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中,選時和選股哪個更重要,為什麼?

諸葛就是不亮


交易中當然選時更重要,但是交易前選股更重要。不過個人認為二者並不是對立的。投資應該是嚴謹的,做出決定前必須綜合考慮也要留有一定應對突發事件的空間。一般決定參與前應該瞭解當下市場所處狀態,牛市、熊市、還是震盪市;當下交投是否活躍,市場資金面如何;市場風格如何,是否存在炒作主線........股票越來越多,各種各樣的狀況都會出現,穩健起見參與前一定要認真選股,優先考慮自己熟悉的行業和個股,避免萬一踩雷無法動彈。選到心儀的股票就耐心等待進場機會,再根據市場狀況擇時進行相應交易操作。當然如果有足夠信心也可以去當下風口進行選時短線交易,但是對時間不夠充裕且技術不過關的普通交易者則不建議這麼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歡迎關注,喜歡的點個贊,有看法的請留言,思想因討論更豐富,生活因交流更精彩。


澤享


我只是個交易者,投資者,不是什麼學財經類的人才,可以寫上一大堆自己都不見得看懂的東西,但要回答你這題,很簡單,選時。

為什麼這麼說,你可以看看08年一年的陰跌,這時候你選股操作的話,會出現什麼狀況,大概率是虧損,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對不對,那年頭你沒看到的慘相,太多了,我經歷過的。

15年6月15日出現的頭部,就單前面不到一個月的狠跌,滅了多少大戶,很多還加槓桿,每天的跌停,誰都跑不掉,所以選好時,再去選好股,這才是硬道理,印象中第一財經一個老頭還在下圖我畫框的位置說這只是個調整,卻沒能力分辨出這只是個下跌中繼,雖然我很少去看財經節目,而恰好這天看了,還好,我一直都是超短線操作,所以15年我沒有遭劫,操底也只捐軀了一天,第二天就天天拉漲停板,還賺了,08年和大多數散戶一樣,什麼都不懂,虧得連自己都不認識。

沒有大的市場環境,能力再好,都有吃虧的可能,就我前幾年一個同事,某屆操盤冠軍,人家15年到現在都沒再進過股市,他說等到沒有創新低的股票出現,這時就可能是牛市,那時進場閉著眼睛都能撈到錢,所以,進場選擇時機,真的很重要,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就是這樣了。


牧牛者


擇時,英語裡叫做Market Timing。顧名思義,擇時的意思就是選擇買入股票和賣出股票的時機,並試圖從中獲利。今天就這個問題我來具體展開談一下。

首先,擇時對於投資者來說的誘惑是非常大的。因為如果可以正確的判斷股市的低點和高點,那麼通過在低點買入,高點賣出,投資(投機)者可以獲得非常豐厚的回報。比如上表中做了一個簡單的計算。回顧美國股市過去20年,一共有大約5,000多個交易日。如果這20年全都持有標準普爾500指數(Buy and Hold),那麼投資者的回報是每年大約9.8%。但是如果可以預測到下跌最大的五天,並且避免掉這五天(假設在這五天中的每一天之前把股票賣掉,並在一天後買回),那麼投資者的回報可以提高到每年12.2%。而如果可以避免到這20年中下跌最大的40個交易日,那麼投資回報可以上升到每年22%。

當然,5天對於5,036個交易日來說,只是區區的0.099%。要想取得這樣的超額回報,投資(投機)者需要有非常高超的預測能力,預見到明天是一個“大跌”的日子。進行這樣的擇時遊戲的一個危險在於,如果投資(投機)者的預測發生錯誤,在不該賣出的日子中將其持有的股票賣掉,那麼他將會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同樣以過去20年的標準普爾指數500(美國股市)為例(截至2015年12月31日)。這20年Buy and Hold的投資回報為每年8%左右。但是如果投資者由於各種原因在股市上漲最大的5天沒有持有股票,那麼其回報就會下跌到每年5.99%,和原來的Buy and Hold相比整整差了42%。如果投資者錯過了股市上漲最大的10天,那麼其回報會進一步下跌到每年4.49%左右,和原來Buy and Hold的回報相比整整差了63%。

換句話說,如果投資(投機)者搞錯了5,000多天中的5天(0.1%),在那上漲最大的5天陰差陽錯沒有持有股票,那麼他即使堅持投資(投機)20年,也很難把那5天的損失補回來。

有朋友問,你上面說的都是美國的股市,可是我們在國內,國內股市和美國股市不一樣呀。這個問題問的不錯,但事實上上面提到的道理在A股也是相通的,甚至更甚(因為A股的波動率更大)。比如上圖顯示了兩條價格線。藍色的是從1997年1月1日開始的A股指數回報,而紅色顯示的是A股指數減去10天最大漲幅日以後的回報。你可以看到,在這20年間,只要錯過這10天,投資(投機)者的回報就只是原來A股指數呆而不動策略(buy and hold)的回報的一半左右。

Source: Woodsford Meta Analysis

投資(投機)者缺乏擇時的能力,也不只是一篇學術研究或者一個學者得出的結論。在上面的Woodsford Meta Analysis中,我們檢驗了在旨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所有的主流學術期刊,將他們的研究結果彙總在上圖中。你可以看到,絕大部分的學術研究都得出相同的結論:投資(投機)者沒有通過擇時來提高自己回報的能力。

當然,名氣再大的投資專家,也無法拍胸脯保證說我一定能夠知道明天的股市是漲還是跌,更別說預測明天的股市走向是不是20年中最大的幾次漲跌日了。因此很多讀者朋友們可能會問:如果要求我的擇時策略是有效的,我需要保證的最低的預測準確率是多少?

Source: Sharpe, William F. "Likely Gains from Market Timing."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1975): 60-69.

美國著名的金融經濟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William Sharpe曾經研究過這個問題。在一篇學術論文中Sharpe提出,要想在擇時的遊戲中佔得便宜,預測者需要達到74%的準確率。如果你無法達到70%的準確率,那麼你還不如做個傻瓜,買個指數基金/ETF然後呆而不動(Buy and Hold)。

那麼有沒有人能夠達到74%的預測準確率呢?Sharpe統計了當時美國一些比較有名的股票預測專家的記錄,發現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達到74%的準確率。

在上圖中你可以看到,記錄最好的預測專家Ken Fisher,其準確率為66%左右。這已經是十分驚人了,但還是沒有達到74%的可以幫你賺錢的準確率。其他那些更蹩腳的預測“磚家”咱就不提了。

在美國,預測股市的除了上面這些“磚家”之外,還有很多投資簡報和期刊雜誌(Newsletter)。很多這類出版物也由“專家”或者“專家組”進行撰寫,而其中有一大部分很重要的內容即預測股市的走向。那麼這些期刊雜誌的預測準確性有多高呢?美國有位學者收集了數百本投資期刊,並對它們對於股票市場的預測做了統計分析,得出的結果並不讓人樂觀。Source: Graham, John R., and Campbell R. Harvey. "Market timing ability and volatility implied in investment newsletters' asset allocation recommenda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2.3 (1996): 397-421.

比如上圖的橫軸顯示的是那些投資月刊中建議讀者增加購買股票的數量(從0%到70%不等),而縱軸顯示的是在做出推薦之後的下一個月,美國股市的回報(介於-30%到20%之間)。你可以看到,這些投資簡報做出的購買股票的預測,和股市的走向基本沒有什麼相關性。在很多時候,簡報做出了增加購買20%-40%的股票的建議,而下一個月股市下跌了10%,甚至在個別月份下跌了20%。Source: Graham, John R., and Campbell R. Harvey. "Market timing ability and volatility implied in investment newsletters' asset allocation recommenda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2.3 (1996): 397-421.

在這些簡報季刊做出看跌預測,建議投資者們賣出手上的股票時,其正確率也很差勁。比如上圖顯示,在這些簡報建議賣出股票後的一個月,美國股市大約有一半時間是上漲的。也就是說那些所謂的“磚家建議”的價值和投一枚硬幣然後根據正反面去買賣股票差不多。在本文的最後,讓我援引幾位智者對於投資(投機)者熱衷擇時的評論吧。

價值投資理念的鼻祖,巴菲特的老師,Benjamin Graham曾經說過:在我研究了華爾街過去60年的歷史後得出的結論是:沒有人可以預測股市的走向。William Bernstein寫過多本關於投資方面非常優秀的書籍。他在其中的一本著作《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中說:這個世界上有兩種投資人:第一種是不知道股市往哪裡走的,第二種是不知道他們自己不知道股市的走向的。但是事實上還有第三種人:他們靠假裝可以預測股市的走向來騙吃騙喝。
Charles Ellis, 曾經是耶魯大學基金會主席,出版過多本關於投資的經典書籍。在其中一本書籍《Winning the loser's game》中他提到:擇時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主意:永遠不要去嘗試。

令人驚歎的是,即使在我在上文中舉了那麼多實證檢驗,以及非常令人尊敬的投資前輩的建議之後,竟然還是有那麼多人對自己的擇時能力如此自信。

當然我也不是否認這個世界上沒有投資奇才。我希望和大家分享的是:

1. 通過擇時預測市場非常難,到目前為止只有非常少的人做到。

2. 在這些非常少的通過擇時戰勝市場的交易員中,他們的成功多少來自於運氣,多少來自於能力,是一件很難說清楚的事。在很多情況下,很難區分他們是通過運氣還是能力獲得盈利的。

3. 即使有些人撞大運或者通過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內幕交易)獲得超額利潤,這並不代表你也可以做到。聰明的投資者會認真審視自己的交易能力,選擇最符合自己的投資方法。


伍治堅


都重要,尤其是當下行情,股票數量太多,買到散戶股折磨死人,還有暴雷的股票更是危險。即便是在牛市裡,也是需要選股的,有的能漲10倍,有的漲50%,收益差距太大。

選時,分三種情況。

1、牛市的起點很重要,能抄底並持有不動的少。

2、熊市,無所謂選時,短線為主。

3、震盪市,找波動的節奏。


劉思遠Cc


選時更為重要!尤其是離開的時機!

不僅是在股票市場,其他市場裡面也是這樣。

道理也不復雜:

經濟和市場都是有“起伏週期”的。

有起必有落,經濟生產方面,早已經有“螺旋式上升”理論對此作了論述。以股市舉例,作為“經濟晴雨表”之稱的股票,其價格走勢,便是對經濟興衰直接的反映。

沒有永遠不跌的上升,也沒有隻興不衰的市場。因此,在介入股票、期貨等一些具有“與經濟興衰關聯密切”的品種時,把握時點尤其重要。2006年之後中國股市的一輪轟轟烈烈的大牛市行情顯示,那個時候根本不需要選股,閉著眼睛瞎買也能賺錢,你想虧都炒不出來必定會讓你虧的品種。

在時點的理解上,個人認為離開的時機相對比進入的時機顯得更為重要。

經濟有關統計數據表明,一輪經濟週期的完成,大概需要6~12年不等,而在股票方面,每一輪的“指數上漲安全期”只有2年左右時間,也就是說,如果你炒股的話,“盈利把握比較大”的持股期限,每8~12年中只有為期2年左右的時間,其餘的大部分時間裡,空倉等待實為最佳策略。

可見,時機選擇的重要程度有多高了。

推而廣之,期貨、外匯等品種,同樣都與經濟的狀況有著較為緊密的關聯,如果“下手時機”不掌握好,你怎麼精挑細選,都會讓你高概率踩雷。

準確的時機決定你操作的盈虧狀態,而認真的選擇多半是改變盈虧的比例。

所謂“趨勢為王”,在理解趨勢的概念上,直接有用的做法根本還是在於“進出時機”,無論是股票還是其他類別,“行情的趨勢都是啟、停於某一個具體時點”,因此充分把握好時機,在正確的方向上做正確的操作,其成功率要遠高於“矮個當中選將軍”。

一個是決定你賺錢還是虧本的問題,另一個更多體現在賺多賺少問題上面。


因此,在個人經驗和事後分析雙重作用的基礎上,我有足夠的理由確信,時機的把握比品種的選擇更為重要!


檀紙間


股票交易中,選時和選股哪個更重要一直爭議不斷。

爭議的結果就跟辯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誰也說服不了誰。事實上,股票最神奇的地方在於未來的不確定性。比如不能確定牛市和熊市在什麼時候到來,也不能確定某隻股票在什麼時候大漲,漲幅是多少。


喜歡短線炒作的投資者認為選時更重要。這些投資者認為在牛市裡,不論是好股票和壞股票都可以賺錢,也沒有證據可以證明買進好股票就一定比壞股票賺得多。而且在熊市裡,好股票也是經常下跌。

在股市中經常出現好股票下跌,壞股票上漲的炒作行情。甚至有內在價值很低的股票在經過大資金炒作後,股價在階段性行情中遠遠高於其它優秀股票,為喜歡炒作的投資者帶來更快更多的收益。

喜歡長期持股的價值投資者認為選股更重要。價值投資者認為股票的內在價值和股價不會長期脫離聯繫,股票在經過長時間被高估或者是被低估之後,最終必然有一個修復結果,使價值和價格再次回到互相匹配的狀態。

而且不管是在A股市場還是在其它股市,一些內在價值越來越高的優秀股票,雖然歷經多次牛熊,但仍然不斷創出股價新高。為堅持長期持有優秀股票的投資者帶來豐厚的投資收益。

至於其它價值不穩定的股票,在經歷多次牛熊後,股價漲跌反反覆覆,投資者長期炒作風險大,最後的投資收益結果虧多賺少。

小編認為,每個投資者擅長的能力不同,選時對短線炒作能力更強的投資者更重要,選股對有估值能力和長期持股的投資者更重要。


白馬華菲特


結論:選時更重要。


所謂時勢造英雄,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牛市來的時候是一片狂歡的盛宴,絕大部分人都在賺錢,只不過,有人賺的多,有人賺的少。而熊市則是存量資金的博弈,存量博弈是最為殘酷的較量


任何下跌和上漲都是折線式進行的,上升總有回調的時候,下跌也總有反彈的時候。再好的股,踏錯節奏也是虧錢,再爛的股踏準節奏也能賺錢。


小潤說


這個問題很不錯,也是交易時的重中之重,提主問到股票市場情況也想了解槓桿市場,那分兩種市場來解讀。一、股票

對於A股只能做多,不能做空,導致了選股與選時兩者的不可或缺性,但做股票還是要分牛熊市來辨別時與股的重要。因為在熊市中,你必須選好時也要選好股,就像去年的上證50個股與中小創是冰火兩重天的行情,機構抱團取暖一窩蜂買進A50後這些個股普漲,無論你是高開買入還是低開買進,都不能影響你買對A50個股產生收益,這就是時與股的重要,如果你買進的是中小創中腰斬的個股,不僅虧損,無論在哪個價位買都不能讓你有多少收益,這就是選時與選股的失誤。所以在股市,熊市中既要選好時間、時機、還要買好個股。

但到了牛市時,雞犬升天,個股普漲,這時候你買進大部分個股第二天還會續漲,這時候選股並不是關鍵,重要的是選時,選好時機,你的利潤才有更多。二、槓桿

槓桿市場是無分牛熊市,只有單邊和震盪,因為可以多空雙向交易,這時候選品種就成了關鍵了。你選對品種出現單邊買進即可獲利,選不對品種買進可能產生不了收益還會被止損。同樣低國際消息影響時就算同樣的品種類別走勢還是有大小差距,所以在槓桿市場選品種比選時機來的重要。


金美圓的財經筆記


交易中,選股和擇時那個更重要?

我認為在交易中擇時更重要,而在投資中選股更重要。

什麼是交易?交易即投資者認為股票將來會朝向某一方向運行,提前買入或者賣出,從而在股票到達預期目標後,做出反向的賣出和買入,獲取價格波動帶來的價差。換言之,這是股票已經不是上市共公司的代名詞,而是一種純粹的交易籌碼。至於股票背後的上市公司基本面如何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場的預期和資金的喜好。

  • 如果股票處於長期橫盤時間,過早買入浪費時間;

  • 如果股票處於下降趨勢的開始,從漲轉跌而買入,短期之內可能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 如果股票處於箱體運動,在箱體頂部買入,下跌止損,結果往往會出現止損之後股票就由跌轉漲

顯然在交易中,擇時更加重要。

如上圖,即使強如貴州茅臺這樣的股票,超長期看向上的趨勢相當明顯,但是同樣也存在很長時間箱體震盪,中繼調整回撤,甚至於近期的中長期做定跡象,如果投資者在不恰當的位置買入,大概率是會虧損出局。

不管是在交易中,還是投資中,投資最應該搞明白的一件事是自己的交易週期,在自己熟悉的交易週期中交易,在熟悉的交易中擇時才能獲的較好的投資回報,否則擇時也有句空話。

提醒,我認為在當前T+1交易制度和漲跌停製度下,投資者選擇交易週期以日為單位最佳,不太小了,什麼30分鐘、60分鐘以及什麼5分鐘,這些週期太容易被大資金所影響。

總之,交易中擇時重要,但是必須在明確自己的交易週期的前提下擇時。

我是溯源歸一,極簡投資踐行者!

溯源歸一


這是很多投資者在投資的過程中不斷詢問自己的問題,大盤對於A股市場來說很重要,但我們發現,大盤在10年前上證指數是3000點,到今天上證指數還是3000點。

按理說10年都沒漲的市場,幾乎不用去考慮了,但是在這當中有很多的股票,它們的漲幅翻了好幾倍,所以在A股市場,大盤是明顯失真的。

很多時候我們又去考慮大盤,因為很多個股的漲幅跟它是相關的,那到底相關還是不相關呢?我們認為,大多數個股的走勢和大盤短期是相關的,但長期卻不一定,為什麼?

因為一個企業最終的上漲取決於它的現金流,一個折現好的企業它不斷上漲,當然中間也會下跌。

從曾經的6000點到現在,很多個股的跌幅達到90%,但同樣有很多的優秀企業,它們在熊市還漲了一倍多。

所以我們認為,大盤短期和個股相關,長期還是跟企業相關,如果我們選時的話,這樣的優點是什麼?當然是我們等大盤起來再買。

但問題是這種交易容易嗎?它不容易,不足點就在於趨勢的把握難度很大,今年下半年好多次大盤要起來,但實際沒起來。

我們剛才提到選時的優勢,就是你按照這種選時的方法,大盤真的見底的時候你不抄底嗎?那時候你選擇強勢板塊,成功率更高,可是難就難在大盤什麼時候真正見底。

擇時交易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投資者認為市場是有效的,漲起來終歸是有消息的,最早我也是這樣想的,但當我跟一些人交流過之後,我發現市場有效論未必正確。

當很多的莊股被資金強拉起來的時候,上漲代表了公司發生什麼變化嗎?其實公司沒有變化,變化的只是股價。

雖然很多人在探討大盤的走勢,但我們認為大盤的走勢不太好判斷,你要判斷只能是結合大趨勢來判斷。

比如2018年8月份大盤趨勢性向下了,那麼這中間你放棄一些買入的機會,等待真正的底部來臨,但是你誰能夠確定大盤真正的底部在哪裡嗎?

所以說,大盤我們只能判斷個大概,模糊的正確非常的重要。我們覺得,做投資核心的問題還是以企業為主,價值投資裡面你能談價值,核心是企業的價值,不是大盤的價值。

很多券商的分析師和研究員他們在研究大盤,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以企業的價值為中心,這種思路我認為是價值投資裡面非常精華的部分。

簡單來說,就是你的分析思路不是以大盤為主,而是以企業為主,順便利用市場的情緒波動,有時候今天漲和明天跌不說明任何的問題,對吧?

一個企業最終能不能漲,取決於它的利潤和它的估值。利潤是什麼?就是企業自身的利潤,絕大多數企業的利潤不會受大盤的影響。

因為公司在發展啊,賣醬油的還在賣醬油,賣空調的還在賣空調,就算今天大盤跌停了,醬油還在繼續賣,對吧?

當然也有一些券商,或者說融資槓桿比較高的企業,它們受大盤漲跌影響大,其他的很多行業的上市公司不受市場的漲跌影響。

第2點我們提到估值,它的變化隨市場情緒變化。

年初錢多的時候大家情緒高昂,年底錢少的時候大家情緒低落,那同樣的一個企業,年初的時候可能有25倍市盈率,年底的時候才18倍市盈率,對吧?

原因就是大家的情緒會變化,所以說,我們可以去研究情緒,但是今天的大盤漲跌並不能代表整體很長時間的情緒,它只能代表短期。

這樣一個方法,它有什麼積極點呢?積極點在於你買的價格相對較低,而且大跌的時候別人恐慌,巴菲特講越是別人恐慌你越買,別人貪婪的時候你就賣給他。

不足的地方在於什麼呢?你判斷這個低點不一定每次都對,之後可能還會有低點,並且還有一點,恐慌的時候買入需要信仰。

好的企業,比如茅臺暴跌的時候你敢不敢買?敢不敢買是一個範疇,該不該買是另外一個範疇,該不該買好判斷,但是敢不敢買到時候下手真的挺難的。

這個思路選股的核心是什麼呢?認為市場是無效的,市場總是圍繞一個企業的價值給出或高或低的價格,有時候市場給的價格就低,有時候市場給的價格就高,那你可以利用價格去做一些大的低買高賣。

因為市場會瘋狂,市場瘋狂的時候你就賣出,當價格下跌到合理的時候,你就分批分次買進。所以說,這兩種方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擇時交易在於首先大盤要走好,然後你找強勢板塊、找龍頭個股去做,這是絕大多數投資者的思路,這種投資思路不是不對,只是難度挺大的。

反過來,當我們去研究企業價值的時候,我們去尋找這些好企業不難,難的是我們能夠長達5年10年持有它們。比如格力,茅臺,恆瑞這些耳熟能詳的企業,它們增長的速度很慢,但是它們增長的時間很長。

所以說,回到我們開頭的問題——選股和選時哪個更重要?我認為選股選企業更重要,學會判斷一個企業的價值,這點遠勝於你對大盤的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