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滇西古地彌渡是如何孕育出“東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

一代球痞


雲南名歌《小河淌水》被譽為世界“東方小夜曲”它出自雲南省彌渡縣密祉鄉,這裡的民風淳樸,當地人民能歌善舞,被譽為花燈之鄉,每年的元宵節鬧花燈是這裡幾百年前留下來的傳統節日,一直保持下去,而且密祉鄉自古以來就是茶馬古道重鎮,古道的文明孕育了各民族的傳統文化,人人尊老愛幼,尊師重教,文化氛圍濃厚,各民族在平時的勞動生產當中,用民歌的形式,創造出現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歌曲,同時也把《小河淌水》這首民哥唱到.了全世界。



大山之子雪山雄鷹王偉


“到了彌渡不想媳婦,到了紅巖不想回來”。彌渡壩子土地肥沃,得益於洱海水源的滋養,物產豐富,蔬菜水果琳琅滿目,是滇西的主要蔬萊產地之一,當地人民勤勞會盤算,女人善於經商,很會持家,俺制的醬菜在滇西很出名,可以說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好地方。《小河淌水》這首曲子,出自彌渡的一個美麗而悲情的傳說:外地一個走夷方的馬幫路過彌渡時在彌渡歇腳休整,一個帥小夥子到河邊溜達,聽到美麗歌聲從河邊傳來,走近一看,一個美麗姑娘在河邊邊洗衣服邊唱歌,迷人的歌聲和美麗容顏深深吸引住小夥子,姑娘害羞一失態把衣服掉進河裡眼看就要被沖走,小夥縱身跳下河裡撈起衣服送到姑娘手裡。從此後小夥一到彌渡就和姑娘相會,山盟海誓不變心,可是小夥子走後再也沒有回來。姑娘天天在等小夥子請人來提親。姑娘每天唱著思念情人的歌等他:月亮出來亮汪汪 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 天上走/哥啊 哥啊 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月亮出來照半坡 照半坡/望見月亮想起我阿哥/一陣清風吹上坡 吹上坡/哥啊 哥啊哥啊/你可聽見阿妹叫阿哥。村裡村外的小夥子請人來姑娘家提親,姑娘對父母說趕馬幫的小夥子會請人來提親的,一定要等小夥子來娶他,只要一聽到馬幫的玲聲就跑到村頭迎接,年復一年都沒有迎到小夥子,姑娘的歌唱啞嗓子,淚也流乾了就是不見情哥哥.......!


long9056


中國經典名曲《小河淌水》全球之旅《小河淌水》是中國民歌的峰巔之作,被譽為“東方小夜曲”而享譽世界。它以無比優美的旋律、蕩氣迴腸的充滿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內涵、情景交融無限深邃的詩的意境,贏得了各國人民的喜愛,常唱不衰。在民國以前,雲南的交通運輸主要依靠馬幫,當年南來北往的馬幫雲集於此,帶來了不同類型的山歌、民歌在這裡交匯、交融,於是,密祉和文盛街,也就成為了滇西最有特色的馬幫歌謠的集散地。在密祉這片山歌、民歌的海洋裡孕育出《小河淌水》這樣的世界經典名曲,便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歷史上,雲南流行著一種“窮走夷方”的社會傳統。所謂“夷方”,則泛指現今的印度、東南亞國家和邊境一帶。“走夷方”可以掘金挖玉,可以經商發財,可以趕馬幫謀生,可以施展抱負實現男人的夢想,過去雲南的很多富人都是通過“走夷方”而致富的。所以,儘管“走夷方”之路充滿了艱險,佈滿了陷阱,但總是有那麼一些人嚮往,總是有那麼一些人踏上了這條人生之路。於是,馬幫的鈴聲也就永遠響徹在茶馬古道上,馬幫的歌謠也就永遠飄蕩在深山之間。 遠走“夷方”的男人,自然懷鄉戀土,日夜思念著家鄉和家鄉的妻子、情人;而留在家鄉的妻子和情人,也同樣日夜思念著遠走“夷方”的親人。這種兩地相思就構成了馬幫歌謠的主旋律。馬幫歌謠就像一個完整的故事,它主要由“留郎―送郎―等郎―思郎―盼郎”等內容構成,就像是一條生命的小河,有明快的節奏,有生動的情節,有沒有結局的結局:歷史上流傳於密祉一帶的《月亮出來亮汪汪》、《放羊調》、《趕馬調》、《送郎調》、《過山調》、《陽雀調》、《大風颳來樹頭歪》……這些民歌就是馬幫歌謠的代表作,它們的曲調與《小河淌水》的音樂旋律極為相近、相似;而《月亮出來亮汪汪》,不但曲調與其相似,歌詞也幾近相同。 相傳在200年前,密祉小卷山下有一位特別喜歡唱山歌的姑娘,碰上了一個也是特別喜歡唱山歌的隨馬幫“走夷方”的小夥子。二人在月夜的小河邊對唱了一夜的歌,由此產生熱戀。於是,二人對天莊重發誓:阿哥在“走夷方”歸來後的某月某日的月圓之時,要來老地方與姑娘相會,並向她的父母正式提親以結百年之好。結果那位信誓旦旦遠走“夷方”的阿哥卻永遠也沒有回來!姑娘在月圓之夜等待情郎總是一次次的失望之餘,對著圓月把自己熱切的期待、無限的深情、萬般的無奈、滿腔的悲涼都注入在自己的歌聲裡渲洩,唱出了《月亮出來亮汪汪》這首馬幫歌謠中的絕響:“月亮出來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而這首蕩氣迴腸的民歌,便是《小河淌水》最直接的生活來源,它植根於生活和歷史的深處,才會發出人生最美的心聲。 密祉那條潺潺流淌、充滿詩情畫意的小河,發源於密祉西北太極山頂的桂花箐口,桂花箐口兩旁是一望無際的天然原始森林,而箐底、箐邊卻長滿了桂花樹,其中有一株被稱為“樹王”的古銀桂樹,已有1700多年的樹齡,要4個人才能合抱,它雖然歷經了千年的滄桑和風雨但卻生機盎然。在“樹王”之旁,有一股水桶般粗的泉水從山腹中噴湧而出,名為桂花泉。泉邊立有一石碑,上有《小河淌水》的收集整理改編者尹宜公手書的“小河淌水源頭”6個大字。這幽谷山泉,一現身就如孩子般唱著、跳著,一路歡歌,在箐中流淌一段後,卻突然鑽入巖洞消失了身影,只留下銀鈴般的笑語;有時又在芳草間重現倩影,沉靜地流淌著,大有遺世獨立,飄渺若仙的氣概;有時又突發虎虎生機,於石峽漱玉,松間鳴琴……這桂花泉唱出的生命之歌,可謂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著實令人為之陶。


木木思密達


彌渡是滇西古地。境內苴力營盤山新石器遺址發現,三岔路、青石灣出土的戰國銅鼓,說明這裡在原始社會即有人類生息繁衍,經歷了和別地一樣“侯王國以十數”、“君長以什數”,部落林立,互不統屬的時代。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以滇西祥雲、彌渡、鳳儀、賓川四地置雲南縣,屬益州郡,彌渡是雲南名稱淵源最早的四地之一。[古]昆明[今大理地區]“地當蜀去身毒[今印度]道途中”,彌渡是古絲綢南路要衝。唐南詔時期,雲南普洱通往藏區的茶馬古道,彌渡又是必經之地。境內形成了載入唐代《蠻書》的“白崖城”﹙今紅巖鎮﹚、“大莊哨”﹙今大莊街﹚、“腰惠鋪”(今腰會邑村)等古道驛站。明代萬曆《趙州志》、天啟《滇志》中記載的“彌只鋪”,就是茶馬古道上由起始的“馬食鋪”慢慢演變成了的一個古驛站,現今還在密祉鄉完整遺留著的古文盛街。

彌渡是南詔王國腹心之地。天寶戰爭和兩伐南詔留下的10多萬中原將士和商賈遊民,不僅給這片豐腴的土地帶來了農商技術,也給這塊多情的地方傳播了黃河文化;到了明朝洪武年間,連綿不斷的軍屯、民屯、商屯和開疆移民活動,又給這裡帶來了纏綿婉轉的長江文化。

於是,南北人流的湧入、古驛站裡的“南腔北調”、懷揣各地文化人群的落藉,使彌渡的民間民俗、語言、民間藝術在歷史的滄桑中,在彌渡各民族文化與祖國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滲透、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燦爛多姿的優秀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