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相對於飛躍的社會,過去的生活消逝已久,但心底總還留有印象,有時候甚至對它懷有期盼。那是土牆老屋中,

臨窗晨花夕月,日常慢悠悠,青春烏溜溜,春有風箏夏有魚,秋有青鳥冬有雁,書信來往間,日子溜走了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從苦難歲月、吃糠咽菜過來的老輩兒人,保不齊都經歷過老屋求生、集體食堂、上山下鄉和記工分,各種的片段記得清晰,那燒得黑魆魆的灶頭,那一根繩吊著梁下籃兒,裡面分的口糧,或幾個窩頭、一塊豆腐,再或是年底分的一小坨豬肉。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對於70、80後,如果來自農村,或者在鄉土上待過至少一兩年,應該記得排隊交公糧,還有夜裡慌里慌張夾被子跑出來躲地震、三更半夜敲鑼繞村巡更的場景......那麼對土房子應該或深或淺也留有印象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30年前,鄉野活力旺盛,土房屋還比較多,它們以土為主,加入砂、灰等,夯築成牆,未經多餘裝飾的外觀呈現著土地的黃色,簡單,舒服,接地氣兒。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隨著房屋建造技術的演進,後來出現很多磚構和鋼混為主的房子。老話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跨越過去年代的新型夯土牆,又一次回到我們的生活,佔據重要位置,彰顯科技、藝術與生活三位一體的返璞歸真理念。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來看過去鄉土中相對原始的土牆,與當前流行的現代夯土技藝的不同。從農村土牆施工工藝及工具,可以看到,每一層夯築都採用模板加持,上料之後開始夯實,以達到相應強度。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具體點講,施工場面通常這樣: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或者是這樣: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再或是這樣的: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而當前流行的土牆技術不僅通過了創新,且由此打造出個性化的多元肌理,增加科技含量、工藝保障和美學元素,讓底蘊深厚的夯土藉助現代技術與藝術煥發新光彩。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新型夯土牆的整體藝術造型、色彩肌理可以事先設計、整體把控,這樣將需要保溫隔熱走線等種種處理的混凝土結構施工,最後集中於飾面肌理的打造,從而彰顯建築藝術美。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新型夯土牆強度更高更耐久,防水抗滲更優越,在耐候性能上也完全勝出,各方面均優於原先的土牆。而最直接看得見的結果,是它堅久耐用、美觀大方,建成之後一勞永逸。看看下面這些私宅(別墅)和公共建築。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將土牆用作室內裝飾,現代而簡約,低碳生態且極環保,這是現代夯土牆在古老夯土雄厚積澱之上所做的新的有益探索。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通過不同的色彩搭配,裝飾出不一樣的土牆效果。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富有科技元素,飽含藝術情調,帶著懷舊、天然、質樸和人文藝術氣息,充分體現新型夯土牆的生活化、藝術感及科技性。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全球化到來,建築高速發展,在借鑑傳統及國內外工藝的基礎上,夯土牆也同樣如此,迎來了新生,裝飾效果也在突飛猛進。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除致力於建築立面發展,期待在現代精神引領下實現建築藝術美的飛躍,更關注生態,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同時,將粗放的方式,轉變為低碳集約的現代築造,既體現與時俱進的科技創新,又合理使用資源,對自然環境形成有效保護。​​​​

古建築最美,老土房最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