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城池黑水國遺址

黑水國遺址及漢墓群位於甘肅張掖西北12.5公里處。南北長15公里,東西長10公里,是新石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內有漢代墓葬群,約4平方公里。多數墓葬已被沙埋沒,凡未被沙漠埋沒者,大部分已在解放前被盜掘。

千古城池黑水國遺址

黑河古稱“弱水”,發源於祁連山,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因發洪時挾帶黑沙滾滾而來而得名。黑河水量充足,自古就是河西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黑水國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黑水國遺址很早以前是個很大的湖泊,後來逐漸乾涸,形成了一塊巨大的川地。匈奴民族移居這裡,劃疆為“小月支國”國都就建在此地,《天下郡國利病書》引《杜氏通典》說,其地系張掖郡古城。《甘肅府志》稱“其地在唐為鞏肇驛。原為西城驛”。當地民眾稱之為“老甘州”或“黑水國”。千百年來,黑水國幾經變化,早已湮滅,只留下殘垣新壁,神秘的傳說給人無盡遐思。

千古城池黑水國遺址

早在4000多年以前,就有一個龐大的原始部落月氏人在這裡生息繁衍,他們以黑水國區域作為相對穩定的居住區和部落首領的統治中心,社會經濟雜以農業、畜牧業和漁獵為生。當時,這裡的工匠已經能打造出各類精緻的玉石器,以滿足不斷豐富的生產、生活需要。居住在黑水國的原始部落從遙遠的中亞一帶運來了美麗的綠松石,加工成精美的裝飾品,供貴婦女佩帶。因此說,這個部落是“玉石之路”的最早使者之一。

千古城池黑水國遺址

後來,隨著寶石的交流,冶銅製銅業也傳入河西。他們能從孔雀石中煉出銅塊,再製成各種生產、生活用具。但是由於生產力低下,銅器只能佔生產、生活用具的很小比例。由於畜牧業在社會經濟中佔了很大的比重,黑水國的原始部落以大角羊神為圖騰崇拜對象,角形鋬和乳狀突丁被廣泛裝飾在陶質容器之上,他們還發明瞭喝牛奶、羊奶的笠形杯,形狀很似乳房。為了放置穩固,他們又將杯底製成圈足,這種杯就是今天的碗的雛形。後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生產活動的不斷加劇,這裡的生態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土地沙化日益嚴重,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大約在距今約3900年以後,張掖最早的先民無可奈何地走出了黑水國,遷徙到沿祁連山一帶的寬闊草原上,這裡第一次淪為綠洲中的沙漠地。

千古城池黑水國遺址

經歷了一千多年以後,黑水國恢復了茂盛的植被,月氏族第二次走入了黑水國。相傳,西漢以前匈奴移居這裡,劃疆為小月氏國國都。他們在黑水國西邊的昭武一帶確立了政治中心,國都就建在此地。

以昭武城為中心的月氏人,經過艱辛的努力,終於在戰國後期強大了起來。這時,在河西走廊的諸多民族中,月氏人佔有絕對的優勢。當時中國北方民族割據政權中,匈奴據中央四面受敵,尤其是東西兩面“東胡強而月氏盛”。以至於剛剛崛起的匈奴人,都不得不將太子冒頓送給月氏人為人質。 在劉邦、項羽楚漢相爭時,冒頓逃回匈奴,隨後採取一系列措施,爭霸草原。大約在公元前205年到前202年之間,冒頓率領匈奴人擊破月氏人,並且殺了月氏王,將他的頭蓋骨作為裝酒的器皿。匈奴終於獨霸河西走廊地區,張掖黑水國遺址一帶為匈奴渾邪王駐紮。

千古城池黑水國遺址

這段時間,匈奴人的勢力也達到了空前強盛。西漢中央政府一直休養生息的政策,對匈奴出於守勢。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遣霍去病率萬騎出隴西,征討匈奴。在這年的戰鬥中匈奴人大敗,渾邪王等人向漢王朝中央政府請降。至此河西走廊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 西漢“文景之治”之後,漢朝進一步強大起來,漢武帝派大將軍霍去病聯合大月氏打敗了匈奴,解除了匈奴對北方的威脅,並修築長城,移民實邊,設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據說,“黑水國”就是當年的張掖郡所在地。

千古城池黑水國遺址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河西四郡,張掖郡治角樂得,即黑水國。由此,黑水國成了漢王朝在河西走廊中部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隨之,漢朝移民又進行了一場空前浩大的大規模的開發,遠遠超出了這裡生態資源的承受能力,生態環境隨之遭到破壞。 到了東漢晚期,黑水國受沙浪的襲擊,逐漸淪為荒漠區和墓葬區,第二次被人類遺棄。 從東漢時開始荒廢,大約到明代就徹底荒廢了。1957年,"黑水國"被列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年前,這裡出土文物2000多件,並發現古廟等遺蹟,證實了"黑水國"的歷史。

千古城池黑水國遺址

黑水國,這個以水的名義命名的古城,雖然已經斑駁頹廢的如此經典,雖然歲月的黃沙早已掩蔽她的容顏,雖然歷史的塵埃剝奪了她的繁榮,沿著經流不息的記憶,依然能看到季節在裡面居住,河流在腳下蠕動,依然能感受到綠樹掩映的田園深處的疲憊和幸福,依然能體味到遠古的風向遠方問候廣闊的世界,依然能聽到悠遠的牧歌和征戰的號角從歷史深處抵達內心。

千古城池黑水國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