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守不住遼東?

愛看DIAN


縱觀明代軍事史,軍隊的建設和發展一直是重中之重。在明朝建立這二百七十六年中,軍隊是維繫政權和統治穩定的有力武器。有明一代,全國兵力最高曾達到三百萬。因此,如何管理和發展軍隊直接關係到整個明統治政權的安危。明朝歷任統治者也都將對軍隊的控制與改善作為施政方針的重點內容。

自明朝恢復對遼東地區的統治之後,一直致力於加強對遼東地區的防禦。由於遼東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經常受到邊地少數民族的侵擾。而遼東邊軍在穩定遼東局勢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遼東邊軍的衰落直接影響到該地區的形勢。

遼東地區雖地處偏遠,但一直是明朝統治者十分重視的戰略區域。因此,對於邊軍的建設一直也是統治者非常重視的問題。但隨著明政府不斷的腐朽衰落,遼東邊軍也隨之出現衰敗跡象。這支曾經為邊地作出巨大貢獻的邊軍,從管理層到普通下層軍士甚至是軍需裝備和糧銅上都出現了重大的問題。

經濟上,屯田制的衰敗;軍事上,世兵制軍役的失效,或是募兵制的腐朽,戰術僵化失誤;政治上,文臣武將之間矛盾重重,都是最終導致明末遼東邊軍衰落的重要因素。

同時,也正是由於邊軍的衰落,給遼東甚至是整個大明王朝都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一方面,與明朝在遼東角逐的後金(清)不僅奪得了大量富饒土地,而且其自身實力也壯大了很多,為其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基礎。另一方面,正是由於遼東邊軍衰落,不僅使明朝的財政出現了巨大危機,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農民軍的發展壯大,最終也讓明王朝走向了滅亡。

所以明朝在遼東失敗的問題,其根本在於國內的崩潰和軍隊的崩潰,實際上形成了惡性循環——明軍戰敗,糧餉增加,國內崩壞更加嚴重,所以有明一代遼東地區最終積重難返,導致明朝滅亡。


冷兵器研究所


親,您問的本身就有問題。明代遼東作戰分為三個時期的。有興趣的話小編可以為您講述一下。這三個時期分別為明萬曆時期、明天啟時期和明崇禎時期。

一、明萬曆時期,女真崛起不斷壯大。

滿清太祖皇帝努爾哈赤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瀋陽。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東七十餘城。

這一時期由於明朝政府起初並未重視皇帝努爾哈赤其人,也未重視建州衛的舉兵立國,直到努爾哈赤稱大汗,建立金國之後,明朝政府才倉促討伐,史稱薩爾滸之戰。參戰明軍由全國七省及朝鮮、葉赫部組成,史書記載:明朝軍隊共記十二萬人,對外號稱四十七萬,這是自土木堡之變以來,明朝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是朝廷任命的明軍主帥楊鎬確實是個廢物。多少軍隊都不可能打贏的。

薩爾滸大戰,明軍大敗,死傷將領共計三百一十餘人,士兵陣亡約四萬五千八百七十餘人,財物損失不計其數。至此,遼東北部全部被努爾哈赤佔領,明朝在遼東的根據地,只剩下了瀋陽和遼陽

薩爾滸之戰慘敗後,明朝軍對陷入了徹底的混亂,許多地方不見敵人,聽到風聲就跑,老百姓跑,當兵的也跑,個別缺德的騎兵為了不打仗,竟然主動把馬餓死。而由於指揮系統被徹底打亂,朝廷的軍餉幾個月都無法發放,糧食也沒有,對努爾哈赤而言,整個遼東已經唾手可得。

萬曆四十七年(1619),薩爾滸大戰後在一片混亂之中,明朝政府任命熊廷弼經略遼東。等他到達遼陽的時候,才發現,明朝僅存的瀋陽和遼陽,已幾乎是一座空城。

熊廷弼自己前往瀋陽,從遼陽出發,遇到逃跑的百姓,就勸他們回去,遇到逃跑的士兵,就收編他們,遇到逃跑的將領,就抓起來。到瀋陽的時候,熊廷弼已經集結了上萬平民,數千名士兵,還有王捷、王文鼎等幾位逃將。

短短几個月,熊廷弼就穩定了遼東局勢,此後他一反常態,除了防禦外,還組織了許多游擊隊,到後金佔領地區進行騷擾,搞得對方疲於奔命,勢頭非常兇猛。努爾哈赤只得暫時停止對明朝的進攻,休養生息,等待時機。

二、明天啟時期,先敗後勝力壓女真建奴

明天啟前期,熊廷弼身為東林黨人,參與朝廷黨爭,再加上與遼東廣寧巡撫王化貞不和導致天啟二年廣寧失守,天啟皇帝下令將熊廷弼斬首示眾並傳首九邊以示懲戒。在之後遼陽的丟失,更標誌著明朝遼東局勢的徹底崩潰,遼東成為了後金的勢力範圍,從此努爾哈赤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整個遼東以如無人之境。自明朝開國以來,穩固統治兩百餘年的遼東,貌似就這麼丟了。

天啟二年(1622),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年滿六十歲的孫承宗,到達山海關接替熊廷弼遼東經略之職。當時大明王朝一敗塗地,在遼東的據點也僅剩山海關一座城池了。天啟五年(1624),孫承宗鞏固了山海關,收復了寧遠,以及周邊幾百裡土地。在收復寧遠之後,孫承宗再進一步收復了錦州。建立了關寧錦防線。

關寧錦防線是由山海關——寧遠——錦州組成的防禦體系。沿線均有明朝堡壘、據點,極為堅固。事實上,直到明朝滅亡,它也未被突破。此後長達數十餘年的時間裡,後金軍隊用手刨,用嘴啃,用牙咬,都毫無效果,還搭上了努爾哈赤先生的一條老命,自此明朝在遼東又重新掌握了主動權。

孫承宗在經略遼東的短短几年之間,修建了若干據點,收復了若干失地,提拔了若干將領,如:袁崇煥、祖大壽、吳襄(吳三桂的父親)滿桂等等名將。同時還建立了大明王朝最後的精銳部隊:無敵天下的“關寧鐵騎

天啟五年(1625)十月孫承宗上書朝廷回家養老。天啟六年正月,努爾哈赤收到消息,孫承宗已然不在遼東,便率領十三萬八旗健兒強攻寧遠城。時任寧遠城守將袁崇煥,用大炮把努爾哈赤送回了姥姥家。

天啟六年(1626)九月初一,在皇位空懸,諸子爭位之後皇太極勝出,登基繼位,後來改國號大清,女真為滿洲。天啟七年(1627)五月,皇太極率六萬八旗軍進攻錦州,慘敗後,史稱“寧錦大捷”。自此天啟年間,遼東再無大戰。

在大明天啟年間,雖然朝廷黨爭,宦官專政。但是對於遼東前線而言,閹黨首領魏忠賢支持還是可以肯定的。不管是“東林黨人”孫承宗,還是袁崇煥。只要是鎮守遼東前線所用,魏忠賢也是盡忠盡職,滿足其需求。

小編這裡講一個民間傳說《孫蠻子討債》也許大家對於這一時期會有所瞭解。

傳說天啟四年,在魏忠賢剿滅朝廷東林黨之後。有一天孫承宗率親兵到達通州,上書朝廷準備進京述職。看到奏章的魏忠賢有些慌了,他以為孫承宗是為了東林黨復仇而來,後來找人一打聽才知道,因為黨爭打壓東林黨的緣故,遼東軍餉被人私吞。孫承宗此次親自回京討債。

魏忠賢一面派人安撫孫承宗,並承諾兩天內就把所欠遼東軍餉送至通州,遼東時局不穩,孫承宗就不必進京面聖了。另一面魏忠賢即刻嚴懲貪汙軍餉之徒,不但以抄家懲處,還讓閹黨眾人捐銀以充軍餉。一天之內就湊足了白銀一千萬兩,即刻押往孫承宗帳中,此事方才結束。

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之後的崇禎皇帝,因為沒錢平叛李自成等起義軍,也讓朝廷大臣們捐錢。結果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只收到了二十萬兩銀子的捐款。這就表明崇禎皇帝個人的能力和用人之間的問題了。再有雄心壯志沒有能力不會用人,終究是無法實現天下太平的理想的。

三、明崇禎時期,雖屢戰屢敗然遼東無大患。

天啟七年(1627)八月皇帝駕崩,崇禎繼位。同年十一月崇禎皇帝清算閹黨,東林黨復起遍佈朝野。崇禎元年袁崇煥出任兵部尚書,督師薊遼。崇禎二年(1629)五月,袁崇煥將正一品右都督毛文龍殺害,無意間為後金清除了

後方最後的隱患,從此遼東再無遊擊作戰。

這使得皇太極非常高興,毛文龍才能出眾,此人一死,他控制的區域,除皮島外,還有金州、旅順等地區,這些地盤就算沒人管了,皇太極大可放心的接管底盤,還可大膽的進攻北京城,再無後顧之憂了。

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繞道蒙古從遵化出兵攻打北京,繞過薊州,開始北京近郊旅遊,三河、香河、順義一路過去,所到之處都搶劫留念。袁崇煥一直跟著他,搶到哪裡就跟到哪裡。

崇禎二年(1629)十一月北京保衛戰。皇太極第一次攻城就以慘敗告終。皇太極的弟弟阿濟格戰死,四大貝勒之一的莽古爾泰重傷敗逃,皇太極沒有辦法只得撤兵。十二月一日,袁崇煥因抗敵不力等原因,被崇禎皇帝下獄問罪。十二月十七日,皇太極得到消息袁崇煥被收兵權,便再度回兵北京城,發起攻擊。經過整日激戰,明軍主將滿桂戰死,但後金軍也損失慘重,未能攻破城門,全軍撤退。北京保衛戰結束。

崇禎二年(1629)十二月,皇太極率軍退出關外,指派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重兵駐守遵化、灤城、永平、遷安四城,預備以此為據點,等待來年再次發動進攻。

此時戰局已經壞到不能再壞的地步了。崇禎皇帝只得再次啟用孫承宗抗敵。孫承宗到任後先搞定了祖大壽,之後重新接管全部“關寧鐵騎

”。對於“關寧鐵騎和關寧防線駐軍,這幫粗人都是當年孫承宗白手起家建立起來的。在袁崇煥下獄之後,也只有孫承宗可以壓得住。

崇禎三年(1630)二月,六十八歲的孫承宗接任薊遼督師一職。期間孫承宗集結了“關寧鐵騎”和遼東抽調回來的精銳之師,僅用兩天就收復了欒城和遷安。在孫承宗收復遵化時,偶遇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阿敏不戰而逃導致遵化城無人鎮守被收復。最終在

收復永平城期間,孫承宗殲滅後金守軍五千,主帥阿敏重傷突圍逃回遼東。自崇禎二年十一月起,皇太極率軍進入關內,到孫承宗收復失地,共計為期四個月的戰役宣告結束。史稱“己巳之變”。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但遼東仍由孫承宗任薊遼督師,遼東戰況互有勝敗。

崇禎四年(1630年),原毛文龍部將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三人起兵降清。導致明軍一系列的慘敗。總兵吳襄長山慘敗被押解回京論罪,祖大壽大淩河慘敗,降清。

崇禎皇帝問罪於孫承宗,孫承宗被撤職,自此回鄉養老再無啟用。直至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清軍大舉進攻高陽。已經賦閒在家的孫承宗率領高陽全城軍民死戰不退 ,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戰死,孫家百餘人不願偷生與清軍力戰而亡。最終城破被擒,

孫承宗自縊而死,時年七十六歲。自此薊遼督師之位空缺。

崇禎四年(1630年)投降滿清的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三人前兩位先是造反,折騰明朝,後來又跟著吳三桂造反,折騰清朝,史稱“三藩”。孔有德在與南明大將李定國作戰失敗後,氣的自焚而死。(北京公主墳這個地名,就是原先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兒下葬之所)

崇禎十二年(1639年)起洪承疇出任薊遼總督,他也是最後一任的薊遼督師。松錦一戰戰敗丟失錦州之後被俘虜,之後投降滿清。自此由吳三桂接任遼東總兵一職,期間統帥“關寧鐵騎力抗清軍,始終為讓滿清入關一步。直至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大明王朝滅亡為止。

本文為小編自己收集資料並手敲輸入而成,原創回答希望大家尊重。喜歡本文的朋友可以留言,期待和大家多多交流,謝謝!


衛萊談古論今


數百年來,人們一直都有著一個疑惑,那就是作為東亞曾經的霸主-明朝,在不到五十年的時間裡,就被自己曾經的屬臣-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後金,即後來的清朝所取代。

這種取代的速度之快,簡直令人側面。不過一代人的時間,曾被朱元璋重新恢復漢人衣冠的中華大地,再次蒙上了深深的胡虜之色。

而在這重深深的疑惑中,人們最覺得無法理解的是,明朝重兵屯守的遼東之地,為什麼從始至終就無法壓制後金的發展,反而最終成了後金崛起的墊腳石?

今天,今古就為大家分析一下,明朝為什麼收不住遼東?

天時:小冰河時期的到來,影響了明朝對遼東地區的物資支援能力

明朝自朱元璋建立遼東邊鎮以來,就依託於遼東不斷經營控制東北地區,但這種控制又大多建立在明朝舉全國之力,對遼東的經濟援助作為基礎的。

在明朝前兩百年這種狀況還相對較好,畢竟以當時的明朝國力來看,舉全國之力援助一省之地,還是綽綽有餘的。

但是,這種情況在小冰河時期到來之後,開始出現了極大的轉變。

根據竺可楨先生對中國氣象歷史數據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自明朝中期以後到明朝滅亡,僅華南地區就發生了180餘次洪水災害、80餘次旱災、60餘次風災和60餘次霜凍災害,因此所造成的大面積饑荒甚至多達70餘次。

各種極端天氣開始肆虐整個明朝,黃河甚至因此而改道,面對無法控制的自然災害,百姓大量流離失所,被迫荒廢大量土地,這對主要依靠農稅的明朝而言,無疑造成了極大衝擊,這也使得國家對遼東的物資支援能力逐漸下降,進而使遼東的擴張能力受到限制,進而選擇收縮防守的勢態。

地利:孤懸於明朝版圖末端的地理環境,不利於明朝集結軍事力量

我們從明朝的版圖可以看到,自奴兒干都司設而後廢之後,遼東就成為了明朝在東北的一葉孤舟,孤懸於東北大地一隅。

由於遼東邊鎮主要依託的是遼東半島及遼西走廊一線,受限於明朝糟糕的航運水平,明朝支援遼東的兵力及物資大多需要依靠陸路,經過萬里跋涉才能輾轉來到遼東。這使得明朝在遼東所進行的大量軍事行動,往往很早就被後金所探知,並進而設計出應對的對策。

而後金由於在未反明朝之前,就已經通過戰爭和欺騙的手段取得了女真部落的統治地位。等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攻擊明朝開始,明朝的遼東邊鎮就基本處於後金的半包圍形勢之下,對於此時一味防守的遼東邊鎮而言,後金的戰略機動優勢,也在之後的一系列偷襲戰中得到了印證。

人和:明朝內部黨爭,造成遼東政策朝令夕改

明朝中後期,尤其是自萬曆死後,國內黨爭成為了常態化,政黨之間的鬥爭往往不在於國家政務的正確性,而在於是否為敵對黨派所提。

為此,不論是東林黨還是閹黨都在將極易出成績,也極易出劣跡的遼東地區,作為了雙方角力的主戰場。

不論是熊廷弼、王化貞、袁崇煥、孫承宗等人無不是黨爭的最後犧牲品。

黨爭愈演愈烈的結果,最終導致明朝在遼東的統治機構大多無法適應不斷變化的政策,大多處於無所適從的狀態。

也為後金攻入遼東,迅速收服遼東地區創造了政治基礎。

財匱:畸形的國家財政結構,導致遼東軍事建設陷於停滯狀態

由於明朝自立國以來,便以農稅為主。並未將商稅看在眼裡,所以將商稅設定在一個極低的水平,但由於近兩百年的發展,面對日益增加的人口,愈發膨脹且需要供養的宗室和連年增加的邊鎮軍費使得一成不變的農稅早已無法負擔逐年增加的國家支出。

在面對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阻撓,無法徵收商稅的明朝,只得將解決國家財政問題的方法壓在了早已不堪重負的農民身上。

這就使得,農民的負擔越來越重,豐年尚好,但是一旦遇上災年,無糧可收的百姓面對朝廷徵繳糧餉的官差,最終只能一反了之。

而明朝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又不得不花錢徵集大家前往圍剿,國家忙於鎮壓農民起義。這就使得對遼東的軍事援助再次減少,其軍事建設也大多陷於停滯狀態。

軍亂:遼東軍事集團的腐化

由於萬曆初年,張居正在對國家進行改革的過程中,不僅對經濟進行了改革,同時也重用了一大批年輕的將領,戚繼光、李成梁就是其中最為耀眼的兩員戰將。

但是,自張居正死後被其觸犯了利益的那些既得利益集團,採用汙衊、陷害等方式否定張居正的改革,同時將已經在薊門訓練士兵,修築長城,威震蒙古諸部的戚繼光彈劾罷職還鄉,最終在家鄉病死。

看到戚繼光悽慘的下場之後,原本在遼東死死壓著女真諸部的李成梁看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為了不讓自己成為戚繼光第二。

於是,李成梁開啟了他在遼東的養寇自重之路。他在遼東從來不會一次性將反叛的女真部落打死,只會把他們打敗,然後扶持弱小的部落,不斷的在扶持和打擊中獲得功勳,但又不會將明朝的威脅像戚繼光那樣完全消滅,甚至為此獲得了明朝兩百年來未有第一名將的殊榮。

但也正是他的這種養寇自重策略引導之下,李成梁將遼東邊鎮逐漸養成了明朝最大的軍事獨立集團,而這種軍事獨立集團勢必帶來內部的腐朽和墮落,這也使得遼東邊鎮的軍隊戰力逐步降低,甚至於在李成梁坐鎮遼東的後期,還將明朝辛苦開拓近百年的寬甸地區,直接放棄,拱手讓於努爾哈赤,進一步助長了努爾哈赤的實力。

而努爾哈赤也很給面子的在李成梁死後的第二年,才舉起反旗,成立後金。

結語

所以,綜合以上幾點來看,明朝守不住遼東,其實是由當時遼東以及整個明朝所處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及財政、軍事等方面因素共同影響下的結果。

但不論自然環境如何影響,對遼東地區最根本影響,還是在於國家政治環境的影響,假若政治清明、國家財政充足,明朝又怎麼可能會失去遼東之地,坐看後金崛起。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


今古言堂


明朝守不住遼東,歸結起來有三個原因:軍事頹廢、內亂不斷、財政崩潰

軍事頹廢

萬曆中後期開始,大明的邊軍已經基本失去了戚繼光改革時的先進性和紀律性,和嘉靖年間一樣,這些軍隊再次變得腐朽不堪。另外隨著李家勢力在遼東的退出,曾經強大的家丁系統也崩潰了,缺少了家丁部隊的支撐,遼東駐軍便徹底成了戰五渣。而此前在李成梁一家的折騰下,新的地主階級和軍官們腐敗鏈接關係已經穩定,土地資源已經基本上被這兩個階級拿走,那原來的軍戶就變得更加沒落了。另外,政府國庫經常空虛,導致募兵的軍餉經常拖欠,所以募兵們也沒什麼戰鬥意志。所以整個明末的遼東軍事就是家丁沒了、募兵逃戰、軍戶不會打仗這麼個情況。


人不行就算了,就連武器,也開始偷工減料。盡戰車一項,就由萬曆八年的五千多輛縮減到萬曆四十八年的一千多輛。火炮質量下降,大將軍炮的炸膛率極高。火繩槍的槍管或有彎曲,或是膛內不平整。近戰看素質,遠戰看裝備,現在倆都不行,你叫他們怎麼擋得住來勢洶洶的努爾哈赤。

內亂不斷

這裡倒不是說就單一的只農民起義,還包括內政裡的黨爭。從萬曆十四年開始,這黨爭就沒停止過。前期還只是朝堂國本之爭,到後來就成了國家權力爭奪。其實明末邊境不乏優秀的軍事人物,但大多都成了政治犧牲品。比如大明的第一個希望熊廷弼,基本已經在廣寧擋住了努爾哈赤,只要加以拖延,就能把努爾哈赤攆走。然而此時黨爭已經進入高潮,身居高位的楚黨成員熊廷弼自然就成了其他三黨的眼中釘,經過一番嘴炮,熊廷弼也就下臺了。再看後來的孫承宗,也是被閹黨和溫體仁黨輪番轟炸,兩次氣的辭職。盧象升,死在了楊嗣昌的議和計劃裡。



除了政治混亂,內部農民軍掀起的軍事混亂也是讓明政府非常頭疼。長期的兩線作戰讓大明根本耗不起,而原因就是第三點——沒錢了。

國庫空虛

從萬曆十七年開始,國庫的消耗量就已經大於收入量了。遼東軍餉為啥總拖欠,因為政府沒錢開不出工資。

關錦防線修到大淩河修不動了為啥?沒錢。

崇禎催促孫傳庭和洪承疇快速作戰的根本原因是啥?沒錢。

因為沒錢,明政府錯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機會,也導致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誤。

至於沒錢的原因,大家可以看看我之前寫的文章,有過詳細的介紹。


火器工坊


明朝守不住遼東,最根本的原因要說明廷、地方政府對遼東地區的管理問題。其次,就是李成梁家族在明朝吏治癱瘓、宦官專政下,為了保住地位而故意將國家的軍隊變成“私人部隊”,同時,為了保持自己勢力永存,主動調撥地區動亂。最後,就是打仗沒打好。

限於篇幅,在本文主要說說李成梁的問題,其他兩個問題在其他問題中我再回答。

(1)在遼東李成梁家族主管軍事半個世紀,遼東的興衰根底就在於這一家族

李成梁和戚繼光同時崛起,但比戚繼光地位更高、權力更大,基本無人願意去惹的地步,但這就造成“家族利益、宗族利益至上”的嚴重問題。

當然,晚明時期,“黨爭頻繁”,作為戚繼光同時期的名將,李成梁看到的事情太多了,他自然要為自身去考慮。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例如李成梁殺民冒功、故意挑撥各少數民族勢力內鬥、不知弱小制衡強大等等,這些都很常見,中外皆是這一套路。所以,我並不認為:李成梁縱容努爾哈赤使其勢力擴大,而是,李成梁就是需要不斷地小規模戰爭,用以“維持自己在遼東還有用、還有價值”。否則,像戚繼光那樣倭寇被打得差不多了,調入京城後也就歸於平凡。

(2)半個多世紀掌控遼東軍事的李成梁家族

李成梁家族從1570年到1619年,主政遼東49年。李成梁成為上到內閣、中到遼東巡撫都要團結、使用的對象。為什麼?就是李成梁在能鎮住遼東地區。

自己就那個時代“南戚北李”叫得很響亮,但其實論聲明、論地位、論權力,李成梁都比戚繼光要大。李成梁五年時間就從四品升到從一品的都督同知,面對整個遼東地區的蒙古、女真地衝擊。因為,遼東距離京城近,所以,李成梁能從40歲到88歲屹立政壇、軍事而不倒,就充分說明:李成梁利用自己的“價值”,是他成為遼東地區不可或缺的人。

1591年,65歲的李成梁被罷免職務,但遼東地區仍然受其掌控。1597年12月到1598年4月,其子李如松;1598年4月到1599年2月,其子李如梅;1601年到1609年,李成梁自身主管遼東軍事。

1609年,83歲的李成梁被熊廷弼等人參劾,語言激烈。李成梁只好再次退職。第二次主管遼東軍事8年。

這八年,努爾哈赤的實力逐漸壯大。1615年,89歲的李成梁病故。次年,努爾哈赤建國號“大金”,史稱“後金”,而這時,努爾哈赤才真正的“反叛大明”。要知道,在1615年之前,努爾哈赤都是明朝、李成梁手中的的棋子。只不過,玩棋的高手們走瞎了自己的眼睛。

即使李成梁死了,李家的勢力在遼東仍然龐大。由此,1618年4月到1619年4月,其子李如柏;1619年4月到9月,其子李如楨相繼任遼東總兵,掌握著遼東大權。


坐古談今


明朝的滅亡,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在遼東地區的拖累。那麼為什麼明朝在後期,偌大的一個國家卻守不住區區遼東之地呢?這就要從國家的地方性策略來看了。

壬辰戰爭的影響

遼東地區和朝鮮相鄰,因此在壬辰倭亂的時候,當朝鮮從向宗主國大明求援的時候,首首,先派過去的就是遼東地區的軍隊。


因此在戰爭初期,明朝因為過於小覷日本,只派了祖承訓帶領三千遼東騎兵來到朝鮮,因為估計不足,再加上倭兵戰鬥力強悍,所以一接觸之後,自祖承訓以下武將全部戰死,三千騎兵逃回來的只有幾十人。

隨後李如松在碧蹄館一戰,因為輕敵,只帶著區區兩千家丁就追逐倭兵,結果被八萬倭兵包圍,雖然後來突出重圍,但是還是損失慘重。

根據當時明朝兵部的統計,在萬曆十九年,遼東的戰馬有43000匹,但是到了二十八年,只剩下2000匹。由此可見消耗之大。

遼東地區在後期,主要是靠李氏家族鎮守。要知道,這是一項很困難的工作因為遼東地區經常會有西邊的蒙古人以及東邊的女真人經產騷擾,完全都靠著李成梁來鎮守。


面對強悍的蒙古以及女真騎兵,明朝的衛所制度已經完全廢了。所以李家軍事集團,在本質上就是李成梁養的私人軍隊。

可是這支私人軍隊,在壬辰倭亂消耗太大,以至於元氣大傷,史書記載“父兄故部曲已無復存”。

所以說,那隻本來可以鎮守遼東的軍隊,基本上已經消耗殆盡,而剩下的軍隊,基本上已經是廢了的衛所軍隊,毫無戰鬥力可言。

遼東的民生已經崩潰

當薩爾滸戰役後,明朝派遣熊廷弼前往遼東經略,就聽到了一句當地遼東人經常說的話“如不罷稅,達子就是我投主,催稅的就是我對頭”。


由此可見,在當時明朝的賦稅已經把遼東盤剝的樹木蕭疏,垣簷空圮。成年的男子,不但要耕種,還要隨時防禦女真人和蒙古人的侵擾,疲敝到了的極點。

再加上明朝的稅賦層層盤剝,整個遼東的體制又是軍事體制。因此也無處上訴,只能忍受,所以導致大量的遼東人口“與其死,不如逃”.

遼東所處的位置也是四戰之地

遼東是明朝的九邊之首,也是最為兇險的邊境之一。西北邊是左翼蒙古諸部,東北區域又是女真諸部,所以遼東地區可以說是孤懸於中原之外,且氣候苦寒,常年大雪,補給很難跟上。


因此遼東地區守不住的原因也就可以分析出來了

一:在如此四戰之地的遼東,竟然賦稅還這麼嚴重,導致大量人口流逝

二:環境惡劣,不容易發展生產,物資匱乏

三:豪強之家掌握遼東,貧富分化嚴重,人心思變

四:朝廷的遼東策略經常變化,導致政策不穩定,經常發生改變,攪亂大局

五:鎮守的遼東經略經常替換,是的軍心不穩,戰略也經常動搖,給後金機會。


策神歷史


明朝守不住遼東,一個原因是對手太強,另一個原因就是明王朝自己戰略失誤。

努爾哈赤1616年在關外建立後金政權,努爾哈赤在當時追求的並不是入關取代明朝而代之,而是希望恢復女真人曾經的輝煌,能夠一統關外,然後與明朝平起平坐。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皇太極謀求的依然是得到明朝的承認,不過為了減少北方漢人對其政權的牴觸,皇太極在1636年將國號改成了清,實際上這是一種改漢不改滿的做法。

清朝的軍事力量主要是八旗,八旗是耕戰一體,兵農合一,快速機動能力很強,因而滿清的軍隊在面對明王朝多次的進攻時能夠做到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明軍,明軍因此吃了不少苦頭。

明清之間的戰爭最主要是在崇禎年間開打的,崇禎帝是一個性格上有很大缺陷的皇帝,不能夠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且又剛愎自用。所以後來有袁崇煥的悲劇,洪承疇、祖大壽等人也投降了清朝。

最為致命的,崇禎帝一直認為清軍不是明王朝最大的敵人,明王朝最大的敵人來自於農民起義軍。所以總是把最精銳的力量放在征討農民起義軍上。

遼東到了崇禎朝後期,基本上已經棄守。


青年史學家


因為努爾哈赤的大屠殺及種族清洗!

就用《滿文老檔》的資料來說吧;

《滿文老檔》(上)第八函 太祖皇帝天命九年正月至天命十年十一月

第六十冊 天命九年(1624年)正月“初五日,遺書前往量糧之諸大臣曰:‘奉汗諭:赴英額、赫徹穆、穆奇、瑪爾墩、扎庫穆撫順、鐵嶺諸路之五牛錄額真,著爾等不得與五牛錄之人分離,共同查核五牛錄之漢人。凡一口有諸申斗六、七鬥者,準其居住。一口有五斗者,或所去之人有牲畜者,經核計若可以生活,則準其居住之。計之不敷者,則計入無糧之人數內。並將無糧之男丁數,人口數,造冊奏汗,以聽汗令。’”第六十一冊天命九年正月至六月二十七日,“選派人員前往各處,殺無糧之漢人。”

諸貝勒曰:“眾漢官,著爾等各帶近親前來,遠親勿帶,以免其妄領財貨使爾等臉面無光。”八旗大臣分路前往,下於各屯堡殺之。

天啟四年即天命九年(1624)正月,努爾哈赤再命普遍清查糧食。對漢人的糧食,逐村逐戶清查,全部進行登記,委派諸申看守。規定:凡每口有糧五升,或每口雖有糧三、四升但有牲畜的人,算作“有糧人”,每口有糧三、四升而並無牲畜的人,算作“無糧人”。努爾哈赤命將“無糧人”收為阿哈。不久,下令將各地查送的“無糧人”全部殺死。屠殺“無糧人”可能是因為沒有餘糧養活這批人,或藉以警告隱匿餘糧不報的人。

後金佔領遼陽和廣寧之後,控制了漢人聚居地遼河東西廣大地域。女真族正式成為這裡的統治民族。此時,擺在後金統治者面前的新課題是:對遼東漢民採取什麼政策,才能鞏固其統治。努爾哈赤曾為反抗明朝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政策而起兵反明,在奪取遼東統治權後,又對遼東漢人實行了民族壓迫政策。

第一,強令“剃髮”。漢族和女真族在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心理素質和服裝髮式等方面有所不同。努爾哈赤每攻佔一個漢人聚居的地方,就下令“剃髮”。後金汗襲破撫順,李永芳剃髮投降。努爾哈赤以“剃髮”作為漢人降順後金的標誌。但強令“剃髮”,改變漢族人民的民族習俗,侮辱漢族的民族尊嚴,必然引起了漢族人民不滿。如鎮江漢人不“剃髮”、拒降順,努爾哈赤派武爾古岱額附、李永芳福將率兵前往鎮壓。他們先宣佈“汗諭”,對拒絕“剃髮”投降的漢人進行威脅利誘,隨後驅騎揮刀,將拒不“剃髮”歸降的男人慘殺,並俘獲其妻子一千餘人。努爾哈赤名將這些俘獲人口,分賞給官兵為奴。強迫漢人“剃髮”,引起激烈反抗。這一點,清太祖努爾哈赤卻不如金太祖阿骨打。

努爾哈赤對遼東人民還不放心,令女真人與漢人在村屯同住,糧食同吃,牲口草料同喂,以加強對漢民的監視和控制。致使許多漢人田宅被強佔,糧食被掠奪,人身受凌辱,妻女遭姦汙,造成民族隔閡。他為防範漢人,又下令禁止漢人制造、買賣、攜帶和收藏弓箭、撒袋、腰刀等武器。他甚至連死心踏地降順後金的李永芳也不相信,懷疑李私通漢人。李永芳遭到後金汗的呵斥,其諸子也被大貝勒代善捆綁看禁。先是,一些遼東漢人為掙脫明朝黑暗統治,相率逃入建州,自後金實施民族壓迫政策,許多漢人寧肯自縊而死,也不願“剃髮”降順。據朝鮮史書記載:“開元城中最多節義之人,兵才及城,人爭縊死,屋無虛梁,木無空枝,至有一家全節,五、六歲兒亦有縊死者。”

第二,大量遷民。努爾哈赤為對遼東漢民加強控制,防止叛逃,曾多次下令遷徒遼民。如天啟元年即天命六年(1621)十一月十八日,努爾哈赤派阿敏貝勒帶兵五千,前往鎮江,強令鎮江、寬奠、靉河、湯山、鎮東、鎮西、新城等地居民,在寒冬時節,攜妻抱子遷往薩爾滸等地,並將孤山堡以南鳳凰地區房舍全部縱火燒燬。又如翌年正月二十四日後金佔領光寧,二月初四努爾哈赤即強迫廣寧等九衛居渡過遼河,遷往遼東。錦州二衛的人口遷往遼陽,右屯衛遷往金州、復州,義州二衛遷往蓋州、威寧營,廣寧四衛遷往瀋陽,蒲河和奉集堡。除這二次大規模地遷徒人口外,零星遷移,經常不斷。如天啟四年即天命九年(1624),命將遼西大黑山堡人民搬移至虎皮驛。

被遷地區的漢人,頭一天得到遷移汗令,第二天就被驅趕上路。西起大淩河東迄鴨綠江,南自金州北至蒲河,河西居民前往河東,城鎮居民遷往村屯,扶老攜幼,掃地出門,城郭空虛,田地拋荒,哭聲震野,背井離鄉。稍有眷戀者,即慘遭屠殺。僅大貝勒代善在義州一次就殺死三千人。被驅趕的移民,男子遭鞭撻,妻女遭凌辱,老弱填溝壑,童嬰棄路旁;白天忍飢餓趕路,寒夜露宿荒郊。他們被遷往陌生的村屯,無親無友,無房無糧。命大戶同大家合,小戶同小家合,“房合住,糧合吃,天合耕”。這既擾亂了遼民的安定生活,又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秩序。被遷居的漢人,或為“記丁授田”的民戶,或為“按丁編莊”的壯丁。無論是前者或後者,都被降作後金的農奴。

遼民被遷之後,生活苦不堪言。遼西被迫遷移的漢人,如錦州城一萬三千七百八十口,其中男六千一百五十人;右屯衛一萬七千七百二十八口,其中男九千零七十四人。共計三萬一千五百一十二口,其中男一萬五千二百二十四人。他們後來被強迫安插在青苔峪河復州、金州等地。以每丁給田六日計,上述男丁共應授田十萬日。努爾哈赤沒有田地授與,命他們同當地居民合耕,這種政策的結果是,即剝削了被遷徒遼民的田地,又掠奪了當地居民的土地。實際上,大量遷居的漢人,耕無田,住無房,寒無衣,食無糧。他們“連年苦累不堪”,生活悲苦到了極點。

第三,清查糧食。後金本來糧食就不足,大量遷民後出現糧荒。努爾哈赤為籌措糧食,除派伕役搬運明倉糧谷外,還派人清查遼民的糧食。他下令漢人要如實申報所有糧谷的數量,然後按人口定量。他不許漢人私賣糧食,要底價賣給汗的官衙。漢人缺糧食,向官倉購買,每升銀一兩。糧食極為短缺,如殺耀州喬姓,得糧十三石一升,分給駐據當地的蒙古男丁,每人只得半升。遼民因缺糧食,餓死的人很多。糧食不足始終是努爾哈赤最頭痛的問題之一。為解決糧食問題,天啟四年即天命九年(1624)正月,努爾哈赤再命普遍清查糧食。對漢人的糧食,逐村逐戶清查,全部進行登記,委派諸申看守。規定:凡每口有糧五升,或每口雖有糧三、四升但有牲畜的人,算作“有糧人”,每口有糧三、四升而並無牲畜的人,算作“無糧人”。努爾哈赤命將“無糧人”收為阿哈。不久,下令將各地查送的“無糧人”全部殺死。

第四,徵發差役。後金向遼民徵發繁苛的差役、築城、修堡、煮鹽、伕役、運輸,不一而足。以金、復、海、蓋四州為例。後金佔領遼東不久,蓋州出牛車運送貢賦鹽一萬斤到遼陽。天啟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春,金州、復州每十名男丁中,出二人修城。又命金、復、海、蓋等州衛,派伕役、出牛車運糧。先是,明朝存糧在“右屯八十餘萬”石。後金軍打敗王華貞,奪得右屯糧倉。努爾哈赤下令徵派牛一萬頭、車一萬輛,每十名男丁中出一人,前往右屯衛運糧。被徵的牛,命烙上印記,將牛的顏色、大小及牛主姓名填寫上交備查。但許多牛或死於路上,或被搶佔,或以贏弱頂替肥壯。牛主即耽誤農作,又損失重大。一年後仍命飼養公差牛一萬頭。徵發差役不僅耽誤春耕,也影響秋收。蓋州要在收成季節出男丁三千一百七十人,牛一千零三十二頭,修築蓋州城。但工程未竣,又派這些男丁和牛車到復州去收割莊稼。遼民的勞力、耕牛、車輛在春耕和秋收時被大量徵發,妨礙了生產,引起不滿。

第五,搶佔田地,後金軍進入遼瀋地區,。滿族貴族、八旗官兵等,分佔田地,建立田莊。努爾哈赤汗諭:“計丁授田”,將許多所謂“無主之田”,按丁均分,每丁授糧田五日、棉田一日。大量漢民田地,被分而佔。努爾哈赤汗諭設立田莊。每男丁十三人,牛七頭,編為一莊。備禦以上,給莊田一所。而官將實佔田莊,“多至五十餘所”。努爾哈赤汗諭遼西漢民移至遼東,同遼東漢民“同耕”,漢人佔漢人之田。後金強佔土地政策,使得滿族貴族與八旗官兵,佔有大量遼河流域的沃土。這對後來清軍入關,圈佔畿輔田地,以及八旗駐防佔田,都有直接的影響。

第六,誅戮眾生。後金進入遼瀋地區後,由於佔地、移民、剃髮、苛役等,引起遼東漢人不滿,起而反抗,遭到屠殺。至於攻陷城池之後,陷開原“城中士卒盡被殺”,下鐵嶺“士卒盡殺之”,事屬戰仇怨結,屠戮為快,過殺失當,另作他論。但努爾哈赤重滿抑漢之策,實屬偏激。其子皇太極對“夕太祖誅戮漢人,撫養滿洲”,亦覺不當,略作前鑑。其時,據史載:“聞十三站等處,殺遼人之不順者,又執少壯、奪妻子,是以嘯聚林莽山谷間。”被執、被奪者,設法出逃。努爾哈赤始定嚴懲逃人法:“諭凡逃人已經離家,被執者處死,其未行者,雖首告勿論。”而未逃倖存之文士生員,多被收在後金汗、八大貝勒包衣下,或在滿洲各級額真下為奴。《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記述:先是,乙丑年十月(即天命十年,天啟五年),太祖令察出明紳衿,盡行處死。謂種種可惡,皆在此輩,遂悉誅之。其時諸生隱匿得脫者,約三百人。至是考試,分別優劣,得二百人。凡在皇上包衣下,八貝勒等包衣下,及滿洲、蒙古家為奴者,盡皆拔出。

上述可見,其時屠儒之酷烈。

女真各級額真及軍卒雜居漢人村屯,又逞威福,佔田宅,索糧谷,辱妻女。廣大遼東漢人不堪忍受女真貴族的威逼、驅掠、焚劫、殺戮,紛紛起來通過各種形式,反抗後金汗努爾哈赤的殘暴統治。努爾哈赤用一種新的民族剝削代替另一種民族剝削,用一個新的民族壓迫代替另一個民族壓迫。種種弊政,破壞了遼東地區的社會安寧和生產秩序,使得人丁銳減,廬舍殘破,田園荒蕪,餓殍塞路,百業凋零,糧價騰貴,民不寧居,社會混亂。

遼東漢人認清了努爾哈赤的險惡用心,奮起反抗。

首先是逃亡。遼民難以忍受後金貴族的盤剝和奴役,為圖生存,成戶、成村、成地區地逃亡。《滿文老檔?太祖》中記載大量實事。如連山關漢民男四十人,女二十人,驅趕馬車十八匹,牛五頭、騾四頭和驢二頭,集體逃亡。夾山河村二十戶居民,男女共八十人,僅耕田七日,無法生活,把餵養的豬、雞、狗宰殺後放在框子裡,密議逃亡,但被告密捕捉定罪。紅草島附近五村漢人,用秫秸稈編成筏子渡河逃亡。李永芳哀嘆道:沿海一帶漢民想殺女真人,逃往明朝。據《滿文老檔?太祖》記載,有的遼民誘請後金駐守臺堡官兵到家裡飲酒,醺醉殺死,然後棄家逃亡。到天啟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因鬧糧荒,社會秩序混亂,逃亡的人更多。努爾哈赤命在城門設鑼,逃人出城要敲鑼傳報,以派兵追捕。儘管如此,“逃亡之人,絡繹接踵”。

其次是投毒。投放毒藥暗殺後金統治者,是比逃亡更為積極的反抗鬥爭形式。後金佔領遼陽剛兩個月,就發現漢人向努爾哈赤駐城的各井投下毒藥。不久,在水、鹽和豬肉裡都發現了毒藥。努爾哈赤指令諸申和士兵,不吃當天殺豬的肉,飲水和食鹽要警惕中毒,甚至對蔬菜和雞鴨也要注意,並命令將文書下達至村領催。為避免中毒,命店主將姓名可在石、木上,立在店前,購買食物的諸申,需記住店主的姓名,以便中毒後追查。投毒的鬥爭遍及各地,努爾哈赤諭示諸貝勒:各地都給諸申投毒。甚至努爾哈赤到海州巡視,在衙門宴會時,有八名漢人向井中投放毒藥,可能是設計毒害後金汗努爾哈赤的。但他們在投毒時被八旗士兵捉獲,慘遭殺害。

再次是襲殺。襲擊和殺傷後金官兵,比投毒更直接地打擊了女真軍事貴族。在古河、馬家寨、鎮江、長山島、雙山、、復州、平頂山等地的漢民,手執棍棒,聚眾抵抗,襲擊後金士兵,殺死後金官吏。努爾哈赤在文書中稱:

古河的人,殺我派去的官員而叛。馬家寨的人殺我派去的官員而叛。鎮江的人,逮捕我任命的佟遊擊,送與明因而叛。長山島的人,逮捕我派遣的官員,送往廣寧。雙山的人,約期帶來那邊的兵,殺了我的人。岫巖的人叛亂,被魏秀才告發。復州的人叛變,約期帶來明國的船。平頂山的人,殺我四十人而叛。

這份文書說明,遼民反抗後金統治的鬥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為防止後金官兵被個別地襲殺,努爾哈赤命令官兵不許單獨行動,必須十人結隊而行,否則要受到懲罰。但這並不能阻遏遼民一浪高過一浪地反抗後金統治者的鬥爭。

最後,就是暴動了。遼民的暴動給與後金統治者以最沉重的打擊。遼民暴動自後金軍佔領遼陽開始。後金軍奪佔遼陽,派一將領坐在西門,見狀貌似漢人,即點視軍卒加以殺戮。然而,遼民不能忍受這種殘酷的暴行,勇敢者奮起反抗。《明史紀事始末》,“補遺”記載:

有諸生父子六人,知必死,持刀突而出,斃其帥,諸子持梃共擊殺二十餘人。倉卒出不意,百姓趁亂走出,五六百人結隊南行,建州不之追。

繼遼陽之後,反抗後金的暴動如火如荼。在託蘭山,百餘人舉行暴動;在長島,莽古爾泰率兵二千鎮壓;在岫巖,暴動失敗後被俘者達六千七百人;在鎮江,僅鎮壓後被俘虜的者更大一萬二千人。

在遼河以東,復州城的抗暴鬥爭聲勢浩大。天啟三年即天命八年(1623年)六月,復州城民無法容忍後金剃髮、占房、查糧、差役等虐政,一萬餘男人舉城暴動。努爾哈赤派次子代善,第十子德格類等率兵兩萬人前往,將復州城人民的暴動殘酷地鎮壓下去。復州城男子當中,除病弱者和兒童外,全部殺死,並將婦女和兒童擄走,分給各牛錄為奴。復州城房舍駐兵,糧充軍食。

在遼河以西,除“遼民、難民入關至百萬”和大量遷徒河東以外,所餘人民在大小淩河、錦州、義州和廣寧等地掀起反抗後金的暴動。其中以十三山軍民的反抗鬥爭最為壯烈。數以萬計的遼民據十三山以自保,絕不“剃髮”降順。努爾哈赤派兵圍攻數次不克,李永芳再率軍仰攻,被“山頂飛石打下”。這些反抗者久被圍困,誓死不降後金,“有七百人黑夜潛偷下山至海邊,渡上覺華島,嬰孩都害死。問其何以害死,曰‘恐兒啼賊來追趕也’!”寧肯扼殺嬰兒,也不投降後金。

最後的結局是遼東地區除了滿族及少量包衣阿哈外,千里無人煙了!這種情況下誰也守不住遼東。


華夏一老卒


其實這個問題是從結果來看,大明沒有守住遼東,歷史是個很有趣的姑娘,任人打扮,但真相和本質又沒有改變。

遼東沒有守住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為遼東的失守直接導致了大明的覆滅,一個王朝,一個帝國的覆滅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遼東的失守算是釘在棺材板上最後的那顆釘子。

好了,我們來單純的來說說遼東的失守原因。

一,長遠的老,遼東的問題其實遠在嘉靖,萬曆年間都已經存在了,那個時候主要是一些少數民族的矛盾,無非是遼東的女真人,朝鮮人與當地大明官員的矛盾引發的,這個時候還算可以,不存在主要矛盾,那個時候的遼東有李成梁守著,主要工作是打韃靼,也就是現在的外蒙,以及兼顧著照看朝鮮那個附屬國,女真人還在長白山挖人參呢。

二,從萬曆三大徵的兵出朝鮮抗倭開始,遼東問題就有點激化了,畢竟戰火離女真人的家園不遠,徵個糧,拉個丁都方便,女真和大明就算有了階級仇恨。

三,直到努爾哈赤十三副鎧甲起兵,這就算矛盾公開化,並直接演變成了刀兵相見了,大明憑著帝國的底子好歹是壓制著,大局還是掌握著的。

直到,大明後期,中原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大明搖搖欲墜的時候,遼東就已經算是獨立王國,甚至兵逼山海關,而遼東的失守卻是直接的導致大明王朝的覆滅。

其總結原因重點有幾點:

一,政治策略的失誤,對於後金的存在,應給予承認,在政治上穩定對方,而不是一味的著重打擊,大明把全國大部分的兵力放在了遼東現場,這是個失誤的政治策略。

二,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候沒有儘快與後金進行和談,多線作戰引發兵力不足。

三,對孫承宗的不信任,放棄孫的主守策略相當不智。

四,沒有拉攏蒙古人

五,人心散了,氣數已盡


沉墨I方之城


縱觀各方意見,大夥一致認為,坐視縱容努爾哈赤的坐大坐強主要責任,歸於明遼東總兵李成梁養寇自重,養虎為患造成的。實際這只是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明王朝對東北戰略不重視,民族政策策略出了問題,未有效地對東北地區進行行政管理及軍事震懾。是當時皇帝萬曆的責任,因為萬厲的昏聵怠政造成的!

有人講明亡於嘉靖,明亡於萬曆,此話有道理。努爾哈赤的身份應該是被明王朝利用的少數民族小官吏,明王朝的如意算盤是以夷制夷,坐山觀虎鬥。努爾哈赤長期與漢族接觸,通曉漢文化,喜歡兵書戰策,尤喜歡《三國演義》。明王朝沒有利用文化及經濟的手段促東北名少數民族加速漢化。沒有利用外交政治的手段拉攏利用東北各少數民族各部,這一點比隋唐差遠了!

明王朝大國戰略,鼠目寸光,幾千年了還依仗長城一線,不去努力經營長城以北廣袤的沃野,更缺乏明初朱元璋及朱棣的遠大戰略目光。明初幾次對北方草原犁廳橫掃,明王朝是佔據了上風,可惜後人,一代不如一代。土木堡之變,已經證明明王朝外強中乾,沙爾滸之戰,敲響了明王朝的喪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