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穷吗?

有不少朋友,问过我一个问题:西藏是不是很穷?

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西藏是一个很落后的地方。人们灰头土脸,穿得破破烂烂,一生只洗三次澡,好多小孩沿路乞讨,伸出脏兮兮的小手,向游客要吃的。

藏族人穷吗?


加上超高海拔、气候恶劣、崇山峻岭、交通不便,等等诸多因素,让人们觉得,藏族人肯定很穷。

藏族人穷吗?


一些电影电视,也强化了这种印象。

上世纪90年代,有一部主旋律电影叫《孔繁森》,讲的是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的事迹。

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暴风雪覆盖了草原,牛羊冻死了,人也快冻死了。孔书记探访一户牧民家,家徒四壁、四面漏风,孤寡老人病得奄奄一息。

孔书记跪下来,闯开胸口的棉衣,给一位藏族老妈妈暖脚。看到这里,不少人流了泪,不由感叹:唉,这也太苦了!

去阿里的时候,我听当地人说,这不是编的,而是真实事件。

据大家回忆,那时候是真苦,缺医少药,靠天吃饭,尤其是孤寡老人。大雪冻死了牛羊,如果政府不营救,很多人只有死路一条。

藏族人穷吗?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也以为西藏很穷,直到自己来到藏区,才慢慢刷新了印象。

2001年的牧区

十八年前,我还是穷学生,和阿楠从格尔木出发,沿着青藏线,徒步去西藏。

走到半路,觉得没意思,决定远离国道,走向藏北大草原深处。当时就是想看看,草原深处的牧民,到底怎样生活?

有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睡在帐篷里,看到一个大玻璃瓶,里面装满了一捆捆崭新的钞票。面额有五十的,也有一百的,估摸有二三十万,就摆放在床头。太随意了,伸手就可以拿走,如果不认真看,还以为是假钱。

主人告诉我,他们喜欢新钱,有墨香的那种。故意从很远的城里,取来了这些钱。方圆几百公里没有银行,更没有取款机,他们自己做了一个透明的取款机。

不怕抢吗?

不怕,他们有枪。枪就挂在帐篷里——可可西里发生枪战,是有条件的。

藏族人穷吗?


站在大草原上,我问牧场主人:你有多少牛羊?

他挥手说,卡车开过去,这样开3小时,那样再开3小时,里面所有牦牛,都是我们的!

地方大,牦牛变成了黑点,散落在茫茫草原上。

藏族人穷吗?


他有一辆大卡车,二辆摩托车,还有一个巨大的油桶。每一年,他们都会开上卡车,去一千七百多公里之外的兰州,采购货物回来。

总之,他给我的印象是:不缺钱,但不方便。

要知道,那是2001年,虫草还没大涨,藏獒还不名贵,我全年的学费才4000元,他们已经在大玻璃里,装了我50年的学费。

不是所有人都有牛羊

从青海到藏北,有很多牧民牛羊成群,看起来脏兮兮的,其实非常富有。一套藏饰,沉甸甸的挂满金银珠宝,少则十几万、几十万,多则上百万。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牛羊。

从日喀则徒步去珠峰的路上,我们也看到一些藏家,穷得穿不起衣服,大冬天的,小孩还光着屁股。当我们取出糖果,在尝过甜头之后,被小孩呼朋唤友,追了十几里。

我当时想,为什么藏北有人那么富,这里却这么穷?

藏地几乎没有工业,有钱没钱全靠资源。如果你家有资源,就会腰缠万贯;如果没有资源,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人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藏族人穷吗?


超高物价

如果问你,全国物价哪里最高?

大多数人,肯定首先想到北上广。其实藏区才是。原因很简单,路途遥远,蔬菜水果建材零食日用品,都是用大卡车,从外面拉进来的。看油价就知道,即便受到严格管控,也比内地还是高出了一大截。

最早来藏地开小卖部、五金店、商场、菜场的是四川人、云南人、湖南人。他们形容早期来这边做生意,会用两个字:捡钱。

他们都说,那时候藏族人不讲价。你说多少就多少,甩钱给你,不用找零。到近些年,才跟汉族人“学坏了”,开始讨价还价。交流日益频繁,价格逐渐透明,再想“一口价”,已经不可能。

路好了,车多了,价格随之下降,但平均物价,还是比内地贵很多。

以建材为例,水泥是最常用的,内地是300-400元/吨,藏地到了600-700元/吨,个别地区甚至到了800-900元/吨。

西藏的公务员,在条件恶劣的地区,因为有各种补贴,平均工资在8000-10000/月。

是不是很高?但是,问问当公务员的朋友,普遍觉得不够花。除了住宿便宜,买什么都贵,一年到头,剩不下多少。

有一个援藏干部,曾一笔笔算给我听,最后说:同学羡慕我工资高,我还羡慕他们物价低呢。

超高的物价,也导致人们消费的时候,看起来“大手大脚”。

进城买东西,至少上千块;随便请人吃顿饭,也要几百块。他们也豁达,根本不存钱,没钱就去挖虫草、采松茸,还有结余的话,几乎全都浇灌在房子上。

藏族人穷吗?


大大的房子

来到藏家,你会发现,房子是真大!不按“平米”算,按“亩”来算。

香格里拉周围的藏房,造价都是上百万,甚至几百万。不像内地,房价再高,高在土地价格上。他们是自建的,全都结结实实地砸在了建造和装修上。

藏族人穷吗?


从院子,到大厅,到房间,到神龛,全都敞亮、且雕龙画凤、五颜六色。

那些大柱子,几个人手拉手,才能抱得过来。在其它地方,简直不敢想象,家家户户大雄宝殿。如今禁止伐木,钢筋好卖,大树难求,造价就更高了。

藏族人穷吗?


有钱就造房,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好多藏房,都不是一年建成的,有钱就往里投,一年又一年,有的建了十几年,还没有盖顶。在大家看来,这是祖产。既然是祖产,就要准备一代代传下去。

藏族人穷吗?


在一个村子,我看到一栋在建的房子。墙有3米宽,层高6-7米,有四层。我好奇啊,用脚步量了一下,每层约有一千多平米。大石块、巨木料,在里面喊一声,回音阵阵。那个厚重、那个宽敞,如皇宫大殿一般。

我以为是大户人家。一打听,不是,只是个做生意的普通山民。

我问他,建这么大房子,你住的过来吗?

他就笑,说:又不是一下建好,先搭一个大架子,一代一代慢慢盖。

川西的碉堡,迪庆的藏房,峡谷地区的大土宅,还有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寺庙……

藏族人穷吗?


凡是见过的朋友,肯定都被狠狠地震撼过。朋友开玩笑说,大城市的蜗居,还不如这里的牛栏。确实不如,牛羊住在下层,卧室几百平米。

藏族人穷吗?


丰田越野车

除了造房子,就是买车了。

藏族朋友最喜欢丰田越野车。霸道、陆巡,在藏地很常见。“买得起,开丰田;买不起,坐五菱”,总之每家都有车。车是必须的。

你想啊,这里没有公交,动不动几十公里,像美国西部一样,要去城里集中采购。

买车,除了装物资,也有攀比心理。因为这里跟内地乡下一样,也是个熟人社会。低头不见抬头见,谁买了一辆什么车,十里八乡全知道。大老远的,看车就知道谁来了。开着好车,才好意思打招呼。

藏族朋友也爱面子,只是他们爱面子,会直接说:

买这个,大,有面子!

所以,房子要大,车也要大。越野车大行其道。

藏族人穷吗?


说到这儿,你肯定会问,这么大的房子,这么好的车,哪儿来的钱呢?

钱从哪里来?

在藏区生活多年,我对每家的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藏族大哥信任我,让我拿着他的银行卡,取钱方便,统计也方便。

以一家为例,每年的收入,大概是二十万元。

其中挖虫草5-6万元,采松茸3-4万元,核桃、葡萄2-3万元,牛羊1-2万元,其它来自做生意、跑车和政府补助。藏族朋友是不分家的,钱都由一人掌管,每户大概4-5人。

当然,具体的收入比重,根据地区不同,又有所区别。

有的地方主产虫草,五六月挖虫草的收入,占到了全年的80-90%;有的地方产松茸,七八月采松茸的收入,占了全年的70-80%;有的地方有牧场,牦牛收入和虫草相当。也有些地方,没有虫草,不产松茸,如果牧场又小,就会非常贫困。极少数家庭,全年收入仅有2-3万元;那些爆发的,特别富有的,大都是

家里有矿的。

藏地,主要分为三块:卫藏、康巴和安多。

藏族人穷吗?


“卫藏的佛、康巴的人、安多的马”一句话,说出了三个地方特点,即卫藏是宗教中心,康巴人长得好看,且擅于经商;而安多,茫茫大草原,盛产良马和牦牛。

在收入上,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卫藏地区,靠旅游和信众的捐赠;康巴人在河谷地区,靠采山货、种植和经商;而安多藏区,主要依靠广袤的牧场。

藏族人穷吗?


每个地区,又有自己的小气候,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上,藏区的收入,主要来自两个字:资源。

钱,只是一个数字,是用来衡量资源的。有了资源,没有钱,迟早会富起来;只有钱,而没有资源,很难说有真正的保障。如果有持续的再生资源,财富将源源不断。

从资源占有率上来说,藏族朋友无疑是富有的。

以西藏为例,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8,常住人口仅有317万。317万,是个什么概念?在内地,随便一个地级市,也不止这个数。

换个角度,来看人口密度。西藏每平方公里2个人,而上海是2640人,相差一千三百多倍。

所以,你会惊讶,在山里走了三天,还没走出一个村的地界。因为交通闭塞,他们目前可能还比较贫穷,但从热风河谷到高山草甸,从葡萄园、青稞地到莽莽大森林,从滔滔江水到山顶神湖,土地、水源、矿产、森林,都是他们的资产。而在内地,家有几亩地?

藏族不是穷,而是还没变现,坐在金山上,不知怎么办。

藏族人穷吗?


当然,一个地区的发展,关键还是人才。

随着文化的普及,藏区人才正在慢慢涌现,从精神信仰,到经商头脑,都不输给任何地区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