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嗎?

老張談三農


農村老話說:“50不建房,60不種樹,70不做衣”,這是什麼意思?細細想來,也不難理解。古時人的生活條件差,壽命比較短,人到50歲時基本“不說事”了,60歲老人漸漸少之,70歲的年齡更是古來稀少。頤養天年,老該享福,就不要操那麼多心了。



人到50歲,家裡孩子都已長大成家,自己“爬坡上坎”任務完成,辛苦了大半輩子,不知道還能活多少年了,所以就不要動那些心思了。兒孫自有兒孫福,隨他們去吧。作為一家之長,建房可是一件大事,不是賣了三瓜兩棗就能湊夠的數字,需要拼si拼活奮鬥多年才能建成一棟房子,那很費勁啊。自己為兒女們操勞了幾十年了,何必再去操那份心呢?好好過完自己餘下的日子就好了。意思就這個意思,但我感覺蠻自私的,也蠻無上進心的,有消極的成分。現代人的平均年齡都很大,有的甚至奮鬥到七八十歲呢!我感覺,這句老話不能再講了。



人到60歲,不用栽樹了,因為樹的生長期長,往往十年、二十年才能成材。60歲栽樹,等樹木成材之時,說不定自己早已不在人世了,享受不了,栽樹幹嗎?該享清閒就享,不該勞累的不用去管,不自在嗎?說實話,這句話跟前一句一樣,都是消極心態作崇的,也是很自私的自私自利心態。一個人,無論如何都得為兒孫造福是不?如果對己有利的就做,對己不利的就不做,什麼事都只想到自己,那這個社會還能有進步?我感覺,這老話也不能再講了。



70歲,人到七十古來稀,以前的確壽命普遍不長,活到70歲的人少之又少。人到70歲,是活天天的,還做什麼衣服?說不定啥時候一口氣沒了,就穿“壽衣”了,所以70歲的人都不主張做新衣服的,做了新衣服也只能穿天天,穿不長久,豈不是浪費了布皮?對於以前的人,好像說得沒錯,但是今天人的壽命長了,常見八九十歲乃至百歲老人,據最新說法,65歲還算壯年呢,平均年齡76.7歲,一般人活到70歲很正常,已不再是“古來稀”。我覺得,就年齡而言,這句老話,也是不適合今天再說的,很多七十歲老人正是好年齡呢!



所以,我覺得這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種樹,70不做衣”雖是以前的經典,但結合今天的實際情況,已經不再適應這個時代了,只能留作記憶,的。今天的人們更長壽,今天的思想更開拓,今天的人們更具奉獻精神呢!


貴州山妹妹


農村有句老話“50歲不建房、60歲不栽樹、70歲不做衣”是什麼意思?其真的有道理嗎?

記得有一年春天村裡為響應國家的政策搞新農村房屋建設改革,當時只要家裡住的是那種老式的磚瓦房都可以去村部申請2萬—3萬元的政府補貼進行翻修。那個時候我爺爺非常符合條件,所以我爸和大伯稍微商量了一下,準備給爺爺把家裡的老房子翻修翻修。


我爺爺平日裡是一個非常勤儉節約的人,那次奶奶說給家裡換一個淨水器他弄是沒同意,爺爺說吃了大半輩子的山水,也沒有見得哪天吃出了問題。

面對翻修房屋這樣重大的決定,我爺爺肯定是不同意的。爺爺說我今年六十多歲了,都已經是半個身子進黃土的人了,還翻修這樣的房子幹什麼呢!你男老太太在世的時候經常說“五十歲不建房、六十歲不栽樹、七十歲不做衣”。還有你們以後逢節過年回來的時候不要再給我們添衣服了,家裡衣櫃裡的衣服都是還是新的,大部分都還沒有穿呢!


“五十歲不建房”。說的是人到五十歲的時候由於生命經歷的太多,所以逐漸的看淡了生活中的所謂的物質條件。其實他們想要的只是一個兒孫有福,人人平平安安、大吉大利的家。

“六十歲不栽樹”。小時候由於家裡的山地一直荒廢著,父親便去集市上買了一大堆松樹苗回來種,都已經這麼多年過去了,在我的印象中父親好像只買過一次樹。所以說六十歲栽樹是一種極不明智的選擇,因為你根本就等不到樹木長大的時候,到頭來只不過是白白的忙活了一場。


“七十歲不做衣”。中國人自古以來非常講究百行孝為先,所以每逢過年回家的時候都要給家裡的長輩買上一大堆禮物。但是對於七十多歲的人來說給他們買衣服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很多時候晚輩給長輩們買的衣服都只是放在衣櫃裡一動不動。爺爺說老衣服穿起來非常的舒服合身,不像新衣服穿起來總是感覺有點彆扭。


職業農民小強的故事


在過去我們經常聽到農村,有這樣一句老俗話,叫做“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觀看這句俗語從字面意思我們就能猜測一下,但是要想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則需要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下。


因為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一個人活70歲,80歲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過去活到50歲,已經是知天命的年紀,而人到七十古來稀。過去人的壽命沒有那麼長,所以這句話才有特點的意義。今天我們來跟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50不建房

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中一直有“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農耕文明思想,對於農村人來說,蓋房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但是一般情況下,農村人蓋房子,會選擇在20歲到30歲之間,因為此時剛好成家立業。過去農村家庭一般都有好幾個子女,結了婚之後就會分出來單過,此時最緊要的就是蓋房子,否則的話沒地方住。


但一個人到了50歲的年紀,就不要想著還蓋房子了。因為50而知天命,辛辛苦苦勞作了一輩子,身體已經大不如前,此時在勞心勞力的蓋房子,可能會揹負一定的債務,而且在過去的人們看來,到了50歲之後,也沒有幾個好活的年頭了,蓋了房子也沒有太大意義,還不如不去折騰。所以農村勸人到了50歲之後,就不要再去想蓋房子的事情。即使家中要蓋房子,也該由已經成年的子女去操心。

60不栽樹


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棵樹從栽下去之後到長成木材,至少也要十數年的時間,有的可能更長。一個人活到60歲,再想著去栽種樹木的話,說句不好聽的,甚至可能看不到樹木存在的那一天。因為在過去,人們能夠活過一個甲子,已經算是非常幸運的事情了。所以60歲要做大壽,親朋好友都要來賀壽。而且,過去農民除了辛辛苦苦在地裡刨食以外,根本沒有其他的任何出路。


所以農民是非常辛苦的一群人,他們整天的辛苦勞作,上了年紀之後,身體各方面機能都會有一定的損傷,甚至會出現較早衰退的可能。大部分農村老人到了60歲左右的年紀都會沾染很多的疾病和毛病,不是這裡痛,就是那裡痛。這麼大的年紀,再讓他們去栽樹,也已經栽不動了。千萬別因為栽樹把自己給弄傷了,那就得不償失。所以農村經常奉勸60歲以上的老人就不要折騰,再去栽樹了。


70不做衣


過去有句老話,叫做人生七十古來稀。以前人們要能夠活到70歲以上,那就是非常高的高壽了。即使放到今天,人的平均壽命達到76歲以上的時候,能夠活到七八十歲也已經算是非常不錯了。到了這個年紀,說的好聽一點,叫做心如止水,說的不好聽一點,叫做心如死灰。坦白說也就是坐吃等死的年紀。所以,在過去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都不願意去做新衣服。一方面是因為體弱多病,很多人都臥床不起,有新衣服也穿不上或者用不了。


另外一方面,農村家裡經濟條件並不是特別好,老人認為能夠節省一點就節省一點,不要為自己在進行破費,把省下來的錢留給子孫後代。而且過去農村衣服材質,用料都比較少,也沒有什麼新奇的款式。老人大都比較節儉,很多衣服都是穿了幾十年,仍然還要補丁加補丁繼續穿下去。這是過去農村老人的光榮傳統,所以很多老人到了70歲之後就不希望,也不要求自己的兒女子孫給他做新衣服。

以上,就是對這幾句農村老俗話的理解。當然我們必須把它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才能深刻的瞭解其中的內涵。如果放在今天的生活環境下,這幾句老俗語未免顯得比較悲觀消極,而且有些不合時宜。你覺得是不是呢?歡迎在下面留言,說一說您的觀點。


止茶


這句話的意思是50歲以後不要建房子,60歲以後不要種樹,70歲以後不要做衣服了。這是為什麼呢?

一、50歲建房影響晚年生活。

50歲這個年齡過後,人的勞動能力下降,收入會減少,身體也比不上年輕時候。而且50歲過後,要為接下來的老年生活做準備。

但建房子是一項大工程,要耗費大量的錢財,很多時候要親力親為,對身體素質方面要求也高。

所以50歲以後不建房,一方面不要花費大量錢財去建房子,要為將來的年老生活做準備。另外也要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不要太過操勞。還有五十歲建房,自己可能住不了多久了,花那麼大力氣建房子不值得。

二、60歲栽樹不一定能享受到栽樹的益處。

人到了60歲,該努力拼搏的已經拼搏過,這個時候,要放下人生的重擔,不要再做有長遠計劃的事情,開始頤養天年。

栽樹是為了可以享受樹長大後帶來的益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如果60歲以後種樹,辛苦澆灌施肥,除草驅蟲,但到頭來不一定能享受到樹長大後的益處。就像“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句話說的一樣,如果要種,就要想著是為子孫後代謀福利。

三、70歲對新衣服沒有什麼需要。

人到了70歲,年齡是很大了,行動不便,很多時候待在家裡。以前人們認為,穿新衣是要在隆重場合,出門見人才穿。

70不做衣是因為,做了新衣服也沒有機會穿出去。也說不定哪天就倒下起不來,做了新衣服沒有穿也是浪費。另外可能上了年紀的人,對身外物的追求沒有那麼大的熱情,就不需要做新衣服,注重簡樸得體。

這幾句話提醒我們什麼年齡不要做什麼,是有一定道理的,是人們生活智慧的結晶,指導人們對晚年生活做好計劃,激勵人們年輕時多拼搏。但放在今天看來,這幾句話是有侷限性的。

在我們現在看來,50歲左右還是壯年時期,很多人經過了人生前半段的財富積累,在五十歲的年紀買房建房的也有很多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節奏,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努力去爭取,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不用管什麼年齡。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農村有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嗎?

說起建房子,古人留下了一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什麼意思呢?為何古人要這樣說呢?50歲了建房子不好嗎?今天農夫就和大家來聊一聊這句老話。


50不建房

字面意思也是比較簡單的,說的是到了50歲以後了,就不要再想著建房子的事情了。

其實,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就能明白古人這話其實是用心良苦的,其是建議人老了以後,就不必再作長遠打算了,也不要再給兒女當牛馬了,畢竟兒孫自有兒孫福。首先,進入50歲以後,已經是知天命的年紀了,在古時候人的壽命不長,平均壽命也就30多歲,能活到50歲,後面的時間也不長了,這個時期建房子,自己也住不了多少年。其次,到了這個年紀,兒女已經成年併成家了,建房子的事情讓子女去操心就可以了,年紀一大把了,也幹不了什麼活了,安心享福就行。最後就是50歲以後身體大不如從前了,而建房子是風裡來雨裡去,是一個非常好大的工程,耗時又花錢,人年紀大了,身體很容易吃不消,一不小心就會引發一些意外。還不如把這筆錢存下來,好好改善生活。也是基於以上幾個方面的考慮,所以古人才總結出了“50不建房”的古話。

60不栽樹

等到了60歲以後,就不要再去山林裡栽種樹木了。這個是比較好理解的,樹木一般至少要十年以上才會成才,這個年紀了,還去種樹,很可能就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了。何況栽種樹木也是需要定期去管理的,而年紀一大把了,身體方面也是吃不消的。如果沒有精力去看管,那栽種的樹木也很難成材,這樣就是做無用功!與其這樣,還不如好好享受生活。

70不做衣

以前的生活水平不高,老百姓都過得比較艱苦,有些人的衣服爛了以後,也是縫補一下接著穿。不是有句老話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嗎,可見一件衣服要穿多久啊。而一些老人更是十分的節約,他們認為衣服只要乾淨,爛了補一下還是能穿的。等到了70歲以後了,是完全沒有必要做衣服了。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年紀已經是高壽了,何況老人又不出門,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做新衣服,做一件衣服也穿不了多久,這樣做純屬是浪費。

不過,這句老話在今天看來已經過時了,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醫療技術也發達了,現在的人普遍都很長壽,在農村裡有些六七十歲了還在外面打工掙錢,就是為了能多掙點錢,幫助子女們減輕負擔。何況還有一點,生活水平也好了,消費觀念也變了,不用像過去一樣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遇到好看的衣服,自己喜歡的話,不管年齡多大都是可以買下來的。


農夫也瘋狂


農村老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風俗是一種代義詞,帶有諷刺性的反義詞,並不是直指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說明人生一輩子成就問題,拿農村俗語來說屬與一生無為,白活一生,虛度年華,在一生中什麼都沒有留下一點產業,沒事業沒修德沒餘產,生活妙芒荒無一生,在社會上是最失敗的人

50不建房,農村也有句老話,30不發40不富也是同樣的道理,人生拼搏是有一個過程,30歲正當是生男育女的時候,添丁發家人丁興旺傳統習俗,再苦再累也值得拼搏為了後代,人到40一50經濟轉好,子女也長大了該是發家至富的時候,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做點事業為後人作想,子女長大了分房分間,需要改造一下家庭環境,做幾間房為子女結婚打好基礎,可是錯過了黃金年代沒有這個能力建房,一生中帶來愧疚一事無成

60不栽樹,農村老話前人種樹後人遮陰,多種花少種刺,人到60走到夕陽邊好多東西后事後人為,過好自己的生活,不要什麼事都拿自己的性格特徵,強架他人身上,少提當年勇,多種花少中毒別人身上,大事小事都要管?與老賣老

70不做衣,並不是人老了為後增加負擔的問題,人還活著忝衣忝暖是兒女孝敬的本份,老人是在考慮人到70也算是快到頭了,能活一天算一天,在也前70歲的人也算是高年齡了,人總是要死的,在過去很多人在生前為自己辦好幾件後事,做棺材做壽衣作為衝壽,一則為了後人減輕負擔,二則是在臨終前能極時穿上壽衣,在過去眾廳都放幾十年的棺材都生前備好的,70不做衣並不是讓費而是沒有錢做壽衣,實際上對一個人的一生評價,過得心酸感嘆自己沒這個能力完成自卑反義代言詞,是實上沒有這個定義,有錢什麼時候都可以做房,有心什麼時候都可以插柳,有一百歲也要穿衣,過去風俗上的人生定義必須要完成這幾件事才算沒白活,也就是追求的目標


平安就好177286358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些都是古話,確實有一定道理。

50不建房

古代建房那可是大事,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建個房子都不容易。

大家看過電影《活著》嗎?

富貴家祖上留下三院房,傳了好幾代,都是貨真價實的好材料。

後來龍二抗拒政府徵收房屋,放一把火燒了,結果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可見造房子的木材有多好了。

富人如此,窮人也一樣。

窮人造房子也是傾家蕩產,花費至少好幾個月才能完成。

如果是農村,主要的活還需要自己家人幫著幹,再請幾個泥瓦匠。

你不但出錢也要出力,就算七老八十不能做活了,最低程度你也要整天盯著,保證建造質量。

說來說去,都是要耗費巨大精力的。

而古代醫療差,乾隆兒子都夭折了一半,普通老人活到五六十歲就要去世了。

那麼,到了50歲再去建房,這樣大折騰,老人精力跟不上,身體也吃不消。

這又不是可以半途而廢的事情,往往房屋蓋好了,老人也只剩半條命甚至去世了。

所以,50歲不建房。

60不栽樹

很多人認為栽樹容易?

那是你在家裡隨便載一兩棵樹。

如果栽樹較多,為了生活,這是非常繁重的活,每天都要打理。

最關鍵的是,樹木成長慢,往往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成才。

而60歲老人家這麼勞累的話,未必能夠活到5年以後。

那麼老人去世,丟下這些樹木往往會成為子孫的累贅。

不管吧,都栽了好幾年,太可惜。

管吧,那還得花費幾年時間,得不償失。

所以,60歲不種樹。

70不做衣

古人是七十古來稀,到了70歲的老人是很少的。

這些老人一覺睡著了,第二天未必信得過來。

所以這些老人往往讓子孫不要做新衣服給他,因為覺得沒意義。老人不在乎什麼新衣服了,反而舊衣服更舒服。而且老人的壽命很難說,花錢做新衣可能穿不了幾天,老人覺得是浪費,不如將錢留給子女用。

其實這是古話了,今天用不上。

就住房來說,今天都是買現成的,誰還去自己建;種樹來說,也不是一二個老人能夠搞定的,都要會技術;而70歲老人,很多還在到處旅遊,穿的比年輕人還鮮豔。


薩沙


農村有句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50建房不好嗎?

在農村,流傳著許許多多的俗語,例如:人爭一口氣,樹爭一張皮。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等一些老話,這是勞動人民經過若干年,總結下來的,有一定的道理。



50不建房,難道50歲真沒建房的嗎?不是的現在農村50多歲建房的還很多。50不建房,那是因為在以前的社會醫療水平不是很好,人活70古來稀,而且50多歲,也沒有那些精力和金錢,去支撐你再去建房,50歲左右兒女都交代完了,只是在家帶帶孫子就行了,也沒有年輕時的衝勁了,只等著享受晚年生活,不然費盡周折,建房自己也住不了幾天,所以在當時,村裡50歲左右的老人都在家養老了。



60不栽樹,在農村,每家的房前屋後,田間地頭,都會栽一些樹,一是為了好認地,不然下地幹活,跑錯地多尷尬,家裡栽樹,又可遮陰,又可觀賞,一舉多得。以前人栽樹都是為了取材,做個傢俱,或者壽材,都到了花甲之年,再栽樹,也等不到,樹大成材的那一天了,這對於60歲的老人來說已經沒有任何價值了,所以不載也罷。

70不做衣,在以前農村,70歲已經算是高壽了,經歷的太多了,看透了一切,穿什麼已經無所謂了,只要能夠禦寒就可以了,而且當時物質匱乏,也沒有那個條件,而且70了,老眼昏花,手腳都不聽使喚了,再穿新衣,那也是壽衣了,所以都不想做衣服,只害怕做成了,沒機會穿了。

農村的老話流傳下來許多,但是有的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這個年代了,你們那還有哪些老話呢?歡迎討論留言。


鄉下阿六


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

這都是農村的老話了。至於有多少道理,完全因人而異。

五十不建房。

農村人蓋房子,一般都是年輕的時候蓋。

二三十歲的時候,滿身力氣。蓋好了房子,就可以安家落戶,結婚生子。

古語有云: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醫,勤者有其業,勞者有其得。

這是古代理想的社會模式。因此,蓋房子是人生的大事。

但如果過了50歲,身體跟年輕的時候比不行了。首先,未必有精力蓋房子;其次,蓋了房子,也可能住不了幾天。

六十不栽樹。

人栽樹是為了什麼?

看到樹木成長,長成參天大樹。因此,栽樹也要年輕的時候栽嘛。

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沒有個一二十年的光景,看不到樹木成才的那天。

人如果到了60歲,也就沒幾天好活了,可能見不到樹長成的那天。

因此,栽樹要交給年輕人去做。

七十不做衣。

這就很好理解了?做什麼衣服?壽衣嗎?老人還是避諱這些的。


不過,以上觀點都是瞎講究,誰信誰傻。


HuiNanHistory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50歲了就不要去蓋房子了,60歲的時候,你沒有這個精力去去栽樹,有栽樹,有很大的力氣,要挖很深的土是吧?這是個體力活。

70歲的時候不要去做衣服了,因為你眼睛不好,視力多半都退化了,你是那天我拿著弄都弄不了,那你還怎麼幹呢?

50歲建設房子好嗎?

1,那50歲不建房,他有非常深刻的經濟邏輯學。

又在農村哈,嗯,把過了50歲的這些老人啊,以前說的叫做黃土已經埋到胸前了,那在這一類型的人的時候啊,50歲了,他還能有多少的經濟收入和多少的這種在產生這種創造經濟能力或者創造經濟價值的,這個崗位比較少了。

2,50歲以後,養老更重要

那現在本身農村的錢難掙,你又到了50歲的時候,你把房子一建見了之後啊,那意味著你可能把你的棺材板的錢都拿出來了,見的話,那你後續用沒用這種源源不斷的這種收入或者這種經濟能力或者是掙錢的這種水平的時候,那你後半生怎麼辦?


所以這完全是站在一個經濟邏輯學的這種角度來探討,就是說在農村50歲之後你就不讓建房了,因為你已經喪失勞動能力,喪失了連續的這種經濟收入能力的時候。

那你就要想一想你自己的後半生,而不是考慮到建房子的問題了,這個時候你的後半生比房子更重要,這是千年來智慧和經驗的總結。


本文原創於《三農創業坑》,三農創業活下去,是第一位,活不下去,別談夢想和情懷了,

小故事,大教訓,少走彎路,不掉進坑裡,是我們的初衷。

親愛的三農回鄉創業的朋友們,是否能給你提供一些幫助,如果能給你一些幫助,給一個點贊吧,

如果覺得能夠幫助到身邊的朋友,就轉發給他哦,這也就是《三農創業坑》的最初出發點,本文章原創,請監督版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