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戰“疫”前線的聲音

來自戰“疫”前線的聲音

2020年春節,對所有醫護人員來說註定是一段難忘的日子。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廣元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四十餘位醫護人員毅然走進隔離病區,奮戰在最前線。

他們之中既有應對傳染病經驗豐富的老戰士,也有初來乍到的小年輕。但是所有人都毫不畏懼,用專業的救治,守護著患者的生命安全。


李冬 記者|牟津雨

本文共2288字,閱讀完畢需要6分鐘


我是父親更是醫生

王朝智是該院結核病科副主任。2017年,他主動申請加入到中國援非醫療隊,執行了為期兩年援外醫療任務。高質量完成使命後,2019年8月,王朝智回到自己的崗位。

有著多年和各種傳染病戰鬥經驗的他,從醫院籌備隔離病區的那時起,就做好了時刻“衝鋒陷陣”的準備。

1月27日,王朝智向醫院黨委遞交了“請戰書”,當天他年僅9歲的女兒剛剛檢查出普通肺炎需要住院治療。在家人和病人間,他陷入了掙扎。但第二天,女兒入院,他還是踏進了隔離病區的大樓。

根據醫院安排,王朝智負責此次隔離病區的醫療質量管控。他逐個梳理了隔離病區留觀人員,做到心中有數,還要參加廣元市“新型冠狀病毒”專家組成員到病區的會診等許多繁雜的工作。

來自戰“疫”前線的聲音

王朝智書寫記錄

來自戰“疫”前線的聲音

王朝智查看檢查報告

1月30日凌晨一點,剛剛在病區工作48小時的王朝智顧不上休息,來到辦公室繼續處理其他工作。此時他在七樓工作,女兒在九樓住院。僅僅相隔兩層樓,但三天來他沒有上去看過一眼,“我是父親更是醫生,娃兒有他們,工作更需要我。”

來自戰“疫”前線的聲音

隔著幾米遠,王朝智探望住院女兒

結束工作後,放心不下的他決定還是去看看女兒。在走到離病床還有一米的距離,王朝智就停了下來,“今天還發燒不?還咳不咳?”得到回答放下心來的王朝智,留下一句“行,那我走了。”

然後,他又匆忙返回了隔離病區……

不怕囉嗦的知心大姐

“你們在裡面要把防護措施做好,照顧病人的同時,一定保護好自己。”在廣元市第三人民醫院隔離病區中,不管是在窗口還是通過對講機,耳邊聽到最多的都是護士長李雪芬的聲音,不厭其煩叮囑著每一位護士。

來自戰“疫”前線的聲音

來自戰“疫”前線的聲音

李雪芬在隔離病區工作

李雪芬是感染科護士長,自進入隔離病區以來,主要是在一樓至四樓,開展各種人員和物資的協調工作以及配合醫生進行診療工作。

“當我穿上這身防護服時,我感覺自己很光榮。”44歲的她,曾經經歷過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防疫救治工作。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襲,她說,“有責任有義務第一時間參與進來。”

來自戰“疫”前線的聲音

忙碌完後,李雪芬吃午餐

顧不上疲憊,李雪芬每天都在崗工作至少十二三個小時,接打無數通電話。“我們進去之後都是戰鬥在一線的生死之交,不能棄戰友的安全於不顧,所以我願意用以往豐富的經驗,來時刻提醒大家要多注意的地方,也不怕他們說我囉嗦。”李雪芬笑道。

“醫生也是普通人,有時在裡面待久了,也多多少少有一點壓抑,所以這時他們同病人一樣也需要舒緩心情。”李雪芬指著就餐區牆上掛著的一個吐槽本介紹,醫生護士們有什麼意見和建議,都可以寫在上面。另外她還建立了一個心靈諮詢群,幫助壓力大的同事們疏解可能出現的煩躁情緒。種種關心,讓李雪芬在同事中收穫了眾多好評,被大家親切的稱為“知心大姐”。

與妻子同在前線不孤單

如果沒有疫情,過年期間,張建軍會回到成都為母親過60歲生日,與朋友聚會,拜年。作為廣元市第三人民醫院感染科的一名副主任醫師,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他首當其衝,作為第一梯隊醫務人員之一進入了隔離病區,奮戰在防控第一線。

“我多年從事傳染病相關的治療工作,手足口病、禽流感都是經歷過的。所以這次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麼不同。況且,醫院對我們的保障也是強有力的,所以大家都能安心堅守在工作崗位。”張建軍說,愛人也同在醫務崗位上工作,這些天正在上西火車站義務進行體溫檢測,做乘客的流行性病源調查,阻擊疫情的道路上,他並不孤單。

來自戰“疫”前線的聲音

張建軍在隔離病區工作

大年初三,張建軍換班進入四樓確診病區,主管確診病人。不同於留觀區,張建軍和同事們每天都只能待在這一區域。“這裡傳染風險大,不適合太多人員接觸。所以我們為有效及時治療病人,吃住都在這層樓,與病人一同完全隔離在病區內,不能下樓回家。”張建軍說。

“目前,經我們醫護人員的治療和開導,確診病人的病情都有所好轉,也都能積極配合我們治療,沒有不配合治療和不良情緒的發生。”張建軍的辛苦得到了回報。談到目前工作中面臨的困難,他表示,最大的問題是醫療物資緊張,一線工作人員在面對這些疑似或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病人,需要充足的口罩、防護服等進行自我防護。希望物資緊張的問題能早日得到改善。

用心搭起一座溝通橋

2007年碩士畢業後,石寶星就紮根在廣元市第三人民醫院。在該院還未籌建留觀病區前他就坐不住了,主動請纓第一批進入留觀病區工作。

“有啥辛苦的,這些都是家常便飯。”提起在留觀病區的這些日子,石寶星笑著說。事實上,從1月20日進入至今,他不僅每天都要穿上隔離服近距離為病人診治,一旦開始工作就是48小時連軸轉,辛苦自然不言而喻。

“最開心的就是看到留觀人員解除醫學觀察,能夠回家與家人團聚。”每當這時候,他就覺得自己和團隊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在他們的細心照料下,前後已有25人解除留觀。

除了本職工作,石寶星在留觀病區內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回微信。

“很多發熱病人其實難以接受被完全隔離的事實,有的會抱怨、有的會發洩,有的就不停地問能不能出院了?”對於這種情況,石寶星就會反覆耐心地說明住院觀察和消毒隔離的重要性,每天需要用微信耐心開導這些在隔離區的“朋友”和“朋友”的家人們。

來自戰“疫”前線的聲音

經常問候、給他們打氣、教授一些增強體質的小方法……慢慢的,一些留觀人員和病人家屬從最初的抱怨轉為積極配合、信任感謝,“他們被隔離也很難受,只要用心地和他們交流,他們就能夠理解。”石寶星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