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搶雙黃連?我想起了當年的“板藍根”

面對疫情,一切新聞都是加強版。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消息,不知道會引發怎樣的情緒波動和行動漣漪。

1月31日,有媒體報道,從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獲悉,該所和武漢病毒所聯合研究初步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目前,雙黃連口服液已在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開展臨床研究。

就是這麼個簡單的消息,一經發布,很多人便聞風而動,頃刻間,雙黃連便被搶購一空。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在2月1日凌晨查詢幾個電商平臺,已經發現雙黃連口服液為售空狀態。

然而,風走後,冷雨也澆了下來。不少專業人士出來提醒,如知名醫療科普自媒體丁香園提到,“抑制”並不是預防,“抑制”是通過藥物來控制病毒複製的各個環節,來達到控制病情的效果。身體裡沒有病毒,就沒有東西可以被抑制;如果身體裡有病毒可以被抑制,那就證明已經被感染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目前這項發現還僅僅停留在“臨床研究”階段。而想要證明一種藥物真實有效,至少還要經過動物實驗、一期臨床試驗、二期臨床試驗、三期臨床試驗等一系列的測驗論證後,才能應用於醫療。

此外,雙黃連合劑也是被證明不良反應較多的一種中成藥。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4年)》顯示,在2014年中成藥口服制劑不良反應報告中,雙黃連合劑排名第一。盲目亂吃不僅對身體沒有好處,反而可能引發副作用。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2003年非典時期的板藍根、2011年福島核電站洩漏時期的食鹽。所謂聽風就是雨,專家的嘴,公眾的腿。經驗和教訓我們不是沒有,但總是不乏輕易入坑者。

普通公眾缺乏專業知識和信息鑑別能力,可以理解,但反過來講,某些機構單位是不是也缺乏對信息披露的穩妥操作呢?相比改變前者,後者改進起來就要容易得多。

這就要求公共部門也好,社會機構也好,在公佈一項新發現或研究成果時,甚至還只是正在開展的研究項目時,完全可以多想一步,預料到可能會引發的連鎖效應,在公佈消息的同時就做好必要的提醒。

當然,作為公眾,學會理智判斷、理性消費,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疫情過後,家裡存著一堆雙黃連,回頭一看,這可能只是起到了心理上安慰的作用,而這些所謂的心理安慰,很多時候,只是自欺欺人罷了。


吃一塹長一智,都2020年了,我們都要聰明一點,理性一點。遇事不慌張,多求證、慎選擇,才是真正的“良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