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間相互指責、輕蔑和詆譭,消極影響著孩子的為人處世

一次上夜班,同事李芳因老公有應酬,便將12歲的兒子帶到了單位。兒子靜靜地坐在桌前寫作業,過了一會,李芳過去檢查作業說:“這道題算錯了。”說著就要給兒子講解。可兒子卻隨口說:“你連正規的高中都沒上過,也能教我?”

李芳一臉尷尬,半天說不出話來。等丈夫將兒子接走後,李芳這才向同事道出了苦衷。原來,丈夫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說李芳沒上幾天學,沒文化,久而久之,兒子也看不起李芳,甚至當李芳教育兒子時,兒子都覺得李芳說的話是錯的。

另一同事李建離異後再婚,13歲的女兒跟著前妻生活。五一節前天,李建給女兒打電話,想在節假期間帶著女兒自駕遊轉轉。女兒在電話裡說:“我才不跟你這個花心大蘿蔔出去旅遊呢,你還是帶你的小媽媽去吧。”因為李建手機用的是免提,女兒在電話裡的聲音很大,同事都聽到了,便嘻嘻哈哈地戲說著李建。李建說:“都是前妻平日給女兒不教好,離婚的原因是多樣的,可前妻偏偏給女兒說是我有了相好變了心才和她離婚的,並汙辱我,對女兒說我現在的妻子是我的小媽媽。”

夫妻間相互指責、輕蔑和詆譭,消極影響著孩子的為人處世

常言道:“父母的相處中,藏著孩子的未來。”美國作家和兒童插圖畫家莫里斯·桑達克說:“不要低估孩子的洞察力,他們什麼都知道。”其實,夫妻之間經常相互指責或輕賤對方,在大人看來只是圖一時口快或習慣使然,但久而久之,這類評價和斷言,會給孩子以強烈的心理標記,讓孩子形成固有的概念,並被孩子在日後認同。生活中如果你能理解和支持你的愛人,孩子就會從你的言行中學到如何關愛和理解別人。夫妻之間的言行舉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知道了這個道理,夫妻間該如何對話和評價,以此帶給孩子更多的“正能量”,就不難做出正確的選擇了。

(楊進峰)

【我們只提供經專業記者編輯採編的靠譜內容,恭請您在此訂閱,或移步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