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東部千年古縣威縣、義和團起義發源地、最有希望撤縣設市縣城

由於臨近過年好些瑣事沒能處理清楚,所以近段時間文章更新的有點慢。今天抽出點時間給大家介紹邢臺東部大縣威縣的一些情況,威縣是河北省邢臺市轄縣,位於邢臺市東南部,東與清河縣接壤,西與廣宗縣交界,南與臨西縣、邱縣毗鄰,北與南宮市相連。威縣總面積1012平方公里,總人口60萬,為邢臺市人口第二、面積第三大縣。

邢臺東部千年古縣威縣、義和團起義發源地、最有希望撤縣設市縣城


威縣歷史悠久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唐朝前屬貝州廣平國屬地,後經歷史沿襲發展與唐初期屬宗州、金代改稱洺州、元代起改稱威州、自明代起降州為縣自此威縣的名稱沿用至今。

邢臺東部千年古縣威縣、義和團起義發源地、最有希望撤縣設市縣城


為什麼說未來幾年最有望成為邢臺東部的中心城市呢,威縣地處黃金十字路口的位置承東啟西連接南北,106國道穿境而過、境內還有青銀高速、東呂高速、邯黃鐵路、京九鐵路、大廣高速等等這些便捷的路網緊緊的包圍著這個縣城,使得以威縣為中心向東南西北3小小時交通圈均可到達多個省會及中心城市,邢臺市往東直到清河山東邊境近100多公里沒有一箇中心城市,威縣所處的位置作為中心城市發展是最合理的,近幾年撤縣設市的呼聲越來越高,所以未來幾年威縣的可能最大。

邢臺東部千年古縣威縣、義和團起義發源地、最有希望撤縣設市縣城


書歸正傳老李是個歷史愛好者介紹威縣少不了這裡的歷史古蹟,威縣雖然經歷的幾千年的歷史但是留給我們能夠看到的古蹟確實不多了,著名的威州古城經歷戰火的歷史滄桑現在已經蕩然無存了,我們能看到的只有歷史資料上的那些介紹。

邢臺東部千年古縣威縣、義和團起義發源地、最有希望撤縣設市縣城


然而這裡卻有一處非常值得參考的文物古蹟那就是鯀堤遺址,鯀(gun)大禹之父、夏啟之祖、鯀治水多年後因治水失誤被堯帝懲罰,這是上古時期的傳說,由於沒有文字的記載所以不被證實,但是(山海經)確實有鯀堤的記載,鯀堤威縣最著名的歷史古蹟之一在威縣境內,鯀堤遺址長約20公里,自邵固村南經全禮村西過孫莊至南倉莊,再向北折至團堤村,而後入南宮境內,現在邵固至孫莊一帶,鯀堤遺址保存較為完好,雖經千百年風雨侵蝕,猶能顯示出堤陡水湍的痕跡。雖然這段長達百里的防洪大堤不能被證實上古時期所修,但是近代史料都有記載,歷經多次修繕直到清後期此堤才被廢棄。

邢臺東部千年古縣威縣、義和團起義發源地、最有希望撤縣設市縣城


看完著名的鯀堤來到威縣不得不說的就是這裡的義和團紀念館了,清末著名的義和團運動起源地就是在威縣得到快速發展,當年扶清滅洋的旗幟豎起時刻,也是中國人民覺醒的時刻,著名的義和團運動成為抗擊外國侵略勢力的急先鋒,雖然後期被昏庸的清政府鎮壓,但是義和團運動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成為邢臺人的驕傲和自豪。

邢臺東部千年古縣威縣、義和團起義發源地、最有希望撤縣設市縣城


義和團運動紀念館位於威縣城關。規劃面積150畝,距邢臺77公里,現有義和廣場、紀念館、趙三多故居、紀念碑、墓地、“義和團議事廳”和部分文物。義和團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三大革命之一,孫中山給予高度評價,義和團運動紀念館景區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邢臺東部千年古縣威縣、義和團起義發源地、最有希望撤縣設市縣城


雖然威州古城遺蹟很少但是這裡還留有一處非常值得大家去參觀始建於元代的清真寺,這個寺院位於威縣縣城內黃街中段西側,由時任威州知州王伯大攜黃阿訇所建,是邢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威縣是邢臺地區回民人口最多的縣,這裡有回民數量超過五千人之多,清真寺就成為了他們聚集地之一了,正因為這裡回民多所以來這裡旅遊你肯定會吃到最正宗的羊肉了。

邢臺東部千年古縣威縣、義和團起義發源地、最有希望撤縣設市縣城


雖然縣城古蹟不多但是在縣城西側有一處也是值得大家留意的,那就是位於威縣大高廟村的定陵了,但是此定陵非明定陵,這所陵墓是西漢時期廣宗王劉如意之墓,歷經2000年的滄桑陵墓遺址尚存,但是陵墓所屬文物都已被盜, 雖然現存遺址被破壞但是這所陵墓對於研究西漢時期的文化還有當地的歷史經濟狀況有非常高的價值。

邢臺東部千年古縣威縣、義和團起義發源地、最有希望撤縣設市縣城


經歷的幾千年的風雨歷史留下來的古蹟不多,但是這裡確實著名的紅色根據地之一,像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領袖鄧小平、徐向前、元帥劉伯承、等等多位領導都在此工作並指揮抗戰,威縣人民為抗戰也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和貢獻。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縣城在日新月異的發生著變化,一個個工業園區、高科技示範園如雨後春筍一般拔地而起。來到威縣別忘了一件重要的時期就是品嚐這裡的著名小吃餅卷經濟實惠10塊錢就可吃飽。

邢臺東部千年古縣威縣、義和團起義發源地、最有希望撤縣設市縣城


邢臺東部千年古縣威縣、義和團起義發源地、最有希望撤縣設市縣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