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棄置交趾算不算割地?

黑眼歷史觀


明朝前期連續三個治世,在史上是比較少見的。明宣宗的諡號能得一個“宣”字,而且明朝的“”仁宣之治”,說起來是仁宗朱高熾和宣宗朱瞻基的治世,可是仁宗只做了10個月皇帝,好像只是作為宣宗皇帝繼承帝位的合法性而來,所以這個仁宣之治,多半是宣宗的功勞。
可是,我們在翻看明朝史書時,也會發現明朝的衰落也是緣於宣宗朝。宣宗時,未承其弊,可是我們再看成化年間的一段往事,就明白明朝中期以後,已經難以再復前期的“遠邁漢唐”的榮耀了。
(明宣宗)

大明成化十八年七月(公元1482年),暹羅使者向天朝報喪,他們的老國王去世了。為了穩固大明和暹羅之間的關係,彰顯大明威嚴,成化帝下了一道聖旨,由刑部給事中林霄為正使、行人姚隆為副使,帶著大明皇帝的真切問候奔赴西洋,去冊封暹羅世子為國王。這是明朝朝貢體系的正常操作,原本不會節外生枝。

暹羅雖然遠在千里之外,但該國自洪武三年接受大明冊封后,一直都奉大明為宗主國,年年朝貢。林宵作為大明使節,在該國被奉為座上賓是不成任何問題的。於是,以刑科給事中林霄為正使、行人姚隆為副使,齎詔封暹羅國王世子國隆勃剌略坤息利尤地為國王。當然,林霄的想法是不錯的,暹羅確實是奉他為座上賓,但另一個藩屬國就不會了,它就是滿剌加國。
成化18年,林霄完成了對暹羅的冊封使命,又接到了出使滿剌加,對該國王子進行冊封的命令。可是,他這一去,再也無法回到大明。

滿剌加國位於今天的馬來半島最南端,在該國第四任國王穆扎法爾·沙統治時期,打敗了試圖南侵的暹羅,徹底控制了當時東西方貿易的海上要道馬六甲海峽,同時還利用伊斯蘭思想武裝自己的臣民,一躍成為馬來半島的霸主。但和大明維持宗藩關係,需要大明皇帝名義上的冊封,是滿剌加在永樂時期定下的國策,畢竟其第一任國王拜裡迷蘇剌,以及國名,都是大明永樂皇帝所賜。
(滿剌加在馬來半島)

永樂時,滿剌加原服屬暹羅,歲輸金四十兩為賦。當地的酋長拜裡迷蘇剌遣使入大明朝貢方物,在永樂三年九月至京師。永樂皇帝嘉之,封為滿剌加國王,賜誥印、彩幣、襲衣、黃蓋,覆命慶往。滿剌加的使者說:“王慕義,願同中國列郡,歲效職貢,請封其山為一國之鎮。”帝從之。

可是,到了宣宗時,這樣的藩屬國,一旦羽翼豐滿,就不把大明帝國放在眼裡。滿剌加新任國王馬哈木沙自恃國力強大,大明又遠在千里之外,所以他在接受冊封時,竟然要求林霄跪下宣讀大明皇帝的聖旨。馬哈木沙的這一要求是非常不符合儒家上下尊卑的,對於林霄而言,這更是對大明天子的侮辱,有損大明朝的威嚴。

他嚴詞拒絕了馬哈木沙的無理要求,並嚴厲譴責這位藩屬國的新國王。馬哈木沙的臉上掛不住,在滿剌加國境內,國王的話誰敢不從?大明使節又如何!馬哈木沙一怒之下,竟然將林霄囚禁起來進行折辱,最後還把林霄活活給餓死了。

有辱國體,大明威嚴遭到了嚴重的挑釁!然而,遠在京師的成化帝接到此消息後,雖然天子震怒,但也充滿了深深的無力感,根本無法對滿剌加進行懲罰,只能對林霄的家人進行補償。

這不禁讓人深感疑惑,那個在洪武、永樂年間兵威赫赫的大明朝哪裡去了呢?這裡就要說到成化帝的爺爺,明宣宗朱瞻基的戰略失誤!

明成祖朱棣曾經興兵8萬討伐安南,在400年後,又將這片漢唐故土納入中原郡縣體制。可是,安南並沒有臣服於明朝的統治,起兵反對明朝的戰爭時有發生,成祖曾多次派兵鎮壓。

成祖死後,安南的局勢更不穩定,而明朝連年興兵,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到了明仁宗時期,朝廷就改變了成祖一味剿滅鎮壓的政策,改為以招撫為主。

明宣宗則主張剿撫並用的政策。事實上,宣宗內心是想息兵安南的。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四月,宣宗與內閣商量,說他“反覆思之,只欲如洪武中、永樂初,使(安南)自為一國,歲奉常貢,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這種想法是要改變直接統治安南的做法,恢復安南為附屬國的地位。


(交趾是明朝十四個布政使之一)

宣德二年,明軍擊敗了黎利,斬首萬餘人。九月,黎利上疏朝廷,聲稱找到了陳氏後人(當年成祖起兵的名義就是為原國王陳氏報仇復國),請求罷兵,冊立陳氏後人為君。宣宗有意答應,但是英國公張輔等人認為明廷如果沒有合適的藉口就答應,天下人會以為朝廷軟弱。

宣宗於是召見二楊,尋求對策,二人贊同宣宗的想法,認為這是體恤民情,不算示弱。宣宗在楊士奇等人的支持下,欣然同意,並派特使恢復陳氏政權,宣佈撤兵。然而黎利推說陳氏後裔已死,請求朝廷冊立自己。宣宗沒有理會,派人繼續尋找陳氏後人。

宣德三年,黎利再次進獻貢物,請求冊封,宣宗仍不理會。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黎利再次請封,宣宗考慮到陳氏後人已經無從找起,黎利署理國事已成事實,就同意了他的請求,冊封黎利為國王。

這樣,安南再次獨立,脫離了明朝的直接統治,但仍然是明朝的附屬國。從此到明朝末年,明朝和安南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事。放棄安南,短期來看,免除了連年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也為明朝節省了大量的開支,去除了一個沉重的包袱。 內閣學士中,二楊(楊士奇,楊榮)持贊同和支持的態度,其他人則持反對態度,擔心“若以二十年之勤力,一旦棄之,豈不上損威望,願更思之”,因此宣宗的這個想法並沒有立即實行。

其實宣宗是在等待一場軍事上的勝利,然後才好招撫、談判,以便體面地從安南撤兵。 從明宣宗的角度來說,很難說他放棄安南是個錯誤,對當時的明朝來說,統治安南的費用遠遠大於能夠徵收上來的賦稅,且長期屯駐大兵,明朝朝廷已經略顯疲態,無力應承。對明朝來說,安南似乎是可有可無,讓安南獨立,天下息兵,未嘗不對。

然而之後史多的事實證明,宣德“棄置交趾”所造成的消極影響是長期的和致命的。這一事件沉重地打擊了明朝在西洋地區的國際聲望,動搖了明朝的宗主國地位。


(明朝史無前例有184個朝貢國)

郡縣安南和藩屬安南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大明朝可以在安南駐紮軍隊,徵收賦稅,從而能夠對中南半島進行徹底控制,隨時可以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控制占城、暹羅、真臘等諸國,同時還可威懾滿剌加,以及和中南半島隔海相望的蘇門答剌、爪哇、浡泥等國。

這樣一來,萬里石塘(明朝時期對南海的稱呼)也可真正成為大明內海,從而消除了外國對大明海疆的覬覦。滅安南,改設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也是對南海諸國起到殺雞儆猴作用:不尊大明還意圖挑釁者,最終的結果只有一條,國除族滅。

可是,復國後的安南雖然還奉明朝為主,但心態已經變了,此國居然敢軍事挑釁明朝,於成化年間多次入侵大明邊境。除了這一點外,安南還以天朝自居,在中南半島上稱霸一方,侵吞占城,攻打滿剌加,到處挑釁,發起戰端。
而作為中南半島諸國的宗主國,大明王朝卻無力揮軍南下,因為此時的大明軍事主要部署在北疆大漠、哈密、奴兒干都司一帶,至於懲戒安南,拯救西洋諸國於水火,只能是力不從心。

所以,成化帝能做的,居然就是對安南進行安撫!可是,滿剌加被安南攻打,滿腹委屈的,他們急需明朝給他們做主撐腰,可當時的大明朝有苦難言,只能從中調停。

成化十七年的申訴,沒有讓滿剌加得到想象中的承諾。在看不到大明出兵懲戒安南的情況下,滿剌加對大明大失所望。明朝的朝貢體系開始出現崩潰的苗頭。

此前,占城國王不尊天朝聖旨,安南此次挑釁大明,這一樁樁,一件件,讓滿剌加明白了一個道理:失去了軍事威懾力的大明朝,在西洋說的話已經不好使了,雖然她依舊是讓滿剌加無法仰視的巨人,但那又如何!

滿剌加經過自己的發展和改革,又因為自己所處的地理環境,已經成為馬來半島上的強國,之所以需要大明冊封,那只是一種既定的形式而已。正因為如此,新任的滿剌加國王馬哈木沙才敢無視大明的尊嚴,才敢拘禁大明使者,才敢餓死大明使者,卻不擔心大明的雷霆軍威!


(明朝中期戰略收縮後的版圖)

明朝放棄安南的後果,至此全部體現出來,明朝不僅在本部承受了巨大的軍事壓力,在南方的經營也出現了大倒退。原本可以同化的的中南半島,在宣宗朝逐漸脫離明朝管轄,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明朝對西洋的控制,隨著安南獨立,逐漸成為了幻影,直到明朝末年,西洋成為歐洲人冒險的樂園。

而知而行的歷史


當然不算割地了,交趾之地的丟失首先要從五代十國開始,明朝只能算一個得而復失,從五代十國到明初,中間400多年的獨立使得交趾實際上已經遠離了中原王朝的統治,明初的強行重新佔領已經不能獲得交趾的人心了。

先秦時期,交趾屬百越支下駱越15分部之一。公元前257年,蜀國末代王子蜀泮率領其族民,輾轉到達越南北部,建立甌雒國,並自稱為安陽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南部設立了桂林、象、南海三個郡,越南北部歸屬於象郡管理。秦朝末年,中原大亂,南海尉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交趾地區成為南越國的一部份。漢武帝時期滅南越國,並在越南北部地方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在之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交趾地區雖然屢有反抗,但是大體上一直受到中國古代政權各朝代(漢朝、東吳、晉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漢)的直接管轄。

公元937年,南漢的交州發生叛亂,本地貴族吳權自立為節度使,南漢平叛未果。939年,吳權從南漢獨立(吳朝),越南古老的心臟地帶——交趾地區告別了中國一千多年的統治。968年,丁部領建立國號大瞿越(丁朝),970年稱帝並使用太平為年號,定都華閭(今寧平省寧平市),越南正式脫離中國而自主之始,後來被宋太祖冊封為交趾郡王,正式列為藩王,開始從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變成藩屬國。

隨後的數十年間,先後經歷了前黎朝和李朝。宋淳熙年間,中國冊封李日燇為安南國王,後因李氏王朝男嗣斷絕轉為陳氏王朝,除對中國自稱國王外,對內和對其他國家,都稱皇帝。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將安南國列為15個“不徵之國”之一,但是在明成祖時期,因陳氏王朝內亂並挑戰了大明的權威,明成祖派大軍進入安南,宣佈撤銷安南王國,改稱交趾省,設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重新將該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的管轄。然而,明朝在交趾地區的統治是不穩定的,不斷造成當地人民的反抗,造成明軍死傷十多萬人,交趾地區逐漸成為一個負擔。據統計,明朝每年對安南用兵耗費白銀將近300萬兩,然而安南每年賦稅僅區區20萬兩左右。明宣宗年間,越人黎利建立後黎朝,國號“大越”。1431年明宣宗冊封黎利(冒充陳氏王朝的後裔陳暠)為安南國王,同時撤銷交趾省,交趾地區得而復失,明朝僅僅統治了二十多年。


史海小白丁


這個問題大家不要慌,讓我來回答。

首先,我們要明白交趾問題在大明的情況:

安南古稱交趾,自漢唐以來,一直是中國的領土,五代以後,方獨立成國。元末戰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幅,朱元璋以戰爭方息,重在安撫,不願再起干戈,於是置之不理,安南從此處於半獨立狀態。明成祖於1406年至1407年期間派兵攻打南安,最終安南獨立,明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從此朝貢不絕。

▲明朝行政疆域圖

第二,我們要了解大明如何處置安南導致安南獨立:

明成祖朱棣曾經興兵8萬討伐安南(今越南),將其併為明朝的一個省,並設置官吏,加以統治。然而安南並未臣服於明朝的統治,起兵反對明朝的戰爭時有發生,成祖曾多次派兵鎮壓。

第一次:1406年至1407年,張輔帶兵征服當時篡位陳朝的胡一元胡漢倉父子。但並未立先前承諾的陳氏後人為王,而是改安南為交趾,分設官吏,改置17府,安南成為明朝的一個行政省

第二次,1409年,也是張輔帶兵,征服簡定、鄧悉、阮帥等人為代表的安南地方勢力和陳氏後人陳季擴。這時北方戰事遭遇大敗,成祖朱棣認為安南不足為患,命張輔班師準備北方戰事!

第三次,1411年-1413年,安南陳季擴叛亂又起。成祖朱棣命張輔帶兵三徵。最終活捉陳季擴活捉,安南全部平定!



安南平定後,因為所設官員不善於安撫,苛斂金銀,內部又勾心鬥角,安南民心不附,而後1418年,黎利起步反叛。這時候成祖朱棣已經把首都北遷北京,無暇南征。明朝守軍無力鎮壓。

成祖死後,安南的局勢更不穩定,而明朝連年興兵,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到了明仁宗時期,朝廷改變了成祖一味剿滅鎮壓的政策,改為以招撫為主。

明宣宗則主張剿撫並用的政策。而事實上,宣宗內心是想息兵安南的。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四月,宣宗與內閣上衣,說他“反覆思之,只欲如洪武中、永樂初,使(安南)自為一國,歲奉常貢,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這種想法是要改變直接通知安南的做法,恢復安南為附屬國的地位。



內閣學士中,二楊(楊士奇,楊榮)持贊同和支持的態度,其他二人則持反對態度,擔心“若以二十年之勤力,一旦棄之,豈不上損威望,願更思之”,因此宣宗的這個想法並沒有立即實行。其實宣宗是在等待一場軍事上的勝利,然後才好招撫、談判,以便體面地從安南撤兵。

宣德二年,明軍擊敗了黎利,斬首萬餘人。九月,黎利上疏朝廷,聲稱找到了陳氏後人(當年成祖起兵的名義就是為原國王陳氏報仇復國),請求罷兵,冊立陳氏後人為君。宣宗有意答應,但是英國公張輔等人認為明廷如果沒有合適的藉口就答應,天下人會以為朝廷軟弱。

宣德三年,黎利再次進獻貢物,請求冊封,宣宗仍不理會。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黎利再次請封,宣宗考慮到陳氏後人已經無從找起,黎利署理國事已成事實,就同意了他的請求,冊封黎利為國王。 這樣,安南再次獨立,脫離了明朝的直接統治,但任然是明朝的附屬國。

第三,當我們瞭解了安南獨立的經過之後,就能夠清楚的回答這個問題:

當安南獨立之後,從此到明朝末年,明朝和安南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事。放棄安南,免除了連年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也為明朝節省了大量的開支,去除了一個沉重的包袱。從明宣宗的角度來說,很難說他放棄安南是個錯誤,對當時的明朝來說,安南似乎是可有可無,讓安南獨立,天下息兵,未嘗不對。 所以對當時的大明來講,棄置安南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國家政策,但是對後世來講,宣德“棄置交趾”所造成的消極影響是長期的和致命的。這一事件沉重地打擊了明朝在西洋地區的國際聲望,動搖了明朝的宗主國地位。失去了安南意味著失去了西洋,這一點恐怕是朱瞻基也沒有料到的。


大漢史談


先說一下交趾地區,明朝時期的交趾地區在當時又稱為安南地區,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地區,不得不說,我個人覺得這個舉動在當時是一個比較錯誤的決策。

先說一下放棄交趾地區得後果吧,放棄交趾地區是朱瞻基的決斷,他的這一舉動意味著明成祖朱棣傾盡全力打造的控制西南地區的戰略計劃破產了。其實在明成祖的戰略計劃之中,交趾地區是必不可少的地區,另一方面鄭和下西洋也使明朝國威得到了極大的遠揚,這樣一來就可以更加震懾住南洋國家,但是放棄交趾地區使得明朝在中南半島上的影響力減弱,為後來西洋朝貢體系的崩潰埋下了導火索。


為什麼明宣宗要放棄已經王化的交趾地區呢?

最大的原因就是入不敷出,明朝在交趾地區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雖然明朝設立了交趾地區,但是當地民眾一直處於一種反抗狀態,這也使得明廷一直都在該地區保持著高度的軍事戒備,這樣一來,軍事傷多花錢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據統計,明朝自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開始在安南實行郡縣制以來,每年都要投入近300萬兩的軍費支出,這都是因為交趾地區的原住民反抗明朝的結果,畢竟對交趾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同化是需要時間的。


但可惜的是,明朝每年從交趾收上來的稅額不過區區7萬兩,常年的虧損逐漸讓明朝廷得壓力日益增大。

在加上隨著明朝的戰略中心逐步北移,明朝廷對交趾地區的重視也逐漸下降,由於交趾地區一直是一個“燒錢”地區,這也使得放棄交趾地區成為了主流意識。

但是說實在的,放棄交趾地區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割地行為,交趾地區的流失使得明朝廷得戰略威懾力大大減弱,雖然經營交趾地區一直虧錢,但是它也能夠給明朝廷在戰略上帶來極大的便利,可以說有利也有弊吧。


湯姆貓談歷史


安南古稱交趾,自漢唐以來,一直是中國的領土,五代以後,方獨立成國。1406年至1407年期間,明成祖朱棣曾經興兵八萬討伐安南(也就是如今的越南),將其併為明朝的一個省,並設置官吏,加以統治管理。然而安南並未完全臣服於明朝的統治。反對明朝統治的叛亂經常發生,明廷幾乎年年派兵前往鎮壓局勢。

成祖死後,安南的局勢更加不穩定,而明朝連年興兵動土,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到了明仁宗時期,明廷改變了成祖一味剿滅鎮壓的政策,改為以政治攻心主,軍事打擊為輔的策略。到了明宣宗時期,宣宗明面上對安南叛亂,主張剿撫並用的手段。而事實上,內心是想息兵安南收歸為國土,意思就是放棄對安南的直接統治,改為建立附屬政權。宣德元年四月,想法是要改變直接通知安南的做法,恢復安南為附屬國的地位。

明宣宗朱瞻基

宣德元年四月,針對宣宗的想法,五大內閣大學士展開了爭論。其中楊士奇、楊榮、楊 溥,三人的支持,認為年年征戰,勞民傷財,雞肋之地確實可棄之。而另外兩位大學士,夏原吉、蹇義兩人則持反對態度,擔心“若以二十年之勤力,一旦棄之,豈不上損威望,願更思之”。

宣宗時期地圖

這個時候,看到內閣中三位大學士支持他的想法,宣宗其實就已經下定了決心,但是他並沒有立刻的付諸實施。因為大明畢竟是天朝上國,宣宗需要等待一場軍事上的勝利,然後才好招撫、拉攏、談判,以便更加體面地從安南撤離兵隊。

於是宣德二年,大明態度鬆動,表示可以同意交趾獨立,並派特使恢復陳氏政權,宣佈撤兵。然而當時的,叛軍大頭目黎利推說陳氏後裔已死,請求朝廷冊立他為安南王。明庭卻一直沒有同意,直到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黎利再次請封,宣宗考慮到陳氏後人已經無從找起,黎利署理國事已成事實,就同意了他的請求,冊封黎利為國王。

黎利如今已成為越南的民族英雄

就這樣,交趾再次獨立,脫離了明朝的直接統治,但任然屬於明朝的附屬國。這樣到明朝末年,明朝和安南就再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放棄安南,免除了連年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也為明朝節省了大量的開支,去除了一個沉重的包袱,為它的“仁宣之治”又創造了點條件。

沒有交趾

其實從明宣宗的角度來說,很難說他放棄交趾是個錯誤,對當時的明朝來說,安南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讓安南獨立,是安定天下,安撫民心,兵息平穩,的仁義之舉,“棄置交趾”未嘗不是正確的選擇。

失去交趾後這裡也很快脫離了大明的控制

但是之後的歷史事實證明,宣德“棄置交趾”所造成的消極影響是長期的和致命的。這一事件沉重地打擊了明朝在西洋地區的國際聲望,動搖了明朝的宗主國統治地位和權威。失去了交趾對大明而言,意味著失去了對西洋的聲望,而對整個中華民族而言,卻是失去了大航海時代開啟後的500多年,這一點恐怕是明宣宗也沒有料到的。


史話識說


從五代起,安南獨立成國,當時的安南國,和五代十國的政權一樣,是乘亂而起的割據政權,如果宋太祖在統一南方十國的同時,把安南征服,那麼現在的歷史就應該把那個時代記錄為"五代十一國″時代。當然宋太祖沒做到,宋太祖沒征服安南,就像沒征服大理、吐蕃、高昌回鶻、喀喇汗國、遼國一樣。宋朝文盛武衰,宋太祖玉斧一揮,金沙江以南皆為外國。即使後來蒙元的金戈鐵馬,對安南也是知難而退。以致於到了明朝,安南立國巳四百餘年,漫長的時間使其民族文化、民族意識、國家觀念已形成,到這時,任何對他們的征服在他們看來都是侵略,因此屢徵屢叛,此起彼伏,使大明疲於奔命。而且明朝北方還有北元的威脅,即使能征慣戰的明成祖也不能完成這一重任,何況他的柔弱繼承人。


用戶1637455705518


明朝從不和其它勢力協商割地。但是有主動拋棄土地的傳統。明朝開國就主動扔掉甘肅以西的大片土地,如當時的敦煌居民內遷湖北,後來沿海百姓撤離海島以及海岸線內撤幾十上百里,南方邊境也有大片土地屬於主動撤離。都是主動撤離,不用談,誰愛要就拿走不用客氣不用謝!


臺省統派


荷蘭幾艘海盜船,幾十號子海盜佔領了臺灣數十年,明王朝不敢吭一聲


792突擊步槍


交趾地區是在明成祖朱棣時期,歸附明朝統治的,在朱棣把國度從應天城前往北京後,明朝的重心已經投到北方遊牧民族身上,南方主要依安撫,結合土司制度進行少數民族的治理。

為結除蒙古對中原的威脅,明成祖朱棣多次北伐,蒙古分裂為蒙古和瓦剌等眾多部落,再加上明朝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明朝國力消耗巨大。

在明宣宗時期,國家已經停止下西洋的航行,同時瓦剌的勢力開始崛起,威脅著明朝的邊境,同時南方交趾地區叛亂不斷,明朝在南方已經陷入泥潭中,面對這種情況,宣宗時期不得不進行收縮,南方進行安撫,放棄交趾地區的統治權。

放棄交趾地區的統治權可以說明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雖然減輕了明朝的負擔,但明朝衰敗的勢頭已經開始了。


匍匐的前行著


你丟棄東西與被搶東西是一樣嗎。明朝主動治權,關係回到自治狀態或者番屬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