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茶葉可以分為哪幾類?飲茶需要注意些什麼?

承藝茗茶官方賬號


首先回答下你的問題。

中國茶一共分為六大茶類——綠茶、黃茶、白茶、紅茶、青茶、黑茶

而飲茶時個人覺得注意事項不會非常多,畢竟柴米油鹽醬醋茶,茶葉也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樣“飲料”更是世界最出名三大飲料之一。

當然不同的茶也是適合不同的人群飲用。現在就讓茶人陳馨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中國茶

中國茶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

中國茶文化歷史久遠,影響著中國世世代代人民的生活。

經過歲月更迭中國茶葉隨著歷史的腳步不斷改進變化。

從唐代的煮茶,到宋代的點茶,到明清的泡茶,一直到我們今天所瞭解到的中國茶。

中國茶隨著時光在不停的變化,每一款茶都是“意外”意外的發現,意外的不一樣。

意外的不同發酵度的中國茶形成了中國茶最初的雛形,成千上外種中國茶也慢慢的演變成分類成為了六大茶類。使得中國茶變得特殊。

特殊的中國茶廣泛的分佈在中國領土的不同角落,
形成了不一樣的六大茶類,卻成為了不同地區人民共同的愛好。


六大茶類

中國茶廣泛的分佈在中國的不同地區,正是這不同地區使得中國茶產生了不一樣的口感和風味,融入了當地的地方特色。

中國茶主要分為江南產區、江北產區、華南產區、西南產區

中國茶分六大類: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青茶、黑茶

六大茶類的茶性不同,對不同體質人體影響也不同。

青茶(烏龍茶)性平:適合全體人群。

黑茶性溫:去油膩,解肉毒,降血脂,得當存放後口感和效果更佳。

紅茶性溫:適合胃寒,怕涼者飲用。

綠茶性寒:適合體質偏熱人群引用。綠茶氨基酸含量高適合在夏天飲用。

白茶性寒:適合體質偏熱人群引用。

黃茶性寒:適合體質偏熱人群引用。

若站在女性角度來說,茶人陳馨建議廣大女性多喝溫性茶(紅茶 黑茶 青茶)少喝涼性茶(綠茶 黃茶 白茶)。

每個人體質不同,以上茶性僅做參考。


番外小貼士:很多茶友會有喝茶睡不著覺的困擾,其實這是茶葉中的生物鹼在“作祟”如果體質較為敏感的朋友的建議在下午15點後相對而言減少茶湯的攝入,不喝過濃的茶湯。

茶友們也可以移步茶人陳馨的頭條觀看往期文章:番外篇——喝茶失眠怎麼辦?
該文章有具體為大家進行解釋這個問題。


希望茶人陳馨的文章可以替大家解決問題。

今天也是除夕夜,茶人陳馨在此祝大家新年快樂。




茶人陳馨


中國的茶葉分為六大類有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黑茶,青茶。

綠茶最具代表性的是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峰

紅茶最具代表性的是,滇紅,閩紅。

黃茶最具代表性的是,君山銀針,蒙頂黃牙

白茶最具代表性的是,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和壽眉。

黑茶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化黑茶,茯磚茶,六堡茶,普洱茶。

青茶最具代表性的是鐵觀音,大紅袍。

1,綠茶的特點是未經發酵,即不發酵茶,以採摘適宜茶樹新稍為原料,不經發酵,直接殺青,揉捻,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幹茶的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均以綠色為主調,所以得名綠茶。綠茶未經發酵,保留了鮮葉的天然物質,含有的茶多酚,兒茶素,葉綠素,咖啡鹼,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成分也較多。

2,紅茶屬於全發酵茶,用幹茶浸泡出來的茶色也多為紅色,紅茶是以茶樹的新芽葉為原料,經過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等一系列工藝製作而成,紅茶最重要的就是發酵,發酵過程中鮮葉發生改變,產生新的成分,使得紅茶具有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特點。

3,黃茶的特別是,因為有了悶黃從而與綠茶區別開了,品質也會因此改變,相較於綠茶,黃茶的茶葉外形變黃,滋味變得醇和。悶黃工藝發生在殺青之後而悶黃的實質是,利用殺青的餘溫和茶氣蒸發的水分產生溫熱的作用,通過溼熱作用,茶葉顏色發生改變,同時一些無色酚類物質也被分解,轉化為有色物質,降低苦澀味,使黃茶變得清爽。因為同時也有多糖以及蛋白質的分解,增加了茶湯的鮮甜度,茶葉中的有機物質在溼熱情況下發生一定的變化,從而導致茶葉顏色以及滋味的變化。按鮮葉的老嫩度的不同又分為,黃芽茶,黃小茶,黃大茶。黃芽茶原料細嫩,採摘單芽或者一芽一葉加工而成。黃小芽採摘細嫩芽葉加工而成,黃大芽採摘一芽二,三葉甚至一芽四,五葉為原料製作而成。

4,白茶的特點是,白茶屬於發酵茶,是一種採摘後不經殺青或者揉捻只經過曬或文火乾燥加工後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質特點。

5,黑茶的特徵,有原料:多由粗老的梗葉製成。

顏色:幹茶呈現黑褐色。

香氣:具有純正的陳香,有的有棗香,樟香,糯香。

湯色:不同的黑茶呈現出,橙黃色和棗紅色等茶水色

滋味:醇厚,陳香,回甘好。

6,青茶的特點是,它屬於發酵茶,幹茶綠葉邊,茶湯呈現出深綠色或者青褐色。具有花香果味的香型,微苦醇厚回甘。

飲茶注意事項有:一,每人每天飲茶2-6克最佳。

二,不喝過濃的茶,濃茶會使人體“興奮性”過度增高,對心血管系統造成不利影響。

三,睡前不宜飲茶,睡前飲茶會影響當晚的睡眠質量,特別是有失眠症或者神經衰弱的人。

四, 吃飯前不大量飲茶,少喝無妨。

五,禁喝隔夜茶,茶水久置之後失去了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而且容易發生黴變,同樣茶水中的鞣酸還會成為刺激性很強的氧化物容易引發炎症。


食客大飛


延續了幾千年的茶葉,幾百個茶種是綽綽有餘的,根據製作工藝分類,這幾百個茶種可以分為六大類。未發酵的綠茶,未發酵的黃茶,輕發酵的白茶,半發酵的青茶(烏龍茶),全發酵的紅茶和後發酵的黑茶。除了這六大類,旗下三個細分茶類,再加工茶類,花茶。混泡式茶類,花草茶。偽黑茶的茶類,普洱茶。

花茶,是鮮花,例如桂花、茉莉花等與茶坯混合,窨製成的茶類,有茉莉花茶、桂花龍井等,花茶的茶坯都是綠茶,所以,花茶也叫花綠茶,準確來說,是綠茶類。

花草茶,簡單來說就是混泡茶,可以加入枸杞、檸檬、甘草、山楂等等調和成茶,現在的奶茶店等也可以稱為花草茶。

普洱茶分為生普洱茶和熟普洱茶,生普洱茶準確的應該是曬青綠茶,熟普洱不是後發酵,而是微生物發酵。

綠茶:

綠茶根據製作工藝中的殺青工序,可以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和蒸青綠茶。

炒青綠茶根據最後炒製出的茶葉形狀,可以分為長炒青、扁炒青、圓炒青等。代表茶種有龍井茶、碧螺春、廬山雲霧等等。炒青綠茶的香氣是最高的。

烘青綠茶的代表茶種有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等等,對了,六是多音字,六安是地名,六應該讀作lù,四聲。

曬青綠茶應該已經消失了,被自然淘汰。

蒸青綠茶,明朝之前我國使用的古老製茶工藝,現在並沒有失傳,我國有施恩玉露,不過咱們國人很少有人喜歡喝蒸青綠茶,有青草味,苦澀之味很重。蒸青綠茶被日本很好的傳承,日本的茶葉大多是蒸青綠茶。

蒸青綠茶最大程度保留的茶葉內在物質,茶色濃郁,墨綠。茶香低而沉悶。在我國也是被自然淘汰的。

對於綠茶,茶色需要注意,在製作工藝中,殺青和乾燥環節,因為高溫,茶葉的一些物質會流失,茶色會變微黃。所以,製作工藝合格的綠茶,幹茶的顏色應該是黃綠色,如果出現翠綠,墨綠,碧綠等色,通常是在高溫製作環節降低了溫度,茶葉的含水量會較高,茶味可能會帶有輕微的青味,苦澀味較重,口感不厚重等缺點。

黃茶:

黃茶是極為小眾的茶類,整個製作工藝中,比綠茶多了一道悶黃工序,別的工序與綠茶相同。悶黃可以使茶葉輕微發酵,所以才形成了茶黃湯黃的特徵。黃茶的分類是根據原料嫩度區分的,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代表茶種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

白茶:

白茶是最接近自然的茶類,只有萎凋和烘乾兩道工序,萎凋過程中茶葉會發酵,發酵程度會比黃茶深一些。白茶的種植區集中在福建,常見的白茶茶種有白毫銀針、白牡丹和壽眉貢眉。白毫銀針身披白色毫毛,外形像銀針。壽眉和貢眉外形粗大,像枯枝老葉。近年來老白茶開始興起,多用壽眉貢眉製作而成,也有不少拼配茶。

青茶:

青茶就是烏龍茶,烏龍茶是半發酵茶類,吸收了綠茶和紅茶的優點,既有紅茶的鮮醇也有綠茶的清香,不過最大的特徵還是香氣,烏龍茶的香型很多。

烏龍茶的分類多以產地劃分,主要分為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廣東烏龍和臺灣烏龍。

閩北烏龍的代表是武夷巖茶,武夷巖茶根據樹種分類,又可以分為數種茶,大紅袍、水仙等等。大家可能記得大紅袍的那個景點,其實上面的六珠“大紅袍”茶樹都是假的,而是兩株奇丹兩株奇蘭兩株雀舌,其中一株雀舌和一株奇蘭是後期補種的。其實是天心寺寺僧為了保護真正的大紅袍母本而轉移遊客注意力,然而真正的母本已經找不到了…

閩南烏龍的代表是鐵觀音,鐵觀音也分好幾種,有清香型、酸香型、濃香型、醬香型。搞得好像酒一樣。

“綠葉紅鑲邊”的特徵大家應該都聽過,清香型的鐵觀音則沒有,烏龍茶傳統的製作工藝中,重搖青、重發酵,所以容易形成綠葉紅鑲邊。現在為了提高烏龍茶的美觀性,茶湯的清澈透亮,從而改進了製作工藝,使得紅鑲邊特徵變少。縱使搖青工序中出現了紅鑲邊,也會用摔邊機把紅鑲邊給摔掉。所以紅鑲邊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為了保持茶的外形和茶湯。

烏龍茶的製作中,有一道專門摔邊的機器,“摔邊機”。通過茶葉的葉底可以明顯看出摔打的痕跡。

廣東烏龍的代表是鳳凰單叢,鳳凰單叢同樣有眾多茶種,這些茶種以香型分類,例如芝蘭香、姜花香、鴨屎香等等,鳳凰單叢的香型最多,也最香。鴨屎香不是真鴨屎,是之前茶農為了隱瞞茶種起的外號。

臺灣烏龍的代表有凍頂烏龍和東方美人,東方美人的發酵程度較深,類似紅茶。

紅茶:

紅茶是全發酵茶類,根據製作工藝可以分為工夫紅茶和小種紅茶,小種紅茶就是正山小種,是世界上所有紅茶的祖宗。

小種紅茶根據產區可以分為正山小種和外山小種,產自武夷山桐木關的才能叫做正山小種。

除了小種紅茶,其餘的紅茶都是工夫紅茶,代表有祁門紅茶、滇紅紅茶、英紅紅茶等。

在細分的話,還有紅碎茶,紅碎茶就是將小種紅茶或者工夫紅茶切碎,用於製成茶包。

紅茶可以存放較長時間,小種紅茶焙火很足,煙燻味道重,有火味,可以放放再喝。

黑茶:

黑茶也是根據產地分類,至於後發酵,簡單來說就是初制完成,緊壓成各種形狀,然後存放起來,讓它自然發酵,至於發酵程度,無法固定,跟時間和環境關係緊密。

普洱茶其實與黑茶有所不同,獨立出來也是可以的,生普洱用的是綠茶的製作工藝,剛製成時,應該屬於綠茶類,隨著陳放,生普洱漸漸失去了綠茶的特徵。熟普洱則是人為改變環境,在生普洱的基礎上增加了一道渥堆工序,促使微生物生長,是微生物發酵。

沖泡方式:

茶葉的沖泡無非就是三點,投茶量、注水量、沖泡時間。覺得茶湯淡了,下次多放點茶或者少添點水,再或者增加沖泡時間。調整濃淡,三點中隨便增加或者減少一項即可。

茶葉的味道有兩個方向,“濃淡度”和“飽滿程度”,茶濃,但口感不一定飽滿,茶淡,口感不一定寡淡。好茶重點放在“飽滿程度”上,只要口感飽滿,不管茶湯滋味濃淡,都是好茶。如果真的嫌淡,可以多泡點茶,調整下濃度。

溫度的選擇沒有顧忌,高溫也行,中溫亦可,甚至冷泡都可以。好茶不怕高溫,高溫可以加快茶葉物質浸出,也可以最大程度的激發茶香。如果茶葉有問題,在高溫下,這些缺點最容易暴露,例如有異味,香氣不足、茶葉不耐泡等。但過高的溫度也容易使茶湯過濃,苦味過重,最佳的泡茶溫度在80度至85度,不管啥溫度,對上自己口味即可。

對於茶葉的耐泡度,要固定到某一種茶,才能對比耐泡度,不能統一而論。綠茶兩泡之後便開始無味,紅茶能到四泡。明前綠茶兩泡後味道明顯下降,雨前綠茶可以喝到三泡,所以,統一對比沒有意義。要對比的話,先要確保茶種相同,茶種的等級也相同,這樣對比才有意義。

品茶方法:

無論是大口喝,還是小口品。再或者茶道,香道,茶禪一味,皆是個人喜好,無需互相瞧不起,小口品的嫌棄大口喝的浪費茶葉,大口喝茶嫌棄小口品浪費時間,沒有意思,找著吵架。對於茶道、香道、茶禪一味,自己圖個清靜也就可以了,但不要擺在檯面上顯擺,真正有文化的人很低調的,顯擺過了頭,搞得現在大家一想起茶道、香道,就聯想到一個穿著旗袍或者古裝的大胸美女,翹著蘭花指的小手在眾多茶具中來回穿梭。茶禪一味那就更厲害了,大道理滿天飛,佛門講究的是悟性,結果茶桌上搞成授課了,茶友們不反感才怪。

不管是什麼方式,對自己胃口便好。

喝茶,脫離這些科普性的常識,其實剩下的本質,就是人的修養,我覺得最高境界就是,有人可以獨處一室,小酌飲茶,筆墨書畫,圖個自在。也可以聚友與茶館,大口喝著茶,笑著跟老妹說道,麻煩來盤茶點。

茶葉坑多擔心多,認準一家最放心。承藝雖然不出名,茶好公道老客多。長篇無意話太多,有情有心來看看。

春茶季節馬上來到,大家做好準備。

瀏覽器 搜“承藝*茗茶”即可,望大家支持。

客觀公正有用的茶知識,與大家一同瞭解,請關注公眾號:承藝文化(ID:chengyimc)


承藝茗茶官方賬號


這些茶性質都有不同,有寒性,中溫性,熱性,所以喝茶之前該考慮自己的體質如何,來選擇合適自己的茶類。祝您身體健康,選到合適自己的茶!可關注此號,多多交流!有機會得到贈送禮品哦😊!@侍覺山茶鄉小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