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升機上加掛艙門機槍有什麼用?

第一軍情


直升機的艙門機槍用處非常大。艙門機槍是非武裝類直升機重要的自衛武器。安裝在艙門處的固定機槍意味著直升機上的機槍手的射界充足,可以穩定射擊。在遇到地面武裝時艙門機槍手可以果斷還擊,干擾地面武裝的機槍和便攜式防空導彈的射擊,關鍵時刻就可以救自己一命;在執行懸停索降的時候,直升機幾乎處於靜止狀態,最容易被偷襲得手。有了艙門機槍就可以一邊執行人員索降,一邊警戒。所以用處大了去了。

美軍在直升機側艙門上安裝的M240機槍,注意是固定在一個可旋轉的金屬架上的


不過,側艙門機槍佔了一部分體積,而且不能靈活挪動,比如從艙門一側挪到另一側,鏈接起降的可移動金屬架也佔據了額外空間和重量。那麼側艙門機槍能不能省掉,直接用步兵手上的班組機槍不可以嗎?從艙門機槍的發展歷史來看,這恰恰是實戰過程中不斷優化的一個結果,其效果要遠遠好於直接用一挺帶兩腳架或者三腳架的通用機槍要強得多。

最早的艙門機槍是越南戰爭出現的,美軍最早在 CH-21, UH-34,UH-1這些直升機上架掛了艙門機槍。其實就是步兵手上現成的中口徑機槍用一個吊著的金屬鉤來鉤住機槍來固定。這樣的固定方式沒有什麼穩定性可言,在震顫嚴重的直升機上,會產生非常大的散佈,只能說聊勝於無。不過在艙門增加的一個射手座椅,還是讓機槍手的射界大大擴展了,至少比之前在直升機內部打槍視野開闊多了。

早期的艙門機槍,非常簡陋


隨著直升機戰術的不斷髮展,這種方式顯然不能滿足實際作戰需求,於是美國對艙門機槍進行了改革。首先是把艙門機槍作為一種編制固定在了直升機上,不佔用搭載直升機作戰的步兵的編制,而是在直升機機組成員裡固定1名艙門機槍手,以及在艙門安裝一挺有可移動金屬架的中口徑或者大口徑機槍。為了追求火力密度甚至會安裝M134 Mini Gun這種加特林專管槍。

M2 12.7mm重機槍的艙門機槍版本

艙門安裝的M134 MiniGun 7.62mm加特林轉管機槍


除去艙門機槍意外, 美軍也會在舷窗上安裝機槍。舷窗機槍的好處是飛機蒙皮可以為機槍手提供一定防護,而艙門機槍手基本上是裸奔狀態;此外舷窗機槍不擠佔艙門空間,因此隊員索降或者出艙更方便,同時可以保持這一側的警戒。壞處就是舷窗機槍的射界和視野都不如艙門機槍。

黑鷹直升機索降中。在索降時舷窗機槍手可以提供掩護


而蘇/俄式直升機,顯然沒有把艙門機槍的重要性擺在太高的位置;直升機的艙門普遍較小,這就導致了沒辦法單獨安裝一個帶可移動槍架的機槍(這樣會擠佔艙門位置,造成上下機不便)。所以蘇/俄式直升機的艙門機槍都是在直升機內部的,機槍手由運載的士兵擔當,機槍手視野和射界受到了很大影響。


我軍由於使用俄式直升機和輕型直升機較多,所以也存在艙門過窄的問題。不過我們還是嘗試了專門研發帶槍架的中口徑和大口徑艙門機槍,用以替代早期的湊合使用的88式小口徑機槍和95班機。


直-8NWJ 7.62mm 艙門機槍和12.7mm艙門機槍

早期我們的艙門機槍用的還是88通機,威力弱的不能看


紙上的宣仔


近日,解放軍某部隊在天山腳下進行了集中考核,其中特種部隊乘坐直升機進行反恐作戰的科目,裝備亮點很多。特種兵們不但裝備了彈匣,手雷,夜視儀和水壺等裝具,而且所穿服裝還具備了快穿快脫的功能,達到了“裝護合一”的要求,他們的作戰新裝具既是防彈衣也是彈藥裝備攜行具,而特種兵所乘坐的運輸直升機第一次在艙門上安裝了重型機槍,在實施機降之前,艙門機槍會對準地面目標進行火力清掃。

雖然在艙門加裝重型機槍有一定的試驗性質,但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此前我軍曾在米171直升機外側加掛了火箭發射管,使其變成一款突擊型直升機,不過這個改裝並沒有在全軍推廣,因為火箭彈對準地面目標進行火力清掃,會讓很多目標脫離視野,不如艙門機槍火力清掃的效果好。

這說明我軍越來越重視直升機作戰方式了。利用直升機進行敵後作戰時,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地面目標,比如防空導彈,狙擊步槍等遠程火力的士兵。面對這種情況時候,直升機就需要保持懸停狀態,對敵人來說這就是一個活靶子,而加裝艙門機槍後,就可以沒有阻力的直接進行火力支援,對地面目標進行地毯式清場,從而提高了直升機和機降人員的生存能力。由於這次還是試點階段,所以加裝的是單管機槍,估計到後期可能會安裝類似美軍的多管機槍。一旦加裝完畢,任何地面火力目標都會遭到致命打擊。(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軍迷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花小錢辦大事的典範。

其實在突擊直升機上加裝艙門機槍的技術一點也不復雜,以美軍的幾款主力直升機而言,UH-60M/H黑鷹直升機是將駕駛艙後部的兩個觀察窗直接拆掉,然後通過支架各安裝一挺M240或者M60H型7.62毫米通用機槍,彈藥箱就擺在腳底下,由於觀察窗在人員進出艙門前方,並不耽誤士兵正常上下飛機;而CH-47與MH-53等型號的直升機其艙門機槍的安裝位置顯得五花八門了許多,有些安裝在兩側觀察窗上,有些安裝在尾門附近。

雖然安裝艙門機槍的技術並不複雜,但是起到的作用可不小。主要有兩個用處,一是直升機群在實施突擊索降時作為機上壓制火力用於控制著陸場,直升機群突擊之前往往會有戰術轟炸機或者武裝直升機對於預定降落場實施先期清場加上持續的火力壓制,但是任何火力壓制也無法保證能夠打掉全部的潛在火力點,扛著火箭筒與便攜式防空導彈的單兵那就更不可能保證全部打掉了。

在突擊直升機上安裝機槍,就可以保證在索降突擊時面對突然出現的地面威脅實施即刻壓制;二是直升機群貼地飛行時用於監視地面環境,消滅零散出現的地面威脅目標,直升機在突防航線上隨時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地面威脅,最大的威脅還是前面提到的扛著火箭筒或便攜式防空導彈到處亂跑的單兵單位。因此在進入戰區後機艙兩側的艙門機槍就可以發揮其戰術作用,一旦發現地面上有此類目標那麼就一通掃射,比招呼武裝直升機趕來解決要快得多。

目前,美國陸軍航空兵的大量突擊直升機已經普遍普及了艙門機槍,部分直升機甚至安裝了3管12.7毫米加特林轉管機槍,壓制火力非常強大。相比之下,我軍只是在少數部隊試驗過這一武器裝備,不知道由於什麼因素,沒有繼續推廣。希望我軍陸航部隊能夠儘早推廣裝備這一貼緊實戰的裝備。


軍武次位面


美軍最喜歡用土辦法,經常拆了直升機的側門,然後架一挺多管機槍,作為火力支援。這是從越戰以來美軍學到的血與火的教訓。我軍這方面剛剛起步,正在學習探索階段。近日央視報道,我軍的某特種部隊,在某運輸直升機的側門架了一挺輕型機槍。



圖一:美軍在黑鷹直升機側門架機槍,並不是電影,實戰也這麼幹。

直升機的側門架機槍,並不只是為了裝酷而已。美軍自越戰以來,大量的使用步兵搭乘直升機,實施蛙跳戰術。實戰中,美軍發現無論出動多少武裝直升機,為運輸直升機護航做火力打擊都是不夠的,都無法應付地面火力威脅。地面的RPG,機槍甚至步槍,對於運輸直升機都有重大威脅。

唯一的辦法就是強化運輸直升機的火力。在運輸直升機的下巴加一挺機槍是不夠的。射擊角度太小,只能應付正面威脅,而且必須要搭配先進的火控,太費錢。最好的辦法就是側門架多管火神槍。簡單又實用。運輸直升機在落地之前就可以通過盤旋,殺傷並壓制敵軍火力。不見得比武裝直升機差。



圖2:多管機槍,火力非常強大。

國產電影裡面特種部隊隊員乘直升機,架的是狙擊步槍。這個其實跟現實作戰中是非常不合的。因為直升機的振動大,而且在低空飛行的時候受到風的影響經常會發生抖動。指望人的肉眼和手臂,用肌肉的力量去克服這些震動,那是不可能的,狙擊手射出的子彈都不知道打到哪去了。

架班用輕機槍也不是個好主意,射速慢,火力弱,而且不能持續長點射,無法壓制敵軍火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架多管機槍。這樣的機槍火力猛射速高。地面的輕重機槍火力是打不過的。



圖三:中俄一直沒有意識到,直升機的側門,其實是越大越好。

我軍之所以剛剛開始在側門架機槍。確實是我軍對運輸直升機的戰術使用還不夠熟悉,除了理念的問題以外,也有直升機本身的問題。在直20裝備之前,沒有一型國產直升機,適合拆側門架機槍。先前的國產直升機,側門都非常小,架槍並不方便。


厲兵


有什麼用?當年美國人在越南戰場大規模使用直升機進行蛙跳作戰,專門追蹤打擊飄忽不定的越共遊擊隊,然而山高林密的地形成為了游擊隊天然的隱匿之所,每次美國大兵火急火燎的坐著運輸直升機機降之前,總是要使用AH-1眼鏡蛇武直和F105雷公對地攻擊機進行火力清場。(眼鏡蛇武裝直升機被稱為運輸直升機的帶刀護衛)

由於叢林的掩蓋,這種犁地的效果其實並不明顯,總是有化整為零的越共遊擊隊早早就已經埋伏起來等待獵殺時機。在越戰前期,美軍的UH—1休伊通用運輸直升機總是在懸停進行機降時被游擊隊伏擊,怎麼才能為運輸直升機提供更有效、更直接的火力支援呢?

經過了慘痛教訓的美軍決定為UH1運輸機直升機安裝武器,最開始是在機身兩側安裝火箭發射巢,這種武器火力雖猛,但是可持續性太差,基本就是三秒真男人,爽完一輪就沒有用武之地了。(加裝了火箭發射巢的UH1直升機)

後來就有人嘗試往直升機艙門處安裝機槍,最開始是直接將7.62毫米的M60機槍搬上飛機,然而這種機槍口徑過小,遠距離殺傷威力不足,550發/分的最高射速能起到的火力壓制作用也不明顯。
(雙聯裝M60D)

在火力不足恐懼症的支配下,M61Al“火神”6管20mm20毫米加特林機槍被搬上了直升機,這種機槍火力是很猛,然而重量和後坐力太大,已經對直升機的穩定和飛行安全構成了威脅,於是很快就被淘汰出去了。


在這種迫切的戰爭需求下,專門定製的12.7毫米GAU21快射速版(1100/分)和縮小版的火神——7.62毫米口徑的M134加特林式6管速射機槍(6000發/分)應運而生,這兩款機槍一個遠距離殺傷性好,一個射速驚人,逐漸成為美軍艙門機槍的標配。

(M134開火如潑水)

美軍艙門機槍一般在艙門兩側同時安裝兩具,可以同時對不同方向的戰場進行火力清場,在步兵作戰時,還可以為其提供一樹之高的火力支援,部分彌補武直的火力空缺期。美軍現役的艙門機槍一般使用外置的活動式立軸裝置將機槍直接撂在艙外,使用時視野開闊,射擊靈活多變,不用時就直接將其甩到一邊,便於人員進出。



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還會在MH53超級種馬等重型直升機上再設置一具尾部艙門機槍,三個方向同時具有火力輸出,幾乎沒有死角。

我們之前由於直升機數量過少,對艙門機槍並沒有引起重視,一般都是臨時在艙門架設一把95式班用機槍完事,但是這樣射角太封閉,穩定性的太差,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

後來在索馬里護航中因為要長期對目標進行跟蹤識別,毫無武裝的機艙兩側時刻暴露在海盜的火力威脅之下,於是海軍陸戰隊就臨時在直9直升機上安裝了固定支架的88式班機,不過5.56的口徑明顯不夠看,畢竟美國連7.62都嫌棄。

目前我們已經在85式12.7毫米車載高射機槍和80式7.62毫米通用步槍基礎上發展出了專門的M17G 12.7mm艙門機槍和7.62毫米的直-8NWJ 艙門機槍,但是由於現有運輸直升機平臺過小,還無法大規模列裝,真正要實現實戰化,還是得等到直20大型通用直升機的服役。


軍武吐槽君


從湄公河行動到紅海行動,花了這麼大的精力和成本在吆喝,你竟然還是沒有看懂沒有舷側機槍的直升機🚁,在戰場上就像是棺材一樣?


小和平鴿66


這是多用途運輸機的武裝配備!這種直升機的主要目的是用來搞運輸的,只是在必要情況下用來客串武裝直升機的。按著李雲龍的說法,搞運輸是當長工的,當武器是打短工的。

在戰場上,直升機的用途分得很清晰,武裝的、運貨的、載人的,他們設計用途不同,扮演角色不同。一般來說,武裝直升機才是專業打地面目標的,武裝直升機只裝武器不載人,那個威力一個巨大,一般來說地面呼叫支援時候調動的就是這種專業的武裝直升機,這貨結實耐揍,防彈能力很強,比如美軍的阿帕奇;

貨運直升機則是專門運貨的,這種直升機一般不會讓他們出現在前線,而且出動的話必然要有武裝直升機護航,貨運直升機會跟前線保持一段距離的,所以不需要配備武器,防彈能力也不強,比如美軍的支奴幹運輸直升機;

載人直升機就不同了,這種直升機要出現在前線,需要一定的武裝能力(用於自衛),又要滿足於運載,要給直升機內部騰空間放置人員,只能把武器給外掛了,比如美軍的黑鷹直升機。黑鷹直升機不是專業打擊地面目標的武裝直升機,不是主動攻擊性武器。其定位是往前線輸送武裝人員,並掩護武裝人員登陸,配機槍只是在給武裝人員機降的時候壓制地面火力時候用的,不用考慮打擊效果。


優己


在美軍的“黑鷹”直升機駕駛艙和側門之間我們經常可以看見艙門機槍,甚至在CH47、CH53等運輸直升機上都可以看見艙門機槍的加裝。美軍常年作戰,在直升機上加裝艙門機槍,必定有它的道理。

艙門機槍的加裝並不是什麼高科技。相信大家一定對《黑鷹墜落》中,實施索降的美軍直升機遭到火箭筒攻擊的一幕印象深刻。艙門機槍就是為了應對這類突發事件而被美軍近乎強制性加裝的,這是越南戰場的慘痛教訓。

在直升機實施機降、索降前,艙門機槍可以很好地發揮作用:艙門機槍具有很高的靈活性,且配有專門的射手,射界較為寬闊,火力持續性較好。因此,艙門機槍可以很高效地掃清降落場附近尚存的敵軍有生力量。

在實施索降、機降時,直升機的姿態基本上無法變化。這時,加裝在機體兩側的艙門機槍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直升機自衛的唯一武器。由於下洗氣流強大, 往往激起地面的許多灰塵,在乘員實施索降的時候,降落場周圍也難以實施警戒。艙門機槍所處的位置較高,視野廣闊,在這時又會成為掩護乘員機降的利器。

而如果在直升機攜帶的步兵班組剛剛完成索降後便碰到敵軍地面力量的火力點,艙門機槍也可以順便充當一下進攻性武器:用於壓制敵軍火力點。而海軍直升機的艙門機槍,可以應對一下小艇之類的小目標。


戰壕


直升機加掛艙門機槍,最早源自美陸軍航空兵,其地面部隊在執行機降作戰任務時,為防止懸停繩降或機降地面的步兵包括載機被地面各類機槍、AK47、RPG-7火箭筒的攻擊,而在機上加掛了M60式7.62毫米通用機槍,執行對地面目標火力打擊,起到了較好的地面清障作用。

其實,國內在艦載直升機上,也早已加裝了艙門機槍,主要用於護航艦艇執行在索馬里海域的反海盜等任務。

國內陸軍航空兵,早先在米171運輸直升機上,掛載了大口徑火箭發射巢,但其對地面目標用火箭彈開闢機降場地,效果遠不如用艙門機槍。

本次陸軍特種部隊執行反恐作戰時,其搭載的運輸直升機上,加掛了一挺88式5.8毫米通用機槍,用來在特種兵機降前,對著陸場地進行機槍火力急襲,保障特種兵的安全。

從海軍艦載直升機和陸航運輸機加掛艙門機槍,說明國內軍隊也越來越重視直升機使用時的安全,畢竟肩扛式防空導彈、各類機槍,甚至步槍和火箭筒,都對機降官兵和載機,有相當大的威脅,加掛艙門機槍,就是為了繩降和機降時,保障官兵和載機的安全。


根據美軍實戰經驗,執行繩降處於懸停裝態的運輸直升機,最容易遭到地面火力的打擊,對執行任務的官兵和載機威脅極大。

因此加掛艙門機槍使得直升機有還手之力,M60式7.62毫米通用機槍輸出的強大火力,對對手還是能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從而保證官兵和載機的安全,國內陸航起步比較晚,在運輸直升機上加掛艙門機槍,顯然借鑑了美軍使用運輸直升機執行作戰任務的經驗。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我們在很多戰爭電影中,特別是美國的戰爭大片中,都可以看到直升機掛載了艙門機槍,看起來是非常威武。那麼,這些艙門機槍真的有用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通用運輸直升機在高危區域執行任務,一定要掛載艙門機槍,這個經驗可是美軍用慘重的代價才認識到的。

在越戰中,美軍發現越南的地形複雜、植被茂密,不容易發現游擊隊,所以美軍的運輸直升機一但落地,往往會被埋伏在附近的游擊隊用各種火力襲擊。而運輸直升機沒有裝備任何武器,自然是要吃了大虧。

在經過多次教訓後,美國就開始給運輸直升機掛載艙門機槍,有的甚至裝備了加特林多管機槍。在越戰中後期,如果美軍需要用直升機進行兵力投送,那麼在降落之前,美軍的直升機機就會使用火箭彈和機槍對降落區域的任何可疑目標進火力覆蓋。

這一幕在美國電影《我們曾經是戰士》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次戰鬥,機降區域已經被北越軍重重包圍,幸虧UH-1“休伊”通用直升機搭載了艙門機槍,不斷地進行火力壓制,才使得運輸直升機上的美軍大兵能夠順利離開直升機投入戰鬥,直升機也能安全返航。

所以在高危地區作戰,直升機都會裝備艙門機槍來增加其自衛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裝備艙門機槍一般要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能阻礙到機上人員的出入。一般運輸通用直升機很難滿足這個要求,只有大名鼎鼎的黑鷹通用直升機,在機體兩側設計了專門使用艙門機槍的窗口,在使用時完全不會影響到人員進出直升機,因此這種設計也最受美軍推崇。

我國裝備的俄製米-171運輸直升機,在使用艙門機槍時,會免影響到機上人員進出,使用起來還比較麻煩。我國的直-20直升機,由於和黑鷹通用直升機在機體設計上非常相近,所以也擁有了專用艙門機槍窗口的優秀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