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和心理?

許總


“不要臉”是"無我"境界和心理的不二法門

“不要臉”一種意思就是我們口頭所說的死不要臉,另一種意思就是"放下"。“不要臉”是達到"無我"境界和心理的不二法門。"無我”的境界和心理可以從哲學和實際的角度進行分析探討。

王陽明的心學四訣“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追求 “無我”境界的表現之一。

《道德經》“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老子希望實現的"無我"境界現象之一。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是已經到達"無我"境界的表現之一。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這是莊周在"無我"的境界中糾結的表現之一。

這些"無我"的表現和現象都屬於"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我們一時也打不開也推不開。下面我給大家說一說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和聽到的幾種"無我"表現和現象。

一朝富貴便拋妻棄子的有錢人和平步青雲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有權人,基本上都具有"無我"的境界和心理。

頭腦靈活四肢健全卻沿街乞討的健康人和遽逢鉅變身無分文而去打工端盤子的富家子,也基本上具有”無我“的境界和心理。

抬棺出征馬革裹屍的左宗棠和虛與委蛇賣國求榮的李鴻章,都達到了"無我"的境界和心理。有意思的是左宗棠在西疆和李鴻章在馬關的事情都有詩為證: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現在西疆的"左公柳"就是流芳百世的"愛國柳"。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李鴻章是死到臨頭老臉掛不住給自己塗脂抹粉,哭哭啼啼賣國的路上孤家寡人慈禧老太婆都不待見他呀!

汪精衛降日投敵建立傀儡政權和文天祥反元護國寧死不屈,二人都是選擇了一條路走到底,這也是"無我"的境界和心理。

說來也是絕妙的諷刺,汪精衛和文天祥身前都各自做了一首至今流傳的詩。“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可憐的汪精衛最後卻是頭一歪脖子一扭死在了日本遺臭萬年。"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無愧於是中華民族萬古流芳的愛國者。

所以我們要拾起善的“無我”,放棄惡的“無我”。同樣是達到“無我”的境界和心理卻是有云泥之別。


想象一陣風


"一切法無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能認識丶理解丶領悟到,則是佛法的理念高度,能實際親證到,則是自性本覺的開悟境界,起碼是"等覺菩薩″的階段層次,接近於佛了吧!

"佛″,是"覺者“。心地境界覺丶行圓滿,具五眼六通,得"無漏″智慧。"無漏",乃是斷盡一切煩惱。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修行,最高只能達到五種神通,唯證佛覺者可得"漏盡通″。

不到真正"無我",怎能斷盡煩惱,得“漏盡"通?煩惱的根源就在有我。八識心田,無始劫積累的"妄想丶分別丶執著″的業力種子,斷盡談何容易?別說六道凡夫,即使三界聖人,阿羅漢丶辟支佛丶大菩薩,都是在分段修行證果。小乘聖人(聲聞丶緣覺)斷的是“執著″心,大乘菩薩斷的是"分別"心,等覺丶妙覺還須斷最後一分無明,方能證佛法身,進入無"妄想"境界。

"真誠丶清淨丶平等丶正覺丶慈悲"一一一這就是"無我"的成佛境界。"清淨"心,無執著無汙染,即是阿羅漢的境界,獨善其身丶"自了漢"。平等"心,無分別丶以眾生心為心,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文殊丶普賢丶地藏丶觀音,諸大菩薩的境界。"正覺"到位,妄念除盡,即是佛地境界,福慧圓滿丶無餘涅槃丶大圓鏡智丶無量光壽,與眾生融為一體,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迴歸了本無生滅丶本自清淨丶本不動搖丶本自具足丶能生萬法的自性本覺。

要想當下理解,以教奉行,逐步證得,再看下面一句:

"看破丶放下丶自在丶隨緣丶唸佛"。

"萬法因緣生,佛說即是空"。了知"我"本空性,皆是"因緣"生法,因緣皆是"無常","我"即無可執著也。理上雖明,還須實修證得方是受用。看破幫助放下,放下進一步看破。布袋和尚的哲學,提得起丶放得下,大肚能容。


真空妙有無量壽


無我是一種境界。

我在道中,道在我中,萬物同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體大悲。

無我無自私心,無分別心,無嫉妒心,無貢高我慢心,無嗔恨心,無邪心,無妄心,無痴迷心,眾生平等,謙虛恭敬。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心空無一物。眼不隨色轉,耳不隨聲轉,鼻不隨香轉,舌不隨味轉,身不隨觸轉,意不隨法轉。內心降服六根六賊。不能聽見打鼓就上牆,要心如如不動,不去也不來,對外界沒有見聞覺知。定慧等持,定在慧中,慧在定中。

達摩初來中國時,沒人識真佛,都不聽他講法,只有一隻鳥對達摩說:“西來意,西來意,教我出籠計”。達摩說:“兩腿一蹬,兩眼一閉,即是出籠計"。這隻鳥很快領悟了,它看到主人回家,趕緊兩腿一蹬,兩眼一閉。主人回來看見他心愛的鳥蹬腿了,急忙把這隻鳥從籠中拿了出來,放在手心上,想鳥怎麼死了呢?正在他愣神之機,這隻鳥突然揚長而去。這鳥真的出籠飛走了,它自由了,再不會被監在牢籠裡了。這個問題恰恰說明無我相得解脫自在。

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逍遙自在得解放。



用戶和言悅色


一個人體證無我後,他認識到了宇宙和生命之間的真相。他發現,當自身突破重重限制,破除思想認識中的那一個個虛幻的枷鎖後,生命所執著的那個“我"消失了,以前的那個個體意識消失了,我″死″了。繼而代之的是無邊無際宇宙意識,對此浩翰無際的心靈,有人感嘆,此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此心!莊子《逍遙遊》中那隻笑傲於天地之間的鯤鵬,即是對此時心靈狀態的隱喻,那是無邊無際的自由。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在,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於無窮″的大逍遙。

人生的根本意義就在於發現這個真相,將那個受限的自我溶入這無邊無際,浩翰的宇宙中去。這時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會知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深悟諸法空相,真實的法界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時侯消除了一切二元對立,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我們超越二元思維的侷限,來到了一體的心靈意識。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非我非非我63117721


無我,我覺得只要是正常人都做不到。我看過一恐怖片,邪教把那女孩子關起來天天折磨,最後女孩就修煉到了無我的境界,以至於全身無麻藥把皮膚撕下來都可以感受不到疼痛。誰能做到啊!佛教說得無我境界可不是我們一般人能體會感受的。我只有過一次無我狀態,當我進家門那一瞬間,阿賴耶識出現了,把我的整個意識帶著離開了自己軀體,感受著以前遭遇的種種痛苦,這時旁邊人看我的軀體就已經是無我狀態了,因為整個人完全感受不到自我,一直遊離在這些痛苦畫面裡。但我始終覺得通過修煉達到這樣的狀態都是騙自己的,只有極少數人能有這樣的能力,但都不能做到隨進隨出自己的身體。有些人佛教理論上可以說一大堆讓很多人信,可自己甚至一次無我狀態都沒有機緣感受過。真實的無我狀態只有感受過的人才知道。


於誰同軒


“無我”相對於執著於“自我”,人生的這個“我”,這個肉體和由肉體而產生的六塵,其實只是一種偶然的存在,並不是實有的,一切都將隨歲月而老去而消失。人生短短几十年和整個宇宙形成的時間相比,簡直渺小到微不足道,又有什麼值得執著呢?俗話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一個人如果能夠明白執著於“我”的虛妄,便能夠體驗到靈魂的淨化,並最終獲得幸福的人生。


而現實生活中做到“無我”並非常事,人們常常執著於某種念頭,比如為了滿足自我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享受,不惜衍生許多痛苦煩擾,卻往往忽視了生命中的追之不及。現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一切眾生,都有一個“我執\

國學解讀人生


無我的人不是先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而是先接過別人的東西,然後慢慢地,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東西傳遞給別人。——導語

什麼是我執

我執就是自我意識太強了:你們都是錯的,我才是對的,你們都應該接受我的觀點、我的理論,聽我的。我執重的人,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出發點。

那麼,自我又是一個什麼東西呢?就是堅固的妄想和妄念,只是一種念頭啊!你打破不掉,超越不了,自然就有我執。

有了我執,你為人處事根本玩不轉。只有把我執的力量徹底消除了,也就是所謂的“大死一番”,你才能無我。一個無我的人到哪裡都不會碰釘子,到哪裡,大家都會接受他、歡迎他。

無我的人如何與人交流的?

那麼,無我又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形式出現和存在,以什麼樣的方式與他人交流呢?無我的人不是先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而是先接過別人的東西,然後慢慢地,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東西傳遞給別人。或者先把別人的東西接過來,把它變一變形(其實已經是你的東西了),然後再傳回給對方。這就是有智慧的人做事的方式,有境界的人做事的方式,無我的人做事的方式。

所以我們要度眾生,不要先去說服他,而要先接受他的理論。當你接受了他的理論,他就不會提防你、排斥你了,這時候你不就可以把你的理論介紹給他了嗎?不要強勢地用所謂的大道理去說服別人,更不要一開始就強迫別人跟著你走。你要先接受他的觀點,跟著他走。

佛菩薩度眾生都是用無我的方式,凡夫度眾生都是用我執的方式。所以凡夫度凡夫,成功的幾乎沒有,甚至越度越少,自己也越度越不愉快,越度內在的空間越小!

但是,消除我執真的不是一句話的問題,它必須經得起現實生活的檢驗和磨練。我們在佛堂裡都覺得自己無我了,破了我執了,一出去為人處事,才發現我執還大得很,還有一個堅固的妄想。突破我執的確很難,但有一點我們能做到,就是以退為進,圓融處事

退步未必不是前進,示弱未必不是強大

在座的都是佛的工具,都在弘揚佛法,當你想度一個人的時候,他反而給你講一堆大道理,這時候你該怎麼辦?你不需要跟他辯論。按常理,一個人輸了之後會高興嗎?你把他駁倒辯輸之後,他還會接受你嗎?嘴上圖痛快,打贏了口舌仗,但你知道你因此而失去什麼嗎?

你失去了人脈,失去了人緣,失去了人家接受你的機會。

辯理的場景一般都是:你想把對方駁倒,對方想把你駁倒。這時候你就裝著倒下,他不就高興了嗎?他高興的時候,你馬上跟著說:我口袋裡有樣東西,你來看一看,嘗一嘗。他美滋滋地拿過去一看一嘗:哎呀,真好看!真好吃!(眾笑)所以啊,退步未必不是前進,示弱未必不是強大。事實上,內心越強大的人,越敢示弱;內心越脆弱的人,越不敢示弱,相反,他會把自己裝得很強大。

佛法是講給知音聽的

真正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所學的佛法是真理,為什麼要那麼急急忙忙地胡亂推銷,賤賣真理呢?要知道你手裡拿著的可是寶貝啊!急什麼呢?寶貝是要留給知音的。就好比一個美女,她是不會為那些不懂她的人化妝的,只會為那個懂得欣賞她的人化妝。

同樣,佛法是也講給知音聽的。來的人若聽不懂,只能說句阿彌陀佛,合個掌,鞠個躬,留個善緣,然後默默走開。他聽不懂,不接受,你把他罵一頓,結果除了結個惡緣,還會如何?所以你手裡有真理、有黃金,不需要著急,總會有知音、有識貨的人。真理是說給知音聽的。

人與人之間確實有個緣分的問題。但我們往往把這個“緣”理解得很籠統。什麼是緣呢?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不清的,就叫緣。與其說兩個人有緣,不如說兩個人的品質相近,素質相當,品味接近,志趣相投。倘若品質、素質不接近,彼此之間又怎麼會有緣呢?所以說,人家與你無緣,你不要抱怨。你有真理,必然能找到知音。你的素質好,自然能找到相知的伴侶、知心的朋友,你急什麼呢?

其實,你刻意強求,正是我執的體現。

——摘自萬行大和尚著作《心燈》

萬行大和尚簡介: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8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00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國旗;2016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00年至今,東華禪寺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東華禪寺


樓上有一個女人,都五六十歲了,還打扮成小女孩的樣子。夏天的時候,她穿著超短裙,臉上的皺紋燦爛的盛開著。她說:“年齡也不小了,很多年青人還稱呼我大姐呢!”她的嘴角下垂,顯得比同齡人要老氣,可她怎麼就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很年輕呢?

這時,院子裡的王哥過來了,他三十多歲,人長得也帥氣。那女人快步走過去,嗲聲嗲氣的說:“王哥,你騎摩托好帥啊!”說著,扭著屁股,就往摩托車的後座上去坐。王哥推了一把說:“走開,這是我老婆坐的!”女人討了個沒趣,還笑嘻嘻的說:“他被我電到了,才恢溜溜的逃走了!”

我真噁心的有點兒想嘔了,怎麼會有這樣的人呢?他們自我感覺很漂亮很能幹很優秀,可是在別人眼裡很醜陋很齷齪很蹩腳~這就是說,自己“有我”,在別人眼裡就“無我”了;真正漂亮的女人,若在心裡沒有感覺自己是天姿國色,她謙遜溫柔端莊大方,在別人眼裡就“有我”了!

“無我”,是謙卑的做人,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無我”,是城實做人,不誇大炫耀能力財力……“無我”,是一種美好的品格。晚上夢見自己做了一首詩,題目的《“無我”的境界是“有我”》,人若謙卑了誠實了低調了,在別人的眼裡就高貴了有能力了有魅力了!這實在是,美好的道理啊!





一蝶詠


中國文化,其實就兩個字:“無我”。

什麼是無我?其意思是:一是無常非恆;二是不能做主,不能自在。另外兩種意思是說:一是沒有自我,沒有我這個人;二是不抱一己之見,忘我,無私心、無邪心。

如果一定要理解這個無我,那麼必須知道無我之含義。無我並非什麼事都無所謂,無我是擺脫我執、我見、我愛、我慢這些與生俱來的煩惱習氣,不要受它控制。

以無我而能成其我,以放下小我而能看見大我。

人都比他自視的為高,而智慧是解脫之道,要脫離苦海並不一定要出家,只要去掉一個我字。

學佛不是要得到,而是要放下。利他的過程,就是逐步放下“我”的過程。

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打破我執,達到無我。

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學會無我、學會奉獻,不要凡事總想著自己,要學會去掉自私,真正的去為別人考慮,這樣你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自在。

心中無雜念、無私慾、無是非,就是無我。要想達到無我的境界,就必須淨化我們的心靈,看淡世間繁華,有寬容之心,有強大的自制力,有一種坦蕩、淡定的心態,有一種我為人人的精神。

執,則痛苦;執,則怨恨。一個人若想真正遠離煩惱,就不能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那麼自私,要學會先把自己放下,多替別人著想,這也就是所謂的打破我執。如此徐徐漸進,在達到完全不考慮自己的情況下,就進入了無我的狀態,此時,也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了。

只要你能真正看破、想開、悟透,最終就一定能修成正果。而達到此種境界的人,看似一無所有,事實上,世間萬物卻皆為他所有;看似一無所得,事實上,他才是真正地得到了。

狹小的心胸,要慢慢在對人對事的境界中去磨練,發現一切痛苦都是因“我執”而起,一分一分去淡化它;在利他、助人中體會到無私的快樂,一分一分去增長它。必須有這個碰撞、思考、改變的過程,即“歷事練心”。

大家都有我執,無我對治我執。無我不是真的沒有自我,而是放下起心動念總是以自己為中心,證無我境界的人處處考慮眾生,以眾生解脫為中心 ,覺得這種就是無我境界。

大道無私,不應當只求自己之解脫,當求普渡芸芸眾生;不應當囿於個人的私利、慾望、偏見、執念,而要做到慈悲、熱情、大度、寬容,而又無我。

也只有做到無我,才會有博愛、仁慈、同情;也只有無我,方能容萬物而又廓然無我的人,才會悟道,才會看透塵市,才會對世人的關心、同情。

無我的狀態,是要從空性中去領悟。實際上,凡夫眾生是很難做到真正的無我,真正能夠做到無我的,都是那些心存善念、長久修行之人。

不管你學佛、學道、學儒、還是學基督教,都行,學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今天比昨天更無我,明天比今天更無我。如果你越來越無我,你就走在正道上。

遺憾的是,很多人把修行的過程,作為加強自我的過程、強化自我的過程。他越學習,他越自我;他越學習,他越自戀;他越學習,他越陷在自以為是,這麼一個陷阱之中。那麼這樣的所謂的修行,實際上不是修行。

一些學佛的人,動不動學了兩天佛,整天拿佛理去套別人,批評人。就像社會上流行的那句話,就是拿著馬克思的手電筒,整天照別人,就是不照自己。

修行人的衡量標準就是一個字:我。你是不斷地無我,還是不斷地強化自我?不管你學佛的、學道的、學儒的,你愛學什麼學什麼,哪怕你什麼都不學,你越來越無我,那你也是個修行人。

老子的智慧是:虛則是無我,靜則是無慾。因此,無我,重要的是無雜念;學道,重要的是虛心。

有我之境,是以我觀物,所見的一切,都帶上個人的色彩。無我之境,在於以物觀物,忘記了什麼是我,什麼是物。境界,是喜怒哀樂的呈現,是對世事人情的體悟,是心中的一段春色。

世間無我,處處是我;舍小我,求大我;棄邪心,守慈心;人不知有我,我不知有人;無我玄之又玄,有我眾妙之門;求靜而無我,人生之妙境。

“以自我為中心”是令我們痛苦的根源,修行就是要逐漸拔除一切煩惱,解脫一切痛苦。“無我”是修行的結果,不能倒果為因,實現它需要方法和時間。

“我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我們與人比較高下、計較得失,都是為了保護“我”、利益“我”,讓“我”快樂,結果產生了嫉妒、驕慢、嗔恨等心態,以及由此產生的種種不理智的行為,把自己身心都推向痛苦的深淵。





修心煉道


道德經第七章說:“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以,無我而有了大我,這樣的境界和心理,就容易得到理解了。第七章全文如下: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萬物,有生則有滅,相反,無生則無滅。凡生出之物,必有死滅的時候,而永恆存在的事物,則無生亦無滅。這就是萬事萬物生生滅滅的辯證法。人生的辯證法也是如此。看重自己利益得失的人,結果往往是輕於鴻毛,被他人輕看,而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他人之後的人,卻總是被他人看重,甚至重於泰山。所以說,無我是一種崇高的境界,也是一種成熟圓融的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