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常說的“3歲看大,7歲看老”,真的有道理嗎?

從古至今,很多人都認為這句“3歲看大、7歲看老”很有道理,但究竟有什麼根據卻不知。從表面來理解就是一個孩子在3歲的時候就可以看到長大後怎樣,而7歲時,可以看老年的樣子。

確實,孩子未來怎樣與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甚至影響到孩子未來乃至終生,所以說一個孩子將來會有多大的成就,在3到7歲時,就可以看出端倪,並且已成為定數。

恐怕有不少人會不同意這種說法,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生活中還是有很多是根據後天努力改變,並且取得成功,從而開始自己的美好生活。

老一輩常說的“3歲看大,7歲看老”,真的有道理嗎?

但也有人會因為改變太難,中途放棄了,最後還找藉口說自己努力過。其實經常關心一些周邊的小事,你會發現家庭渲染對於孩子而言真的很重要。現如今,社會形成了一個這樣的現象,父母做什麼工作,孩子也會從事相同的職業。

而“3歲看大、7歲看老”主要強調了家庭環境的重要性。

案例

小叔她們一家都是書香門第,小妹從小就讀過很多古詩典籍,語文素養非常好,對文學非常感興趣。學校每年選人去省裡面參賽都是叫小妹去的,她每次都能拿到名次,為學校爭光。

她高中選了文科,語文非常好,基本上是學校第一。我最差的就是文言文,但她對這些就像看白話文一樣,沒有什麼挑戰性。

從小她們家人就要求她飽讀詩經,歷史書籍一本也不落下。大學義無反顧選擇了中文系,如今就在她的母校裡面當一名文學老師。

所以說,一個家庭的教育環境非常重要,並且會影響孩子以後成長的道路。

老一輩常說的“3歲看大,7歲看老”,真的有道理嗎?

而“3歲看大、7歲看老”是指什麼?又需要怎樣做呢?

“3歲看大”,看的是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個性傾向

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成長敏感關鍵期,家長可以通過她的語言能力、生長速度、健康狀況以及智力情況等,可以初步斷定孩子的生理特點和個性傾向。

這個時候孩子一般會表現出需要被家人鼓勵,有脾氣,需要父母幫忙排解。那麼父母需要有更多耐心去教育孩子。

她們成長快速,會有很多好的表現,父母也會不斷的誇獎。但要注意表揚並沒有錯,但不能太單調,因為起不到效果。

小侄女平常喜歡彈琴,開始嫂子表揚她“你彈的真好”,她會很開心。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嫂子再表揚她彈的好,她就會問“哪段彈的好呀?”

如果嫂子還回答“哪兒都很好”,她就會很不開心,為什麼呢?因為孩子不相信自己,比較自卑,雖然得到了表揚,但這種表揚太單調,太沒有說服力,聽都像是敷衍。


老一輩常說的“3歲看大,7歲看老”,真的有道理嗎?


長期這樣表揚只會躺孩子變得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彈得好還是不好。對於表揚方法,專家建議使用做法表揚。

就是通過具體表現對孩子給予表揚,然後再進一步進行指導,讓他進步空間更大。

嫂子完全可以這樣說:“你那首曲子是偏輕快一點的,媽媽在你彈得節奏裡面感受到了快樂,比上次歡快多了”聽完這話,孩子會更加開心,以後如果碰到輕快的曲子,都可以彈的比較順手,並且裡面充滿感情,也更容易打動人。

相同的,這種時候他們也比較有個性有脾氣。比如媽媽給買的衣服她不喜歡,她想要自己挑,搭配衣服的時候,她會告訴你她想要搭配哪件等,各種小細節上都能看得出個性的變化

這種時候父母千萬不要一味地固執,不聽取孩子的意見,覺得她不懂就直接忽略她的感受。時間久了,她會失去主見,長大後也容易自卑和搖擺不定,完全沒有主見。

有脾氣就更不用說了,一旦孩子有脾氣後,父母一定要清楚為什麼,再根據他們那個年紀能適應的情緒排解法,幫他們趕走壞情緒。如果說沒有及時注意,他們會以為爸爸媽媽不重視自己,久而久之也不願意將情緒表露於面。

情緒抒發不當有可能會產生心理問題。

老一輩常說的“3歲看大,7歲看老”,真的有道理嗎?

“七歲看老”,看的是孩子中年以後的成就

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不管生理上還是心理上變化都非常快。7歲孩子的理解能力、社會交際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等,都是一個平均的狀態。

這種時候家長如果是想要培養孩子特長的,可以從這時候開始。當然要根據她的綜合素質、興趣愛好做出一個初步判斷,從而再進行對孩子全面培養。

一般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想要得到歸屬感和滿足感,也可以看得到性格上的缺陷。

心理專家說:這個階段關係到以後人際關係和生活狀態。

首先,發現孩子自身興趣點,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發現家裡孩子在某方面比較突出,那麼可以重點培養。

鄰居王阿姨的兒子,在畫畫上面很有天分也很感興趣,平常對畫畫也有自己的理解,很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王阿姨就給他報了一個學習班,進行專業學習。如果他能堅持下去,將來一定有所成就。


老一輩常說的“3歲看大,7歲看老”,真的有道理嗎?

其次,交際能力上的培養,假如發現自己家的孩子不愛說話,平常也不太愛和同學打招呼,父母要通過一些辦法提高她的交際能力。例如,孩子回到家裡後讓她說一些在學校做的事情,並提出一些問題。

或者是家庭成員輪流講故事,途中也要提出問題,這樣互動性比較強,孩子交際能力也上去了。

最後,實現她的歸屬感和滿足感歸屬感簡單來說,就是讓她承擔該有的責任;而滿足感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實際價值。

平常父母在做事情的時候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比如,媽媽帶著孩子打掃房間衛生,讓她明白自己也是家庭成員中的一個,這樣不僅她有了歸屬感,還能學會一些生活技能,不至於到中年連洗碗都不會。

滿足感,家長可以試著從事情上分佈,比如媽媽做飯,爸爸洗碗,孩子拿碗筷。在做之前強調一下,每個人要將自己工作做好。這樣一來孩子完成這件事情後,她會獲得滿足感。

總結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存在很多變數,中間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能小時候好,長大後就不好了。所以,家長教育孩子不能懈怠,要及時瞭解孩子的變化,調整方式教育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