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為邵逸夫先生祈壽記

【李錫】為邵逸夫先生祈壽記

【編者按】邵逸夫是最深得人心慈善家。他所捐建教學樓、圖書館近3萬棟,其臺階連起來的長度可以繞地球兩週。有網友留言中說,如果把這些樓梯都連起來,足以通到天堂。邵逸夫,我們不能忘記!邵逸夫也是麗江的大恩人,他為麗江捐建了近百所教學樓,麗江二·三地震時,邵逸夫先生一次捐款1370萬港幣。邵逸夫先生蒞臨過兩次麗江,兩次都舉行了東巴祈壽儀式。而時任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館館長的李錫老師,是邵逸夫先生兩次東巴祈壽儀式的策劃者、組織者和見證者。這篇舊文真實再現了當時的情景,讀之讓人感動。逝者如斯,惟有感恩與祈福。

“玉龍山高,金沙水長,骨肉情深,血脈相連;同胞厚誼,光昭日月;德澤千秋,立碑永志。”這是由和志強老省長撰寫的麗江二·三地震香港同胞捐贈紀念碑文,這也是麗江人民的心願。

【李錫】為邵逸夫先生祈壽記

為邵逸夫先生第二次舉行祈壽儀式

為邵逸夫先生祈壽記

李錫

香港迴歸10週年,我們特別思念曾在麗江舉行兩次祈壽儀式的邵逸夫先生及其親友,邵老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

【李錫】為邵逸夫先生祈壽記

1995年8月下旬,麗江傳來一則令人興奮的消息:香港著名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將來麗江觀光考察。那時的麗江剛開放不久,雲南省滇西北旅遊規劃會議提出:“麗江以發展旅遊為龍頭,帶動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同時,決定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此時,香港還沒有迴歸祖國,邵逸夫先生來訪麗江,在當時是麗江最大的新聞。而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館的全體職工成為麗江人民心目中的幸運兒:邵先生將訪問東巴文化博物館。一種幸福感、責任感迴盪在博物館的上空。參觀展廳、欣賞藏品是一般的接待,難以表現擁有數千年曆史的納西文化,更難以表達麗江人民對邵先生一行熱情歡迎和仰慕的心情。經過反覆思考,終於在博大精深的東巴文化寶庫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傳統祈壽儀式,而且最符合接待88歲高齡的邵逸夫先生。

【李錫】為邵逸夫先生祈壽記

祈壽儀式是納西族東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納西語稱為“汝眾本”。“汝”為壽,“眾”為延,“本”為祭誦,即祈求延年益壽。也是納西族東巴儀式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耗資最多的儀式之一。儀式由學識高深的大東巴主持,東巴通過向各種神靈祈求保佑,從而把各種神靈所賜予的福澤降臨到人們身上,讓人們擁有象神山、神海、神樹和神石般長壽的福分。按傳統,祈壽儀式要舉行三至七天,或更多的時間。按日程,邵逸夫先生在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館停留的時間最多不超過兩小時。為此,我們決定精簡儀式程序,由71歲的大東巴和學文主持祈壽儀式,儀式場景安排在著名的黑龍潭北端五鳳樓旁。經過精心部署的祈壽場景充滿吉祥的氛圍,神壇安排在柏樹叢中,中央擺放四方桌,桌上簸箕內,置象徵“居納什羅”神山的鐵鏵,鏵尖纏繞白綿羊毛,象徵白雲繚繞;插在鏵尖的翠柏樹枝象徵“含依巴達”神樹。又置茶、糖、生薑、穀物、酒水、茶水、淨水壺、香案等,再擺東格、優麻、恆衣格科、蒙比精如、卡冉明究、盧神、塞神、大鵬鳥等諸神面偶和紙牌畫,擺上銅油燈,神壇上面的柏樹下懸掛著薩依威德、恆丁窩排、依格阿格、丁巴什羅、冒米巴洛等神軸畫;柏樹枝上拴著紙紮的龍、白鶴、日、月、七星旗,神壇四周鋪滿青松葉。

【李錫】為邵逸夫先生祈壽記

8月24日是邵逸夫先生一行訪問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館的日子。聞訊趕來的數百名熱心群眾早已擠滿了博物館的大門。和學文大東巴帶著徒弟早已等候在儀式場景旁。9時許,邵逸夫先生一行在原國家教育部副部長韋玉女士和教育部港、澳、臺辦主任丁雨秋女士的陪同下來到了博物館。博物館全體職工和熱心群眾鼓掌歡迎,我走上前去與邵先生握手,介紹和學文大東巴以及將要為他舉行的祈壽儀式。邵先生聽後非常高興,愉快地走入儀式場景旁。在神壇前,雙手合掌,觀看儀式的全過程,聆聽著和學文東巴的祝詞。此時,神壇前除穢的煙霧繚繞在青松翠柏間,在神壇上方徐徐升起。和學文東巴唸了《迎淨水》《迎請華神》等經書,一群穿著民族服飾的納西少女手執花燈在神壇周邊圍繞行走。最後,和學文大東巴左手執淨水壺,右手拿柏樹枝,將象徵長壽、安康、福澤的淨水輕輕地灑在邵逸夫先生的身上,灑在參加儀式的所有貴賓身上。邵先生緊緊握著老東巴的手,久久沒有放下,兩位老人默默在互相祝福時,在場群眾又一次響起熱烈的掌聲,把祈壽儀式推向高潮。這是納西人民為港、澳、臺同胞舉行的第一次祈壽儀式。隨後,我們陪同邵先生一行,在貴賓室欣賞博物館之寶——國家一級文物、一套27幅唐卡歡喜佛及館藏曆代字畫。方小姐代表邵先生在博物館貴賓留言簿上籤上“邵逸夫”三個字。此時,等候在博物館廣場的熱心群眾跳起了納西舞《姿蹉魯》。為了讓邵先生好好休息,我們安排他在門口坐著欣賞,但是邵先生被熱情歡快的場面所感動,不斷拍手歡迎。參加歌舞的人越來越多,舞圈越來越大,貴賓們也加入到人群之中。此刻,我們已經忘記了領導們的囑咐——“千萬不能讓邵先生累著”,忘情地攙扶著邵先生走進歌舞隊伍中,彼此忘記了年齡、輩份、主賓的約束,完全融入歌舞海洋和納西人民的熱情之中。

【李錫】為邵逸夫先生祈壽記

骨肉之情,血濃於水。從此,邵逸夫先生與麗江結下了不解之緣。1995年底,麗江古城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原麗江縣委、縣政府決定將申報辦公室設在麗江縣博物館,並任命我擔任申報工作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來自縣政府辦、文化、城建、環保、史志辦等部門的近20人匯聚博物館,全面開展了申報遺產工作。精練、高效的工作效率,使申報工作很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列入預備清單,麗江人民無不歡欣鼓舞。但天有不測風雲,1996年2月3日,一場突如其來的7級大地震降臨麗江,一下使麗江墜入無限深淵中,震中恰好是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麗江古城。申報辦公室全體同志立即回原單位抗震救災,古城申報遺產工作陷入停頓狀態,33萬麗江人民煎熬在地震災難之中。曾經為邵先生舉行祈壽儀式的黑龍潭水源一下乾涸,原來泉水噴湧而出的象乳泉變成了水洞,近20000平方米的黑龍潭水面一下變成了泥潭,腐枝爛葉,臭氣熏天,流水潺潺的麗江古城變成一座“死城”。當時麗江餘震不斷,人民憂心忡忡,尤其是黑龍潭乾涸,常有民眾到黑龍潭燒香磕頭,祈求神靈保佑。事有巧合,7月7日早上,黑龍潭象乳泉泉水湧出,黑龍潭泉水復出的消息傳遍了麗江古城。也是這一天的早上,我剛上班,電話鈴響了,教育部港、澳、臺辦主任丁雨秋同志親切溫暖的話語在耳邊響起。首先,她對麗江地震表示慰問,同時給我們帶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邵逸夫先生準備為麗江地震予以鉅額援助。我立即向縣抗震救災辦公室彙報。邵逸夫先生一次捐款1370萬港幣,支援麗江人民抗震救災。我是第一個知道邵先生給麗江人民捐款的人,是丁雨秋同志還保留著我用象形文字書寫的名片,所以一下子找到我的電話,還是我們為邵先生舉行過祈壽儀式,加深了對我們的情誼,我不得而知。但我深知,骨肉情深,血濃於水,給麗江地震捐款的不僅是邵先生,還有許多香港同胞。我在麗江的香港同胞捐贈紀念碑上看到這樣的文字:香港同胞心繫災區,踴躍捐款捐物,共捐贈港幣166,017,839.99元、人民幣52,244,369.01元、美元103,323.05元,捐贈物資3288.3噸,僅香港菸草集團公司何英傑先生及其親屬就捐贈港幣7500萬元,邵逸夫先生捐贈港幣1370萬元。原雲南省省長和志強撰詩文:“玉龍山高,金沙水長,骨肉情深,血脈相連;同胞厚誼,光昭日月;德澤千秋,立碑永志。”

33萬麗江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全國人民(包括港、澳、臺同胞)熱情支持下,在國際社會的幫助下,將地震大災難變為大機遇,促進大發展。三年恢復重建,使麗江變為一個國際級的旅遊名市,特別是麗江古城在地震恢復重建中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成為世界奇蹟。

邵逸夫先生心繫麗江,時刻關心著麗江人民的冷暖,關注著麗江教育事業的發展。地震捐款之後,他又先後向麗江捐款1500萬港幣,在麗江興建了30多所逸夫樓,為成千上萬學子謀福利,為人民分擔憂愁。“邵逸夫”這個親切的名字,在麗江婦孺皆知,有口皆碑。

【李錫】為邵逸夫先生祈壽記

香港同胞捐贈紀念碑。位於麗江古城城北麗鳴公路邊,碑的基座周長19.97米, 碑高7.1米,寓意是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這一天豎碑。碑體呈雙手抱拳狀,下面是香港特區的區花紫荊花,象徵麗江人民對香港同胞的感激之情。碑體南北兩面下部刻有納西象形文字“日”、月”,象徵同胞厚誼,光昭日月。

邵先生與麗江情誼比山高,比水長。2001年6月25日至28日,年近94歲高齡的邵逸夫先生一行在原教育部副部長韋玉、張希勝,教育部港、澳、臺辦主任丁雨秋女士,原雲南省副省長程映萱的陪同下,再次訪問麗江。

知恩圖報的麗江人民千言萬語難以表達對邵先生的感激之情,只有再一次為他老人家舉行祈壽儀式,祝老人家健康長壽。

2001年6月28日,在新建博物館四合五天井大院內,為邵逸夫先生舉行祈壽儀式。儀式仍由77歲高齡的大東巴和學文主持,除了根據儀式要求佈置場景外,這次突出了“迎華神”儀式,即祈求長命百歲、延年益壽的“華”神降臨,並賜以福澤。我們在正屋中央安插了兩棵分別代表“華”塔和“華”梯的柏樹,“華”塔做成塔的形狀,“華”梯比房屋高出一截,砍成18級,用紅布掛彩。由老東巴和學文充當稱為“共老格布”的壽星,在屋頂上吟誦《迎請華神》經,然後將“請”來的裝有五穀和錢幣的淨水灑下。當時,我和博物館宣教部主任楊崇秀女士簇著年邁的邵先生上前迎接象徵長壽富貴的淨水,把從天界生命之神那裡迎請的福澤降臨到對麗江人民有大恩大德的人身上,一次簡短的儀式宣告結束。民族之情,文化之緣,同心永結,千秋銘記。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一晃就是6年。偉大的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東方,更加繁榮的香港迎來了迴歸祖國10週年。麗江人民心中的老壽星邵逸夫先生已是百年華誕,麗江已經成為擁有3個“世界遺產”的國際知名的旅遊名市。

1995年第一次為邵逸夫先生舉行祈壽儀式的麗江縣博物館已經發展到現在的麗江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從5名到現在50名,文物藏品由原來的千件到現在的12000多件,特別是收藏了2500件東巴文化文物資料,成為世界範圍內收藏東巴文化實物最多的博物館。我們期盼著能在那麼一天,在新擴建的博物館內,再次為邵逸夫舉行祈壽儀式,祈壽他老人家健康長壽。

此時此刻,衷心祝願香港更加繁榮昌盛,偉大的中華民族更加燦爛輝煌。

【李錫】為邵逸夫先生祈壽記
【李錫】為邵逸夫先生祈壽記

“玉龍山高,金沙水長,骨肉情深,血脈相連;同胞厚誼,光昭日月;德澤千秋,立碑永志。”

原載《麗江日報》(週末版)2007年6月30日

【作者簡介】李錫,1954年出生於麗江市拉市普若村,納西族,原麗江市博物院院長,研究館員,雲南省委聯繫專家,榮獲鄭振鐸王冶秋文物保護個人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麗江市先進工作者。

【李錫】為邵逸夫先生祈壽記
【李錫】為邵逸夫先生祈壽記

顧 問 郭大烈 楊煥典 楊福泉 楊世光

李群育 戈阿幹 牛相奎 和學光

喻遂生 和長紅 和力民 白 郎

張春和 李 錫 和樹榮 曹建平

李之典 楊樹高 木 琛 英扎次裡

編 委 李麗萍 和志華 木 誠 和向軍

和玉玲 和秀成 和冬梅 楊傑宏

和萬花 和根茂 和愛春 趙慶蓮

楊雪飛 和俊香 李學芬 和松陽

和志菊 和積華 和鳳瓊 和正鈞

和振華 和素文 和劍猛

執行主編 楊傑宏 和志菊

圖片來源 《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紀實》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李錫】為邵逸夫先生祈壽記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與本號無關。

【李錫】為邵逸夫先生祈壽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