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曹營上班?

曼巴星


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輔佐曹操,而選了弱小的劉備?磊落故人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諸葛家族長遠佈局,不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裡

諸葛家族到了諸葛亮這一輩,有三個人非常傑出,被稱為“一龍、一虎、一狗”,分別指的是諸葛亮,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當時漢室傾頹,諸侯四起。諸葛家族經過分析,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便是曹操、孫權和劉備這三家。為了保證家族的延續和興盛,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這三兄弟分別投向其中一家,諸葛謹報效東吳,做了孫權的謀士,是為虎;諸葛誕投奔魏國,和夏侯玄一起官至大將軍,是為狗;諸葛亮大家都知道了,成為劉備蜀漢兩朝丞相,杜甫《蜀相》詩云: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諸葛家族的佈局煞費苦心,將來不管是魏蜀吳哪一個最終一統天下,諸葛家族都有一脈延續下去。但想是一回事,實際又是一回事。諸葛家族“龍虎狗”在三國分別成為一方勢力,結果卻滿盤皆輸。諸葛亮的後代隨著蜀國的滅亡而煙消雲散;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因為東吳的權力鬥爭,慘遭滅門之禍;諸葛誕被被司馬氏夷滅三族。

曹營人才濟濟,諸葛亮去了不過是“錦上添花”,何如向劉備“雪中送炭”

諸葛亮出山是在公元207年,此時的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曹魏方面人才濟濟,謀士方面有荀彧、韓嵩、沮授、田豐、郭嘉等等,特別是郭嘉這個鬼才,才能韜略並不在諸葛亮之下。諸葛亮如果投奔曹操,就要從頭做起,並且作為一個南方人,必定受到已經穩定的北方利益集團的排擠,可能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反觀這個時候的劉備,仍然連一塊穩定的地盤都沒有,還是託庇於劉表門下。這一年,曹操北征烏丸,劉備勸說劉表襲取許都,劉表不聽。劉備除了中山靖王之後的名分,以及關羽、張飛這些猛將,手中沒有幾張好牌,特別是缺少有全局眼光的謀士,正是求賢若渴的時候。於是當徐庶推薦了諸葛亮之後,劉備便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看劉備誠意夠了,便出山輔佐劉備,君臣二人在隆中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大計。諸葛亮此舉對於劉備來說,不啻於雪中送炭,果然得到劉備的重用,被任命為軍師,君臣相得,言聽計從,成為一段佳話。


磊落故人


先給結論,因為曹操不需要諸葛亮,也不認可諸葛亮。

諸葛亮出生於公元181年,早年跟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成年後隱居在南陽山林中,自稱臥龍。

而曹操出生於公元155年,比諸葛亮年長26歲。

也就是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諸葛亮才16歲。

你們想想一個16歲的諸葛亮,在曹操看來還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孩子,能有什麼大的作為呢。

後來曹操先後打敗了呂布,袁術,袁紹,劉琮,統一了北方,擁兵百萬準備南下進攻東吳孫權。

這個時候的諸葛亮還是在山林中隱居,沒有輔佐過任何人,曹操自然不知道有諸葛亮這一號人物的存在。

畢竟古代不是現在信息這麼發達,諸葛亮想要贏得曹操的信任,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公元201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這一年曹操已經46歲,身邊有謀士荀彧,程煜,郭嘉,賈詡。

武將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以及張遼,張郃,于禁,樂進,徐晃五子良將。

曹操一心想統一長江南北兩岸,這是當時天下之大勢所趨。

而諸葛亮這個時候去投奔曹操,最多也就勉強混上二流謀士的待遇,根本沒有機會參與到曹操的核心決策層。

這一點是諸葛亮不能接受的,因為他自比臥龍,以管仲,樂毅為偶像,他能夠接受不收重用的待遇嗎?答案肯定是不能。

所以他才遲遲沒有去投奔曹操,因為曹操不會重用他,他也不樂意去。

直到劉備的到來,讓他看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

劉備是漢室後裔,不管這個身份是真是假,最起碼這塊招牌在世人看來是夠響亮的,這是劉備自身的一點優勢。

利用這個身份劉備籠絡了許多頂尖的人才,比如關羽,張飛,趙雲。

劉備雖然兵不過千,但他經歷了許多失敗依然堅持恢復大漢的理想,這是讓諸葛亮比較佩服的一個優點。

劉備相對於曹操,弱了不止一個檔次,但正是因為這樣的差距,諸葛亮到劉備陣營才能受到重用。

諸葛亮為劉備量身定做了一套戰略方針,就是先取荊州,再取益州,漢中。

以荊州和益州為依託,發展自身勢力,等待時機北定中原,進一步完成統一大業。

諸葛亮的計謀,對劉備來說簡直是如魚得水。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後,確實為劉備爭取了更多的地盤和利益,實現了當時在隆中的天下佈局。

如果諸葛亮帶著這一個計劃去找曹操,曹操可能會嗤之以鼻,甚至會認為諸葛亮是個沒有真才實學的人。

總之,諸葛亮和曹操這兩個人註定不會成為一個陣營中的盟友,只能做敵人。

—End—



冷月鉤沉


184年,黃巾起義,諸葛亮3歲。

190年,各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諸葛亮8歲。

194年,劉備領徐州牧,諸葛亮13歲。

198年,袁術在壽春稱帝,諸葛亮17歲。

199年,袁紹攻殺公孫瓚佔領冀、幽、青、並四州,諸葛亮18歲,“成年了”!

199年6月,官渡之戰爆發,到200年10月,袁紹敗給曹操,諸葛亮19歲。

207年,曹操大破烏桓,消滅了袁氏殘餘勢力,統一北方,諸葛亮26歲。也是在這一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臥龍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回到題中,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曹營上班,而是選擇了暫居新野還是寄人籬下的劉備?

此時的曹操統一了北方,意氣風發,野心勃勃,想進一步把“企業”做到世界前列。

曹操雖愛才,但是此時的曹操麾下謀士如雲,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這幾個哪個的名氣又比諸葛亮低呢?

曹操麾下的這些智囊團,已經和曹操征戰殺伐了好多年,深得曹操信賴。

而且此時的曹操集團,發展前景一片大好,距離統一天下近在咫尺。

即便此時曹營再招攬人才,最大的職位也就是管理一方州縣,很難進入到影響集團發展戰略的高層階級。

所以從曹操的角度來看,諸葛亮雖自稱“臥龍”,但是曹操並無招攬之心,以他現有的實力,足以踏平江南。

從諸葛亮自身的角度來看,他沒有去曹營應聘,這也是比較好理解的。

首先,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是何等人物?出將入相級別的人物,諸葛亮自詡驚天大才,他的志向可不單單是一個謀士,而是賢君下的名相!

其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屠城等手段令諸葛亮作嘔,在諸葛亮眼中曹操是“漢賊”,而諸葛亮一心向漢,以匡扶大漢為己任,自然不會投靠到曹操麾下。

再次,諸葛亮的朋友圈向來集中在荊襄一帶,家族也和荊州的劉表交情甚好,在江南諸葛亮有更多的士族資源和人脈可以發揮。

最後,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若渴的姿態是真的打動了諸葛亮,良禽擇木而息,士為知己者搏,雖然此時劉備兵不過三千,將不過關張趙,但是在諸葛亮眼裡劉備是一支匡扶漢室的潛力股,劉備值得諸葛亮輔佐。

正是因為諸葛亮放棄了曹操那邊的捷徑,選擇了劉備,三國曆史無論歷經多少年仍然在後人心中保留著不可磨滅的地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蜀漢丞相諸葛亮,他那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


白衣青象


諸葛亮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諸葛亮的一生被人們傳頌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也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三國演義中說到,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也,然而古往今來,一直有許多人不明白,諸葛亮投靠了劉備?而為什麼不去投靠曹操呢?在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有政治優勢。在實力上,他統一了北方,成為北方的霸主,兵多將廣、錢糧充足。在個人能力上,曹操可以算得上雄才大略,比之劉備要強千萬倍,當時的政治家無人與他相比。特別是在對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賢若渴,三次頒佈“求賢令”,廣納天下賢才。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曹操為人雙面性格。曹操的性格很複雜,雖然曹操求賢若渴,但是曹操心狠手辣。期初曹操的根本想法是匡扶漢室,但是真正稱霸北方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並最終使兒子曹丕遭到了這一點,曹操因為戰亂砍到人民流離失所,無所安定會傷心流淚。也會出臺政策安撫人民,發展生產。但是也因為自己父親的死而遷怒所有人,大肆殺戮,屠殺十幾萬無辜百姓。對待人才,他可以聽到人才來投,興奮地襪子都不穿的跑去迎接,也會因為下屬的一句話而遷怒於人,殺死跟隨自己多年的老朋友。由此可見,曹操性格多樣,而孔明品德高尚,事必躬親,對待下屬以及百姓如同對待自己的家人一般,所以曹操不適合做主公。

2.曹操選人才依賴大家族。在曹操麾下的將領謀士,基本都是大家族出身,有名望。比如荀彧、司馬懿等等,都是大家族出身,而且曹操仰仗自己家族的將領居多,如夏侯惇,夏侯淵,自己的兒子、侄子等。所以在曹營幾乎沒有其他落魄士族上升的空間。如果諸葛亮投靠曹操,縱使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應該也不會被曹操重用。所以要想有更廣闊的舞臺以及能得到重用的機會,投靠劉備是很好的選擇。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單單隻投靠了劉備而不去投靠孫權呢?三國曹操曾經評價孫權有句話說“生兒當為孫仲謀”可見孫權的才智以及謀略都有過人之處,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投靠孫權呢?在赤壁之戰之前,諸葛亮前去東吳說服孫權聯合抗曹,當時的大臣就想留下諸葛亮為東吳所用,但諸葛亮知道後還是婉言拒絕了。因為雖然孫權愛惜人才,可能會重用諸葛兩,但是以孫權的度量,當時已經有周瑜,應該不會對諸葛亮的所有計謀的言聽計從,而且周瑜素有妒才之嫌,要是諸葛亮留下輔佐孫權,肯定會與周瑜有所對抗,而當時周瑜手握東吳全部兵馬,所以諸葛亮若與周瑜有分歧,孫權也不會採納諸葛亮的計謀。所以諸葛亮不會留在東吳。

而反觀劉備方面,不管是在政務上,還是生活上,劉備全權交由諸葛亮負責,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讓諸葛亮感覺到自己遇到了伯樂,而且劉備是“三顧茅廬”請出的諸葛亮,在諸葛亮看來,劉備不管是品德還是待人處事,都跟自己的態度相同,而且劉備還是正統漢室之後,所行之事,順應天命。所以諸葛亮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一缸歷史


熟悉三國這段歷史的人,對這樣一個問題不會陌生,就是諸葛亮一生都以曹操為自己的敵人,誓死北伐要恢復漢室。曹操愛才有目共睹,他曾多次發佈求賢令,甚至能容忍有殺子之仇的張繡。再比如徐庶,也投奔了曹操。

三國時期有名的謀士,幾乎都投到了曹操麾下,唯獨諸葛亮選擇了顛沛流離的劉備,並且盡全力輔佐劉備抗曹。諸葛亮究竟和曹操有何深仇大恨,要破解這個疑問,還要從《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一句話來說起。

諸葛亮在隆中期間,“好為《梁父吟》。”千百年來,人們只知道諸葛喜歡《梁父吟》,至於原因也就沒有多少人深究了。《梁父吟》內容記載的是春秋時期齊國宰相晏嬰,以自己智謀幫助齊景公除掉功高震主三大功臣的故事。

眾所周知,古代“鳥盡弓藏”的故事比比皆是,諸葛亮也沒有必要如此痴迷《梁父吟》。因此有歷史專家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認為諸葛亮以此的暗示叔父諸葛玄被殺。諸葛亮自幼父母早亡,是諸葛玄將其撫養長大的。

而諸葛玄被殺的經過是這樣的,據《獻帝春秋》記載,諸葛玄曾是劉表的屬吏。豫章太守周術病死後,劉表上表朝廷讓諸葛玄接替,可朝廷卻任命朱皓代替諸葛玄為豫章太守。這就尷尬了,結果朱皓拉來揚州刺史劉繇,兩人一同攻打諸葛玄。

走投無路的諸葛玄退守到西城,結果這裡出現叛亂,諸葛玄被殺,斬其首級送給了劉繇。專家認為,諸葛玄被殺時,諸葛亮已經16歲了,能分得清愛恨情仇。在諸葛亮看來,諸葛玄雖然不是直接曹操之手,可當時漢廷被曹操掌控,因此曹操需要負責任。

大家認為上面的說法靠譜嗎?筆者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且不說上面跟陳壽《三國志》中的記載大相徑庭,僅從曹操用人的特點也能略知一二。曹操喜歡和世家大族合作,比如以荀彧為代表的潁川氏族是曹操得以崛起的關鍵因素。

等諸葛亮出山時,曹操麾下早已謀臣、猛將如雲。退一步說,諸葛亮被稱為“臥龍”,事實上僅被一小部分人所承認,範圍也侷限於南陽、襄陽一帶。諸葛亮的家族原先是琅琊望族,可到了諸葛亮這一代時,早已沒落,即便是投奔了曹操,諸葛亮也很難得到重用。

另外,諸葛亮自視甚高,“每自比於管仲、樂毅”。諸葛亮需要更大的舞臺,於是像劉備這種有著“崇高理想”的新興勢力,自己加入瞬間做了二當家,這是別的軍閥無法提供的。








阿飛的歷史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頂尖人才,號臥龍!臥龍、雛鳳得一可安天下!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時關注天下大勢,常自比管仲、樂毅,可見諸葛亮有輔佐明主、定國安邦的大志向!在主公的選擇上,諸葛亮有自己的要求!

一者在身份問題上,東漢時期是非常注重門第出身的,袁紹家族號稱四世三公,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被選為盟主,就是因為出身好!曹操是官宦之後,靈帝時期官宦專政,這在當時的社會,是很不被人瞧的起的!諸葛亮或許不太在意,但肯定是有影響的!

二者能不能被重用的問題!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正是曹操打烏丸的那一年,曹操打敗了袁紹,帳下謀士如雲,諸葛亮二十多歲的年紀,投奔曹操,能不能被重用?即使重用,也必在荀彧賈詡等人之下,諸葛亮是什麼人,他自比管仲樂毅,豈會甘心居於他人之下!要做就要做第一謀士,第一文臣,這是諸葛亮的志向,而在曹操這,他實現不了!

三者諸葛亮在南陽,曹操在北方,沒聽過諸葛亮的名聲,要不然以曹老闆的個性,絕對會把南陽姓諸葛的都綁到魏國去的,直到夏侯惇在博望坡失敗後,才知道諸葛亮這個人,就問荀彧諸葛亮的才能,荀彧告訴曹操:諸葛亮的才能勝己十倍!所以曹操錯過了招攬諸葛亮的的機會!

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自此開啟了一帆風順的創業生涯!曹操要是早知道,肯定會千方百計的招攬諸葛亮,即使招攬不到,也會像徐庶一樣不會讓劉備得到!

喜歡的歡迎關注留言,相互交流!!!?


小任談史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諸侯混亂,民不聊生,正是人才輩出的時候,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而英雄也要選擇時機。

諸葛亮之所以不去曹營工作,是因為上不符天時,下不合地利,中不得人和,最為重要的是,諸葛亮只有在劉備陣營,才能夠發揮出最大的作用,乃至於功成名就留千古美談。

時間的角度

諸葛亮成年的時候,恰逢曹操官渡之戰爆發,中間數年之間曹操都在討伐袁氏餘孽,還順便攻破了北邊的烏恆國,此時天下大局混亂,諸葛亮也正處於人生的學習歷練期,也沒人來徵召他入仕。

等到曹操平定北方,準備進攻荊襄的時候,恰好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這一年諸葛亮26歲,正是進入官場幹事業的好時候,所以從時間上,諸葛亮的出仕之路,被劉備捷足先登了,曹操錯過這個選賢的機會。


曹操陣營的用人情況

曹操麾下謀士眾多,有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司馬懿等人,還有陳琳、阮瑀、孔融、楊修、曹植等一眾名流,諸葛亮不過荊襄一儒生,他的名聲跟這些人相比,根本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地方。

雖然,諸葛亮自詡管仲樂毅,他的這番豪情壯志在曹操看來,不過是文士儒生的誇誇其談罷了,更何況諸葛亮在曹操陣營也沒有熟人,缺乏師者和得力關係的引薦和宣傳,一個從來沒有展現過真才實學的儒生,自然不會入曹操法眼,甚至連招攬的興趣都沒有。就算諸葛亮願意投身曹營,也不會得到多大重用,這跟諸葛亮成就世之名相的夢想也不相符。


諸葛亮的實際才能

諸葛亮生活在荊襄一帶,其叔父和荊州劉表頗有交情,他的師傅龐德公和司馬徽都是當世隱士,在世上的名氣並不大,只有附近不多的文士知曉。

“諸葛玄卒,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所居之地有一岡,名臥龍岡,因自號為臥龍先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臥龍一說,只是人以地名的稱呼罷了,並不是《三國演義》中司馬徽所說的“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那樣的神乎其神。

而從《三國演義》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劉備不但沒有聽說過臥龍的名號,更不知道其人是誰,這也能夠從側面印證彼時的諸葛亮在整個中原地帶的名聲不大,劉備和曹操應該都沒有聽說過他。

所以,此時的諸葛亮想要自薦入曹營獲得重用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諸葛亮人生的這張白紙,尚需要實踐的檢驗和世人的認可。

諸葛亮的夢想之路

徐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諸葛亮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信奉忠君愛國之道,在他眼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四處征伐鞏固自己的權勢’本就是一種專權篡國的奸邪行徑。

而且曹操其人反覆無常疑心很重,在這樣聰明奸詐的梟雄身邊做事,風險係數很大,因此作為荊襄大地璀璨明珠的諸葛亮,又怎麼可能曲意投暗,汙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呢!

而劉備是漢室宗親,在十餘年的南北征伐中留下了寬厚待人、禮賢下士的美名,此時恰好處於飢賢若渴的地步,諸葛亮在這裡可以得到充分的信任和理解,也能夠獲得比曹營更多的重用和機會,這不但能夠讓諸葛亮發揮出平生最大的才能,還可以籍此建功立業報效漢室千古留名。

當時劉備的情況是‘將不過三,兵不滿千’以如此潦倒困窘的軍事勢力,佔荊襄、收西川、平漢中乃至進逼中原,獲得三分天下良好的政治局面,建立可以睥睨曹魏的蜀漢政權,這才是成就文人謀士千古英明的夢想之路。於是,遇到劉備這樣的伯樂,諸葛亮這匹千里馬自然欣喜相投。


陽光初起時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曹營上班,我們從諸葛亮的角度思考一下,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南陽歸隱,曹操不知道

曹操作為一代梟雄,和當時眾多割據諸侯一樣,招攬天下豪傑名士,為自己效力,壯大自身實力。從曹操追逐名士徐庶的故事,可見其求賢若渴的態度。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此詩足可見曹操對賢士的心裡渴求。

諸葛亮當時在臥龍崗歸隱,沒有向外面推銷自己,沒幾個人知道其謀略文采能力,曹操想禮賢下士,找不到其人。徐庶進曹營後,由於對曹操欺騙他的行為感到不爽,也沒有把諸葛亮推薦給曹操。

2.無人舉薦,不想自降身份

天底下的文人墨客都有一點一樣,那就是自尊心很強,好面子,諸葛亮也不例外。徐庶不想舉薦諸葛亮,曹營裡其他人又都不認識他,由於沒人舉薦,諸葛亮不想自降身份自行前往曹營,這樣不會引起曹操的重視,說不定,曹操都不一定會見面。比如,益州別駕張松,求見曹操不得,熱臉貼冷屁股,悻悻而回,憋屈的慌,裡子和麵子都掛不住,傳出去影響名聲。諸葛亮不想重蹈覆轍。

3.利弊權衡,利大者優先

曹操手下謀士很多,如郭嘉、荀彧、程昱等,陣容已經很豪華,實力都不俗。站在諸葛亮的角度想,即使他自薦成功,獲得曹操的重用,那也就是其中的一個謀士而已,話語權有限,弄不好還容易被排擠。而反觀劉備這邊,三顧茅廬,拜為軍師,這地位、權利和榮耀,槓槓滴,何樂而不為呢。

諸葛亮這等聰明人,在利弊權衡之下,當然會選擇利大者。

4.志趣相投,工作好開展

曹操自身能力很強,性格多疑,謀士只可提建議,決策權還是曹操定,屬於強勢自我型主公。

劉備織蓆販履出身,歷經磨難,性格溫文爾雅,有難題商量著辦,屬於溫和民主型領導。

諸葛亮雖久居臥龍崗,但亦可知天下人和事。所以,考慮到自己的性格特點,以及未來的工作開展,選擇跟著劉備打天下,更穩妥和合適。

5.忠心耿耿,才可美名傳

在那個年代,尤其是賢士,名聲很重要。諸葛亮既然已經選擇了跟隨劉備,就要從一而終,忠心耿耿,即使身死,也比留下不忠的罵名強。

想想呂布的故事,認丁原、董卓為父,後相繼殺了他倆,其不忠行為為天下所不齒,被張飛破罵為三姓家奴,這等羞辱可是奇恥大辱。

想想于禁的故事,于禁本為魏將,被關羽水淹七軍後降蜀,後又降吳,後又降魏,為了活命一輩子不受待見,被人恥笑,鬱郁而亡。





小諸葛歷史觀


諸葛亮去不去曹營上班,就彷彿我們今天選擇就業一樣,我們可以從企業平臺、個人發展和工資待遇三方面來看一看:

1、 企業平臺---曹操一方黑料太多

諸葛亮踏入社會的時候,曹操集團已經發展成為大公司了,財大氣粗,很有社會影響力。但是這家公司的名聲不是太好,歷史黑料有點多。包括挾天子令諸侯、徐州屠城、用人肉當軍糧、官渡之戰坑殺俘虜等等。這讓諸葛亮在就業選擇的時候不願意選擇曹營。

2、 個人發展---去了曹營不能主政

諸葛亮個人能力毋庸置疑,自比管仲、樂毅。他要的是進入一家公司得到重用,能夠主政。顯然曹操公司裡面強人太多,荀彧、郭嘉、荀攸、程昱、賈詡、張遼、徐晃等大佬們早已功成名就,諸葛亮論年紀、論資歷,肯定只能做小弟,得不到重用。

3、 工資待遇---新人工資少,不如跟劉備創業

諸葛亮作為剛出道的年輕人,要是去曹營打工,待遇肯定好不到哪裡去。這時候正好有多次創業失敗的劉備來到荊州,有身份,有名望,正在招募創業合夥人,這對於諸葛亮真是天賜良機,當然不會考慮給曹操打工了。

如果我是諸葛亮,曹操公司名聲不好,去了得不到重用,工資待遇又不高,我肯定不會考慮去曹營上班。


歷史步行街


讀過三國的人都知道,在三國之中,曹操重視人才、愛護人才是出了名的。也因為他的愛護和重視,讓很多的人才紛紛投入了他的麾下。三國時諸葛亮號稱最有名的人才了,是一個多智近妖的人物。在與曹操的戰爭中,曹軍也常常敗於諸葛亮的詭計之下。可以說,沒了諸葛亮,劉備不可能走上三國一霸的位置,劉備能有今天,一大半都是諸葛亮的功勞。

那麼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為和曹操沒有對他起招攬之心呢?即使曹操多疑,但也不是那種會浪費別人才能的人。諸葛亮到了曹操的麾下,為免會過得比他在蜀國差。而憑藉曹操當時的求賢若渴,他完全可以趕在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前搶先一步將諸葛亮納入他的麾下,可他為何沒有這麼做呢?其實曹操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一切都體現在了細節之中。

1.當時的曹營中,並沒有適合諸葛亮的位置。三國前期,曹操的軍營中還是人才濟濟的,最不缺的就是謀士。當時的曹操,後方有荀彧為他保駕護航,管理朝政,讓他可以安心的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全無後顧之憂。而荀彧還很會幫曹操推舉人才,每當荀彧看到有適合魏國的人才,都一定會盡自己的努力請求這些人才能夠加入曹操的麾下。因此當時曹操也完全不用考慮自己人才的不足的問題。而在戰場上,曹操還有郭嘉為他出謀劃策。

郭嘉被人們稱為能夠制服諸葛亮的人物。還有人傳言說,諸葛亮之所以一直避世不出,並不是像他說的那樣無心朝政,不理世事。而是為了要躲避郭嘉的鋒芒,他知道在謀略上自己比不過郭嘉,因此便不敢與郭嘉正面接觸。所以大家很明顯的看到,諸葛亮出世那一年,正是郭嘉死的那一年。對於曹操來說,當時的他戰場上有郭嘉,後方有荀彧,自然不會在乎一個諸葛亮了。

2.當時的諸葛亮年齡尚小,沒太大權威。即使到了現代,人們還是會喜歡在看病時,找年齡較大的醫生;在找老師求教時也比較喜歡找年紀大一些的教師,那是因為在人們心中,都有這麼一個想法,年紀大的人,經歷的也就多,做起事來自然會比年紀小的人顯得更加專業和靠譜。在科技教育都非常發達的現在,人們都還抱著這樣的想法,那就更不用說,在千年之前的三國時期了。而且諸葛亮當時一直低調做人,除了他交好的幾人之外,並沒有其他人知道諸葛亮的才氣,更不用說向其他人舉薦諸葛亮了。

所以,曹操是不可能為了招攬諸葛亮而去向劉備那樣的三番兩次請求諸葛亮的。這對於當時的曹操來說,是一件既無意義又沒價值的事情。即使曹操很重視人才,但也沒有必要去招攬一個自己不認識,也不瞭解究竟有沒有真才識的人。在荀彧和郭嘉還在時,這明顯是多此一舉的事情,所以曹操沒有招攬諸葛亮,可以說是情有可原了。畢竟誰也預料不到,荀彧和郭嘉會早早的離去。

3.當時的車馬很慢,書信的傳遞很慢,信息也流傳不開,因此曹操並不知道襄陽還有諸葛亮這一號人物。就像上文所說,諸葛亮在跟隨劉備之前,一直處於隱居狀態,鮮少與外界交流,因此他的名聲流傳的範圍也有限。諸葛亮一直在劉表的地盤襄陽居住,而曹操的常住地是北方,一南一北,曹操能聽聞諸葛亮名聲的機會也就少了。諸葛亮的名聲,也就只在襄陽及其襄陽周邊這一塊比較流傳,當時的曹操根本不知道有諸葛亮的存在。

在劉備到達荊州之後,有人向他推薦諸葛亮,當時的劉備其實也不知道諸葛亮究竟有何才華。但由於當時的劉備正處於人生的低谷時期,急需大量的人才來幫助他,讓他能夠重整旗鼓,在三國之中站穩腳跟。因此劉備就會低下自己的頭顱去請求諸葛亮加入自己的陣營,而曹操自然沒有那個必要。

當然,這一切也建立在曹操並不知道,之後他手下的兩位重要謀士都早早離世的基礎之上。曹操最後沒能將諸葛亮收入自己的陣營之中,也有命運造化弄人的原因,這一切應該只能算是命運作弄人吧。但即使曹操沒有諸葛亮,也沒有讓劉備能爬到他的頭頂上。顯而易見,憑藉曹操的實力,諸葛亮到了曹操的陣營中,能做的只能是錦上添花,而到了劉備那,則是雪中送炭。憑藉諸葛亮的才智,也依然能夠知道,究竟自己到了哪一方陣營中,才對自己更有好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