壓、血脂異常、腦小動脈硬化是老年性腦萎縮的重要危險因素。

腦萎縮有哪些類型?

生理性腦萎縮

很多人發現自己腦萎縮後非常害怕,這是不必要的,和人體的各個器官一樣,大腦也有一個生長、發育和老化的過程,腦萎縮是大腦老化的重要表現之一,且其萎縮程度與年齡呈正比,這就像隨年齡增長會長皺紋一樣,是人體生理發育的一個必然規律。一般來說,25歲時,人腦體積會達到一生的峰值,30歲以後逐漸下降,而腦萎縮一般出現在50歲以後,從50~90歲可逐漸萎縮達20%。

病理性腦萎縮

病理性腦萎縮則是由各種病理因素導致的腦萎縮。

病理性腦萎縮的分型

1.以大腦皮層萎縮為主要病理改變的大腦萎縮:臨床多出現運動功能障礙,記憶力減退和反映遲鈍。

2.以小腦病理改變為主的小腦萎縮:臨床多出現步態不穩,共濟失調,語言蹇澀、嗆咳等。

3.遺傳性腦萎縮:分常染色體顯性和隱性遺傳,臨床根據病理改變特徵分脊髓型、脊髓小腦型、小腦型和周圍型幾類。

4.侷限性腦萎縮:是因局部腦組織的病變所引起的腦組織變性或手術引起的局部腦軟化,均可在病變部位及周圍產生侷限性萎縮,也叫某種腦病或腦損傷後遺症。

5.退行性腦萎縮:是以大腦、小腦及橄欖橋不同程度的萎縮、變性出現的腦功能減退、神經功能障礙,痴呆為主要表現的老年性常見、多發病。對老年患者來說退行性腦萎縮是生理必然,但臨床出現的時間和程度差異甚大,隨年齡增長,有一定程度的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多屬生理性,出現過早,症狀明顯的則應重視預防和治療。

腦萎縮不等於痴呆

腦萎縮是一種體徵,而痴呆症則是一種慢性全面性的精神功能紊亂。腦萎縮是機體生理性老化過程所出現的正常現象,年齡越大萎縮程度越明顯。腦萎縮可有不同程度的記憶力下降、說話不清、理解力和情感發生障礙、腳發軟等。而痴呆症作為慢性全面性的精神功能紊亂,常以緩慢出現的智能減退為主要臨床特徵,可發於各年齡階段,以老年階段為最常見。痴呆症患者可明顯表現出行為和智商的異常,經常是無法自控,而且在生活上不能自理,經常走失、大小便失禁等等。

老年痴呆症可有腦萎縮情況出現,但不一定是腦萎縮引起的。臨床上,不少腦萎縮嚴重的老人並沒有痴呆症狀,而一些腦萎縮較輕甚至沒有腦萎縮的老人反而有明顯的痴呆症狀。

腦萎縮有哪些症狀?

腦萎縮的臨床表現分為大腦機能衰退和認知功能減退兩大類,主要與腦萎縮發生的部位及程度有關。瀰漫性大腦皮層萎縮以痴呆、智能減退、記憶障礙、性格改變、行為障礙為主。有的伴有偏癱和癲癇發作。局灶性腦萎縮以性格行為改變為主;小腦萎縮以語言障礙、肢體共濟失調和意向性震顫為主。

全身症狀

病變早期,患者常出現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腰膝痠軟,手足發麻,耳鳴耳聾,漸至反應遲鈍,動作遲緩,喃喃自語,答非所問。在軀體方面,常表現為老態龍鍾,發白齒落,皮膚乾燥,色素沉著,或偏癱、癲癇,共濟失調,震顫等,神經系統症狀可能存在,也可能缺失。

記憶障礙

近事記憶缺損發生較早,如經常失落物品,遺忘已應諾的事等。隨著病情發展,漸至記憶力完全喪失。

性格行為的改變

性格改變常為本病的早期症狀,患者變得鬱鬱寡歡,不喜歡與人交往;或表現為沒有理想、慾望、對子女親人缺乏感情;或生活習慣刻板怪異,性格急躁,言語增多或囉嗦重複,多疑自私;或對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特別關注,常因一些微小的不適而糾纏不清;或表現為譫忘或躁狂,並有幻想、幻視、幻聽、失語、失認。患者所有高級情感活動,羞恥感、責任感、光榮感和道德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亦可出現睡眠節律的改變。

腦萎縮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

很多青年人都認為自己年輕,生活可以無所顧忌,常年熬夜,暴飲暴食等;殊不知,這些不良生活習慣成了腦萎縮的幫兇。除了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家族傾向病外,年輕人易得腦萎縮,很大程度上和年輕人長期用腦過度以及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有關。那麼,哪些日常習慣會誘發腦萎縮?

經常出差倒時差者

長期處於倒時差狀態會刺激到人的大腦,產生某種大腦激素,導致腦萎縮。

經常飲酒者

飲酒可能會影響腦代謝量,飲酒引起腦萎縮的速度比以前人們想象的要快。

長期處於高壓力工作中的人群

壓力對高血壓、心臟病等身體健康都具有負面影響。

生活單一,缺乏樂趣者

退休後若無法在短時間調整生活形態,左、右腦運動不足,大腦得不到應有的鍛鍊,即容易產生腦萎縮。

長期飽食者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人隔三差五就會大吃一頓,有的人還常常吃撐了,這種過分飽食的壞習慣不僅會影響到下一頓的胃口,同樣會影響到腦健康。日本有科學家研究發現,長期飽食肥甘厚膩的人不但血脂易增高,還可引起一種叫“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的物質增加,導致腦動脈的粥樣硬化,使大腦缺血缺氧,並出現記憶力下降和反應遲鈍等腦萎縮症狀。

用腦過度者

用腦過度同樣易令腦細胞受損,但這類生理性的腦萎縮一般沒明顯症狀,因此不易覺察得到。而一些原來在職時特別忙的人,退休後卻突然“太閒”了,喜歡呆在家裡不出門,也不太愛動腦,腦子同樣退化得快。

腦萎縮患者需要做哪些檢查?

臨床檢查

大腦萎縮患者除詢問病史及觀察症狀外,可發現其各種神經反射均不同程度的遲鈍或減低。淺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睪反射、肛門反射表現遲鈍,肱二、三頭肌反射、橈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也可減低,偶可有病理反射出現。

小腦萎縮患者,通過臨床檢查可發現步態蹣跚、步幅寬大、不能沿直線行走、呈醉酒樣步態,閉目難立徵:睜閉眼均不穩,閉眼後尤為明顯。語言緩慢、頓挫,意向性震顫,病理徵陽性、指鼻試驗欠穩準、跟膝脛試驗欠穩準。

神經影像學檢查

CT及MR(磁共振)等神經影像學檢查可發現腦組織體積減少、腦室擴大。如果大腦萎縮可見腦皮質與顱骨板間隙增大,大腦溝增寬增深、腦回變平縮小,側腦室及第三腦室擴大,側腦室前後角周圍密度減低。小腦萎縮時可顯示小腦腦溝增寬增深,體積縮小,影像呈現分枝樹葉狀,小腦周圍腔隙增大,第四腦室擴大。如果有橋腦橄欖體萎縮,在神經影像上可見腦幹變細狹窄,周圍腔隙增大、橄欖體變扁平或縮小。

腦血管造影

可見腦動脈血管迂曲變細,有狹窄或閉塞。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可發現血流減慢,血管阻力增加等現象。

腦萎縮主要行對症治療,根據腦萎縮症狀不同,對症使用相關藥物。

藥氧針栓區帶療法”是將中藥、氧氣、針刺三者有機結合,同時施治,發揮協同治療作用。中藥在氧動力作用下霧化,由鼻腔粘膜及肺粘膜吸收進入血液循環,迅速透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於腦部微血管和神經細胞。同時,根據生物信息反饋原理、現代神經解剖學,中華經絡針灸醫學,參照CT、MRI等現代醫療檢測的定位診斷,對腦栓區帶相對應的頭皮、肢體進行針刺。

細胞移植修復腦部神經

細胞移植療法是將培養好的、質優良多的、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生物細胞,通過靜脈注射等方式移植到患者體內,植入的生物細胞能促進患者再生出新的神經元;同時通過旁分泌作用,促進神經細胞生長和修復,補充已經減少的腦細胞,從而恢復神經組織的正常功能,而且可使病灶部位組織不再變性、壞死,實現機體功能重建,為腦萎縮患者的康復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方法。

微創動脈腦內藥物介入灌注療法

採取微創介入技術,利用DSA數字成像技術將超微導管經股動脈等,經動脈選擇到腦內動脈,把擴張血管,營養及激活腦細胞的藥物精準的灌注到病灶,使萎縮的腦神經細胞增加供血供養,實現細胞的修復能力促進腦細胞的新陳代謝,恢復腦組織的神經功能。

康復治療對於腦萎縮患者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出現認知、運動功能障礙後,康復治療對功能恢復有重要價值。

對於任何疾病,越早治療,越有利於我們的康復,對於腦萎縮來說,也是如此。現實中,腦萎縮治療呈現出“病太重的不治,病太輕的也不治”的極端現狀。其實,腦萎縮剛發病時治療效果最好。臨床分析也表明:腦萎縮早期治癒率相當高,早治療可延長生命!反過來說,如不及早治療,則會遭受其長期折磨。

保護大腦讓它慢點變老

明確病因,積極防治血管性疾病

應該積極防治某些全身性疾病,尤其是影響血管健康的疾病,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輕則調整生活方式,改善營養結構,糾正不良生活習慣。重則藥物加以控制。

對於病因較為明確者,針對病因進行預防,儘早祛除致病因素。如積極預防腦血管病,防止或儘可能的延緩腦動脈硬化(腦動脈硬化,腦動脈硬化是全身動脈硬化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急性腦血循環尤其是腦缺血發作的主要發病基礎,是各種因素導致的腦動脈管壁變性和硬化的總稱)的發生。

有氧運動抑制腦萎縮

有研究指出,有氧運動可以幫助抑制約開始於40歲的腦萎縮。特別是生理性腦萎縮的病人,每週進行三小時或更長時間的有氧運動後,他們大腦容量中的灰色與白色物質有增加的趨勢。

不過,中老年人不宜多做爆發力大的運動。另外,手臂反覆做旋轉運動,手掌與手指的穴位得到刺激,有利於手部手臂的經脈氣血暢流,反饋大腦,亦可達到腦保健的作用。

鹼性食物緩解腦疲勞

茄子、綠豆、芹菜、蘑菇、葡萄、蘋果等鹼性食品對大腦的健康有很大的益處。另外,研究發現,大腦還“偏愛”卵磷脂,因為卵磷脂在人體內能產生乙酰膽鹼,這種物質被喻為腦細胞之間傳遞信息的“信使”。因此,平時可適當吃些富含卵磷脂的蛋黃、黃豆或豆製品,以促進腦細胞的代謝。

良好心態延緩腦衰老

中老年人遇事宜心平氣和,要以開闊的胸襟、寬宏的氣量處理工作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保持愉快和樂觀的情緒,避免精神過度緊張,思慮過度,應清心寡慾,恬淡虛無,清靜內守,精神自持,遇事豁達,心胸開闊,不斤斤計較,不貪心過度,保持安靜平和的心態。

常做“聽、說、讀、寫”

用進廢退,經常讀書看報,寫寫算算,經常規律地運轉大腦,有利於改善腦部的血液循環,推遲腦細胞的老化,延緩腦萎縮的進程。

聽:多去聽新聞廣播,保持耳聰;

說:多與人交流,保持口明;

讀:每月讀一本書,保持眼明;

寫:每天練習書法,保持手靈。

本文編自網絡,不代表三甲醫院網觀點,其中若有文字或圖片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三甲醫院網刪除。



1.全身症狀 病變早期,患者常出現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腰膝痠軟,手足發麻,耳鳴耳聾,漸至反應遲鈍,動作遲緩,喃喃自語,答非所問。在軀體方面,常表現為老態龍鍾,發白齒落,皮膚乾燥,色素沉著,或偏癱、癲癇,共濟失調,震顫等,神經系統症狀可能存在,也可能缺失。 2.記憶障礙 近事記憶缺損發生較早,如經常失落物品,遺忘已應諾的事等。隨著病情發展,漸至記憶力完全喪失。 3.性格行為的改變 性格改變常為本病的早期症狀,患者變得鬱鬱寡歡,不喜歡與人交往;或表現為沒有理想、慾望、對子女親人缺乏感情;或生活習慣刻板怪異,性格急躁,言語增多或囉嗦重複,多疑自私;或對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特別關注,常因一些微小的不適而糾纏不清;或表現為譫忘或躁狂,並有幻想、幻視、幻聽、失語、失認。患者所有高級情感活動,羞恥感、責任感、光榮感和道德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亦可出現睡眠節律的改變。 4.智能減退、痴呆 表現為理解、判斷、計算能力等智力活動全面下降,不能適應社會生活,難以勝任工作及家務;漸至不能正確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齡、進食不知飢飽,出門後不識歸途,收集廢紙雜物視為珍寶。病至後期,終日臥床,生活不能自理,不別親疏,大小便失禁,發言含糊,口齒不清,終至完全痴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