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將北靜王手串轉贈給黛玉,黛玉罵臭男人。黛玉真討厭北靜王嗎?反映出黛玉什麼心理?

春日之虎


林黛玉和北靜王有很多聯繫,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因為賈寶玉有了牽絆。有人說林黛玉最後極可能是嫁給了北靜王,做了瀟湘妃子,甚至是因為賈寶玉從中不斷的給二人創造線索聯繫。那麼此事可能麼?看看原文留下哪些線索。




林黛玉與北靜王第一個聯繫是“鶺鴒香念珠”,賈寶玉在秦可卿葬禮上得到北靜王贈送的“鶺鴒香念珠”,覺得是個珍寶,本著好東西都給林妹妹的想法,林黛玉一回來就將“鶺鴒香念珠”送給她。

(原文第十六回)寶玉又將北靜王所贈鶺鴒香串珍重取出來,轉贈黛玉。黛玉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遂擲而不取。寶玉只得收回,暫且無話。【甲戌雙行夾批:略一點黛玉情性,趕忙收住,正留為後文地步。】

脂硯齋對林黛玉將“鶺鴒香念珠”擲而不取只含糊的介紹了是林黛玉性格,為後文留地步。究竟留了什麼地步沒有說。但北靜王卻與林黛玉因此有了因果。

不過要注意的是“鶺鴒香念珠”並非北靜王之物,而是皇帝賜給北靜王,他又轉贈給賈寶玉的。如此,林黛玉不屑一顧的“鶺鴒香念珠”輾轉三人之手到了林黛玉手中被她拒絕,這背後代表了皇帝拉攏北靜王,北靜王不屑一顧,大不敬的將心意給了賈寶玉,最終歸結到林黛玉身上。那麼,大膽推測林黛玉最終的命運,應該作為皇帝和北靜王之間的一個重要棋子被犧牲掉。而並非林黛玉與北靜王有直接相關。




(原文第四十五回)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尋常市賣的,十分細緻輕巧,因說道:“是什麼草編的?怪道穿上不象那刺蝟似的。”寶玉道:“這三樣都是北靜王送的。他閒了下雨時在家裡也是這樣。你喜歡這個,我也弄一套來送你。別的都罷了,惟有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頭的這頂兒是活的,冬天下雪,帶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頂子來,只剩了這圈子。下雪時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頂,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個,成個畫兒上畫的和戲上扮的漁婆了。”

林黛玉和北靜王的第二個關聯是蓑衣。賈寶玉又一次要將北靜王的東西送給林黛玉,林黛玉又一次拒絕。這次拒絕背後的深意就很有研究了。北靜王一個實權王爺,天天在家作秀,穿著蓑衣扮成漁夫,他要做什麼?是身居廟堂之高,心懷江湖之遠?還是做姜太公釣魚,圖謀天下?這種把戲歷史上曹操做過,司馬懿做過,趙匡胤做過,朱棣也做過,最後做這種姿態的人是袁世凱。結果我們都清楚,這些人無一都奪取了天下!

北靜王借蓑衣表露出的不臣之心特別明確。林黛玉拒絕蓑衣等於拒絕與北靜王接觸,劃清界限避免被牽連。這是林黛玉的見識。可惜“鶺鴒香念珠”也好,蓑衣也罷。賈家都通過賈寶玉的手收下了。最終他們站隊北靜王,與皇帝對立,被抄家也就不可避免。並連累林黛玉成了犧牲品。


(原文第五回)寶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擲了,再去取“正冊”看。只見頭一頁上便畫著四株枯木(有版本做兩株),木上懸著一圍玉帶, 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詞,道是:
可嘆停機德,堪嘆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拋開薛寶釵,細讀林黛玉相關判詞。判詞圖畫最有意義。“四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有人推測這是林黛玉上吊而死的隱喻,純屬理解錯誤。圖畫中枯木玉帶存在的方式並不是玉帶掛在樹枝上,而是玉帶懸圍在枯木上。誰上吊會把玉帶掛在四棵樹上?分明是捆大蔥一般玉帶包圍住四棵枯木。除了隱喻林黛玉名字外,也預示了林黛玉遭到“玉帶”強權的包圍,身不由己。

《紅樓夢》八十回前出場的人物中,腰圍玉帶的只有一個北靜王。有資格圍玉帶的還有忠順王和皇帝以及太上皇。這四個人分為非常明顯的兩派。北靜王為首的四王八公是太上皇老臣,對新皇帝不信任,不恭敬。忠順王為首的權臣為新皇帝扶持的勢力。雙方為了權力“虎兕相逢”,最終害了賈家被抄家。而這幾個圍玉帶的人會對林黛玉做什麼?


林黛玉在第六十三回群芳夜宴掣出芙蓉花籤,“莫怨東風當自嗟”源於昭君遠嫁。而瀟湘妃子名號,以及《葬花吟》《桃花行》《題帕三絕》《五美吟》《柳絮詞》都影射她最終被迫離開賈家,遠嫁異國為王妃。可以肯定作為北靜王與皇帝權力鬥爭的犧牲品犧牲了。


第七十二回,賈雨村突然降職,算是皇帝對賈家等四王八公動手的信號,賈家迎來太監不斷上門死要錢,證明賈元春失寵無疑,隨後甄家抄家的消息傳過來……一連串消息都非常壞。林黛玉與北靜王這時有了第三次牽扯。第七十一回賈母生日,林黛玉等五個女孩出場,南安太妃和北靜王妃都看見了。


那場“相親”賈探春固然重要,可她庶出的身份註定不高級。一旦選人和親,賈家能拿得出的嫡出女兒,惜春太小就只剩下林黛玉。不排除林黛玉和賈探春因此瀟湘妃子二女同嫁。畢竟,瀟湘妃子本就是兩個人。而這個名號也是賈探春取給林黛玉的。探春的杏花籤“日邊紅杏倚雲栽”下一句正好是“芙蓉開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

林黛玉一再拒絕與北靜王牽扯,卻終因他遠嫁異國他鄉最後身死。所謂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第三次林黛玉收了北靜王妃的禮物,那麼第四次北靜王致使林黛玉遠嫁,註定逃不過。

所以林黛玉與北靜王的關係,絕不是嫁給北靜王做妃子,北靜王自己都在劫難逃,而是被犧牲遠嫁異國。這背後的原因不排除藉助異國勢力內外聯合。至於是皇帝聯合外部勢力打擊北靜王,還是北靜王聯合外部勢力圖謀不軌,就不得而知了。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君箋雅侃紅樓,每天都有新內容更新。歡迎收藏,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80回本 ;

【石頭記】周汝昌校訂批點本80回本 ;

【紅樓夢】通行本120回本 ;

【清·孫溫繪全本《紅樓夢》】


君箋雅侃紅樓


北靜王水溶,面貌十分英俊,是朝中炙手可熱、位高權重之人,待人和善的賢王。

可卿出殯,水溶高搭綵棚路祭,賈赦、賈政慌忙行禮。祭祀完畢後,北靜王要見“銜玉而誕者”,賈政忙叫寶玉與王爺見禮。水溶細看寶玉,笑而大讚:令郞真乃龍駒、風雛,未可量也。(北靜王此言,紅學者加以論證,賈寶玉是愛新覺羅血統)。

水溶卸下腕上念珠贈與寶玉,並說明原是聖上御賜之物,父子倆一同謝過......

賈寶玉對這串鶺鴒香念珠十分看重,且出自聖上之手,猶為珍貴。寶玉尋思著送給林妹妺,肯定歡喜。

林黛玉接過念珠只看了一眼,便扔在地上,語出十分驚人:哪個臭男人腌臢東西?不要(不怕殺頭?罵了王爺也傷了聖上)。

念珠的來頭黛玉肯定知道,卻亳不顧及給扔在地上。黛玉是愛情至上者,寧要寶玉兩張舊帕,而不要鶺鴒香念珠,她要寶玉純真無暇的唯美愛情,扔掉念珠,實是向“金玉良緣”發起挑戰。


是龍就上天


《紅樓夢》是有一部借喻的小說,作者批閱增刪五次,修改十年,可見在作者心中對故事以及人物的安排,是在修改過程中成熟、成長起來的。作者為了提醒讀者,又不好明說,只好利用諧音字和典故,來表達他的意思。文中裡的物品,多數也是作者有特指意義的,比如北靜王給賈寶玉的鶺鴒手串兒,這條鶺鴒手串包含多個意義。

(10版北靜王劇照)

手串兒鶺鴒,有什麼含義?

古代很多詩詞和成語,與鳥類有關,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其中這句“鶺鴒在原,兄弟急難”一句就出自《詩經 小雅 棠棣》。作者寫這本書,很多引經據典的地方,都是有特指意義的,這條鶺鴒手串,也一定有他的含義。單單從文本上解釋,皇上賜給北靜王這個手串,表示與北靜王兄弟相親近,也有暗示北靜王懂得兄弟之情的意思。

北靜王轉手給寶玉,表達了幾個意思:

1、拉攏賈寶玉的賈府家族,可以說賈府一向跟北靜王親近,依靠北靜王勢力的意思。

2、北靜王把皇帝賜給的賜品,轉手給了別人,其中有點不忠心看重的意思,埋下禍患。

3、北靜王給賈寶玉鶺鴒手串,是在秦可卿的葬禮上。一個堂堂的北靜王,給賈府孫輩的媳婦弔唁,並且這個媳婦出身不高,是五品官員抱養的女兒。可見,其中不可理喻的現象太明顯了。作者之所以寫的這麼不近人情,因為真相不可明講。

4、鶺鴒手串同時也暗示,皇帝對北靜王並不相信,兄弟急難,不過是面子上的事兒而已,關鍵時刻,毫不留情。

以上是對鶺鴒手串可能暗含的幾個意思的解讀。

對於賈寶玉轉手送給林黛玉,被林黛玉罵臭男人,應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思:

  1. 對林黛玉個性的刻畫。作者為了突出、刻畫林黛玉高潔、孤傲,對比賈寶玉送給林黛玉兩塊舊帕子,林黛玉愛若珍寶,說明林黛玉在乎的是賈寶玉的情分,而不是社會地位和金銀財寶。

  2. 用林黛玉罵北靜王“臭男人”,不要鶺鴒手串,用來對比刻畫元春賜予薛寶釵紅麝香串時,薛寶釵對手串的重視。表明林黛玉和薛寶釵對待皇權、權貴不同的態度。
  3. 同時,也是多數讀者想到的,北靜王贈予賈寶玉鶺鴒手串,在後文中賈寶玉遇難時,北靜王應該出手相幫過賈寶玉。或者北靜王和賈寶玉在政治立場上的“鶺鴒在令”的關係,不會像現在後文出現的結局。

林黛玉不認識什麼北靜王,談不上討厭他。但書中關鍵時刻的物件,暗示著其中千絲萬縷的聯繫,而林黛玉和北靜王兩次側面的交集(蓑衣),在原後文中一定有交代並且結局讓人出乎意料。假若我們大膽想象一下的話,想象賈雨村剛出場的兩句詩:

玉在匱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

後來的結局應該是賈母死於林黛玉之前,賈寶玉因重要事情需要遠行,賈雨村為了討好北靜王,向北靜王推薦林黛玉,畢竟他是林黛玉的老師,知道林黛玉的氣質和才學。林黛玉心裡只有賈寶玉,當人致死不同意,憂心焦慮,加上賈府開始敗落,有人在林黛玉的藥中做了手腳,林黛玉日益消瘦,最後消香魂散了。“釵於奩內待時飛”應該是賈寶玉和薛寶釵婚後遇難,或者賈寶玉出走,寶釵曾派遣下人去求賈雨村尋找賈寶玉。

在這句詩旁側,脂硯齋批:表過黛玉,則緊接上寶釵。前用二玉合傳,今用二寶合傳,自是書中正眼。

若作者一直不用諧音字和暗喻,賈雨村作這句詩,應該是表明自己的抱負,沒有其他含義。作者在書中處處設機關和關聯,加上脂硯齋如此評論,可見是有關聯的。

總之,北靜王轉手贈予賈寶玉皇上賜予的鶺鴒手串,也是看中賈寶玉的意思,而賈寶玉把轉手送給林黛玉,說明在賈寶玉心中鶺鴒手串的確貴重,意義不同。只有小女子林黛玉不屑一顧,不但隨手扔了不要,嘴裡還罵“什麼臭男人帶過的東西”,在林黛玉皇帝、王爺什麼的權威,不過是個臭男人而已。

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有林黛玉這樣的女子嗎?不過是作者借林黛玉之口,罵盡昏庸、惡毒讓他家破人亡的皇帝和權貴而已。


一串七珠讀雜書


寶玉將北靜王手串轉贈給黛玉,黛玉罵臭男人,黛玉真討厭北靜王嗎?反映黛玉什麼心理?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給大家回答這個問題。

紅樓夢中北靜王第一次出場是在秦可卿的葬禮上。

北靜王祖上跟寶玉祖上兩家是世交,所以跟賈府交往從不以王自居。

在秦可卿的葬禮上,在路旁高搭綵棚,設席張筵,和音奏樂,哀悼弔唁。

祭奠完畢,北靜王問了“哪一位是銜玉而誕者?幾次要見一見,都是雜冗所阻,想今日是來的,何不請來一會?”

賈寶玉脫去孝服,來到北靜王的轎前,舉目抬頭一看,只見北靜王“頭上戴著潔白簪纓銀翅王帽,穿著江牙海水五爪坐龍白蟒袍,繫著碧玉紅鞓帶,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麗人物。”

期間北靜王問寶玉幾歲,讀什麼書,寶玉一一作答。

而後北靜王又將腕上一串念珠卸下來,遞與寶玉,道:“今日初會,倉卒無敬賀之物,此係聖上所賜蕶苓香念珠一串,權為賀敬之禮。”

寶玉連忙接了,回身奉與賈政。賈政帶著寶玉謝過了。

黛玉從揚州回來後,寶玉就把此串轉贈黛玉,本以為黛玉會喜歡,畢竟是皇上賜給北靜王東西,那自然是好的。

北靜王又當作見面禮給了寶玉,寶玉又獻寶似的給了黛玉,沒想到黛玉根本就不稀罕。

黛玉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他。”寶玉只好收回。

從這裡可以看出,寶玉把北靜王當作了知己,把這串手串看得很重,也因為寶玉愛黛玉才把手串給了黛玉。

寶玉轉贈黛玉的手串黛玉不接受,是因為手串是北靜王的,而不是寶玉自己的東西,因為北靜王對黛玉而言,是一個跟她不相干的人,要是寶玉自己的東西送給黛玉,不管好壞黛玉肯定會高興的收下。

因為黛玉的心裡愛著寶玉。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我認為是應該討厭的,她扔手串的舉動不僅表現出她與薛寶釵不是同一種人,更表現出她藐視皇權的心理。

林黛玉回南方處理林如海後事期間時,秦可卿死亡,賈寶玉在送殯的路上,受到了北靜王的接見,北靜王非常喜歡賈寶玉,倉促相見之下,將皇帝賞賜給他的一個鶺鴒手串,當做見面禮送給了賈寶玉。林黛玉回到賈府之後,賈寶玉將手串珍重取出來,轉贈給林黛玉,沒想到林黛玉說了一句:“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東西,我不要他。”擲而不取。賈寶玉無法,只能自己收好。


鶺鴒手串雖然是北靜王所贈,但實際上是皇帝賞賜的,而且只有一個,在賈寶玉和一般人看來,能得到這樣的禮物,那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林黛玉卻對此嗤之以鼻。她為何這樣?因為她品性高雅,看不上仕途之人。

與她做法完全相反的是薛寶釵。

賈元春省親過後,在端午節前夕,賞賜了端午節禮。在眾人賞賜的禮物中,唯獨賈寶玉和薛寶釵的一樣,比林黛玉和其他人的多了兩樣東西,其中有一樣就是紅麝香串。賈寶玉知道後,心裡很不爽快,讓人把所有的東西拿給林黛玉挑選。沒想到,林黛玉原封不動的悉數奉還。很巧的是,賈寶玉當天就在王夫人的房間與薛寶釵相遇,發現她已經將紅麝香串戴在了左腕上,漂亮異常,賈寶玉忍不住讓薛寶釵摘下來給他看。賈元春賞賜的禮物,自然非同一般,薛寶釵將紅麝香串戴在手腕上,一個是對賈元春的尊重,另一個也是心有所動,把漂亮的手串戴在手腕上,合情合理,無可厚非。但是,她的這種做法和林黛玉相比,卻有了很大的差距。

紅麝香串是賈元春賞賜出來的,雖然也是珍貴無比,但數量不止一個。賈寶玉和林黛玉都沒放在眼裡,但薛寶釵看得卻很重。同樣是皇宮裡賞賜出來的手串,林黛玉視而不見,一派超然脫俗;薛寶釵如獲至寶,珍重佩戴。

薛寶釵是一心向往仕途的。她選秀失敗後,把目光定在賈寶玉身上,雖然還未得到賈寶玉的認可,但是卻開始規勸寶玉讀書入仕。

湘雲第二次進賈府時,賈雨村來訪,要見寶玉,寶玉心中不快,湘雲就勸寶玉道該常常的會會這些為官做宰的人們,談談講講些仕途經濟的學問,也好將來應酬世務,日後也有個朋友。賈寶玉當時就翻臉,這時襲人在旁邊勸道:“雲姑娘快別說這話。上回也是寶姑娘也說過一回,他也不管人臉上過的去過不去,他就咳了一聲,拿起腳來走了。這裡寶姑娘的話也沒說完,見他走了,登時羞的臉通紅,說又不是,不說又不是。……這從側面說明薛寶釵是勸過寶玉的。

薛寶釵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她有功利之心,把皇權看做高於一切。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所以扔北靜王的手串,不僅是討厭他本人,更是她討厭皇權的一種外在表現。


小涵讀書


黛玉並沒有見過北靜王,應該談不上討厭他。

寶玉和黛玉從小兒一處長大,向來親厚。寶玉以前說過,無論什麼東西都會撿好的,給黛玉留著,吃的、玩兒的都願意拿給黛玉,由著黛玉挑揀。



這次北靜王送給寶玉的手串兒,原來是皇帝賞給北靜王的,應該是非常珍貴的好東西。在寶玉看來,好的東西自然是要給林妹妹拿過來的,這是他心思單純和凡事以黛玉為主的外在體現。

可是黛玉就不這樣想了。黛玉是十分高潔的,甚至有點兒精神上的潔癖。在黛玉的心裡除了寶玉和家裡的至親,別的男子一概都是臭男人。管你是皇帝還是王爺,一概入不了林妹妹的眼。所以,林妹妹就把那條手串直接扔地上了。



另外在這裡也有和襲人對比的意思。

寶玉和蔣玉涵換了個汗巾子,回來以後被襲人發現了。原來寶玉給蔣玉菡的正是襲人的汗巾子,襲人就生氣了。可是寶玉在夜裡趁襲人睡著了,就把那條汗巾子系在了襲人的腰上。

天亮以後,襲人發現自己的汗巾子被換了,就把這條蔣玉菡的汗巾子解下來丟到箱子裡,另外找了一條繫上了。其實,襲人心裡很不高興,很不願意的,但是她又怕自己如果說出來,寶玉會內疚,會不舒服,所以就沒再提這件事。誰知道,日後,賈府倒了,襲人和蔣玉菡卻成了夫妻,這條汗巾子倒像一個定情信物一樣了。



寶玉和蔣玉菡換汗巾子是對襲人結局的暗示。那麼,林妹妹扔了北靜王的手串兒,應該也是一處暗示。也許暗示林妹妹拒絕了某個大人物的求婚。這個大人物也許是北靜王,也許是比北靜王來頭更大的人。畢竟這條手串的原主人是皇帝呀。只可惜,《紅樓夢》未完,我們無法知道真正的結局了。


煙雨江南話紅樓


黛玉不屑一顧,將御賜之物置之不理,反映出林黛玉內心深處的愛屋及烏以及愛情以外的傲世和偏見。

這個問題牽扯的了三個人,林黛玉和賈寶玉讀者再也熟悉不過了,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那就先簡單說說北靜王這個人物。

北靜王在《紅樓夢》中的出場只有兩次,一次是秦可卿死後來做路祭,一次是賈府出事後來做援軍,除此之外,幾乎安靜的如同他的名字一樣,可是這個人且不一般,他貫穿於《紅樓夢》,是整的書裡面唯一的一個白馬王子,才貌雙全,言談舉止落落大方,官場經驗豐富,喜好甚多,尤其是聯絡四方有才之士,常聚廳堂,高談闊論,實為朝堂安靜既為王,皇子爭奪永水溶。

北靜王風流倜儻,不為官禮束縛,生的眉清目秀,性情謙和而大度,其祖上與賈府世交,友誼天地可鑑,此情日月共睹,同榮辱共患難,可謂一家親,從不以王位自居,而且和賈寶玉一見如故,爾後長相聚,讓這個痛恨世間官僚的賈寶玉對北靜王是深感敬畏。


北靜王送寶玉的這串鶺鴒香念珠從何而來,為何送給賈寶玉,有何意義

手串可謂是高端的奢飾品,皇家貴族才有,一般人不可能擁有,一般以佛頭開始到墜角結束,總計18顆,大多都佩在服飾的左下角,也有戴在手腕的,還有在手上拿著玩的,現代社會就很多了,古玩市場一抓一大把,也不足為奇,在古代那可是好東西,賈府如此聲勢浩大,奢華無比,且未必有一個人能拿出這樣一件多西來,所以物以稀為貴,北靜王的這個手串的確價值非凡,友誼地久天長。

至於這個寶物如何落到賈寶玉手中,且看以下原著內容,後做精彩點評。

水溶又將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來,遞與寶玉道:“今日初會,倉促竟無敬賀之物,此是前日聖上親賜鶺鴒香念珠一串,權為賀敬之禮。”寶玉連忙接了,回身奉與賈政。賈政與寶玉一齊謝過。於是賈赦,賈珍等一齊上來請回輿,水溶道:“逝者已登仙界,非碌碌你我塵寰中之人也。小王雖上叨天恩,虛邀郡襲,豈可越仙輀而進也?”賈赦等見執意不從,只得告辭謝恩回來,命手下掩樂停音,滔滔然將殯過完,方讓水溶回輿去了。不在話下。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這個贈送手串是舉手之勞,也是北靜王無奈之舉,為什麼,因為他這次是悼念秦可卿來的,並未帶任何禮物,也沒特意相會賈寶玉,只有隨身攜帶的念珠贈予賈寶玉,如果初次見面,以王的身份不給東西,有失顏面,給,又沒其它東西,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再弄個皇恩浩蕩,豈不是三全其美。

御賜東西隨便送人那是欺君之罪,難道北靜王不懂這個道理,除非這個人膽大包天,目無聖上,轉贈皇家賞賜的禮物在古代是要被砍頭的 ,是大不敬,何況是皇帝親手給的,所以小說畢竟是小說,《紅樓夢》也是一本小說,小說基本都這麼寫,但是現實是不容許的,北靜王畢竟是王,他還不是皇上,作者想說明的一點只不過是北靜王的確和賈寶玉情投意合,這種情誼如此深厚罷了。


北靜王的皇帝御賜鶺鴒香念珠一串有何意義

鶺鴒是一種很團結的鳥,常成群結隊,互相關照,如果一隻落單,其它群友會想各種辦法援救,這個手串放在《紅樓夢》裡是一個情感很深的韻意,說大了,那是皇帝的一番苦心,希望眾多皇家子孫相互關注,不要自相殘殺,和睦相處,說小了,就是北靜王和賈府是一脈相承,相互關照,這也是為以後北靜王營救賈府埋下了很大的伏筆,賈家雖然被抄家,且未滅族,無不衍射這些親派的功勞。

這個手串為何會經歷:御賜――王賜――玉賜――摔地……

賈寶玉把這樣一個東西給林黛玉,是賈寶玉孩子氣,想把最好的東西分享給林黛玉,賈寶玉本來就很看不起世俗中的這些東西,不要說一個手串,就是一座江山,也低不上他一見如故,前世有木石之盟的林妹妹,這次給林黛玉並沒有很多人想的那麼複雜,這是一個很普遍的感情縮影,現代人也一樣,就像兩個人談戀愛,男方總想把最好的東西給女方,讓對方覺得自己是如何重視,在心裡多麼有地位,賈寶玉也是這樣,只不過是熱掩貼了個冷屁股。

也有很多人把這個事和汗巾子聯繫起來,把襲人的命運和結局強加給林黛玉,這是不切實際的,也是沒任何邏輯的,就算林黛玉和北靜王以後有故事,這是初次見面,北靜王或許都不知道賈府有個林黛玉,何來的王妃定情之物,純屬妄想,更何況奪人所愛豈能是北靜王這種君子所為。

這件事是賈寶玉和北靜王之間的是,也是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的事,北靜王和林黛玉扯不上任何關係,無邏輯可言。



林黛玉不屑一顧,反而將這個玩意丟棄,不接收表明什麼心裡。

林黛玉這個主人公大家再也熟悉不過了,往往是很反常,伶牙俐齒,心裡和嘴上就是兩個樣,其實很在乎,且表現的漠不關心,很多時候且拿賈寶玉開玩笑,來表達自己的重視和情誼,每一個談戀愛的女人都這樣,說話總是反著來,說喜歡是假的,說不喜歡是真喜歡,何況《紅樓夢》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這次賈寶玉給她手串,她心裡肯定是美滋滋的,但是林黛玉那是心比比干多一個玲瓏心,故而說此話,做此事,表示自己心裡只有賈寶玉,唯獨他才是自己心中的男人,反映出林黛玉內心深處的愛屋及烏以及愛情以外的傲世和偏見。

如果把《紅樓夢》和真實的歷史聯繫起來,北靜王也就是一個人,賈寶玉也是另外一個人,秦可卿更是一個傳說,林黛玉或許是王妃……這個著作很偉大,也很模糊,說大就大,說小就小,我個人的見解,還是別脫離名著談思想,別把小說太近似於現實,太深奧只會讓世人更糊塗,就一本《紅樓夢》,很多人看著就像做夢都看不懂,再弄個元神出竅,那就真的是夢……夢……夢……


黑白文章澤淵詩


北靜王是《紅樓夢》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整本書中出現過幾次,是一個地位高貴,並且和賈府關係非常密切的以為王爺,是曹雪芹筆下明確寫明的一個皇族,同時也是賈寶玉非常要好的朋友。

書中所說的北靜王本身也是以為風流雅士,經常有各種文人墨客匯聚府上吟詩作對,也是第一流的神仙人物,

因為非常喜歡寶玉特意把皇上賜給他的手串贈給了寶玉,寶玉轉增給黛玉的時候,黛玉非常的不屑一顧,說這是醜男人的東西。

作者之所以這麼些,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意思,而且是各個都是能一針見血的反應出林黛玉的個性和作者的企圖。

第一 充分體現了本書的宗旨,女子都是水做的,清澈高貴,男人都是泥做的,汙濁難堪。《紅樓夢》之所以是一本曠世奇書,本身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這是一本完全讚美女性的書,這在之前絕對是前無古人的。

作者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角度,寫了閨閣中各類女孩們的美,充分展現了她們在各個方面遠超男子的特性,賈府裡男子各個汙濁不堪難當大任,終日渾渾噩噩吃喝嫖賭,反倒是那些女子把貴族應有的那種精緻生活過到了極致,過出了高級感覺。

寫黛玉反手就扔了手串,說這是臭男人用的東西,是一次非常明顯的本書宗旨的變現,而且以前都是藉著賈寶玉的口說出來的,這次明明白白藉著林黛玉的口說出來,是一種對這種女人如水男人如泥看法的一次視覺加強版表述。

第二 這樣寫是在拐著彎偷偷地罵皇上。古代社會皇權是至高無上的,一般情況下,哪怕是皇上賜你死罪,你都搞高呼,吾皇外歲萬歲萬萬歲,這就是非常殘酷的等級制度和皇權制度。在古代皇帝永遠都沒有做,哪怕是如果萬一有什麼事情真的錯了,那也一定是下面惡奸臣高的鬼,徇私舞弊矇蔽了皇上的眼睛,是奸臣佞臣的錯,皇帝永遠是不可能錯的。

不管從制度上還是從理論上,皇帝都是處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你要非議皇上甚至是辱罵皇上根本就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曹雪芹通過這件事卻做到了拐著彎罵了一次皇上。曹家被抄家不管本書怎麼掩飾,肯定會涉及到一些曹雪芹對皇上的不滿,但這種不滿必須要隱藏的非常深,深到完全不易察覺甚至是就算是察覺了也不易發怒的地步。

因為手串是皇上賜個北靜王的,北靜王轉贈給了寶玉,所以林黛玉說這是臭男人的東西不僅是罵了皇上,而且因為是從一個女孩子口裡說出來這樣的話,就算是皇上真的想發作,但對於一個小小的女孩兒,完全會覺得這是人物劇情的需要,想發作又不好意思發作,因為皇上不可能去跟一個小女孩一般見識。

第三 這樣寫也是突出了賈寶玉在林黛玉心中的獨特位置,說明林黛玉和賈寶玉之間的關係不一般。

這件事發生的背景是秦可卿去世,林黛玉回了一次蘇州老家,回來的時候自然要帶一些東西給賈府裡的姐妹們,。《紅樓夢》的作者非常會安排故事的走向,林黛玉是故事的女主,但是這幾章要重點寫秦可卿的葬禮,一山不容二虎,這個時候就巧妙地讓林黛玉迴避了一下,專心的寫秦可卿的葬禮,等秦可卿的葬禮一過,林黛玉馬上就回來了。

因為賈寶玉已經惦記著林黛玉,所以林黛玉一回來, 寶玉就跑過來說有個很重要的東西要送給林黛玉,結果林黛玉沒要,說這是別人的東西自己不要。這就充分說明了,如果是寶玉的東西,林黛玉是可定要的,其他的男人哪怕是最貴如北靜王甚至是皇上,在林黛玉眼裡都是一樣的,因為她心中只有寶玉,只有寶玉的東西在她心中才是珍貴的,其他的根本就是一文不值的。

一個小小的手串事件能反映出很多問題,這也是《紅樓夢》這本書的獨特魅力所在,作者寫的非常含蓄,我們讀的也要非常認真,才能領會到作者的真實意圖。

歡迎留言交流你對紅樓夢的看法和想法。


昭烈名臣


暫時只有兩、三點說說,也一直只想到過這兩、三點。

第一點,就字面故事而言,這是為了刻畫黛玉的個性而設計的情節之一,這裡是突出她的孤傲、高潔。也可以說,這個情節的設計,同時也從側面說明黛玉對寶玉的專一。

第二點,這裡同樣也有隱含的一層意思,只是或多或少很隱晦,需要我們勇敢大膽一點地去猜測、推想。我曾經回答過一次意思很接近的另一個問題,提到了我從這裡的聯想是關於崇禎的,因為我本人很相信作者寫林黛玉這個人物時,心裡是有崇禎的,他把對於崇禎的一些認識寫入了林黛玉的性格里。——不願意離開字面故事去解讀的人,會對我的這種聯想感到奇怪、反感、甚至厭惡,但我的這種感覺和確信一直都沒有減弱過。

崇禎的失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他的個性,他實在是太不會隱藏自己、太不懂得把握和利用政治形勢和各個關係中的人心變化、太缺乏駕馭朝廷內外上上下下各級官員的手腕,處理事情簡單粗暴、任性魯莽。

北靜王,作為封號,自然所指為北方。明清時期的北方,可以說就是指內外蒙古,所以我曾經聯想到崇禎是怎麼處理與蒙古部落的關係的,他把完全可以團結過來的力量輕易地放棄了,甚至可以說是拱手讓給了後金,實在是不明智和缺乏整體局勢觀念的。那麼,林黛玉什麼情況也不問就很直接很鄙視地說“什麼臭男人”,是不是與崇禎的個性很相似?

第三,有紅學家或紅迷曾經撰文說,北靜王的原型是福彭,我覺得雖然不好說就是“原型”,——因為我覺得北靜王這個人物,也有較大的象徵意義,不是以生活中的一個人所能定義得了的,——但兩者之間有聯繫是可能的,這個聯繫就是作者心裡想借描寫北靜王來留下對納爾蘇及其家人的紀念。

再有第四點,這裡“鶺鴒”有明確的典故,在《紅樓夢》這部處處引經據典的小說裡,這是不可以忽視的。所以“鶺鴒”可以引申為兄弟,那麼,寶玉將鶺鴒珠串轉贈給黛玉,這個情節,可以理解為寶玉在北靜王與黛玉之間牽線搭橋,很多人都解讀為寶玉意使二人結為夫妻,我認為這是錯誤的解讀。當然,我自己的解讀也不敢說就是正確的,只是我個人認為如此而已。

那麼,該怎麼解讀呢?因為《紅樓夢》小說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書中的人物很多都能與真實歷史人物牽扯得上,明明是個字面故事中的丫鬟,卻和真實歷史中的男人是相互影射。所以北靜王和林黛玉之間,就不一定是男與女、夫與妻的關係,而完全有可能是別的什麼關係。這裡,作者既然明確寫了是“鶺鴒珠串”,那麼我們也不用多想和瞎猜了,它就是指兄弟關係或者如同兄弟的關係。在這一層意思的解讀上,我們需要先排除北靜王和林黛玉字面故事人物的性別的界定和對我們的限制性影響。

那麼,這到底說的是誰和誰呢?當然我是有過猜想的,不過為了避免鬧笑話,這裡暫時就不說了。


TeaC


北靜王的鶺鴒香念珠是很珍貴的物件,這物件的珍貴在於作者寫到北靜王將此物作為見面禮送給初次見面的的寶玉的時候,說它是“前日聖上所賜”。聖上御賜的東西,不管是什麼,它都是極好的。我們可以參照後來賈蓉去大理寺領過年的祭禮,因為那也是代表著皇恩浩蕩,所以賈家都是特別虔誠。

如此珍貴的東西,在寶玉看來,他一定要把最好的東西給最愛的人。就像他初見黛玉的時摔他的那塊玉所說的那樣,這玉“什麼罕物,連人之高低都不擇,還說通靈不通靈呢!”

最好的東西只配給最好的妹妹用。這是寶玉的觀點。

但是,於黛玉而言呢,在我眼裡,別人的東西和都不稀罕,我只在乎你。寶玉送的兩方舊手帕她稀罕得跟寶貝似的,那是他倆共情的象徵,像越劇《紅樓夢》裡唱的那樣“曾為你揩過多少舊淚痕。”至於別的東西,別說是北靜王給的,哪怕是皇帝親賜寶玉的,黛玉也是不屑一顧的。在她的眼裡,除了寶玉之外的男人都是臭男人,“弱水三千,我只願取一瓢飲。”

我們說曹公在寫《紅樓夢》的時候時不時在寫對比,他永遠會把一些人與另外一些人作對比,把一件(些)事與另外一件(些)事作對比。

果真沒多久,他就寫到了寶釵戴紅麝串的細節。寶釵是不愛佩珠戴寶的,黛玉並不是。可是,不愛佩戴珠寶的寶釵,拿到了元春賞賜的紅麝串就立馬給戴上了。為什麼?這不是寶釵的性格呀,她不是一向喜歡素淨嗎?原因當然也沒有別的,因為那紅麝串是元妃賞的,貴妃賞的禮物絕對不能慢待。這是寶釵做的人原則。

寶釵嚮往權貴,自己也追求權貴,選秀是如此,勸寶玉讀書也是如此。黛玉則喜歡隨性和自由,視權貴如糞土,再高貴的男人在她眼裡都是臭男人。黛玉並不是針對北靜王,她對一切除寶玉以外的男人,皆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