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1年做旅遊到現在,可是敦煌來旅遊的老外越來越少,這為啥?

金色大漠旅行攝影


第一點,很多外國人來中國旅遊,去的地方一般都是北京故宮/圓明園/長城這樣的歷史文化悠久的地方,這些地方在國外的知名度是很高的,就像中國人都知道日本的富士山,美國的好萊塢,法國的埃菲爾鐵塔,捷克的布拉格等等一樣。有些稍微對中國有點憧憬跟了解的外國人可能還知道敦煌/秦始皇陵兵馬俑,還有張家界這樣的地方,因為大型美國好萊塢科幻電影“阿凡達”背景就是以張家界為原型取景的,所以外國人肯定也是有所知道的。

第二點,外國人就算是來了這些景點遊玩,一般也都是在熱門景點打卡拍拍到此一遊的遊客照。然而我們都知道,每到了節假日不管是五A還是四A的景點都是人滿為患的,到處都是人山人海,人一多景點場面就變得有點不可控了。相對比起來,可能由於大城市的人素質比較高比較自覺,大城市的衛生環境一般還是保持的比較好的。但是一般的二三線城市呢,就顯然沒有這麼自律了,很多都是髒亂差,還有很多不守公共秩序,比如排隊插隊等現象。

第三點,近十幾年中國雖然是加大了對外貿易出口,也開放了很多國家可以申請免籤,但是其實對全世界的國家來說,要想拿到中國的簽證還是比較難辦的,就像我們去美國一樣簽證也是很難辦的。所以很多外國人與其經歷艱難來到這裡看人海,不如選擇臨近的國家去旅遊去度假,消費還沒這麼高。


鷹嘯易遊


作為一個旅遊從業者對這問題的看法是,這個問題不止是在敦煌地區有所感受,而是在中國全境。

最近幾年隨著中國國人物質生活的豐富,我國旅遊業發展迅速。國內遊、出境遊人數都出現快速增長;甚至可以用“井噴”這個詞來形容。但是與國內遊,出境遊相比,外國人入境遊的發展卻極為緩慢(注意,這裡的用詞是緩慢,不是減少),最近這兩年來我們中國旅遊的入境遊客越來越少(與往年入境遊客數比較而言)。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說起我們中國的旅遊景點,大部分外國人對中國瞭解太少,能想到的也許只有長城和故宮,而對於我們一些熱門的旅遊景點不太瞭解。以為我們中國只有故宮和長城這兩個景點,並且說起中國大家都會想到北京首都,很多外國人對我們中國的一些古城景區不甚瞭解。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旅遊事業境外推廣做的不是很到位,所以即使他來我們中國旅遊,也只是在北京或者上海,西安這些城市遊玩一圈就回去了。

其次,有可能是因為,來我們中國旅遊的體驗感太差,在旅遊的過程當中,有時會覺得欣賞的不是風景,而是人山人海,如果正好碰到中國的節假日,那麼在景區的寸步難行的鏡頭,別說外國友人,就連國人自己,都會望而卻步。門票過貴卻得不到相對應的旅遊體驗,而部分旅遊景區的不規範行為導致中國旅遊的國際口碑大打折扣,這讓相當一部分入境遊客覺得旅遊的體驗感太差,所以就不喜歡來旅遊了。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外國人入境門檻設置得過高,很多外國遊客覺得來我們中國旅遊非常麻煩,申請簽證也很繁瑣。

綜上所述,外國友人漸漸也就放棄了來我國旅遊的想法。當然也包括充滿美麗神奇色彩的敦煌。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區留言,真心感謝🙏🙏🙏


北京大鵬遊天下


今年二月份千里迢迢來到敦煌莫高窟,本以為會大飽眼福,但排了一個多小時隊只看到了幾個窟(其他窟不對外開放)半個小時就草草結束了。在敦煌的二天裡,只有在鳴沙山遇到一位老外。這麼差勁的旅遊體驗必定口口相傳,別說老外不來,就是國內遊客也必定慢慢減少


趙曉路1


非常喜歡中國西北,特別是甘肅。敦煌我已經去過兩次很喜歡。

優點就不提了,說說缺點。

單純對於莫高窟而言,旅遊體驗差。門票購買繁瑣。

去莫高窟並不方便,出租車也隨意要價。我去貴州荔波,到大小七孔景區有公交車,只要7元人民幣,縣城裡多個上車點。敦煌這麼多年,居然還是破舊中巴,人擠人,一個上車點。在這裡,我看到了利益鏈。

這些都會讓人的體驗不太舒服。其實我個人還很不喜歡敦煌對道路的限速,感覺很難以正常的公里數估摸時間。給我的旅行增加難度。

有些道路那麼寬闊,限速30真的很暈啊。

敦煌留不住遊客,旅遊項目單薄。除了鳴沙山和莫高窟,也沒什麼好玩。這兩個景區本身玩的東西太少。

在這裡我要提一提寧夏中衛的沙坡頭,真的是太好玩了。為什麼不向兄弟省份學習,開一些沙漠上的遊玩項目?讓遊客有更多豐富的體驗?

吃上面沒什麼好挑剔的。夜市雖然比別的地方貴,但還是能接受。倒是當地人太實誠,總覺得我們遊客去夜市是被宰,為我們憤憤不平。我建議轉變觀念。貴一點沒什麼 ,提升服務就好[呲牙][呲牙][呲牙]

最後談談老外少的問題。我想我一箇中國人都覺得諸多不便,老外遊玩體驗就更是這樣了。另外我覺得老外喜歡海島多一些,對沙漠興趣少也是關鍵。

我有很多親戚在美國。我總是推薦他們去中國西北玩,可他們都不願意去。在他們的印象裡,西北就是落後荒蠻,沒什麼好去的。他們寧可去張家界這種地方。

當然,我還是會不遺餘力推薦西北。去過才知道,有多好😄😄😄😄

圖三是我去貴州和桂林的民宿照片。我想說,這兩個地方理念已經提升了。就是用好的服務賺更多錢。西北在這點上思想還是落伍的。

比如我去敦煌攜程定的房間。300左右一間,結果後來告訴我降價了,還退給我錢。[呲牙][呲牙][呲牙]我在貴州住500的民宿,條件好不覺得貴。敦煌住上200的賓館覺得不好,條件差。這背後就是理念的差距。

敦煌人似乎只看到價格,沒想過用服務賺錢。建議派人出去多走走,學習別人好的地方。





魚兒遊一圈


全國景點一樣坑,我長年在外出差,前些年還出去轉一下,去得多了,發現景點同質化嚴重。像壁畫之類的對一個外行來說真沒啥看頭,我到酒泉去過多次,現在就在酒泉,聽同事一說,我也懶得去莫高窟了,休息就在賓館睡覺吧


一隻疲倦的猴子


我是甘肅人,敦煌已經去過很多次了,這並不是單獨的現象,我今年去了青島和煙臺,發現外國遊客也是特別少,待了一週感覺看到的老外不超過十個,我也很納悶這是為何?和一位導遊聊天時,他告訴我現在中國國內旅遊消費很高,在世界上都排在前面,但是服務很不咋地,所以來華的外國遊客就越來越少了。


牆紙專家101


故宮那麼有名,門票才40一60元,我國其他景點門票多少?不用說大家都明白。


少言多看好


我8月底去了一趟莫高窟和鳴沙山。感覺就是本來輕鬆自在的旅遊都被瘋狂的產業化旅遊搞壞了。

第一是莫高窟,千年文物,保護的過度已經失去了欣賞的快樂。先說門票,A票(238元)是每天限量6千張,都是網上預約。也只能看8個普通的窟。B票只能看4個窟,C票更是隻能在數字中心看看視頻。一些品質比較高的窟叫特窟,平時根本不開放,即便運氣好趕上能夠在小牌坊那兒辦票,200元每窟的價格誰受得了?

再說體驗。我在網上提前一週辦了A票。進去先存包,存包出真不知道怎麼走的,轉了一圈回到了出口。好歹解釋才讓我又安檢一遍進去。先看視頻,然後乘大巴擺渡車走大概半個小時才進入窟區,同行的有很多孩子,真不明白家長帶屁事不懂的小孩子到莫高窟看啥。又排了大概半個小時的隊。等講解耳機和導遊。導遊很專業,都是敦煌研究院的研究生,知識很豐富,庫區原來的外牆、地面以及開鑿痕跡,全部被解放軍施工的保護色外牆皮封裹了,除了九層樓附近,別的外牆啥也看不見。然後根據號碼進入隨機的8個窟。導遊講解,講解的核心是壁畫,很精彩。但是之前幾十年的開放破壞的很嚴重。低處的壁畫很多被刻畫塗抹。用玻璃架子都封上了,很多窟只能看高處的壁畫。導遊講解完8個窟,走到九層樓,然後就解散了隊伍,收回耳機。這時候再想回去看文物展覽已經進不去了。時間被這些過程擠佔很厲害,再想看美術館等別的展館已經來不及(景區最長只能停留3小時),只能灰溜溜的坐擺渡車回去。

全是些低素質的遊客。被導遊忽悠去挨宰。真正感興趣的、懂的去不了進不去,進去的全是沒有任何感受和感覺的遊客。口碑自然越來越差。

再說鳴沙山,風景沒的說,但水已經是黨河的補水,臭臭的駝隊反客為主,每峰駱駝100,中間駝倌還幾次停留給遊客拍照。我還看見一個駝倌打駱駝,駱駝好可憐。這種被產業搞壞了的人文環境,老外自然不喜。莫高窟和月牙泉,我也是基本沒看見老外。







哥有哥的派兒114


外國人不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旅遊市場混亂,沒人管,套路太深,收費太高,還有擺渡車,飯店酒店太貴,所以,國人都不願意去,別說外國人了!


戈壁紅柳xlb


中國的旅遊都是滿滿的套路,第一景區越圈越大,原來坐車到地進去就玩的旅遊給搞的很遠的地方就下來,然後坐景區的天價接駁車,既宰你的錢,還浪費你時間,第二景區的商業用房都是天價出租的,怎麼撈回來就等遊客來上當,景區購物吃飯基本就是伸頭挨宰,第三門票越來越貴,年年都想漲價。現在的國內旅遊就是研究怎麼樣套路遊客,有好的套路經驗互相學習,基本套路如同一轍,想的是怎麼樣多讓遊客掏錢。景區賣的東西,土特產差不多都是一樣的東西。說實話國內遊還不如去國外轉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