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高福院士的新聞,我開始反思人類學習的真正目的

看了高福院士的新聞,我開始反思人類學習的真正目的

高福院士

近日,高福院士的有關新聞刷屏,高福家族一門9個博士、2個碩士吸人眼球,高福這些年在Nature、Science,等在內的SCI國際刊物上發表450餘篇論文,更是讓人刮目相看。

高福院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和他人一起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一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的論文,論文稱“通過對武漢新型肺炎患者的樣本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乙型冠狀病毒屬病毒,它成為可以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科中的第七個成員。”這篇論文把高福等人推到了風口浪尖。

論文之所以引起輿論危機,原因在於這篇論文稱,研究表明,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密切接觸者之間已經發生了人際傳播。此外,1月1日-1月11日,共有7位醫務人員感染。但此時,公眾對此一無所知。科學家是該先發表論文還是該先進行防控?爭議的焦點由此而來。儘管後期高福院士也對論文進行了回應,稱“這是一篇回顧性分析!12月中旬還不知道是什麼病,病原不清,都是調查四百多例流行病學的推論!Onset的日子都是推測,這個大家沒有看明白!把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診斷混在一起。”但是大眾的質疑聲依然沒有消解。

最近幾天看了很多關於疫情的消息以及有關醫療專家的相關新聞的報道,我開始反思人類讀書的目的,讀書人究竟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還是為了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呢?

記得20多年前,小學的課本上有一篇文章《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天修身課上,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請問諸生為什麼而讀書?”同學們踴躍回答。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為吃飯而讀書”……而12歲的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了為之一振!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周恩來之所以這麼回答,是因為他心繫天下蒼生,那時鴉片戰爭的失敗,《辛丑條約》的簽定,山東半島的侵佔,東北三省的淪陷……這耳聞目睹的事實,—樁樁烙印在少年周恩來的心坎。

《論語·泰伯》中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讀書三年,並不存做官的念頭,確是難得的。”那個時代,的確很多人讀書純粹為了成為達官顯貴!不過孔子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治國安邦的人才,古時一般學習三年為一個階段,此後便可做官。對本章另有一種解釋,認為“學了三年還達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

千百年來,在封建社會里,讀書人的目的幾乎都是為了求得功名。吳敬梓在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戶行兇鬧捷報》中,通過描寫范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刻畫了他為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魯迅《吶喊·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淪落到了與廣大勞動群眾同等悲慘地位的下層知識分子,可是依然要裝成文化人的樣子。在他們心中只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做官,然後榮華富貴,成了他們心中的理想,一生苦苦的追求,他們讀書的理想是那麼的渺小而短淺。

同樣是院士的鐘南山,這麼多年來一直堅守實事求是、敢講真話的原則。今年新冠肺炎爆發後,84歲鍾南山院士不論是在趕往武漢的高鐵餐車上研究文件的照片,還是證實新冠肺炎“人傳人”現象的發言,亦或是“不去武漢,不出武漢”的建議……鍾南山的出現,彷彿一劑社會情緒的鎮定劑。這種信任來自鍾南山在抗擊“非典”時期所起的領軍作用。當年SARS爆發後,鍾南山的一個好友說,“誰出來說話可能大家都不信,但鍾南山一出來說,大家就都信了。”這種信任超越了學術範疇,使鍾南山的存在打破了傳統意義上某一領域的學術專家形象。

沒有院士頭銜的屠呦呦,她的團隊埋頭科學研究,發現具有獨特結構的新化合物青蒿素,對瘧疾有高效、速效作用。因此,屠呦呦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成功發現青蒿素的實績,遠遠勝過任何光鮮的頭銜與浮名。這種可以有效對抗瘧疾的靈藥,過去20餘年間,青蒿素聯合療法在全球瘧疾流行地區廣泛使用。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每年治療患者上億人。造福人類的醫學成果,就是屠呦呦最大的人生價值吧。

在當前疫情如此嚴重的情形下,個別專家學者真的不應該“紙上談兵”,浪費時間在無用的論文之上,而應該向鍾南山、李蘭娟等院士那樣,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項攻關任務上來,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上面有一個《趙括:紙上談兵》的典故,估計大家都耳熟能詳,今天拿出來再次溫故一下吧。文中“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趙括既代廉頗......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簡單的解釋就是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評論兵事,認為天下沒有和他相當的。後來趙括代替了廉頗以後,用沒有實戰經驗的兵法知識指揮精兵搏戰,結果被秦軍用箭射死了。趙括的部隊大敗,十萬多的趙軍被秦國降服了,秦國將他們全部活埋了。

天下之大,人各有志,何況是一個讀書人呢?不管一個人學問多高,最基本的是要有最起碼的良知,要有底線思維,要有所敬畏,不然學歷越高、危害越大。讀書後一定要成為一個“好人”。作家陳忠實在長篇小說《白鹿原》第六章裡講,“學為好人”摘自朱先生回覆方巡撫的信中的"孺子願學為好人"。第三十章朱先生寫下“學為好人”送給鹿黑娃,並說他是自己最後一個弟子。後來黑娃痛改前非,一直恪守“學為好人”的宗旨!

“學為好人”——我想這才是當代讀書人最應該恪守的良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