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公認貢獻很大但沒有入院士?

後仨字55


這個問題特別不好回答 因為若沒有特別權威機構出面證明 別說普通吃瓜群眾了 就是那些院士們也很難回答出來 例如 屠呦呦一直到八十多歲都沒有入選兩院院士 若沒有諾貝爾獎砸到頭上 包括所有院士在內 誰會認為屠呦呦具備院士水平呢?可笑的是直至今天屠呦呦也沒當選院士 難道在中國當科學院院士 比獲得諾貝爾獎還要困難許多?呵呵


白雲深處555666


院士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給科學家的最高學術榮譽,在國內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每一次的院士增選都會牽動學術界內外很多人的心,每一次的院士增選也會有因誰進入了候選人名單和誰沒有進入名單而產生的爭論。

近幾年來,有幾位科學家因沒有當選院士而引起過比較大的波瀾,這些人物有:屠呦呦、袁隆平、饒毅、施一公、顏寧。

屠呦呦曾登上過諾貝爾獎的領獎臺,這是中國本土科學家所取得的最高榮譽,也是迄今唯一一位登上諾貝爾獎領獎臺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在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之前曾4次申報院士,均以失敗告終,之後屠呦呦沒有繼續申報院士。她獲得諾貝爾獎後,曾因她不是院士、沒有留學背景、沒有博士學位引發過熱烈的討論。

袁隆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卻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不是中科院院士引發的討論雖然不如屠呦呦不是院士的討論聲劇烈,卻有著更長的討論時間。

饒毅是著名的神經生物學家,曾是美國西北大學講席教授。2007年受聘為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在2011年的院士增選中落選中科院院士,之後決定不再參選中科院院士。

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回國後也曾落選過中科院院士,當時也引發過一些討論。2013年4月施一公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輿論一度熱議為何施一公成不了中國的院士卻當選為美國的院士。2013年12月,施一公在新一次的院士增選中順利成為中科院院士。

結構生物學家顏寧是施一公的學生,她也曾在中科院院士增選中落選,後來也像她的老師施一公那樣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已經離開清華大學,目前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刁博


楊承宗

楊老是中國放射化學的奠基人,曾師從居里夫人,1951年秋回國,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放射化學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研究室兩個研究室主任。

在居里夫人的幫助下,楊老把10g居里實驗室獨有的碳酸鋇鐳標準源(居里夫人手製)帶回中國,以此作為我國開展原子能放射性計量研究的最基礎實物。

博士在讀期間楊老成功地用離子交換法分離出放射化學純的鏷233、錒227等放射性同位素,為全世界從礦石中提取鈾的微量分離法提供了理論基礎。

1953年,楊老製成氡-鈹中子源,這是中國最早得到的人工放射源,為我國早日開展中子物理及放射性同位素製備研究創造了條件。

1960年,楊老帶領北鈾所自力更生,建成一個鈾冶煉實驗廠,兩年內純化處理上百噸原料,生產出足量的核純鈾化合物,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試爆提前三個月準備好合格的鈾原料,未用一點外援,受到國家表揚。楊還在鈾所組織領導了從鈾礦中綜合提取鈾、鐳226、釷230、鏷231、鉛210等自然放射性核素的化學新工藝及其實際生產,使我國成為極少數能夠系列製備這些自然放射性同位素的國家之一。

以楊老的研究成果與功勳,沒有成為院士(學部委員)實在是一件怪事。


卻塵思9


居然有人說袁隆平,袁隆平先生早就是院士了,是中國工程院的院士。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在中國享有同等地位,統稱兩院院士。只是二者的側重點不同,科學院更強調基礎理論,而工程院更強調實際應用。袁隆平先生的成果是應用型,所以評中國工程院院士沒有問題。老有些人拿他不是中科院院士說事,不知是真傻還是裝傻。


小重山人


塗先生貢獻很大。沒評上院士,不在中科院。在他們團隊內部。中科院在評審院士的時候,有一個”公示期”,要聽外邊的意見,凡是有人對某個”候選人”有不同的意見,那麼就不能當選。


遼西居士1



知事淵博


褚健,屠呦呦,饒毅


趙文赫2019


屠呦呦等我就知道這麼多


勿忘國恥的卒


屠歐歐


hyandlsz


比如屠呦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