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明知高俅是一個貪官,為何不殺他?

《水滸》裡的高層奸臣排行榜第一的高俅,高俅名聲遠揚知名度頗高,高俅們的奸佞,梁山人知道,民間人知道,朝廷人知道,皇帝也知道。為什麼宋徽宗不殺高俅?

宋徽宗明知高俅是一個貪官,為何不殺他?

高俅帶著十路軍馬,外加戰船無數的水軍,旌旗獵獵聲勢浩蕩攻打梁山,結果是"不曾得梁山泊一根折箭;只三陣,殺的手腳無措,軍馬折其三停,自己亦被活捉上山,許了招安,方才放回。"而當初蔡京替童貫是這樣向他彙報:"近因炎熱,軍馬不服水土,抑且賊居水窪,非船不行,馬步軍兵,急不能進,因此權且罷戰,各回營寨暫歇,別候聖旨。"高俅如此向他彙報"病患不能徵進,權且罷戰回京。"於百姓來講,這叫欺騙;於皇帝而言,這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是要殺頭滅族的。皇帝不過第二天早朝發了一頓火,然後就煙消雲散了。

宋徽宗明知高俅是一個貪官,為何不殺他?

眾多無能臣子的對面,必定坐著一個無能的皇帝,皇帝也和高俅一樣是一個有愛好、有享受、無抱負、無作為的人之子,高俅伺候這樣的主子,他做壞事所承受的風險係數自然很低。不說那麼多的朝廷糧帑和軍馬被高俅們不帶一絲痕跡地輕輕"擦去",民脂民膏被高俅如手紙般扔掉,單說欺君之罪也夠千刀萬剮。可以說,高俅生在一個幸運的時代,活在一個軟弱無能之人的身邊,做了一個腐敗朝廷的命官。於這樣的時代,這樣的朝廷,這樣的皇帝,高俅哪裡會受到處理呢!

宋徽宗明知高俅是一個貪官,為何不殺他?

打敗了仗,損失了兵馬,消耗了糧帑,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高俅出兵打仗是為了皇帝的江山穩定,穩定在皇帝的心中是最高原則。高俅欺騙也好,腐敗也好,都不是皇帝看重的。中國只要有百姓,就不愁國庫沒錢,在中國,權力與百姓就像鐮刀與韭菜,想割哪塊割哪塊,想什麼時候割就什麼時候割。皇帝哪裡會心疼那些兵馬,愛惜那些糧帑?穩定江山,成為皇帝憂心和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他在書房"睿思殿"的屏風上刻有"四大寇姓名",可見這些人才是最讓他棘手焦心的人。

宋徽宗明知高俅是一個貪官,為何不殺他?

高俅安於本職牟利,並不掌控某一方軍隊,也無嫡系所在。還是的征剿梁山的十路軍馬,都不是他們個人部屬,都是臨時組合,統帥也是臨時統帥。高俅的任何行為對皇帝個人構不成任何威脅,皇帝不怕,也不用擔心。一個沒有野心的人群,為什麼要處理呢?

皇帝不殺高俅的原因有幾個一是他們有共同的愛好,二是高俅安分守己,對自己構不成任何傷害,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