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摩托到底和合資的差距有多大,想買國產大排量,但是聽有些人說不如買個的合資小排量?

流觴之心


首先驃騎府想問題主,你買一輛國產“

大排量”的摩托車目的是什麼?

是代步實用嗎?那麼一輛150cc排量的單缸風冷摩托車就能滿足你的需要,為何還要去花更多的錢買一輛動力對於代步來說過剩的摩托車?

所以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玩”與“用”的問題。

一輛摩托車的價值在哪裡?在每個人的心目中標準並不一樣,如果是摩的司機,或者鄉村地區作為交通工具的人群當中,一輛摩托車的價值在於質量是否可靠,耐用性較好,油耗低,維修保養便捷方便,使用成本低,而對於性能,騎乘感受,外觀顏值等等方面的需求較少。那麼這輛摩托車你就得關注品牌,這方面國產車確實不如合資車型。

如果你是打算買輛摩托車用於休閒娛樂,與小夥伴結隊跑山,在乎性能表現,操控,配置規格,外觀顏值,那麼這輛摩托車你就得關注排量,動力,操控性等等方面。這就是玩與用的區別。

所以,驃騎府反對那種用品質穩定來替代一切摩托車價值的說法,你要穩定,本田CG125夠不夠穩定?

而合資車型裡面目前最大排量的就是鈴木GW250,以及以他為基礎的延伸車型(DL250和GSX250R),論品質穩定故障率低,確實在國內品牌裡面罕有對手,有神車的美譽。

250cc排量的水冷雙缸發動機,最大功率為18.4KW,最大扭矩為23.4NM,這個動力也能滿足一部分新手的玩樂需要,但是畢竟排量限制了可玩性,你想要的更好的性能和動力,又不願花大價錢買進口大貿車,那你只有一個選擇——國產大排量車型。這就是國產大排的生存之道,價格相對於進口大貿車型來說是便宜多了。

就像上圖那樣的無極500R,500cc級別的排量,水冷雙缸發動機能提供最大35KW的動力,價格只需要3萬多,而同等排量的進口大貿本田的CB500F價格售價6.68萬,幾乎能買到兩輛無極500R。

動力上差距並不明顯,無極500R也同樣具備不錯的可玩性,只是在品控穩定,細節處理,騎行質感等方面上要遜色於對手,但是也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所以,說了這麼半天,驃騎府的意思就是——還得看你注重哪頭?注重可玩性,喜歡追風逐月玩樂,合資車型提供不了這種需求,

不能用單一的品質穩定故障率低來代表一輛休閒娛樂型摩托車的一切價值。

其他合資品牌的車型更是可憐,本田兩家的車型裡面最大排量僅僅為184cc的單缸風冷兩氣門發動機,最大隻能輸出12.4KW的功率,能有什麼可玩性?買了沒幾個月就玩膩了,又得尋思著換什麼車好。

國產品牌的大排量車型這幾年的進步還是有目共睹的,3D打印技術,八軸機器人車架焊接,計算機模擬車架動態受力結構等等新技術的應用,切實提升了國產大排量車型的品質,就拿前幾天宗申年會上發佈的RE3這款復古車來說,驃騎府覺得進步很大,尤其是做工這一塊。

驃騎府自己就是買的一款國產不太知名品牌的復古車,排量達到了400cc,雖然也是有不少吐糟的地方(品控),但是驃騎府依然不後悔,因為這款車還是帶來了不少樂趣,騎車就是找樂子的,沒樂子我幹嘛買他?所以,當時驃騎府知道國產車在品控上不如合資車型,但是還是選擇了國產,尤其是這種沒啥知名度的品牌。

不要老是抱怨合資車型不給你大排量車型,瞧不起國內市場,好東西都是優先供應其他海外市場,因為本來就是這樣的事實,就拿本田來說,如今的中國國內摩托車市場,早就不是香餑餑了,看看下圖吧。

曾經是全世界第一大市場,產銷量最大的國內摩托車市場,在本田的銷量構成裡面,如今僅僅只佔7.2%的比重,比印度和印尼市場相差了三倍以上,甚至不如越南和泰國市場,那你能怪人家本田不願意把好東西帶給咱們?本田那麼多車型,也有不少適合國內市場的經典車型,但是人家寧願以大貿進口的方式進來也不願國內生產,目的是什麼?因為前者掙的更多,你要知道本田可不是國際主義戰士,來幫助你國內摩友的大排車型圓夢的,本田是商人,琢磨的是如何能掙到更多的錢。

扯遠了點,說了這麼多,其實驃騎府想說的就是——市場格局是多種形態多種需求的,國產車在品質上確實比合資車型存在差距,但是也一樣提供了目前合資車型提供不了的玩樂功能,找準你最關注哪些方面,你就能找到答案。


驃騎府



專業解析摩托車故障,精準推薦所需車型。大家好,我是 騎士分享 歡迎您的關注!

首先國產車的組成結構分為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所以我們通常所說的國產車一般特指自主品牌,而自主品牌車型和合資車之間的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這是客觀存在的。

但如果拿合資小排量和自主大排量對比的話,顯然是不對等的,因為不是一個重量級別的選手,怎麼比呢?

比顏值國產大排量車型已經完全超越了合資小排量車型,自主品牌的主力車型哪一款的外觀數會輸給合資小排量呢?它們絕對是顏值的代表。

因為合資小排量車型的外觀太過常規,即便是新推出的車型,也還是原來的設計思路,根本就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所以外觀上自主品和合資品牌沒差距,反而已經反超了。
動力方面,自主品牌大排量車型的性能表現是有目共睹的,後期的穩定性也都不錯,雖然也有那麼幾個豆腐渣,但整體的表現相比前幾年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但在排量不對等的前提下,如果比耐用性的話,明顯是在欺負別人,所以沒有什麼可比之處。不過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潛在的不足,高新技術的應用,合資小排量車型其實也比較吝嗇所以並算不上高大上。

但自主品牌大排量車型也不見得能好到哪裡去,它們的技術水平依然比較落後,並且是別人玩剩下的,所以這裡所凸顯出來的劣勢,並不是小排量合資車型帶來的,而是自身不足造成的。
配置方面,合資小排量車型可能拿的出手的就是芯片防盜,無鑰匙啟動,剎車聯動,ABS,但事實上這些東西,是我們升仕同學玩剩下的,也是很多大排量車型必須裝配的,所以配置上自主品牌車型會毫無壓力的碾壓合資品牌。


既然自主品牌都這麼“牛逼”了,怎麼還有很多車友會吐槽呢?原因很簡單,自主品牌的細化處理還不到位,這也是它和合資小排量車型之間最大的距離,整車的細化程度放大以後,將會直接決定產品的整體品質,而國產車因為最終售價和產品成本的原因,在細化程度上就會顯得很一般,而合資小排量車型在這方面做的就比較好,就會凸顯出它們的優勢和核心競爭力。

總而言之,自主品牌大排量車型在車型外觀,發動機性能,基礎配置等方面都已經不錯了,但細化處理和合資車型仍然還有距離,不過這也不見得,自主品牌車型就那麼不堪一擊,尤其是大排量車型的出場速度,是合資車型沒法比較的,這也從一個側面驗證了市場的需求,所以喜歡自主品牌大排量車型,依然還是值得選擇的。


騎士分享


如果國產能賣到和合資一樣價格就沒有區別了,賣不上高價國產還要利潤只能用二三線零件,其實還是國人不給國產個機會而已,現在國產技術也沒那麼不堪!


塵絮231583680


短途尚可,旅遊跑長途,技術和材料確實不如人家的。


用戶靜時常思自己過


產品精密度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