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這本書的主觀思想是偏佛還是偏道?有何依據?

蓮姐925


曹雪芹既不偏佛,也不偏道,連同封建專制統治者尊崇的儒,在紅樓夢中一致對其偽善面目給予無情揭露和批判。


彭241663042


表面看一僧一道貫穿始終,似乎不偏不倚,細思卻覺得還是偏佛的,原因如下:

第一、巜紅樓夢》中寫了許多佛門、道觀的僧道人物,大部分是對佛、道進行鞭撻和批判,他筆下的佛、道之徒、都是一些十分卑劣的人物:饅頭庵的靜虛、水月庵的智通、地藏庵園信;清虛觀的張道士、天齊廟的王一貼、馬道婆等,他們或包攬訟詞,或妖術欺世,或是江湖騙子。但對現實失望的作者找不到出路,最後還是讓他喜愛的寶玉“懸崖撤手”,進入佛門。

第二、修道的賈敬幾乎沒有正面出場。

第三、“檻外之人”寶玉尊重甚至崇拜的妙玉是佛門中人。

第四、惜春也入了佛門。

第五,劉姥姥、王夫人等人物,口中常常唸的是佛號。

作者批判了封建社會,但卻由於找不到出路而陷入了悲觀厭世主義。“三春過後諸芳盡,各自需尋各自門。”現實的封建地主階級的“門”,已破敗不了,資本主義的門還未打開。作者給他筆下的人物能找到的門就是三個門:地獄之門、大牢之門、和天國之門。顯然最好的門就是天國的門。第五回,預示惜春結局的那首曲子說:(虛花語):將那三春打破,桃紅柳綠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說什麼天上天桃盛雲中杏蕊多?到頭來誰把秋捱過?你看那,白楊村裡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更兼著,連天衰草遮墳基暮,這的是,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聞說道,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著長生果。

這就是作者對現實世界的詛咒和對佛門西天的歌頌。

作者雖然對佛、道都是否定的,但還是偏向了佛,在作品中,道,除了攜玉的一僧一道的那個道士,賈敬,其他全是不堪的人物。而佛門,也寫了一些不堪的人物,但作者深愛的小說中第一形象——-賈寶玉走入了佛門,妙玉、惜春等作者深表同情的他們也在佛門。

道,修的是現世,現世的現實,最後己無他們立足之地。

佛,修的是來世,來世也許還有一絲希望。

巜紅樓夢》作者在無法在現實中給他的主人公們找不到出路,便只好讓他們走向佛門。

所以,顯然作者主觀上是偏向於佛的。




都市閒翁


先回答題主問題,紅樓夢的主觀思想對佛和道都沒有推崇,所以哪個都不偏,依據如下。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文學的一座高峰,內容及其豐富,描寫細膩,涉及人物眾多。對於紅樓夢的理解說法眾多,甚至專門有研究《紅樓夢》的紅學學科。清末以及近現代很多學者和文學大家都對紅樓夢進行過點評,眾說紛紜。

魯迅說《紅樓夢》的價值在於敢於真實描寫,沒有避諱什麼,打破了傳統思想和寫法。胡適說書裡描寫了一個坐吃山空樹倒猢猻散的自然趨勢。毛澤東說紅樓夢要當做社會歷史看。那麼這麼多說法,我們到底用那種方法和角度去理解紅樓夢呢?

閱讀紅樓夢等經典文學的方法

閱讀一部文學作品要從書中描寫的場景,情節,人物關係,人物特徵,時代特點,象徵意義,作者本身等作為切入點。至於得出的結論,那就要看你站在什麼角度去理解,也就是說你自己是用唯物主義歷史觀去理解,還是以道家,佛家,辯證法等角度去得出理解的結果,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道家,佛家等等雖然有他的亮點和意義,但是客觀上講侷限性比較大,不夠全面,容易變成形而上學,說了半天高深莫測,雲山霧繞,然後不知所云,沒有實際意義。所以我推薦用唯物主義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角度去認識理解文學作品,這樣的理解更有意義。

  1. 場景:場景包括人,物,環境,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背景,就好像電視劇裡的群眾演員和服裝道具。場景描寫經常用在文學作品中,表達不同的氛圍和色調,有的起到象徵意義。比如《紅樓夢》第十七回描寫大觀園:“往前一望,看白石崚嶒,或如 鬼怪,或如猛獸,縱橫拱立,上面苔蘚成斑,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場景描寫體現了當時的賈府升騰氣象,羊腸小徑暗示象徵了之後的衰亡。

2.情節:情節包括事件,人物,地點 環境。用來表達矛盾與衝突,展現人物關係和性格等等。比如《紅樓夢》二十三回大家自己去看,篇幅所限不引用了,書中情節描寫了賈府的花,林黛玉,賈寶玉,賈府丫鬟。用此情節表達了林黛玉柔弱性格,賈寶玉的貪玩善良,兩人互相愛慕等等。

3.人物關係:人物關係是構造情節的基礎,表現現人物性格和矛盾衝突的必要條件。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關係時導致了後面一系列事情的發生必然條件。賈寶玉,林黛玉前世是補天石和仙草,進入紅塵的表兄妹關係,互相愛慕的關係等等,薛寶釵和林黛玉同為金陵十二釵之首,與賈寶玉同樣的親近關係等等。這些關係必然導致矛盾的產生,情節的曲折,複雜的人物關係,產生了豐富的內容。

4.人物特徵:主要包括人物性格特徵,人物特徵體現了情節中各個角色的反應是必然的,是有聯繫的,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賈寶玉性格溫和,多情,富有同情心,單純,沒有功利心。林黛玉性格敏感,淡泊,細心,聰明。薛寶釵性格外表凜冽,內心熾熱,有野心。這些性格特徵導致賈林二人必然在心靈上更契合,但結尾卻是賈薛成婚。

5.時代特點:

主要指的是當時的社會價值關係,也就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不同的文學作品有不同的時代特點,具有侷限性和特殊性。比如賈寶玉跟那麼多女性有曖昧關係,也發生過關係,在當時的時代下算好的了,待人溫文爾雅,多情不絕情,但是在現今時代估計是渣男的代名詞。賈與林薛都是較近的親屬關係,但是還戀愛成婚,在當時的時代再正常不過,但是在當今世界倫理發展的情況下,這是不被接受的。不能用現在的時代特徵去評判理解這類文學作品,要把自己代入到當時的時代之下去理解。

6.象徵意義:文學作品對場景,情節,人物等等的描寫,大多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由各種描寫去表達文學作品之外的意義,閱讀這些文學作品要開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之後要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樣才能理解象徵意義,也是一般作品的最高價值所在。《紅樓夢》通過對幾大家族的描寫了時代的興衰,象徵著封建文化王朝的沒落。對人物的描寫,象徵著人在時代的碾壓之下,無奈與弱小。

怎麼避免形而上,得出比較全面的理解。

前面說了,我推薦用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去解讀文學作品,因為社會是在不斷進步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的出現新的問題,多數新的問題是以前的哲學思想指導不了的,或者解決的不妥當,新的哲學思想是對歷史的總結之下對新問題的解決辦法,所以更先進。就好比打仗,諸葛亮再神機妙算,運籌帷幄,在面對現在槍械的情況下也註定是要失敗。

具體怎麼應用,比如對書中描寫的道,佛,儒。三者對以前社會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書中開始靈石求道,後來進入紅塵歷練成為賈寶玉,最後出家當了和尚。這說明面對逐漸沒落的 封建社會,道,佛,儒都挽救不了這種結果,道家無為,佛家因果福報,儒家仁義禮智信都沒有辦法,解救不了主角的悲涼命運,這是歷史新舊交替的必然結果。所以《紅樓夢》此書我理解為道,佛,儒哪個也不偏,而只有未來才能給出辦法。

以上僅為本人淺見,貽笑大方之處見諒,歡迎指正探討。


盛京楊員外


曹雪芹的《紅樓夢》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人物沒有絕對的壞,也沒有覺對好,同樣在佛道思想上,也是融化在一起,沒有偏向那一家。

書中一開始就有一個空空道人去訪道求仙,無意中抄下石頭記,問世傳奇。從此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最後自色悟空,曹雪芹用一塊石頭告訴他你翻越多少大山去訪道,不如經歷一場人生。

然後我們在書中看到甄士隱這位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的儒家隱士因家庭變故而由儒悟道,再就是一跛足道人和癩頭和尚一起彼此互相淡笑,拯救世間迷途中的芸芸眾生,曹雪芹在兩百多年前就已經有超越儒、佛、道思想的初始意識,在他心中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沒有儒、佛、道的邊界,突破束縛,實現思想的自我解放去面對世界。

曹雪芹故意安排了一僧道同行,其實就是想融匯兩家思想,並沒有偏向那一家。

曹雪芹筆下,幾乎就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這就是曹雪芹眼中的世界,這種格局觀完全打破他在他之前的那些看似有著思想突破的《西廂記》《牡丹亭》和《水滸傳》等之前的文學內容,紅樓夢的偉大在於突破束縛之後沒有進入另一個束縛當中去,記得小時候讀金庸的武俠小說,那裡的江湖非黑即白,長大以後,才發現現實的世界卻從來沒有非黑即白,甚至包括我自己。

曹雪芹的眼界很高明,就像現實中我們自己,都有這樣那樣的不完美,同時也自己的優點。也看清社會上的人 ,大度做人才是為人之道。


襄陽祖海


《紅樓夢》這本書講的是曹雪芹構造的世界,佛道都在其中,佛本就是道,何來偏向佛或道。

曹雪芹是個出身不凡的人,他也不想做官,他寫小說一定程度上是給自己看的,當時也是在滿清皇室貴族中流通,能看到的起碼是富商。現在人看到《紅樓夢》是因為印刷業的發達,古代人看小說那是要手抄的,貴族間流通互相抄讀。也就是貴族有這個閒情,平民百姓做生活都來不及,有空也是去天橋底聽故事看雜耍消遣,那時的民眾估計都是劉姥姥的水平,認識字的都不多,談何看《紅樓夢》?

關於佛道,這些討論很多文人樂此不疲,其實儒道佛是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紅花白藕青蓮葉,三教原本是一家。”人的修行到底是什麼?修的是宇宙人生,哪怕基督天主教都難出這個範疇。佛教很多經典和道家殊途同歸,佛家的《心經》和道門《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可以相提並論。佛家經典的遣詞造句和道家經典非常相似,可見翻譯過來的時候有所借鑑。因此,不要過多分別佛道。多從作者生平和歷史的背景角度去看文學經典。





黑衣浣熊


大明近300年尊道,道教的鼎盛時代,到了清朝,抑道尊佛,佛教又煥發了強大的生命力。

曹雪芹寫紅樓夢的年代,儒釋道已經是老百姓骨子裡面的東西,所以紅樓夢中儒釋道都有描寫,不過按照當時的主流思想,曹雪芹的紅樓夢應該是偏佛的,畢竟寶玉最後還是出家為僧。


xulinsh


《紅樓夢》的思想是偏道教的。儘管主人公賈寶玉最後出家成了和尚。

一、強調人生如夢

《紅樓夢十二隻曲》本身就是強調人生如夢。只講今生富貴貧困和修仙,但沒有講來生。

二、輕視榮華富貴

最典型的是重點表達作品思想的《好了歌》和甄士隱悟道後所唱的《好了歌注》。

儒家在齊家中講究功名,財富,愛情,親情,但《好了歌》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碰撞,全面否定了功名富貴,妻子兒女,這是齊家的基礎。《好了歌注》更詳細地根據故事情節做了描述。

通篇能作為指導思想的歌賦,沒有關於佛家的理論。

只有關於惜春的"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著長生果。"但這不是肯定,而是夢幻。

三、主角討論莊子

小說中賈寶玉曾寫過南華莊子的釋文,而被林黛玉當場批駁。說明他們卻認真學習過莊子。而妙玉更是推崇莊子。

而書中除了明鏡臺,菩提樹外,沒有過關於佛法的討論。

所以既叫《紅樓夢》,不排斥佛門,但主旨思想卻是道家的。


旁觀者嵐


紅樓夢的主角是賈寶玉別一個是甄寶玉,從這二個的安排就知道曹雪芹是個懂法的人。佛教認三界萬法的存在,佛教的修行是為了斷除煩惱,證德聖賢的果位,學佛可以分為聞,思,俢,證四個階段,曹雪芹的佛學程度至少是聞思佛法鄉成熟的程度,紅樓夢是為了闡述真與假的佛學程度,賈雨村就是假語存!甄士隱是真事隱!用假前言文字假的小說情況,這都佛法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覺,賈寶玉生的時候,嘴裡含著一塊玉,就是心真恆,還有許多證例,所以說紅樓夢是偏佛法而不是偏道的


南京書友


《紅樓夢》是一部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它所涉及的思想體系,儒、佛、道等中國主要精神因素都體現其中。

首先,佛道思想是貫穿全書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體現出的是佛道並舉,亦佛亦道的思想,從第1回一僧一道出現,就貫穿始終。第18回:“一班小尼姑、道姑也都學會念佛誦經”尼姑道姑同時出現。第66回跛足道士度化了柳湘蓮,可柳湘蓮卻“斬斷青絲”?一僧一道雖不是主要人物,但卻貫穿全書始終,他們屢屢在重要轉折場和現身,且法力無邊,超度人世間的苦難,是這些人的主宰,表明作者肯定佛道文化的超凡脫俗和天人和一的。絳珠草長於西方靈河岸三生石畔,這說的是佛家語境;而施於灌溉之恩的赤霞宮神瑛使者,又是道家語境。空空道人傳抄《石頭記》,卻因抄錄生情,而變身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這些足以說明了《紅樓夢》佛道融合的文化特徵。

其次,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佛道思想作了客觀的反映,但是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核心體系,是當時的主流思想。賈家是一個具有白年曆史的封建大家族,是“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作者必然要以當時的社會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作為創作主旨。“仁”是儒家思想體系重要組成,《紅樓夢》隨處都體現了“仁”思想影響:寶玉對大觀園女兒十分敬重和博愛,無論是對林黛玉還是薛寶釵,或者是史湘雲還丫鬟下人們,寶玉都是非常尊重她們的,處處表現的是博愛,而這種博愛正是儒家“仁”的具體體現。

《紅樓夢》中不僅體現了儒家“仁”的思想,還體現出儒家“孝”的思想,如寶玉捱了父親賈政的打,卻不敢說半個“不”字。另一回寶玉的母親王夫人害死了丫金釧,寶玉不敢有半點微詞。雖然說寶玉性格上有些軟弱,但也反映出寶玉深受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儘管他對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毫無興趣,時常表現出叛逆的性格,表現出對封建禮教和傳統思想的不滿和衝擊,但他還是基本能尊守封建倫理綱常的,這恰恰反映出寶玉矛盾的思想性格,體現出了作者對傳統儒家思想繼承接受的同時,對傳統的封建禮教的批判。正如寶玉所說“女人是水作的,男人是泥作的”“見了女人就清爽,見了男人就汙濁”,是對那“男尊女卑”傳統觀念的顛覆,體現的是一種男女平等的新思維。

《紅樓夢》一方面反映了佛道思想對曹雪芹的深刻影響,另一方面突出了曹雪芹對儒家思想複雜的情愫,既有對傳統的接受和表現又有對付面的揭露和批判。


東籬ZWH


《紅樓夢》是舉世公認的中國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前人雖對它已經作了各種各樣的解析和評價,它不但通過人物和情節全景式演繹和揭示了中國歷史上各派哲學思想的本質特徵、變化規律及相互關係,而且在對前人合理取捨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破舊立新,構築了新的哲學和思想體系。作者的主觀意圖是要讓這一體系成為超越佛、道、儒的新的哲學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