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和張良同為漢高祖謀士,陳平多奇謀,才能不輸張良,為什麼後世多稱頌張良?

聆思贅言


看到這個問題,心裡莫名有些觸動。


因為11年的時候,我在西安上大學,陳平墓就在我們學校後面。


當時喜歡騎行,一到週末就和舍友騎著自行車到處尋找歷史古蹟,重陽宮、活死人墓、鍾馗故里、漢武大帝劉徹的墓、唐太宗李世民的墓……學校周邊有名的點都走了過遍。


由於11年本人沒有智能手機,買的陝西省地圖上也沒有標註“陳平墓”,根本不知道學校後面有座陳平墓。直到有一次,我和舍友從秦嶺騎車返回學校,路過曹家堡的時候,看到兩臺挖掘機嗡嗡地在壘一座土堆,周邊還圍了很多人,我和舍友就湊上去看熱鬧。


一番打聽,才知曉,眼前一座高不足2米的小土堆,竟然就是歷史名人“陳平”的墓穴

(很遺憾當時用的天語按鍵機,沒能留下照片)。


那會聽村民們說,前一天有人來盜墓了,地上留了個盜洞。第二天有專家來調查,建議重新修繕,於是就有了兩臺挖機壘土的畫面。現在網上的大部分陳平墓照片就是那會修繕之後的。

△找到兩張陳平墓的圖,第一張是被盜之前的小土堆。

△第二張就是11年被盜後重新修繕的陳平墓


事實上,據建國初期立的碑文記載,陳平墓早的時候30米見長,17米高,還是挺大的,後來不斷被農民挖來種地,就越變越小,最後成了第一張圖所示的淒涼小土堆。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想說明一個問題:陳平被世人淡忘了!


而且我問過很多同學和朋友,他們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陳平是誰,偶有知道,也語焉不詳說不清他幹了什麼大事。而一問到張良,馬上順口就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劉邦的大軍師,第一謀臣。


一個被淡忘,一個深入人心。大夥自然只能去“歌頌”那個深入人心的張子房了。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我認為最主要的是——被中國文人給坑了!


翻看歷史典籍,我們不難發現,對陳平和張良的評價可謂“涇渭分明”。


我們先來看對陳平的評價

太史公在《史記》中率先定性:玩弄陰謀之人

“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意思就是說陳平玩弄陰謀詭計,埋下了很多禍根,以後可能沒好結果了。

班固在《漢書》上又補了一刀

“陳平之志,見於社下,傾側擾攘楚、魏之間,卒歸於漢,而為謀臣……”選擇靠山的時候搖擺不定,後來緊抱“漢”大腿,當個謀臣。

爾後的知識分子們,也大多沿襲這個看法, 一路黑到底。認為陳平雖然才智國人,但是人品不行。劉邵甚至說他“權術之流”難登大雅之堂。


再來對比對張良的評價

《太史公自序》:“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這個評價幾乎蓋棺定論,從兩漢的揚雄、諸葛亮,到魏晉的裴松之、陸機、傅亮,再到唐宋的李白、王安石、蘇軾、司馬光,再到明清袁宏道、歸有光、王夫之……等等一批又一批的文人,都一致認定張良是智謀的化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而產生這種評價的根源,實際上是出於文人的自我保護意識。


中國的文人大多是以“功名”為追求,入朝文官。居廟堂之高,最為忌諱的被人視為“權臣”,這不僅會遭到皇帝猜忌,還會被群官攻訐。


很不幸,陳平就扮演了“權臣”這個角色。而張良則相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急流勇退,尋仙辟穀,皇帝最喜歡這種人,幫我辦事打天下,又不用擔心他爭權奪利。文人們自然要以此為“標榜”,一是彰顯自己高清,二是能獲得皇帝的賞識,兩全其美,自然要大頌特頌張良了。


再回到題目:為什麼後世多稱頌張良?

歷史人物的流傳,除了考古發掘,最重要的還是文字記載。

而文字的記載主要靠文人書寫,文人集團都以張良為標榜,自然也就以歌頌張良的為多了。


煮水論史


張良與陳平都是漢初傑出的謀臣,兩人都對大漢帝國立下不朽之功勞,但是張良的口碑要比陳平好,這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與陳平相比,張良更有革命情懷

張良很有革命情懷的,革誰的命呢,革秦國的命。

張良先祖是韓國人,祖父、父親都曾擔任過韓國丞相,是貴族世家。韓國被秦滅後,張良開始醞釀艱鉅的復仇計劃,他散盡家財,尋找勇士,密謀刺殺秦始皇。經過充分的準備後,他僱用一名力士,打造了重達百二十斤的大鐵椎,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這次驚天大刺殺行動並沒有成功,大鐵椎沒有擊中秦始皇的坐車。刺殺失敗後,秦始皇詔令天下捉拿刺客,張良被迫隱姓埋名,逃匿於下邳。

張良為人俠肝義膽,助人為樂,在江湖上頗有名氣。有一回,項伯殺人犯法,逃到張良那裡,張良設法所他藏起來,救了項伯一命。若干年後,項伯知恩圖報,在鴻門宴上,報答他的救命之恩。陳勝起兵後,張良也聚眾百餘人,起兵反秦,匯入革命的洪流。

從矢志反暴秦這點看,漢初英雄,除了項梁、項羽叔侄之外,沒有人比得上張良。

第二,陳平曾被抹黑,跳進黃河洗不清

陳平先是效力於項羽,後投奔劉邦,受到劉邦重用。然而,劉邦的一幫舊將認為陳平不過是西楚的一名逃兵,還沒顯露出什麼才能,就被委以重任,非常不服氣。包括周勃、灌嬰在內的實力派將領紛紛收集證據,舉報陳平與嫂子私通,收受賄賂等罪行。

劉邦一聽很生氣,責備舉薦人魏無知。魏無知回答說:“我向大王舉薦的是有才能的人,而大王說的卻是品行的問題。如今漢楚相爭,我向大王舉薦奇謀之士,只考慮舉薦之人是否有奇謀妙策,能否對國家有利,至於是不是與嫂子私通,是不是收受錢財,那不是我所考慮的。”

這一席話,讓劉邦打消了懷疑。但是,魏無知也坑了陳平,等於是變相承認眾人的指責。其實翻看陳平傳記,就知道眾人的指責,多是無中生有。但是,後世人仍一再說陳平貪財盜嫂,反正他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第三,張良偏正,陳平偏邪

陳平與張良一樣,富有謀略,但兩人的風格有些差異,張良略正,陳平略邪。這跟兩人的出身不同有關,張良出身於貴族,富有貴族氣質;陳平出身於貧下中農,沒點厚黑怎麼出人頭地呢?兩人都出謀劃策,但張良是陽謀,陳平是陰謀,這是兩人很大區別所在。

陳平自己的都這麼說:“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陰謀跟陽謀有什麼區別呢?一個是不擇手段,手段有點低劣,比較坑人,甚至有點卑鄙。

比如說, 搞反間計,花重金收買西楚的將領謀臣,離間其君臣關係;再比如說,在滎陽之戰中,以紀信李代桃僵,使得劉邦金蟬脫殼,逃出滎陽;然而,結果大家知道的,紀信被項羽無情烹殺了。我覺得陳平最卑鄙的一計,就是獻策劉邦,偽遊雲夢擒韓信,如此對待開國功臣,手段確實下三爛了。

與陳平相比,張良是比較正宗的道家人物,功成不居,急流勇退,遠離政治漩渦,不棧戀權力,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所欣賞的,因此能得到後人的讚美。


君山話史


事實上,陳平一生所立的功勞,並不比張良所立的功勞小。但是,張良得到的評價,卻明顯比陳平高。劉邦把張良排在他功臣榜的第一位,陳平則根本沒有入得了他的法眼。他說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後世論者也大都肯定張良,輕視陳平。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陳平劇照)

說陳平的計謀不比張良差,這一點,並沒有抬高陳平。我們可以先把陳平和張良一生的計謀,拿出來比對一下。

陳平一生有六大計策,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計策,離間范增和項羽的關係,成功地讓項羽懷疑范增,范增負氣出走。項羽身邊從此再沒有為他出謀劃策的人,最終,劉邦成功打敗兵強馬壯天下無敵的項羽。

第二計策,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陳平出奇計,聲東擊西,用替身代替劉邦,最終幫助劉邦成功脫困,得以捲土重來,再戰項羽。

第三計策,韓信在攻下齊地後,想被封為王。劉邦本來就忌憚功臣,再加上當時正被圍困著,因此就想和韓信翻臉。是陳平及時阻止劉邦,真封韓信為齊王。此舉有效地籠絡住了韓信,讓韓信從此對劉邦死心塌地,也避免了漢軍分裂的悲劇。

第四計策,劉邦從漢中出發,攻打項羽。從後面的歷史進程來看,依靠蜀地政權而實現統一全國的,一次也沒有成功過。而劉邦成功了。劉邦之所以成功,是陳平有效地聯合了齊國等東邊的諸侯與項羽爭鬥,從而給了劉邦機會,劉邦得以攻下漢中,佔據三秦。並以此為根據地,最終打敗項羽,實現全國統一。

第五計策,劉邦因為擔心韓信謀反,想出兵攻打他。是陳平給劉邦出了好的計策,兵不血刃捉住韓信,避免韓劉大戰,引發全國性的大戰,避免造成第二次楚漢相爭的局面。

第六計策,劉邦在和匈奴的對抗中,被匈奴圍困於白登七天七夜。最終,是陳平掌握了單于老婆嫉妒貪財的心理,幫助劉邦成功解圍。

當然了,劉邦去世後,陳平還有一出接一出的計謀,這裡就不再多說。

(張良劇照)

張良一生,也有六大謀略。

第一謀略,劉邦往咸陽挺進的時候,沿途一直在攻城拔寨。張良告訴劉邦,不用這樣做,要想辦法拉攏分化秦將,這樣才能儘快入關。劉邦用張良的謀略,果然很快進入函谷關,最先攻下咸陽城,滅掉秦國。

第二謀略,劉邦被項羽叫去,設下鴻門宴,想要問罪劉邦。是張良拉攏了項伯,同時讓樊噲威逼,再讓劉邦提前逃跑。最終把劉邦救下來,避免被項羽殺害。

第三謀略,劉邦在被項羽封為漢王后,張良讓劉邦燒了所有的棧道,表示沒有再逐鹿中原的想法。這一做法,有效地麻痺了項羽,使得最終韓信的暗度陳倉能夠成功,奇蹟般的挺進三秦。

第四謀略,劉邦重新進入中原,並僥倖攻下彭城後,便在彭城花天酒地,不思進取。結果造成項羽反攻過來,把劉邦圍困。劉邦本來想用酈食其的計謀,找六國後人,對他們大加封賞,讓他們來救。韓信及時阻止了劉邦這麼幹。

第五謀略,劉邦想發動對項羽的反攻,讓韓信、彭越、英布等和他一起合圍項羽。誰知道劉邦動起來了,那三位卻不動。造成項羽打得劉邦四處逃竄。這時候,張良給劉邦出主意,讓他把地盤劃給韓信三人。三人獲得了地盤後,才出兵聯合作戰,最終在垓下滅掉項羽。

第六謀略,劉邦想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呂后向張良求救,張良讓呂后把商山四皓請出山,給劉盈站臺。也因此,劉邦放棄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劉邦劇照)

縱觀陳平的計謀與韓信的計謀,其實,並沒有明顯的優劣高低之分。至少陳平不輸於張良。可是,為什麼人們對張良和陳平的評價,卻那麼不同呢?我認為,他們主要有以下區別。

一是張良多是陽謀,陳平多是陰謀。張良所用的計策,都沒有給人下套的成分。而陳平不一樣,都是利用人性的弱點,給人下套,讓人落入陷阱之中。

二是張良多方向性,陳平具實操性。張良主要都是從大戰略來考慮問題,給劉邦提示未來的方向。陳平則見到困難解決困難,具有實操性,但並不具有前瞻性。

三是張良疏離權貴,陳平緊貼權貴。張良雖然在積極幫助劉邦出謀劃策,但是,他始終和劉邦保持著距離,而且多次拒絕劉邦的封賞,想的就是功成身退。而陳平一直緊貼劉邦,揣摩劉邦心思做事。而且對權力比較熱衷。

四是張良命運多舛,陳平一生通達。張良一生沒有得過高官。同時他身體不好,多次退隱山林。後世也不昌盛。陳平則一生通達,無論在劉邦時期,還是在呂后、劉恆時期,他的日子都過得很好,當的官都很大。而他的後代,命運也很好。

總之,出於肯定和同情的心理,人們更欣賞張良,鄙薄陳平。


張生全精彩歷史


張良和陳平都為劉邦的謀士,後世之人多稱讚張良,而對陳平卻很少有崇拜者,這是為何?

先看看張良和陳平各為劉邦出過什麼計策;

張良:一是計收宛城。二是佔領嶢關。三是約法三章。四是智鬥鴻門。五是明燒棧道。六是【下邑奇謀】。七是【阻止分封】。八是【兵臨垓下】。十是【請都關中】。這十條計策在劉邦關鍵時刻幫助劉邦,避免了劉邦走錯棋。而且其中的計策有兩個特點:一是具有戰略性,從一個比較高的角度看問題;二是帶有兵家特點。

張良看問題的戰略性很強,為劉邦制定了很多戰略規劃,是劉邦發展的藍圖。所以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也可以說張良的計策是陽謀。(陽謀者,看穿也不能破也)

陳平:一是施反間計。二是解滎陽圍。三是四面楚歌。四是智擒韓信。五是白登之圍。六是穩固漢室。這六條計策都是出的主意,幫幫劉邦解決了很多事情,所以陳平的計策也有兩個特點:第一是解決事情,不是宏觀考慮;第二是用計都比較毒但是一經看穿就沒有效果。

陳平即為聰明,能抓住事情的要害,能應對突發情況,並且想出新的辦法解決,這是陳平的優點,但是陳平的計策是解決一時之需,不能宏觀的把控整個局勢的影響,不能戰略上出謀劃策,劉邦對他的評價是:“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所以陳平聰明,能明哲保身而不失其位,然多用陰謀。(陰謀者,看穿則無效也)

後世之人多效仿張良,是因為張良的戰略性和軍事指導意義,並且張良還是劉邦是師父,教導劉邦很多為君之道。相比之下陳平之謀多為其智,能解決一時之困,不是歷代兵家謀士所推崇。所以後世對張良的稱頌遠大於陳平。


帝國烽火


其實在司馬遷的眼中,張良和陳平的地位是一樣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張良和陳平都列入了世家,張良是《留侯世家》,陳平是《陳丞相世家》。

他們倆的功勞也不相上下,相對來說,陳平的功勞還要大一些。


張良他們家世代相韓,一開始他是想恢復韓國的,跟隨劉邦只是權宜之計,只是後來韓王被項羽殺了,張良才投靠了劉邦。

張良的主要功勞是:

鴻門宴上,因為和項伯的關係,救了劉邦一命;

劉邦西進滅秦張良獻計;

燒棧道也是張良的計策;

向劉邦建議聯合英布、彭越;

阻止劉邦分封六國後代;

勸立韓信為齊王;

諫封功臣;

說服劉邦建都關中;

幫助太子劉盈保全地位。


陳平出身平民,先在魏王咎手下幹活,後又投靠了項羽,跟著項羽入關,鴻門宴時,陳平還是項羽一方的。後來項羽打算殺掉陳平,陳平通過好友魏無知的引薦,投靠了劉邦。

陳平的主要功勞是:

解滎陽之圍,用錢財離間項羽團隊,讓范增負氣離開了項羽;

勸立韓信為齊王;

向劉邦獻計,智擒韓信;

解白登之圍;

隨劉邦平定異姓王;

劉邦死後安定劉氏。

總上所述,陳平兩次救了劉邦的命,又幫著劉邦平定了異姓王,最後又安定了劉氏天下,功勞是不是比張良要大?

那為什麼後人多稱頌張良呢?有三個原因:

第一,張良比陳平的曝光率要高。

楚漢時期,最著名的事件是什麼呢?鴻門宴,霸王別姬,這是兩個千百年來廣為中國人傳頌的故事,可以說是婦孺皆知。

而張良就是鴻門宴的主角之一,伴隨著故事的流傳,張良的知名度當然要大大超過陳平。

陳平的白登之圍、安劉氏,雖然也是著名的歷史事件,但和鴻門宴是沒法比的。

第二,張良之所有名氣大,為人稱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劉邦的加持。

我們都知道,劉邦著名的漢初三傑論,劉邦說自已能定天下,全憑這三個人:張良、蕭何、韓信。

因為,有了劉邦的總結性發言,張良的名氣當然就更大了。

第三,相比陳平,張良的理論基礎更深厚,視野更大,格局更大,所以更為人稱頌。

張良每次給劉邦出謀劃策,都能引經據典,從歷史出發,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比如:

勸劉邦不要佔用秦宮財寶美女,張良說:

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原沛公聽樊噲言。”

又比如,有人勸還是漢王的劉邦分封六國之後,以此來對抗項羽。劉邦問張良的意見。

張良上來就從商朝湯滅夏朝桀說起,緊接著就是武王伐紂,後又舉了比干、箕子等人。洋洋灑灑說了八條。核心思想就是說:劉邦現在沒有能力做這件事情,而且現在的實際情況也不充許。

張良勸劉邦都關中,說:

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

張良是以天下觀來勸劉邦的,有理有據。

我們可以拿勸項羽建都關中的無名氏的話來對比,他對項羽說:

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

這和張良的話,意思差不多,但說服力,文采就差遠了。

《史記》載,張良拿他的理論和別人說,都聽不進去,獨和劉邦說,劉邦能明白。於是張良認為劉邦是天命所歸,跟了劉邦。

我們再看陳平,平民出身,雖好讀書,有志向,但學識修養,格局肯定是不如張良的。陳平能成功,更多的是他能洞查人性,準確地說是能洞查人性的弱點,比如人貪財好色,自私自利的弱點。

比如陳平第一功,解劉邦滎陽之圍,就是拿重金離間項羽團隊。

解白登之圍,據說也是拿金錢賄賂了可汗的老婆。

並且陳平向劉邦獻計,向來是就事論事,從人性出發,很少上升生的理論道德的高度。

《史記》中詳細記載了陳平兩次獻計的對話。一次是滎陽之圍, 一次是智擒韓信。

試舉滎陽之圍的對話,大家比較一下:

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禮,士廉節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誠各去其兩短,襲其兩長,天下指麾則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節之士。顧楚有可亂者,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鍾離眛、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大王誠能出捐數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總的來說,張良是帝王師,一輩子沒當過什麼具體的官,最後修道去了。

陳平是一個實幹家,他除了出主意,更重要的是處理具體的政務,後來他當了丞相。

因為以上三個原因,張良、陳平,雖然功勞都很大,能力也都很強,但後人知道張良的多,自然也稱頌張良的多。


三上歷史


陳平和張良稱不上誰更厲害,只能說是他們攻於不同領域。張良偏向於正大光明的陽謀,陳平則是偏向於真正的陰謀。

自古以來,陽謀者受人愛戴,人們稱之為上得了檯面。陰謀者,往往手段下作,令人不齒。

對於如何用計來說,我們已經形成了簡單的好壞價值觀的分別,簡單的把好壞區分來說。

任人為用,這是劉邦的能力,也是他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因為他知道一個最明顯的道理:黑貓白貓,能捉老鼠就是好貓。

但是劉邦知道這個道理,很多人卻不知道啊,所以對陳平來說,後世大多隻認識他的陰謀,而非認同他的才能。

漢初三傑,蕭何、韓信、張良。憑藉建功立業,陳平完全有資格成為第四傑。但是工於心計,讓他與之失之交臂。

陰謀成就了陳平的一生,但是也毀了他萬世的名聲。提起陳平,大多數人會說,此乃小人行徑。或許他們忘了,世上最難琢磨的便是人心

黑貓陳平,白貓張良,都是良才,目光短淺則看不到出路。


看點兒歷史


陳平和張良同為漢高祖謀士,陳平才能不輸張良,為何後世多看重張良呢?

首先是個地位問題。張良可以稱得上是劉邦的軍師。從劉邦起兵後不久就一直以外援的身份跟隨,後來又轉正,幾乎是“從一而終”。劉邦稱他為漢初三傑之一,說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雖然張良在劉邦稱帝后,沒有得到太大的封賞,但他的地位在劉邦心目中是無人能及的。呂后在走投無路時也邀請張良幫忙,這就可以看出張良的地位有多高。


而陳平只是個投機分子,他先從項羽,後來看劉邦前途較好轉跟劉邦。如果說,張良是劉邦的軍師,那陳平只能算得上是一個謀士,雖然他的計謀有時候非常精彩,他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始終無法與張良相比,當然,他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就較低了。

其次是個謀略重要性問題。張良的謀略,大多都是關鍵性謀略,對劉邦集團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鴻門宴事件中,是張良的好友項伯,跑來告訴張良情況,張良對劉邦不離不棄,幫他穩住項伯,緊急制定計劃,並在次日親自陪劉邦參加鴻門宴,助劉邦脫險,救了劉邦一命。


張良還為劉邦推薦了韓信。韓信帶兵作戰能力極強,戰必勝,攻必取,在劉邦奪取天下的時候立下了大功,大大加快了劉邦奪取天下的進程。在楚漢戰爭中,張良多次用計穩住韓信,讓他持續為劉邦貢獻力量。在劉邦稱帝后,他想要換掉太子。此時,呂后苦苦哀求張良,張良讓太子請出劉邦很是敬佩的商山四皓,保住了太子的地位,促進了漢朝的穩定。

陳平有關鍵性的謀略嗎?實際上是沒有的。陳平的計策只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頂多能解決一個小問題,並不能像張良的計策的一樣有安邦定國的功效。

第三,是一個形象問題。提起張良,我們就想到一個儒雅的形象。他智計頻出,而且淡泊名利。在劉邦奪取天下後,就不再參與朝政,明哲保身。不但劉邦做皇帝時對他待遇好,呂后掌權時他也安然無恙。

而談及陳平,我們就想到他盜嫂欺金。他所獻的計謀也大多都是詭計。比如,獻上離間計離間項羽和范增,用偽遊雲夢的方式,讓劉邦捉到了韓信。在白狼山用賄賂單于閼氏的方式讓劉邦順利脫險。 陳平自己都說,“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



這樣看來,張良就像是諸葛亮那樣算無遺策,忠心耿耿的軍師。而陳平就像是司馬懿那樣的陰鷙的鬼才,高下立判。也無怪後人大多誇耀張良了。


歷史漫談君


陳平作為劉邦旗下的鼎級智囊,確實沒有張良的名聲大。要說陳平的才,並不比張良差多少,為什麼他和張良比起來,給後人的感覺,沒有什麼存在感呢?

其實答案陳平活著的時候,他已經說過了。他說自己這個人,一生多用陰謀,大概下場不會太好,唯願別把禍,轉移到子孫身上就好了。

那麼陳平都用過哪些陰謀詭計呢?

我們說兩件典型的事吧。

陳平最早的時候是跟著項羽乾的,而且還是項羽集團的骨幹,靈魂性的人物。

當初劉邦參加項羽的鴻門宴的時候,這麼隆重的飯局,陳平竟然也參加了,而且還是項羽指名讓他參加的。

就是在這個宴會上,陳平對劉邦的機智,以及圓滑所觸動,他料定以後得天下的人,很可能是這個目前看起來,勢力不怎麼樣的劉邦,項羽沒戲.......

陳平沒有跟著項羽的心思,到了韓信帶領劉邦殺出關中之後,陳平就投靠了劉邦。

像陳平這樣項氏集團的高幹,劉邦當然雙手歡迎了。至少劉邦可以從陳平這裡得到項羽那邊的一些具體情況。

陳平給劉邦獻的計策,也就是百試不爽的離間計。

因為陳平知道範增是項羽的智囊頭腦,只要把項羽的智囊給離間了,項羽到時就會失去了方向,如同無頭的蒼蠅一般。

還有大將鍾離眛,只要離間了他,可以說就等於砍掉了項羽的左膀右臂。

所以,陳平就是從這兩個人開始下手的,他在劉邦那裡拿了大量的黃金,然後買通一些人,去項羽集團散佈謠言,說范增和鍾離眛要棄項羽而去,投靠劉邦了。

項羽上沒上當呢?

上了,他逼走了唯一的智囊范增,范增很是氣憤的離開了項羽,死在了回家的路上。鍾離眛在也不被項羽重用,而是給了他一個留職查看的角色。

范增一走,項羽就真的成了無頭蒼蠅,被劉邦在南北戰場上吊著來回打。那個慘真的是不忍睹視的。

因為離間了范增,鍾離眛和項羽的關係,陳平立了一個大功。

陳平為劉邦出的另一個陰謀,是在劉邦被匈奴圍在白登山的時候,那時候劉邦是被匈奴四十萬大軍,圍了一個水洩不通。

劉邦可是從死人堆裡爬過來的,可以說什麼仗都打過,當他被匈奴圍住的時候,他決的這次自己死定了。

但是,最後劉邦卻被匈奴人放走了。這件事被當做高級機密在漢朝給保護了起來,誰都不知道劉邦是如何逃出來的?

但是,漢朝這邊沒有人說,不代表匈奴人不說。

後來被歷史記錄下來的是,這次匈奴之所以放走劉邦,是陳平的功勞。

陳平用了一個陰謀詭計,去派使者遊說匈奴最喜歡的一個妃子。讓這個妃子勸說單于放劉邦一馬。

為了打動單于的妃子,他們先是給妃子送了重禮,然後在威脅這個妃子,說單于之所以打漢朝,圍漢朝的皇帝,是為了奪漢朝的美女。

一旦漢朝的美女到了單于身邊,單于現在的妃子就要失寵了.......。

單于的妃子似乎懂得了,他開始遊說單于,說我們匈奴人是追水草而生,中原的地方即使你拿到,也不會經營,更不會種地。再說了劉邦和你大單于一樣,都是神庇護的人,你們這些人是殺不死的。

不如放他們漢人的皇帝一馬,給他個順水人情。

單于聽了進去,就讓開一個口子,讓劉邦逃跑了,劉邦就是這樣逃出去的。

你看陳平的計謀,一般都是這種比較陰暗,說不出口的。所以,他和張良比起來,就要渺小的多了。

張良是個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光明磊落。這就是他千古被人傳頌的原因。而陳平始終提不上臺面來。


史學達人


我從如下幾個方面回答:

第一是名人效應,或者權威效應。張良是被名人劉邦點名權威表揚過的。劉邦公開讚美:“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權威人士都肯定了張良厲害,大家也都認為張良厲害。但是,《史記》中在公開、正式場合劉邦沒這麼隆重的表揚肯定過陳平。這是第一個差距。

第二是首因效應。誰知道世界第二高峰叫什麼?第二個登上月球的人叫什麼?大家往往津津樂道的是第一個如何如何。張良是漢初三傑之首,然後才是蕭何、韓信。第一名具有天生優勢獲得更多關注。陳平計謀很多,功勞很大,但是連漢初三傑都沒進入,更別說漢初三傑的第一名了。這是第二個差距。

第三是完美性。大家崇拜的、讚美的、認可的對象往往是趨向於完美。崇拜的對象越完美越說明自己的眼光準,自己的比格高。司馬遷“或曰”,也就是司馬遷自己也不能肯定,但是聽“有人說”,陳平受金盜嫂,收受賄賂還亂倫,有不正當男女關係,這是陳平身上一個特別明顯的汙點,就顯得不完美了。這是第三個差距。

第四是做事風格符合主流價值觀。張良功成後身退,“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乃學辟穀,引道輕身”。陳平功成後不身退,還做到丞相。張良的做法符合大眾的善始善終,功成身退,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瀟灑意境。陳平沒做到。這是第四個差距。

第五是解決問題的側重點不同。張良的解決的問題的側重點在戰略、方向等問題。陳平解決問題的側重點在具體的事情上。張良解決的是如何穩住韓信並讓他好好工作、解決因封賞不均導致的眾將領的疑惑猜測、定都的問題、穩固太子地位的問題等等關係到國運昌盛方面。陳平解決的問題側重於離間項羽君臣關係,破解白登之圍等等具體事務上。雖然張良、陳平解決的問題都是生死攸關的關鍵問題,但是從格局、高度來說,張良比格更高。這是第五個差距。

第六是陳平有明顯缺陷。劉邦評價陳平“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這個就是能力的問題了。陳平是不能獨當一面的。這個是陳平比不上張良的最重要的一點。

所以說,想出名,爭第一。現在很多人問那個高考狀元如今怎麼怎麼了,很少有人關心那個高考第二名的如今怎麼怎麼了。想出名,攀名人。你要是和哪個當紅明星有點什麼關係,點擊量好像火箭一樣上升。就好像趙太爺的兒子進了秀才的時候,阿

Q正喝了兩碗黃酒,便手舞足蹈的說,這於他也很光采,因為他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細細的排起來他還比秀才長三輩呢。雖然後來被趙太爺打了一個嘴巴,又賠地保二百文酒錢,但是,也出名了。從此之後,就可以炫耀我被趙太爺打過一次嘴巴了。


先道而後術


陳平的確為劉邦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甚至多次在關鍵時刻拯救了整個大漢王朝,可以說他的功勞並不輸於張良,但是他的名聲卻不怎麼樣。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了一段陳平的自白:“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那麼他為什麼這麼說呢?國史君(國史通論)來帶大家看看他都有哪些“陰謀”。

首先,陳平剛剛出山之時名聲就不太好,他最早侍奉魏王咎,後來有投奔了項羽,最終追隨劉邦,正是因為這種“三姓家奴”的經歷,讓他最初在劉邦手底下也不受待見。周勃、灌嬰等人都不喜歡他,在劉邦面前說他是反覆之臣並且有“盜嫂受金”的前科。而陳平則用一系列“合理”的解釋,讓劉邦的屬下不敢再詆譭他。同時,他也開始被劉邦重用,並立下了以下功勳:

第一、離間楚國

當年劉邦雄赳赳氣昂昂地率領56萬大軍乘齊國作亂之際偷襲率軍北上的項羽,結果被項羽率領的3萬精兵擊潰。劉邦一籌莫展之際,派陳平去楚國使用離間計,導致了范增離開項羽、鍾離眜失去項羽的信任,楚國內部出現較大的動亂。

第二、俘虜韓信

漢朝建立不久之後就不斷有人造謠說韓信謀反,當時很多大臣都建議直接發兵滅了他,而陳平卻認為當今世上已無項羽,可以說沒有人是韓信的對手,不如皇帝謊稱巡幸雲夢澤,身在楚地的韓信必然前往迎接,到時候俘虜韓信,只需要一匹夫之力。韓信最終就是這樣被俘的。

第三、平城解圍

漢七年(公元前200年)韓王信勾結匈奴共同反漢,劉邦親率32萬騎、步兵前往征討,卻被冒頓單于圍困平城,漢軍斷糧七天。此時,陳平用計,賄賂匈奴閼氏(即皇后)讓劉邦脫身。

第四、不殺樊噲

燕王盧綰造反後,重傷在身的劉邦派連襟樊噲出征,隨後就有人告密說樊噲也等著造反呢,此時劉邦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正在擔心呂后加害戚夫人母子呢,聽說樊噲要等他死了謀反之後立即讓陳平與周勃追趕樊噲,並下令:“平至軍中,即斬噲頭!”陳平對劉邦的身體情況很瞭解,所以他雖然奉命追趕,卻一路慢悠悠的。追上樊噲之後也沒有按照劉邦的意思殺了樊噲,而是把他關押起來,帶回京城。他們返回長安的路上,劉邦駕崩了。由此,陳平得以在呂后執政期間成為官場不倒翁。

另外,陳平在平定陳豨、黥布的叛亂中,曾經“凡六出奇計,輒益邑,凡六益封。奇計或頗秘,世莫能聞也”,這些,大概都是陳平所說的“陰謀”吧。不管怎麼樣,陳平都是大功臣,但是與受過優良的政治教育,站在國家角度替劉邦出謀劃策的“帝王師”張良,不是一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