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有一個留學或者在外地上學的孩子,幾乎從不與你聯繫,只是缺錢的時候才找你,怎麼辦?

綠蘿31163093


作為一名留學生寄宿家庭媽媽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非常瞭解留學生在海外留學的心理和生活狀態。

首先糾正一個觀點,出國留學讀書 如果真想讀出來,學習是非常辛苦的,幾乎沒時間休閒娛樂,更花不起大量的時間和父母煲電話粥,說一個小時的話容易,但是想馬上把思想拉回到學習狀態,還需要幾個小時調整,所以說,我總是要求家裡的孩子在休息的時候,和自己的父母聊天說話,平時儘量保持學習狀態。

其次,對於出國不好好讀書的孩子,那就更沒有精力和心思和父母聊天,每天出去花天酒地,浪費時間,壓根就不會想到國內的父母,除非沒錢,或者錢不夠花,就想心思編故事,找國內父母要求,那理由源源不斷,故事層出不窮,只有找父母要錢的時候才會主動和父母聯繫的。

最後,孩子大了,正常的情況下,自己開始獨立生活,父母也該放手要孩子單飛,但是單飛需要實力哦!父母這個時候可以理解,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說明孩子過的好,就應該放心了😀😀😀


教育寄宿家庭媽媽


我的孩子在加拿大讀書,學業非常的辛苦,每週都有一兩天得熬通宵學習。做為父母對於遠在萬里之外的孩子肯定是牽腸掛肚的,所以每天我都會在微信裡給她留言,關心叮囑的話語,每天都會留幾句,她即使不回,但看到了心裡也會暖暖的 ,知道父母在時刻惦記著她。大概一個月她會和我們主動視頻聊天一次,隨便拉拉家常,她一邊收拾屋子,或者一邊給自己做飯,就這樣看著她,內心也就踏實了。孩子已經長大,有了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壓力,需要用自己的思維生活學習,父母只要關注她,給她溫暖的後方就足夠了。畢竟以後她要靠自己生存,我們要給她足夠的空間,讓她自己去闖吧!


琥珀的175461439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倒過來琢磨一下,親人之間的聯繫,為什麼要等到孩子缺錢找你要的時候呢?

既然孩子留學在外,那就說明是個成年人了,他有自己的生活要忙、自己的心情需要獨自打理。他不聯繫父母,說明他精神上獨立了,不需要象小時候那樣動不動求助於父母的撫慰,即使生活中遭遇挫折和打擊,他也寧願獨自舔傷自療。這說明他長大了呀,這不正是父母一直以來盼望的嗎?

但孩子長大後不聯繫你,為什麼會失落呢?因為你覺得不再被孩子需要了,心突然空了。

想念孩子,就主動聯繫孩子吧。想自己孩子了,主動打他個電話、聊個微信視頻什麼的,多方便啊。誰思念誰主動。別那麼矯情地等待孩子來聯繫你。

我孩子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目前在申研。四年多了,孩子不在身邊,基本是我主動聯繫他。我一想念孩子了,就算好了時間差在他方便的時間微信他視頻。也從來不等他開口要錢,都是主動問他缺不缺錢。不明白為什麼非要等他缺錢了找你要呢,孩子又會怎麼想呢。


我們的小生活


留學生父母,為何如此煩惱?

按理說,孩子成功去到國外讀書,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那為什麼這麼多的父母會在喜悅之後,滋生出這麼多的煩惱、焦慮,牽扯出這麼多不適的舉動?

小別離後的不知所措

父母的焦慮一部分是來自對國外世界的一知半解;很多父母沒有在國外生活的經歷,只能通過新聞、公眾號等了解國外的訊息,會容易看到一些負面的消息而膽戰心驚。就怕孩子會遇到危險,怕孩子不適應,一有空就各種叮囑,在父母眼中,留學彷彿成了一場冒險。 還有一部分焦慮是,

很多父母以孩子為中心導致失去自我。很多父母的生活是圍繞孩子轉的,平時投入太多精力在孩子身上,出國前,每天做早晚飯、接送上下學,輔導功課,操心這個操心那個,在瑣碎的生活中忘了自己的“詩和遠方”。在希望孩子成才的路上,留學生父母付出了太多,也犧牲了太多。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全部夢想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孩子反而成為父母的精神依靠。一旦孩子離開家庭,不再依賴於父母,大人們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生活,變得患得患失,逐漸迷失了自我。

把期待和要求當成愛

在獨生子女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可能會過分寵愛、過度保護、過多照顧、過高期望。 在孩子需要情感支持和鼓勵時,父母一味地“高要求,嚴要求”,拿出傳統的中國式教育來對付水土不服遠在海外的留學生們,把期待和要求當成愛,給孩子造成的感受會是:“你們只關心成績,無視我付出的努力。”

還有,中國家長認為誰都能進的學校不是好學校,世界排名低的學校不是好學校,越是難進的學校越是好的,用對中國教育環境的認識來套用衡量受西方式教育的孩子們,很容易產生親子矛盾。

親子關係超過了夫妻關係

很多母親表達過,自己和丈夫關係不好,自己就是在為兒子活。 這樣的媽媽很多很多,這也容易造成很多母親的焦慮要大於父親,母親的失落感、孤獨感更甚。

有心理學家做過家庭調查發現:“在一個家庭裡,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親子關係是配角的,這樣的家庭會穩如磐石。而如果親子關係是家庭核心,而夫妻關係是配角的,這樣的家庭就會麻煩不斷。

曾經有一位北大留美碩士王猛寫萬字長文與父母決裂,他12年不曾回家過春節,6年前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聯繫方式,並把自己與家庭破裂根源歸結為父母從小對自己的“過度關愛”。

留美碩士王猛萬字長文控訴父母“控制與傷害”

孩子留學了,父母怎麼辦

出國前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

很多父母送孩子出國是因為見到別人家孩子出國,看到別人家孩子留學多優秀,也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國外成才,而忽略了孩子真實的想法。一定要想清楚,你為什麼要將孩子送出國?是孩子自己的意願,還是作為父母強加給孩子的意志?

不要擅自為孩子選擇自認為對的道路。出國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看孩子出國是被迫,還是為了逃避國內的學習和生活,還是真心的喜歡,理性地選擇出國讀書。父母一定要讓孩子自己有明確的生活方向和職業初期規劃,這樣孩子出了國遇到不適應,他會以最短的時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父母的擔心也會少一些。

多傾聽孩子

強勢的父母要多傾聽孩子的傾訴,儘量去了解留學國家的教育習慣與方法,保持和孩子的溝通頻率,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孩子們

正值青春期,不論是語言還是文化上的差異,都會產生一定的心理衝擊。每個留學生都會有一段或長或短的適應期。父母要明白這個過程,理解孩子心理和行為上的變化,在正確的方向做適當的引導,而不是一味拿“高標準”去要求孩子,那樣只會適得其反。

重新梳理家庭關係

父母要將情感重心從孩子轉移到另一半,也能幫助父母逐步適應“空巢家庭”,早日走出孤獨狀態。孩子出國後,父母有足夠的時間來反思自己的婚姻狀況,來用心經營自己和另一半的的關係。要經常和另一半多交流,分享每天的喜、怒、哀、樂,相互理解,相互關懷。

正視自我修煉這件事

永遠不要因為孩子放棄自我。父母的生活不應只有孩子,應該有自己的獨立生活,千萬不要因為孩子放棄自我,有自己獨立生活的家長更容易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孩子出國後,嘗試找到新的愛好與興趣,重新認識自己的好惡,重新學習新的東西,重新去交往新的朋友。孩子在進步,父母也不能原地踏步。名校招生在對錄取人設置門檻的同時,對其父母同樣有著考量標準。所以,和孩子一起努力成為更優秀的人吧,與其在孩子的人生軌跡上指手畫腳,不如做他們的榜樣,讓孩子不斷地追趕超越,成為更好的自己! 最後 “留學生父母”真的是一個很偉大的群體
,大家付出了比別的家長更多的時間、精力,承受的教育挑戰、心理壓力也是巨大的,在孩子的教育上,這裡的每一個家長都值得尊敬。留學對於孩子和父母都是考驗,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人生的每一階段,我們能做的就是共同努力,為了更燦爛的明天!


棕櫚大道


孩子在外面讀書,孩子不聯繫你,你也可以聯繫孩子啊。也許你覺得缺錢了才找你,孩子的親情變質了,其實很多孩子不是這樣,只是獨立了,或者學習忙,或者感情不細膩。

01

父母心理焦慮原因造成

孩子去了國外留學或外地讀書,本來孩子一直在自己眼皮底下,天天能見到孩子,照顧孩子成了父母很多年的一種習慣,很多精力化在照顧孩子身上,把他看成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一個巨嬰。

生活上每件事你都要去替孩子考慮到。這種操心的主要是以媽媽為主,很多學生的家長群裡都是這種媽媽。她們會比孩子更擔心更焦慮,從學習到生活都想替孩子大包大攬,無奈路途遙遠,鞭長莫及。又怕電話信息太多怕孩子煩,所以都在微信群裡嘮叨空著急。沒有了對孩子生活與學習上的掌控,顯得六神無主。

孩子好像成了放飛的鳥

孩子去國外或者外地求學,也許是第一次離開父母過獨立生活,過慣了受控制的日子,覺得了自由好處。尤其是男孩子,大多喜歡自由,不喜歡被管束,在一起時被父母管也是沒辦法。離開父母后一下子自由了,就會無所顧忌,也不會多去考慮父母感受。

當然換了個環境,脫離了父母親的照顧 ,生活需要自理,還需要投入更加緊張的學習。

兩種反差造成心理落差

所以兩邊形成了一種反差,一邊是沒有時間與父母多聯繫,或者是沒事情發生,也沒有事情需要彙報,除了沒錢用了要生活才是重要的,這時候才想起父母,否則孩子日子怎麼過,畢竟身體獨立了,經濟上還是依賴於父母的。所以每次要錢了想到父母也是正常,一點也不稀奇。孩子這邊是無所謂,父母這邊是焦慮擔心,越不聯繫越擔心,認為孩子變了,眼裡沒了親情只有金錢。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孩子有好多種個性,有的孩子精神上很依賴父母,哪怕在國外了也會早請示,晚彙報。而有的孩子獨立性非常強,沒有大事一般不太會來聯繫,他認為他自己能夠解決,或者沒想到父母背後在替他擔心著,但孩子應該經常聯繫一下,讓父母放心。

02

對這種不喜歡聯繫的孩子該怎麼辦

一、讓他知道父母的焦慮與擔心,要為父母著想,而不是獨立後像斷線的風箏,只有要錢了才記得父母,對孩子指出這樣的行為不好,應該平時多進行感情交流,讓父母不擔心不操心,也是一種孝順行為,看人家孩子天天主動聯繫,你也要三五天或至少一星期聯繫一次。規定他多少時間,星期幾務必聯繫一次,讓他有聯繫的習慣,這樣父母就放心了。

二、假如孩子學習忙,你們也可以主動聯繫他,但叫他有空了務必回信,或者掌握他的休息時間微信電話聯繫,但也不要很頻繁,不影響他學習為前提。

結語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父母與遠走他鄉求學的孩子就是詩中這樣的意境,父母永遠替孩子操心,怕放出去心收不回了,怕不受掌控了,其實父母多慮了,現在大多孩子是感恩的,只是長大了他也有自己的事需要做,把父母暫時放在一邊冷落了,但最終會想家,會回到父母身邊,因為家是遊子永遠的心靈港灣,累了倦了可以回家休息療養,家永遠是孩子最後一個堡壘。


錢江趕潮人


孩子從不主動聯繫家長,1、那是和家長無話可說!2、在家長還有用的情況下都不主動聯繫,甭想著孩子出息了或發達了會主動聯繫你!3、孩子討厭家長!而且孩子情商低!奉勸那個家長,該放手時就放手。向動物學習!否則,當你傾盡所有,換來的是無情拋棄,無錢養老,悲劇了!叫天天不應 叫地地不靈!


喜歡狗子的鏟屎官


有一個留學回國的孩子,經濟上因為是公派,所以不涉及問題,如果有需要,孩子也直接表達,作為父母完全相信孩子。至於日常聯繫,主要是微信招呼一下,有時間孩子回回問題,基本不問其它事宜,其實我們心裡很明白孩子的辛苦,尤其其中的艱難,說了也無益。書讀到一定程度大家都懂。我們最慶幸的是孩子有一個很好的愛人,可以彼此照顧。


諮詢碎思碎想


我覺得還是溝通出了問題,有些父母,每次電話總是學習呀成績什麼的,次數多了,孩子就不願意和你們通話了,孩子在外面本來壓力就大,所以在電話視頻的時候,跟孩子聊自己生活中的各種好玩有趣的事情,孩子一開心,他們也會跟你聊他們學校有趣的事情,間接的你也瞭解了孩子,這樣每天每天,孩子就喜歡和你視頻聊天了,其實孩子在外面,也都想家的,說孩子忙沒時間那都是藉口,他們可以在吃飯的時候或者作作業的時候都可以開視頻的,有時候你就看看,可以不說話,但連著線,就跟在家一樣,彼此都很溫暖輕鬆的感覺


風鈴162760605


他不和家長聯繫,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說明他能獨立。總比唧唧歪歪的啥事也要問父母的要強。當然了,他如果只是要錢時聯繫也不能立即滿足他,應該有一個延緩滿足。給他一個反省思考的餘地吧。


綻放的水仙


孩子不主動聯繫你,你可以主動聯繫孩子呀,感情是雙方的,如果你想了解孩子的情況,你就要主動,而不能被動等孩子告訴你,因為孩子大了,有些話可能更願意跟同學、朋友傾訴,可能是因為不想讓父母擔心,也可能是因為與父母溝通會不暢,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只有在缺錢的時候聯繫你,你可以嘗試著主動聯繫孩子,順便告訴孩子你的真實想法。


當然,孩子還在讀書的父母一般都還在上班,像留學美國的孩子,與父母一般有12個小時的時差,這樣溝通的機會就更少,父母也要對孩子表示理解,可以等雙方都週末休息的時候再找合適的機會溝通,每週保持一次或每兩週有一次溝通的頻率是可以的。


另外,如果你的孩子純粹是因為“沒良心”,那麼是否應該考慮平時管孩子太嚴了,孩子上了大學終於脫離了你的“魔抓”,那麼這個時候就要嘗試著“姿態放低一點”,這裡不是說跟孩子說話要低聲下氣,而是要跟孩子保持穩定的聯繫,開始時每個月主動跟孩子打一兩次電話,語氣最好溫柔一些,聊天的話題可以寬泛一點,不要僅僅圍繞在學習上,比如問問孩子在學校有沒有找到感興趣的事情,有沒有心儀的女孩子/男孩子,不要讓孩子覺得隔著電話跟你打電話都還是有壓力,要讓孩子養成一個每週/每月與父母保持溝通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