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菜在山西多個城市隨處可見,卻歷史悠久,出身宮廷

這道菜在山西多個城市隨處可見,卻歷史悠久,出身宮廷

過油肉,我在山西上大學期間最喜歡的一道菜,也是我回到河南老家近10年來唸念不忘的一道菜。這道菜看似平常,在山西太原等地的飯店餐館裡隨處可見,但歷史淵源卻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紀的北魏末年。

這道菜在山西多個城市隨處可見,卻歷史悠久,出身宮廷

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齊民要術》中,詳細記錄了過油肉的初始作法:豬肉切五六寸,置於存有酒、脂油和鹽的釜中,緩火慢煮後,再入油甕醃漬,食時撈出,水煮再熟,拌以新韭菜或炙烤吃。這種肉食就是當時鮮卑族飲食與漢文化在山西融合而成的經典美食。

這道菜在山西多個城市隨處可見,卻歷史悠久,出身宮廷

到了唐代,肉過油而食成為一種潮流。《中國風俗史》載:“唐人食品……薄治群物,入沸油烹,謂之過門香”。到了明代,更是成了御膳第一美味。《晉食縱橫叢書·名食掌故》記載“過油肉…在明代曾被明太祖列為皇宮珍饈第一味,每臨慶典盛會,酒席宴前,第一道菜必令先上過油肉,而奉為至上珍寶頭餚”。

這道菜在山西多個城市隨處可見,卻歷史悠久,出身宮廷

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棡為晉王。洪武九年,建晉王府,設典膳坊。過油肉這一“霸府”名菜製法,經過歷代御廚改良,重回太原。明末清初,典膳坊廚師相繼散落於山西各地酒肆飯鋪,過油肉作為名品在市井間製作銷售進入歷史高峰,成為官府宴會與民間酒席的必備菜式,也成為山西代表菜之一。

這道菜在山西多個城市隨處可見,卻歷史悠久,出身宮廷

1900年,慈禧西巡至太原,過油肉之宮廷與民間製法再次融合。《黃河文化叢書·民食卷》中記載:“山西菜的佼佼者要數過油內了。它是用豬身上最嫩的裡脊肉,斜刀切成銅錢大的薄片,用蛋黃麵粉抓糊。蔥切馬蹄,蒜切片,姜切米。鍋內的油燒至四五成熱時將肉放入,色呈淡黃時撈出。鍋內留油少許下蔥薑蒜熗鍋,再加入輔料和肉片,先放上醋以增香保嫩,再加入醬油、黃酒翻炒,倒入事先兌好的清湯、澱粉、花椒水翻炒幾下,淋明油少許,出勺裝盤。此菜色澤金黃,味香肉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