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到少林寺問:朕也需要跪?方丈怎麼機智回答的才挽救了全寺性命?

小小嬴政


說起少林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雖然最近幾年因為某些人的緣故它的名聲不是太好,但它在中國的地位和影響力,卻仍然當得起“北少林”這三個字。

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在唐朝時因十三僧救唐王,受到唐太宗的封賞,賜田千頃,水碾一具,並稱少林僧人為僧兵,從此,少林寺名揚天下,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

此後,很多皇帝都會特意到少林寺來拜訪,比如後來的武則天、唐玄宗、宋太祖等人。 至於朱元璋有沒有來過少林寺,史書上並沒有記載。

不過,最近興起這樣一個傳言,說是朱元璋在平定北方後,特意來過一次少林寺拜訪。並且,因為朱元璋之前當過和尚,他還特意要親自燒香拜佛,但按照寺廟的規矩,既然朱元璋要拜佛,那也要跪下來拜才行。

但問題是,朱元璋此時的身份時大明朝的皇帝,是當今的天子,他怎麼能給一尊佛像行跪拜禮呢?於是,朱元璋就問少林寺的主持,自己要不要跪。

這時候,主持就告訴朱元璋,你不用跪。朱元璋詢問緣故,主持回答說:“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在佛教中,所謂見在佛和過去佛,都是掌管佛教的最高佛之一。過去佛,又叫燃燈古佛或者定光如來。見在佛,又叫現在佛,即釋迦摩尼,又叫佛陀、如來佛祖。

因為,如來佛作為現在的最高佛主,是不用給以前的燃燈古佛跪拜的。同樣,現在少林寺的主持將朱元璋比作是現在佛,而少林寺裡面供奉的如來佛,自然也就成為過去佛,所以他也就不用給如來跪拜。

這裡,少林主持只用了簡簡單單的八個字,不僅化解了朱元璋的尷尬,還順帶拍朱元璋的馬屁,言外之意就是如來佛和朱元璋相比,那也是過去的佛,現在大明朝最大的佛,是他朱元璋。為此,朱元璋自然十分開心,還厚賞了這位主持。

這個故事現在傳得有些沸沸揚揚,但其實呢,它的原版並不是明太祖朱元璋,而是宋太祖趙匡胤,這是出自歐陽修撰寫的《歸田錄》,說的是趙匡胤拜訪相國寺的故事。

在這個文獻裡面,歐陽修在說趙匡胤的名字時,都是以太祖來代替,而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有人把這個太祖理解成了明太祖,於是趙匡胤的這個故事,就被張冠李戴到朱元璋的頭上,後來以訛傳訛,越傳越多。但問題是,此太祖真的非彼太祖!



最後,在歷史記載中,朱元璋與寺廟主持有關的故事,只有一個,叫做:朱元璋憤題和尚詰問。這個故事發生在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龍灣之戰結束後,朱元璋以少勝多擊敗陳友諒水軍,於是第二天黃昏時分朱元璋微服私訪到南京紫金山上的禪寺拜訪。

當時紫金山禪寺的主持看朱元璋身上煞氣很重,便想解其煞氣,於是他便與朱元璋講禪論道,不料反被朱元璋說得啞口無言。

第二天,這個主持想問其姓名,卻已是人去房空,只留下一首詩寫在房間裡的牆壁上: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主,只顧嘵嘵問姓名。

最後,關於皇帝究竟需不需要跪下來拜佛這件事情,其實並沒有大家想的那樣複雜。根據史書上的記載,一般情況下,如果皇帝在公開場合正式拜訪寺廟,那下面的官員,早就替皇帝把所有的禮節都已經安排到位,根本不需要皇帝特意詢問自己需不需要下跪。

並且,

正常情況下,除非皇帝本身特別重視佛教,或者是特意交代官員要搞一次跪拜的作秀,否則皇帝根本就是不用跪拜的。至於皇帝私下來拜訪寺廟,那跪不跪,全憑他個人的喜好,他如果想跪,那說出去就是皇帝友善,沒有架子。他如果不跪,那說出去就是在諸佛面前不失天子儀態,威武霸氣!


我是趙帥鍋


這是一段民間傳聞

話說朱元璋當上皇帝后,有一天他來到少林寺,看見寺中百姓在虔誠的跪拜,突然想到自己當年也是一名佛家弟子,但現在貴為一國之君,再次來到佛家淨地,是否也需要跪拜呢?

於是帶著疑問,他轉身問了少林寺方丈:“朕是否也需要下跪?”

也許朱元璋只是隨口一問,但這個問題對別人(包括方丈)來說是一個很考驗情商甚至關係到生死的問題,至於為何考驗情商,關係到生死,相信很多久歷職場的朋友們都能體會到各種含義吧……

所以,面對這個問題,少林寺方丈肯定也不傻,不會傻乎乎的說對與錯,於是他對朱元璋說:“不用跪拜,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不得不說,方丈這八個字說的真是精髓,佛教中有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一說,方丈將朱元璋比作現在佛,這馬屁拍的真是恰到好處,最後朱元璋非常滿意的大賞少林寺。

但,正如我開頭所說,以上只是民間傳聞,別說正史了,連野史都沒有記載,至於真假不得而知。


但是,在北宋文人歐陽修的筆記《歸田錄》中也有過類似記載:“太祖皇帝初幸相國寺,至佛像前燒香,問當拜與不拜,僧錄贊寧奏曰:“不拜。”問其何故,對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贊寧者,頗知書,有口辯,其語雖類俳優,然適會上意,故微笑而頷之,遂以為定製”。

由此可見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到相國寺也曾有此一問,因為歐陽修此作多記朝庭舊事和士大夫瑣事,大多系親身經歷、見聞,因而《歸田錄》中的記載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所以關於“現在佛不拜過去佛”之說,很有可能是宋太祖趙匡胤親身經歷的事情,只不過經過幾百年後人的渲染加工主角變成了朱元璋和少林寺。

但不管怎樣,我個人還是很佩服那位方丈,將拍馬屁的功夫運用的臻於化境!這種人就是放到現在也是妥妥的“人才”!


鹹魚閒聊


自從佛教來到中國以來,就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有的朝代就連皇帝和那些王公大臣也是佛教的忠實信徒。在這種情況下,僧人就對朝廷有不小的影響力,甚至不比那些官員差。

今天我們說的朱元璋跟佛教的緣分更是深厚,他曾經因為家裡太窮,就去寺廟裡當過一段時間的和尚,後來天下亂了起來,他又離開了寺廟,當過一段時間的雲遊僧。可以說,佛教對他來說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的,如果沒有佛教,也許他早就餓死了,根本不可能託庇於寺廟,過一段太平日子。

雖說佛教跟他的淵源很深,但他是一個明君,所以並沒有像那些迷信佛教的皇帝一樣,大力發展佛教。畢竟他是在亂世中長大的,知道佛教雖然可以安撫人心,但如果不加以節制,就會誤國。可能有人會好奇,為什麼佛教要是不加以節制,會誤國呢?這就要從當時的世道說起了,如果信佛的人太多了,人們就會修很多的寺廟,可有寺廟就不能沒佛像,於是人們就會用大量的黃銅去澆築佛像。不巧的是,銅正是古代的鑄幣材料,如果缺銅的話,就會影響官府鑄幣,時間久了,就會導致民間無錢可用。

再加上如果官府太過推崇佛教,對寺廟採取很多優惠政策的話,就會有很多普通人跑去當和尚。這群人其實並不是因為信仰佛教才出家的,而是為了逃避賦稅和兵役這些。

他們出家了倒是清淨了,可朝廷就不能從他們身上謀取好處了。要知道,古代的朝廷正是由這些普通人供養的,要是普通人都去當了和尚,那皇帝找誰收稅去,找誰去當兵呢?所以說,朱元璋正是因為看到了佛教要是勢力太大會對朝廷造成的不利影響,才沒有大肆發展佛教的。

雖說朱元璋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對佛教並不是特別的熱情,但好歹他也是當官幾年和尚的,有那麼一絲香火情在。

如果他對佛教太冷淡的話,那別人肯定也會說他忘恩負義,所以他本人偶爾還是會去參拜一下寺廟,追憶一下年輕時候的苦日子的。這不,有一次他就來到了大名鼎鼎的少林寺。皇帝駕到,對少林寺來說自然是一件大事,於是方丈就親自出來招待他,生怕惹怒了這位皇帝,害得全寺的人倒黴。

但是方丈沒想到的是,就算自己再恭敬,也有一樁麻煩事在等著他。那就是朱元璋在看到佛像的時候,突然想起來,人們見到佛像是需要跪拜的,於是他就問方丈,朕也需要跪?這個問題無疑是很危險的,畢竟此時的朱元璋已經不是當初那個窮困的年輕人了,他可是明朝的開國皇帝。

要是他朝著佛像下跪了,那肯定會有損他的天子威嚴的,所以朱元璋心裡肯定是不願意下跪的。要是方丈回答說朱元璋需要下跪的話,那他肯定吃不了兜著走,畢竟朱元璋可不是一個心慈手軟的主,有不少大臣都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惹惱了朱元璋,那可是要掉頭的。

但如果方丈說朱元璋不需要下跪的話,也得找一個合適的理由圓場,不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這是為了討好皇帝給皇帝開後門。要知道佛門的一個很大的主張就是眾生平等,而且他們這些僧人也自稱是世外之人,按理說是不應該為皇權折腰的,如果他在朱元璋面前表現得太過諂媚的話,傳出去對佛門的名聲也不好,所以方丈當時的處境可以說是進退兩難。

好在能當上方丈的都不是什麼庸人,尤其是少林寺的方丈,那更是得很有智慧的人才能當上的,所以少林寺的方丈急中生智,只用了八個字就解除了自己的危機,這八個字就是: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也就是說,朱元璋是現在的佛,而佛像卻是過去的佛,所以朱元璋就不用朝佛像下跪了。這個回答妙在哪裡呢?那就是暗暗的捧了朱元璋一把,說他是過去的佛,讓他不用下跪,避免朱元璋一怒之下把全寺的人殺光,但是又沒有向皇權示弱。畢竟方丈這句話的意思是,並不是朱元璋是皇帝就不用下跪,而是因為他是佛才不用下跪的,所以就沒有丟佛門的面子。

從這裡就能看出,這個方丈也是一個厲害人物,可見當時的佛門還是有不少人才的。筆者認為,正是因為當時佛門有不少人才,所以才能發展的那麼好。

要知道,佛教本來是外來的,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把本土的道教給壓制住了,這其中是離不開像方丈這樣的人才的。至於這些人才為什麼不選擇道教,而去佛門發展,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無筆


這種故事我好像聽過好幾個版本了。


朱元璋去少林寺,問大和尚:我已經是皇帝了,禮佛需要跪拜還是不需要跪拜。


大和尚說:不需要。


朱元璋問:為啥。不拜不是顯得不虔誠嗎?


大和尚說:不會,您是現在佛,佛祖是過去佛,佛見佛可以不拜。

這話捧得朱元璋很舒服。


還有乾隆皇帝版的,也是去某個寺廟參觀,糾結於對佛祖拜還是不拜,這時候機智的老和尚和乾隆爺說,您不能拜,現在佛不必拜過去佛。


據說,乾隆皇帝信以為真,後來乾脆以老佛爺自稱。


不過這些都是故事,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真真假假,反映了老百姓對皇帝們的一種想象而已。


不過佛見佛這個故事和普通民間故事不同,是有版權的,原作者是歐陽修。歐陽修是個槓精,文章為一時之雄,平生最喜歡乾的事兒就是寫文章懟人。


神宗熙寧四歐陽修因為和當時的宰相王安石意見不合,加上年老,辭官歸隱潁州,閒來沒事寫寫朝野見聞,後來這些文章編輯成了《歸田錄》。

歸田錄開篇就記錄了趙匡胤遊大相國寺的故事,當時接待趙匡胤的是贊寧和尚,到佛前燒香的時候,趙匡胤自持皇帝身份,問贊寧自己是拜還是不拜佛祖呢?


大約心裡是不想拜的。


被安排接待皇帝的僧人都有七竅玲瓏心,一眼就看透宋太祖的心思,於是贊寧告訴他:不拜。


宋太祖問他為啥不拜呢。


贊寧說: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捧宋太祖是見在佛,現世佛陀,讓太祖皇帝心理很受用。


在這篇文章的後面,歐陽修寫道:


贊寧者,頗知書,有口辯,其語雖類俳優,然適會上意,故微笑而頷之


俳優就是演員的意思,說贊寧這人讀過書,會察言觀色,領會了趙匡胤的需求,於是順風拍馬,獲得了趙匡胤的喜歡,微笑而頷之


僧人和和尚的段子在趙匡胤和乾隆身上都可能發生,會成為美談,但是在朱元璋身上發生的幾率不太大。


因為朱元璋曾經是他們中的一員,深深知道寺廟裡的那些事。


像我要拜他嗎?這種問話,我覺的朱元璋不會問,老朱做人做事很直,想拜就拜,不想拜就不拜,不會因為不想拜而去問和尚的意見。

我記得看過一個朱元璋當皇帝前和尚們的故事。


在朱元璋和陳友諒龍灣大戰前夕,朱元璋找了一間寺院借住,那間寺廟裡的僧人對這位不速之客很有意見,全程臭臉。


勉強給他們上的齋飯也是清湯寡水的,朱元璋很生氣。


但是臨走時還是給了那間寺廟香火錢,後來也沒有難為那間寺廟裡的僧人。


我覺得這更像真實的朱元璋乾的事。


雖然對他手下的大臣們,利益相關的人,他下手不留情面,但是對他少年時工作的寺廟,他還是有點香火情緣,畢竟在當年他快要餓死的時候,寺廟曾給過他一碗飯吃。


===============



薛白袍


這個典故其實是以訛傳訛。

原故事的主人公並不是朱元璋,而是宋太祖趙匡胤。他去的不是少林寺,而是開封的大相國寺。

當了皇帝以後,有一次趙匡胤去大相國寺禮佛。但是進入大殿之前忽然有點犯難。他覺得自己貴為天子,怎麼能去跪拜佛像?豈不是有失威儀?

於是問大相國寺的和尚:“朕是參拜佛祖好呢?還是不拜好?”

相國寺的贊寧禪師心領神會,知道趙匡胤是不想跪拜。所以才特意發問。於是回答到:“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意思是,趙匡胤貴為天子,拯救蒼生,是現在佛,不用去跪拜過去的佛。趙匡胤很滿意。



朱元璋絕對不會去拜佛。

題目中說朱元璋去少林寺拜佛,純屬扯淡。

朱元璋雖然當過和尚,但那是為了混飯吃。並不是因為信佛。他是窮的沒辦法,為了吃口飯才當了和尚。

像他這種殺伐決斷的人,我不認為他會信什麼佛,他甚至不會相信怪力亂神,他只相信他手中的刀,金錢和權力。


另外,朱元璋是明教信徒,他要信也是信彌勒佛。彌勒佛是未來佛。少林寺供奉的是如來佛。彌勒佛是如來佛的接班人,其實相互對立的。彌勒佛的道場在東天,而如來佛的道場在西天。

朱元璋不可能去拜如來佛。

而且,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根本沒有去過河南,也沒有去過少林寺。

朱元璋去河南,還是早年間當和尚的時候,化緣去的。說起來是傷心之地。為什麼還要再去?


上將噯福斯


不知道是從哪個電視劇裡面整出來黑我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段子。用我大哥@歷來現實的話說,這是一個能養活一群頭條作者的段子。

為了不免俗套,我也先講一講。

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后,來到了少林寺,見到了佛祖的佛像,卻猶豫自己要不要給佛祖下跪,當時方丈見到朱元璋猶豫,估計也猜到了朱元璋所想,因此就對朱元璋說:“陛下是現在佛,現在佛可以不拜過去佛。”朱元璋因此很高興。

這樣的段子,在歷史上並不少見,而且哪一個都比這個更能甩梗。

別人都在講歐陽修記在《歸田錄》中趙匡胤不拜佛的事情,我如果再講的話,就有點過分了,那我講一講宋徽宗時期的張天師的事情吧!

北宋時期很尊崇道教,宋真宗時期痴迷道教,其年號“大中祥福”就很有道教的意味,北宋時期的道教以東漢末年張道陵為尊,當時張道陵的後人甚至建立政權成為一方諸侯,後來為曹操擊敗,張道陵的後人就逃到江南龍虎山為據點進行傳教活動。

張道陵自稱張天師,天師的職位也是世代相傳,因此子孫後代也被稱為張天師。

宋徽宗時期,曾經召見這一代的天師張繼先入宮,徽宗問張天師:“聽說天師居龍虎山,這龍虎山果真有龍虎麼?”

張天師卻這樣回答:“虎天天都能見到,龍顏卻是今日才得幸見。”徽宗皇帝聽了甚是歡喜。

施耐庵將這個橋段巧妙的設計在《水滸傳》中的第一節,洪太尉前去龍虎山去請張天師,一路上看到的不是大蛇就是老虎。

關於宋徽宗是不是真龍那就不知道了,靖康之變的時候,宋徽宗的兵部尚書竟然把戰勝敵人的希望放在道士郭京身上,妄以“六甲法”破敵,結果金軍攻破汴京,後來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不但將徽欽二宗貶為庶民,還拉到金國都城給完顏阿骨打披麻戴孝。

尊重歷史,我們好好來聊一聊朱元璋的宗教思想。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早年因為家庭條件困苦,因此入寺為僧,出家的寺廟就是安徽鳳陽的皇覺寺,後來又以雲遊僧的身份在江南一帶化緣,一直到1352年之前,25歲之前的朱元璋跟佛教是有著深刻的淵源的。

但是1352年朱元璋離開皇覺寺,參加了明教義軍隊伍,以“明王出世,彌勒降生”為號召,打著尊奉小明王韓林兒的旗號逐步發展壯大,這對於朱元璋來說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轉變,不止是信仰上的轉變,更是人生的轉折,當然,朱元璋壓根就不信佛教,更不信明教,朱元璋前期因為貧窮,入皇覺寺不過是為了混口飯吃,後來加入明教不過是為了發展自己。

正是因為朱元璋太瞭解宗教,意識到宗教的作用,在當皇帝之前,朱元璋對宗教一直是利用的態度,正是在宗教的幫助下,朱元璋成為明末農民起義軍中最有實力的一支隊伍,等到朱元璋統一在即的時候,朱元璋就和明教公然決裂。

在其討伐張士誠的檄文中,公然汙衊明教和白蓮教,甚至否認自己與小明王之間的關係,後來更是將小明王韓林兒殺死。

朱元璋最終推翻元朝,恢復中原,建立了大明王朝,而自己也成為了皇帝。

這個時候,朱元璋更是採取對明教、白蓮教等宗教團體進行取締的宗教政策。朱元璋在修訂的《大明律》中更是將明教和白蓮教列為邪門歪道,以法律的形式進行盡職。

前面已經說到,朱元璋是一個很瞭解宗教的人,他知道什麼宗教對封建統治是有益處的,什麼宗教是有害處的,在嚴格封禁明教和白蓮教的同時,朱元璋對儒、釋、道三教的地位給予承認。

當然,三教之中,朱元璋認為儒教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因此一再重塑儒家在國家統治中佔據的主導地位,對於釋、道兩教則採取調和、平衡的態度。

從根本上來講,朱元璋並不相信仙佛鬼神之類的說法,但是朱元璋卻並不想公然推翻這些信仰,朱元璋曾在《三教論》中說:“昔梁武帝好佛,⋯⋯終不遇佛證果。漢武帝、魏武帝、唐明皇皆好神仙,足世而不霞舉。以斯之所求,以斯之所不驗,則仙佛無矣。⋯⋯若崇信者從而有之,則世人皆虛無,非時王之治。若絕棄之而沓然,則世無鬼神,人無畏天。”

也就是說,朱元璋也害怕如果沒有神鬼這些東西,老百姓無所畏懼,反倒不利於統治。

朱元璋繼位之初,為了穩定全國局勢,對釋、道兩教採取的是積極支持和禮遇的政策,剛剛即位的時候,還在南京設置了專門的佛教管理機構——善世院,任命釋慧云為佛門領袖,並且曾經在南京召集過高僧舉行佛法大會,並且免費向僧尼發放度牒。

但是當政局穩定之後,朱元璋開始對釋道的發展採取制約措施,不僅在度牒上限制僧尼的人數,還不允許一定年齡的人出家,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規定,全國每個府最多有40名僧人,州最多30人,縣不得超過20人。同時,對各地的寺院數量也做了明確規定,各州、府、縣只能保存大寺院一所,“僧道有創立庵堂寺觀非定額者,悉皆毀之”。

對於違反了法律的僧尼也採取重典的措施,並且不允許僧人干涉政治、討論政府。

朱元璋以布衣出身,是中國歷史上真正唯一的布衣天子,朱元璋豐富的人生閱歷使其能夠看透世俗,瞭解宗教的真正意義。

弄明白這些,我們就知道朱元璋會不會拜佛了,如果佛教對明朝的統治有利,他會毫不猶豫的跪下去,如果沒有利,砸了佛像的也是他。


史論縱橫


民間傳說,朱元璋去少林寺,問方丈“我也需要跪嗎”,方丈機智回答,才挽救了全寺和尚性命。

這個傳說在歷史上是實際發生過的,不過不是發生在朱元璋身上,而是發生在趙匡胤身上。

話說宋太祖趙匡胤登基為帝后,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政治經濟欣欣向榮。尤其是在“杯酒釋兵權”後,趙匡胤覺得能威脅到自己的不利因素已經大大減少了。

(趙匡胤劇照)

這時的趙匡胤開始思考,該用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文化來統治老百姓呢?

首先,他下令禁止符命迷信之類的活動,收繳這類活動有關的道具,拆毀從事迷信活動的場所。還下旨:“禁元象器物、天文圖讖、雷公、六壬、遁甲等。不得藏私於家,有者並送官。”不遵旨意者,處以極刑。

其次,趙匡胤大力倡導儒學,下旨重修國子監,並在裡面懸掛“先賢”“先儒”的畫像。親自為孔子畫像,供子民瞻仰膜拜,他希望用儒家的等級制來教化臣民。

在對待佛教的問題上,由於趙匡胤親歷了周世宗柴榮反佛的政策,對佛教的態度就顯得理智了許多。

據說當年柴榮不但下令摧毀各地銅鑄的佛像,用來鑄造錢幣,還親自舉著斧子去砍真定(今天的河北正定縣)大悲寺的千手觀音銅像。不久後,柴榮就胸口長瘡疽而斃命。

趙匡胤吸取了柴榮的教訓,在對待佛教時,就顯得非常的睿智。

佛教提倡人心向善,崇尚生前多吃苦,死後登極樂。趙匡胤認為與其禁止佛教的傳播,不如順應民眾的願望,有限度地弘揚佛法,這是有利於帝王統治的。

(柴榮)

因此,趙匡胤開始在全國倡導佛教,大修寺廟。還親自到寺廟中去禮佛,參加一些寺廟的活動。全國的僧侶人數因此大幅度增加,佛教也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北宋開寶二年,趙匡胤到正定巡視,前往大悲寺禮佛,機靈的住持把當年柴榮毀佛像的故事,重新演繹後講給了趙匡胤聽。

住持說,柴榮在毀掉千手觀音銅像後,他們在觀音的蓮花寶座上發現幾個字,“遇顯即毀,遇宋即興”。“顯”指的是柴榮的年號“顯德”,“宋”當然指代趙匡胤。

這段離奇的故事,雖然趙匡胤半信半疑,但說得他心花怒放,龍顏大悅。於是下旨,撥專款重鑄千手觀音銅像,並將大悲寺修繕一新。

話說有一天,趙匡胤又一次來到大相國寺禮佛,下旨凡在朝的文武百官一道前往。一行人逶迤數里,浩浩蕩蕩地開往大相國寺。一路上旌旗招展,天子儀駕遮天蔽日,排場宏大。

(相國寺方丈)

這邊的相國寺早已接到通報,嚴陣以待,方丈率一眾僧侶於大門外跪迎。等到趙匡胤來到時,眾人皆山呼“萬歲”,然後由方丈前邊帶路,小心引進大殿。

進入大殿後,趙匡胤順手接過了方丈點燃的三支香,準備上香禮佛。身後的大臣及僧侶見皇上要上香了,頓時稀里嘩啦悉數跪下。

這時,趙匡胤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我跪還是不跪呢?我就是天底下權勢最大的人,平常都是別人跪我,難不成我今天要跪佛?

於是,他靈機一動,把這個問題拋給了身後的方丈:“方丈,我跪還是不跪呢?”

方丈被趙匡胤搞了個突然襲擊,心中惶恐。說跪吧,這不就得罪了皇上,以後還有這大相國寺嗎?說不跪吧,哪有在佛祖面前不跪的道理呢?

不過,這個方丈還真機靈,睿智地回了一句:“阿彌陀佛,皇上,現在佛不跪過去佛。”

這個馬屁可謂拍得極為高明,不但解了燃眉之急,還把趙匡胤的地位置於佛祖之上,哄得他哈哈大笑,一場危機就此被方丈輕鬆化解。

至此以後,封建君王見佛不跪就成為了傳統。


張生全精彩歷史


導讀:明太祖的傳說又來了,又是委婉含蓄的黑的文章,這從題目中“挽救了全寺性命”可以看得出來。洪武天子朱元璋是殺了不少功臣有點小家子氣,但是平民老百姓和普通僧人怎麼能殘暴對待呢?況且關於這個帝王和方丈一問一答的出處也在千年前的與佛有緣的宋太祖趙匡胤身上,牽強附會到明太祖身上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


洪武天子拜佛經過

朱元璋是個地道的苦出身,祖上多少輩兒都沒什麼當官的。自小家裡的日子過的慘透了,很小的時候就放牛補貼家用。這個放牛可不像我們現在想象的那麼美好,又苦又累。至正四年父母兄長都死於瘟疫,朱元璋連一塊墳地都沒有安葬雙親的地方。最後還是好心的員外劉繼祖幫了忙,這才讓父母兄長入土為安。


沒有家的朱元璋就更四處漂泊了:在黃覺寺出過家當和尚,那也僅僅是為了混口飯吃。寺院總有一些善男信女的佈施或者貢品吧。後來當和尚都沒飯吃了,只能出去乞討為生。最後好容易參加了起義軍,沒成想多年以後竟然成為了一代帝王。


算話說“窮人算命富人燒香”,洪武萬歲朱元璋也想保佑自己的江山永固、國祚綿長。於是有一天他來到了寺院中燒香祈福,畢竟當年他也當過幾年小和尚嘛。但是當他按照習慣剛要跪拜的時候又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他不是過去的小沙彌了。作為一代帝王父母雙親已經不在人世豈能向他人跪拜,於是他把問題拋給了寺院的方丈大師。

因為事情太突然,所以方丈也有些懵圈。有心說天大地大佛祖最大吧,這位帝王怎麼交代,全寺上下這麼多僧人的生死都掌握到他的手上。方丈心如電轉之下說:“現在佛不拜過去佛”。言外之意您當年也做過和尚,現在成了有道明君如果放到佛教界就是成佛了,就不用拜佛祖了。朱元璋龍心大悅,一片烏雲就散了。


“現在佛不拜過去佛”確有帝王參拜佛祖的出處

一千年前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後黃袍加身後南征北戰平定了天下,結束了五代以來戰亂頻仍的局面。大宋朝建立,老百姓安居樂業。這在佛教界看來就是大功德,於是將趙匡胤包裝成法力無邊、救苦救難的佛-定光佛轉世投胎。甚至史書記載趙匡胤出生的時候也有類似高僧大德的“神光”附體。PS:翻看史書基本上所有有作為的帝王出生都有異像,基本都成了套路了。


既然和佛有緣,宋太祖來到大相國寺燒香祈福。然後發生的事情就和我們上文中的一樣了,還是“現在佛不拜過去佛”。這個是有明確記載的,宋朝大家歐陽修在其《歸田錄》中計述:

太祖幸相國寺,至佛像前燒香,問︰“當拜與不拜?”僧錄贊寧曰︰“不拜。”問其故。曰︰“現在佛不拜過去佛。”上微笑而頷之,遂以為定製。


小結:

其實這就是趙匡胤帝王生涯中的一件軼事,如果非要拿來牽強的放倒朱元璋身上也可以說的同,其實放倒那個皇帝身上都能說的通。只不過一定要和全寺僧人的性命關聯到一起的話,這個為黑而黑的行跡就太明顯了。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朱元璋放過牛?放過!

朱元璋當過和尚?當過!

朱元璋還當過乞丐?當過!

一個自己爹孃死了卻沒墳地安葬的小流氓,一個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小和尚小乞丐,突然跑去投了軍,當了將軍。

當然,將軍也不是他的終點,他的終點是——皇帝!

這個創造了人生奇蹟的人不是別人,正是白手起家一手締造了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說起來,朱元璋這個被所有人視為“暴發戶”的皇帝,身上確實有不少故事,有的確實是他的故事,有的卻是別人捏造的故事,更有的明明是別人的故事,卻被說成了他的故事。

宮女看他深夜批閱奏章,給他送了一碗粥,然後被他砍了頭。

廚師給他做了膳食,他看到碗裡有一根頭髮,也差點被他砍了頭,好在他急中生智,說了一句,這不是頭髮,是龍鬚。

......

他有故事,你有酒嗎?

朱元璋17歲這一年,不幸遇上了蝗災、旱災、饑荒和瘟疫,他的爹孃不幸在這場百年一遇的災難中死去了。

劉繼祖送了一塊墳地給他,他和二哥安葬了爹孃之後,他二哥一看哥倆在這裡是活不下去了,於是便和他商量說,老弟,我們在這是活不下去了,走吧,我們各自到別的地方去謀生吧。

自此,朱元璋便和二哥分開了,他看著二哥離去的身影,心中泛酸,他想了想,跑去皇覺寺剃光了頭當起了和尚。

幾十年後,這個曾經為了能有一口飯吃而剃髮當了和尚的人已經成了坐擁數萬裡河山的皇帝。

這一日,朱元璋來到了少林寺,突然想起了自己當年的和尚生涯,心中頗為感慨,真是造物弄人呀,誰又能想到我這個當年不過一討飯的小沙彌也能有今時今日的權勢和富貴?

他一腳踏過了寺門,入了佛堂,看了看鍍了一身金的佛像,然後燒了香,正想著跪下去求求佛祖保佑自己的江山,讓老朱家的江山能夠千秋萬代地傳下去。

可是,他在膝蓋彎曲的瞬間突然想到,朕,是皇帝,皇帝是真龍天子,真龍天子見了佛祖要不要跪?跪了,豈不是說明朕不如佛祖?

他對此猶豫不決,於是便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寺廟的方丈:“方丈呀,你說說,朕這個皇帝該不該跪拜這個佛祖?”

方丈一聽朱元璋的話,心裡一個咯噔,皇帝顯然話中有話,和尚雖然自稱“方外之人”,可是又有哪個和尚見了皇帝敢不跪的?佛祖再厲害,不也是一個和尚,佛祖有沒有飯吃不也得看皇帝給不給?皇帝一怒,輕飄飄一句話便能讓佛祖滾回老家!

想到這,方丈再沒有任何猶豫,只聽他恭恭敬敬地說:“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佛,不拜佛。

老和尚這話說的實在漂亮,在保證了佛祖顏面的同時,還拍了朱元璋的馬屁,說朱元璋這個皇帝是現在的佛祖,佛祖救助世人,說皇帝是佛祖不正是在誇老朱將天下治理得很好?

朱元璋瞬間聽明白了和尚的話,果然哈哈一笑,撫須看著老和尚頻頻點頭,心中得意極了,他能夠從一個和尚、一個乞丐走到今日,還能被和尚誇為“見在佛”,難道不值得驕傲?

朱元璋絕對有驕傲的資本,如果他沒有的話,世間將再無驕傲一詞。

不過,這也終究只是一個故事,實際上,這個故事也早已經發生在了另一個皇帝的身上。

宋代歐陽修曾在《歸田錄》中記錄過這麼一個故事——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曾經去相國寺燒香,可是,燒完了香,他想到了一個詞,燒香拜佛。

燒完了香,是不是應該拜佛?

如果趙匡胤不是皇帝的話,拜便拜了,也沒什麼,可問題是他已經登基當了皇帝,如果跪拜佛祖的話,卻可能會引發難以想象的政治影響。

所以,他便問相國寺的僧錄:“當拜與不拜?”

僧錄一聽,瞬間反應了過來,答道:“不拜!”

趙匡胤聽完愣了一愣,又問:“為何?”

僧錄便說:“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趙匡胤聽了僧錄的回答,滿意地笑了,他是世間主宰,卻拜一個佛像,哪還算哪門子主宰,算哪門子皇帝?自此之後,皇帝見佛不拜便成了定製。

只是趙匡胤也沒想到的是,幾百年之後,一個在他們眼裡只是一個臭要飯的乞丐和尚,最後竟然將他老趙家丟掉的河山從元人的手裡給奪了回來。

更讓老趙尷尬的是,他的故事竟然成了老朱的故事。

不過,不妨回頭想想,朱元璋為什麼會被這麼多故事纏身?

說白了,也不過是有人在試圖宣揚朱元璋的“暴虐”,將他的歷史形象定位為一個濫殺無辜的“暴君”罷了。

因為朱元璋出身卑微卻能當皇帝,無數出身比他高貴的人卻只能跪在他的腳底下,他們能不嫉妒?

更何況,後來又有無數個被明朝視為“脊樑”的讀書人一個接一個降了清、剃了發,不黑黑明朝,不黑黑朱元璋,他們怎麼維持自己所謂的良心,所謂的風骨?錢謙益一句“水太涼”言猶在耳。

朱元璋的“殘暴”所對準的對象更多的是士紳階級,也即今日之既得利益階層。

所以,這個故事不論是杜撰於古時,或是杜撰於今日,背後的意義也沒什麼變化,一則眼紅於朱元璋的成就,二則......不說也罷。


寧糊塗


對方丈來說,朱元璋的這道題就是送命的題,答不對就會丟命,不但丟自己的命,寺中老小都會跟著遭殃,寺廟不保的危機迫在眉睫。


關於這件事的起因要從朱元璋小時候說起。朱元璋小時候不當放過牛也要過飯,還到寺廟裡當和尚。當時她家鄉附近旱災蝗蟲,瘟疫盛行,都是有錢的,人家都去其他地方置辦房產,作為窮人的朱元璋,無路可走的時候,被一個老大娘指引,就去了皇覺寺當了和尚,做了小行童。朱元璋每天要幹又髒又累又重的活,除了洗衣做飯,砍柴,還要擦佛像,長期受僧人的欺負甚至拳打腳踢。吃的都是僧人們剩下的飯。有一次因為挑水撒了一地,被兩個小和尚打的皮青臉腫,從此朱元璋發誓一定要有所作為。


相傳有一次,他在打掃佛堂的時候,一不小心被伽藍神像跘倒,重重摔了一跤,朱元璋心裡氣憤,爬起來拿起掃把,把伽藍神像打了一頓。沒過幾天供奉神像的蠟燭,被老鼠啃斷,方丈大發脾氣,把朱元璋狠狠的責罰一頓。朱元璋心想,整日接受人們朝拜的伽藍神,怎麼連自己面前的蠟燭都保護不了呢?這是什麼神?愚弄老百姓的東西,統治者的愚民武器罷了,那時他就暗下決心無論誰拜佛像,自己是不會跪拜的!當時他就在伽藍神像後面寫上“搭配三千里”幾個字。又被方丈知道了,把朱元璋趕出了寺廟。


朱元璋對當年的心酸往事如鯁在喉。後來他當了皇帝,心裡就想去再會會當年的長老和僧人們。於是他就帶領隨從去寺廟打著“禮佛”的名譽去舊地重遊。到了寺廟的大殿,時間是把殺豬刀,這時的方丈已老態龍鍾,眼袋低垂,鬍子眉毛潔白,但眼睛炯炯有神,朱元璋指著佛像就問方丈:“我作為一個皇帝,該不該跪拜?”

方丈心裡一陣萬馬奔騰,就想:如果說“下跪”就會讓皇帝失去威嚴,如果說“不跪”,對佛不夠誠心,但是,任何事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和後果。隨機轉念一想:佛和皇帝都是受人跪拜的,何不把皇帝當活佛祖呢?於是方丈非常乾脆,肯定的說:“不用跪拜”朱元璋問其原因,老和尚就說:“現在的佛不跪過去的佛” 朱元璋聞此言,龍顏大悅,心想,不管怎樣他曾收留過自己,於是消除前嫌,悟出了一個道理:在人之上要把別人當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當人。一念之間,天地皆寬!

方丈的這句話回答的太巧妙了,不但冰釋前嫌還讓朱元璋龍顏大悅,又增加了寺廟的知名度,安徽鳳陽縣西北的寺廟就是朱元璋少年所在的寺廟。可見把話說道點子上是多麼的重要。



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話說,一僧人給方丈送來了一筐雞蛋後, 小僧突然想起來雞蛋屬於葷食,立刻賠罪,方丈說:“混沌乾坤一磕炮無皮骨也無毛,老僧帶爾西天去免在人間受一刀”

一句話解決了僧人的困擾與難堪。

有人一句話能把人說笑,有人一句話能把人說跳,寬容別人是肚量,謙卑自己是份量,給老方丈和朱元璋點贊!從古到今,語言在我們的生活中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大家對於這方面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