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地宮巨大,如此龐大空間,如何封頂的?上面巨大封土堆不會壓塌嗎?

我愛伊萬卡


秦始皇陵的考古研究自1962年開始至今從未間斷,隨著科技考古的投入,新的發現也接踵而來,比如封土下的九層高樓。關於秦始皇地宮的考古研究,有的比較誇張,比如歐洲某機構的研究說秦始皇陵地宮深度在500米到1500米之間,這顯然很難讓人相信,下面還是說說一些靠譜的研究。

秦始皇陵地宮

所謂古代墓穴之中的“地宮”,並不是像地上宮殿那種樣式,只是對其墓穴的一種雅稱。秦始皇陵的地宮有三大部分,分別是:主墓室、側室、墓道。總之秦始皇陵地宮是一個超大型的石砌周壁的豎穴墓壙,然後再加上一些以隧道相連的側室、耳室等。

秦始皇陵地宮材料有石頭、磚、木料等構成,其主體建築的頂部是穹廬形狀,現在的科技考古也證明了穹頂的存在,這樣才能“上具天文”。而側室應該是隧道室的,應該有多個側室,以便秦始皇“中成觀遊”。


坍塌了嗎?

根據目前的考古信息得知,秦始皇陵地宮歷經2000多年並沒有踏踏。至於為什麼這麼久還沒有坍塌,首先秦始皇陵地宮頂部設計合理,可以承受巨大的壓力。然後是秦始皇陵的排水工程設計的非常好,至今還在起著作用,沒有了水的侵蝕,就保障了地宮的堅固。第三封土堆在2000多年的歷史風雲中,差不多降低了18米左右,這樣地宮就比原來少承受一些壓力。再這就是這一帶並沒有發生大地震、大洪水等大自然災害,所以地宮不會自然災害原因踏踏。



關於秦始皇陵的考古還在繼續,隨著考古的繼續深入以及科技手段的越來越先進,我們對秦始皇陵的瞭解也就越來越多。不過有些具體的信息因為防止盜墓等方面的原因,可能會涉密,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始皇陵那神秘的面紗終將被我們全部揭開。


淡看天上月


秦陵地宮,如何封頂。二千多年來,眾說紛紜,沒有一個讓人信服的答案。讀者朋友可以算算,東西長170餘米,南北寬約145米,這樣大的面積,就是封頂一公分厚,所承受的壓力有多大,承受的重量是多少噸。然後想象一下高176米又是多重。根據重量推算,要把這麼大的面積封頂,而又不會塌陷,二千多年前的古人怕很難辦到,那又是怎麼封頂的呢?

不難想象,應該是傳說中的金字塔形狀,下寬上窄,頂呈穹窿形,這樣對封頂會有幫助,還能減輕工程量。至於為什麼這樣說?根據史記中記載,挖到最深處,點火不著。這不就是缺少氧氣的最好證明。在長176米,寬約145米的巨大空間,全部暴露在空氣中,怕缺氧的可能性很小吧!這隻能說明秦陵頂部空間很小,也許只有幾米,這樣也就很好封頂了,封完頂也才會二千多年不塌陷。



至於有人說古人記載秦陵地宮高116米,現在實測76米,根據這個推測,秦陵地宮已經塌陷,這可能性也不大,相差39米,看起來不少,但是平均在二千年間,每年不足2公分,風雨每年剝蝕秦陵2公分,這完全有可能。

事實怎樣,只能等挖開秦陵地宮的那天才能揭曉。讀者朋友有不同意見,
可以下方留言討論,不喜勿噴。


老邢談情感


秦始皇陵墓的地宮到底有多巨大,宏大到了什麼程度,現在基本都還是一種猜測,最終結果極有可能會讓人失望。

那麼,猜測的根據是什麼呢?

一、李斯的十六個字。李斯是秦始皇陵墓的主持者之一,他在向秦始皇彙報陵墓修建情況時曾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

李斯的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麼地宮明顯有個外殼。

二、與其成正比的陵墓外圍規模。秦始皇的陵墓一共修子38年之久,而且分三個階段完工。光是墓葬封土外圍的兩道內外城垣均有10千米長,封土周圍及東、西、南、北側分佈著百座地下陪葬坑,而目前發掘的一至三號兵馬俑坑,只不過是撩起了秦始皇陵規模的冰山一角。因此後人推測秦始皇陵的地宮應該與地表建築及陪葬坑等成正比,而無限的宏大,大到超乎世人的想像。

秦始皇陵地宮實際面積

根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度為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其規模相當於五個足球場。幽深而宏大的土宮為堅穴式,深度也不是最初推測的500至1500米,而是更為結合實際的26米。

那麼,問題留到最後,如此龐大的空間如何封頂,上面巨大的封土堆會不會壓塌?

按目前考古探明,秦陵地宮為堅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型木槨。如果是堅穴木槨墓,那麼墓道及木槨上部都會以夯土封實。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自然也不會有被封土壓塌的擔心。但是目前還沒有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虛實如何還是個謎。即便如李斯描述的“叩之空空”,但絕對不是人們想象中的一番水月洞天景象。這與現實中遠沒有幻想中美好是一個道理!


感謝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秦始陵的地宮那麼龐大,如何封頂,大量封土堆不擔心壓崩嗎?

說起古代的皇帝陵墓哪一座最大,那得非秦始皇陵莫屬,其規模之,構造廣大,都是古今中外前所未有,據說當時抽調了70萬民工,耗費巨資修建幾十年才把秦陵修建完成,那麼當時的地宮面積那麼大,在封頂填土的時候,古代工程師是怎麼做的,難道不怕它塌落嗎?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曾專門給秦始皇修訂了一本《秦始皇本紀》,其描述秦陵地宮的一些內容,說始皇帝當年在位的時候,選取驪山做自己的帝陵地,然後派遣近70餘萬之眾,先挖到有地下泉水滲出來的深度,然後採用銅來構建地宮的地基,所以秦陵的地基底座幾乎全是銅質形成。

這一步完畢,接著就叫工匠在地宮各處通道安裝許多弓弩機關,若有擅自闖入者必遭亂箭射擊,另外以大量水銀灌入形成百川江河大海般的地勢。不僅如此,秦陵的裝修用材都極其奢華,地宮頂部據說鑲入了許多寶石、瑪瑙、珍珠,這批寶石閃閃發光,從地面抬頭看上去猶如滿的天星斗在爭輝,地下又有水銀構成百川,由此形成,山河日月、星斗之景象。

而墓壁到處都是各種彩繪、雕塑,就連地宮內的長明燈都是用人魚膏製作的蠟燭取亮,其非常得耐燒耐燃。根據近代考古隊在封土泥堆裡發現汞含量指數來推定,司馬遷對秦陵的記載八九不離十,並非胡說八道,這一下子我們就可以想象秦陵地宮是多麼之恢宏龐大,那麼對於這麼大面積的封土工程,古人是怎麼做到的呢?。

從近代發現的兵馬俑陪葬坑來看,秦陵位於我國陝西臨潼,它由內到外共有兩個重夯土建起的城垣,分別代表當年的秦朝皇宮,經過專家用先進的技術探測,發現了封土堆下地宮的面積,其深度有35米,北至南有145米而從西直線到東則大約在175米左右。

因此有部分考古人員猜測,秦地宮的修建步驟應是先由排水設備開始,他們把排水防滲漏的設計工程做好來,才能避免地下水侵擾,這一步完成,才決定下令大興土木開挖陵墓大坑,接著按照秦朝都城皇宮的樣式,設計地宮,當中包括有外城、內城、陪葬墓區、地宮通道、各種機關,以及秦始皇的棺槨位置等等,這一切都按設計圖紙修建好之後,才開始用石材砌墓頂,慢慢的把整個規模龐大的地宮被砌死砌嚴密,走到最後一步才開始封土完工。

所以答應已很明顯,負責修建地宮的人們計劃很周全,他們並非讓人處在地宮裡進行封土,而是把一切建完善後,把陪葬品放進去,除墓頂沒有建之外,基本已整理完畢,接著人員才開始撤離,舉行祭祀把秦始皇的棺槨擺進去,就下令從上往下砌入堅硬石板,接著才封土,而石頭質地堅硬,能夠承受住大堆泥土的封壓,所以不會被輕易壓垮地宮。

另外根據考古者在其封土堆下檢測到大量的石材石板,也充分證明了秦陵地宮的墓頂屬於石板墓頂,因此就成功的避免了被封土堆壓塌的風險。還有一說就是,秦地宮頂部是採用拱橋形設計,從物理上很好緩解上面封土堆的壓力,使得泥土從周圍四散流開,因此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在歷史上,關中地域曾有過一次8級左右的地震,離秦陵比較近,不知道雄偉的地宮有沒有因地震而遭損失,但是從表面看來地宮一切安然無恙。


貓眼觀史


始皇初繼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棺奇器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上面這段文獻出自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關於秦陵部分的內容。

通過上述內容可以簡單歸納出以下幾點重要信息。

[1]、秦始皇陵修造工程浩大,前後強徵各類築陵人近70萬。

秦始皇陵在修造地宮時一直深挖到地下有泉水處,然後以銅加固地宮基座,最後在基座上面安放秦始皇本人的棺槨。

[2]、秦始皇陵地宮內藏有許多殺傷力巨大的暗器,盜墓者一旦進入地宮便會被裡面的兵器射殺。

放置這些兵器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地宮不受外人進入破壞。

[3]、始皇陵地宮內部裝飾豪華奢侈,以珍貴的水銀營造江河湖海的樣子。除此之外,地宮內頂鑲嵌有珍貴的珍珠寶石,以象徵天上的日月星辰。最後用珍貴稀有的鯨魚油作為地宮長明燈的燃料,以求長明不滅。

(後人想想中的地宮內景)

秦始皇陵位於今陝西省臨潼區,裡面埋葬有號稱“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

秦陵內外有兩重夯土堆成的城垣,以象徵都城咸陽的皇城和宮城(亦稱外城和內城)。

(秦陵封土堆平面結構)

而秦陵地宮的地上部分,即我們看到的封土堆(外形似金字塔)

原高為115米,現仍高達76米。

秦陵四周還密集分佈著大小不同、規制各異、葬有不同類別陪葬品的殉葬坑。如我們所熟知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是秦陵殉葬坑之一,目前已經探明的殉葬坑共計400餘個

(秦陵周邊殉葬坑出土的陶俑、陶馬)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殉葬坑是圍繞在秦陵周圍的陪葬墓坑,它們不是秦陵地宮的一部分。

通過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我們已經被其壯觀的場面所震撼!殉葬坑尚且如此龐大恢宏,憑此我們亦可以想象秦陵地宮內部又會是何等規模。

目前通過遙感及物探的方法,科學家們發現地宮就在封土堆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處,其東西長約170米,南北寬約145米。

根據近幾年對秦陵的考古探測,特別是人們在封土堆中檢測到汞的含量確實異常。由此也更加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關於秦陵部分的記述是有充分的事實根據的,而非空虛來風胡亂編寫。

另據部分考古學家推斷,秦陵地宮的營建步驟依次大致為:“先解決好排水設施(若不如此很容易形成深水坑),之後開始挖掘墓坑、然後佈置墓室、再然後劵砌石頂、最後墓頂封土。”

一般豎穴土墓最後都是用封土填實。但根據對秦陵封土堆的物探,考古學家們發現地宮中存在大量石質板材。

由此推斷秦陵地宮頂部即是劵砌石頂。用這些巨大石板來保護地宮免遭封土堆壓塌。
(秦陵巨大封土堆)

至於題幹所說的“封土堆會不會壓垮地宮頂部?”

由於秦陵最後封頂距今已過二千多年,目前尚不得知。

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相信秦陵地宮會有再現天日的那一天!到時關於秦陵地宮內部的一切秘密、一切真相都將會大白於天下。

也許這時間會很長,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久……


小司馬說


公元前210元,秦始皇於巡遊途中死於沙丘,這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就這樣結束了自己輝煌燦爛的一生。

作為千古一帝,他的身後事自然不能隨意而為。其實早在他十三歲登基時,就已經開始著手修建自己的陵墓了,一直修到自己死,還沒有完工,二世胡亥登基後,又花了一到兩年的時間才完工,可見秦始皇陵墓工程之浩大,無以倫比,光是徵調的民工就超過了七十餘萬。

只是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現在在陝西臨潼驪山只是知道秦陵地宮的浩大,卻沒有能力去發掘。

關於秦陵地宮的種種,我們只能靠著自己的想像力了,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秦陵地宮內部空間巨大。因為秦始皇生前生活極度奢華,死後當然也不能太寒酸,他把能夠蒐羅的到金銀珠寶、美女玉石全部放進了地宮裡。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此龐大的地宮,是如何來封頂的呢?要知道,封頂上面還有巨大的封土,封土長年累月對封頂產生壓力,難道就不會讓封頂坍塌嗎?



如前所述,由於我們一直無法進入秦地宮內部,所以只能憑想像來猜測當時的人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專家猜測,當時人們應該是採取了“金字塔”式的建築方式,也就是最下面的地宮建築,用超過360根柱子來支撐,然後覆蓋封土。

再往上一層,使用320根,再往上依次遞減,直到最上面一層,只用了柱子四十根。而在每一根柱子的外面,都填滿了沙土,這樣處理的結果就是地宮封頂的壓力被層層傳導,到最後被分散了。



這種建築手法跟古埃及的金字塔很相似,因此人們懷疑,當時的中國是否和古埃及有什麼聯繫,否則中國的工匠是如何獲知這種建築方法的。

如今2000多年過去了,連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兵馬俑的頂部都坍塌了,壓碎了許多兵馬俑,現在只能靠考古工作人員一點點來修復。但是秦始皇陵卻一直保持著原樣,巨大的封土堆遠遠望去,就像一個大山包一樣。


雖然無緣進入地宮內部,考古人員還是在1962年時繪出了一張秦陵園平面佈局圖,測算出了地宮的各種數據。最後的結論是,秦地宮的大小差不多相當於一個標準的足球場,但是很高,一層一層夯實著封土堆。

考古人員還發現,一般墓穴最後都要用封土來填實,但是秦始皇地宮不一樣,它的內部有大量的石板材。如此巨量的石板材是用來做什麼的?專家猜測,應該就是用來保護地宮免受封土的擠壓。

當然,我們現在所有的猜測都是建立在想像基礎之上的。秦地宮不打開,我們永遠也無法知道如此龐大的空間是如何保持不變的。也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地宮內部其實早已經坍塌了,只是外圍靠金字塔形支撐,才沒有塌陷下去。一切的一切,等到秦始皇地宮打開就知道了,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等下去,五十年,一百年,或者兩百年,甚至永遠……


小小嬴政


秦陵地宮巨大,根據探測地宮陵寢距離地面平均深35米,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整個地宮面積約56.25平方公里。秦陵地宮採用明挖明填法修築顯然是不可行的,因為填築體的巨大自重會壓垮地宮;因此地宮採用了暗挖法施工,平均埋深達35米,這樣地表的封土荷載經過未開挖土層向四周傳遞,就永遠也不會把地宮壓跨了。地宮的受力模型跟隧道一樣,有的隧道埋深達數百米,但是隧道依然穩固不倒。海底隧道承受的壓力更大,它還是通過未開挖岩層圈將荷載分散到更大的岩層圈去,以保證隧道安全。

秦陵地宮徵發了全國72萬人修築,前後經歷了數十年才建成;李斯彙報說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還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可以想象秦陵地宮的修築過程是先挖隧道進入地底,隧道採用巨木支撐,進入地宮區域後,再逐漸開挖地宮,邊挖邊支撐。隧道也不止一條,而是多條隧道進入地宮,只是最後保留了兩條主隧道進入地宮,其它輔助開挖隧道則被封堵了。地宮建成後,封土只是在地表上堆土,封土的壓力通過地層傳遞至其它地層,並不會對地宮施加壓力。

秦陵地宮在地面以下35米左右,這樣的話地宮當在岩石圈中,大家都知道在山體中挖隧道,隧道的埋深都比較大,但是隧道卻不會垮。原因就在於圍巖一旦成拱後,就會將上部的應力向沒有開挖部位的岩圈傳遞,開挖後的岩圈會形成應力自平衡,因此中空部位就安全了。墓室周圍還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牆,即所謂的宮牆;宮牆十分堅硬,是良好的承重結構,宮牆的存在保護了墓室的安全。除了宮牆外,秦陵周圍地下存在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這些阻排水渠可以良好的防止地下水進入地宮。

秦陵地宮的設計與施工都代表了當時傑出的土木工程技術,墨家善於營造,水家善於治水,當時墨家已以投靠了秦國,而水家名士鄭國、李冰的後代都在秦國為官,因此秦始皇地宮才能建成。在傳說中秦始皇地宮的建設得到了外星人的幫助,由於外星人的科技水平遠遠高於地球,因此他們設計的地宮精巧嚴密,受力合理而規模巨大,經過多次8級地震洗禮,依然完好無損。歷史上不少的人都動過秦皇陵的主意,規模最大的一次是項羽組織三十萬人發掘秦陵,結果也僅僅是破壞了表面的封土及建築,進地宮的門都沒有找到。


大秦鐵鷹劍士


其實我們都誤會胡亥了,都說胡亥和趙高胡來,尤其是胡亥是個不學無術的人,可是他對秦始皇還是湊合的。至少在秦始皇暴斃以後,胡亥是按照秦始皇的遺願,將秦始皇陵墓給修葺完工了,所以才有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秦始皇陵。

那麼如此大的陵墓,到底是如何加蓋的呢?

秦始皇13歲開始,就著手修築自己的陵墓。這是有講究的,一方面因為他所規劃的陵墓實在是太大太雄偉,十來年時間,壓根就無法修築完成。另一方面,秦始皇擔心後世子孫不孝順,萬一給自己的陵墓是湊合著修的,那可配不上他這位千古一帝的形象。

所以秦始皇的地宮規劃是相當宏偉的,窮盡他一生,都沒能修完。好在胡亥在他死後,又給他補了兩年,這才將陵墓給修好了。

這麼大的陵墓,所動用的民工就多達70萬人之多。這是一支聲勢浩大的建築隊伍,幾乎是把全國建築工人都集中到了驪山那塊。

在加蓋方面,我們可以看看現在秦始皇陵墓的大體形狀,那就是一座山的形狀。所以我們可以參照埃及金字塔的加蓋方式,其實是一層層累加上去的。

石塊封頂,再用泥土將其蓋住。隨後再在土堆之上種樹。這麼一來這座帝王陵墓不僅可以掩人耳目,而且可以做大聲勢浩大的感覺。

秦始皇陵墓有何神秘之處。

這座陵墓最神奇的地方是,至今沒有被人盜開過。西安一帶埋了73個皇帝,有72個陵墓(武則天和李治合葬了)。其中70個陵墓都被人盜掘一空,只有兩座陵墓至今都沒有被人盜開過。

這兩座陵墓便是武則天的乾陵,以及秦始皇的陵墓。沒有盜開不代表沒有盜過,歷代都有記載盜掘秦始皇陵墓的記錄,可是至今沒有人把這座陵墓盜開過。

據說秦始皇陵墓內,到處都是機關陷阱。進去的人必死無疑,而且陵墓內部含有大量的水銀,就算是安然進去了,也極有可能造成水銀洩露,這可是要命的事情。

據專家勘探得知,始皇陵內部,至少擁有100噸水銀,幾乎是把當時天下的水銀都集中到了這座陵墓當中去。

一旦這些水銀洩露出來,方面幾十公里內將會寸草不生,全都毀於一旦。這就是水銀的厲害之處,所以秦始皇實在是太厲害了,能夠集中這麼多水銀,這是任何時期都很難做到的一件事。

所以說就算是盜墓賊膽子大,把始皇陵的入口給找到了,一旦水銀流出來以後,他們這幫人還是沒辦法活著走出來。

既然沒辦法活著把寶貝從裡面帶出來,那為什麼還要拼了命去盜掘呢?所以千百年來,一直沒有人打開過這座陵墓。

現今到底有沒有打開這座陵墓的技術能力呢?

我認為現在肯定是有辦法把這座陵墓給打開的,現代科技實在是太發達了。對付水銀的辦法是將周圍的百姓全部遷走,幾十公里範圍內,不準有任何活物存在。

隨後便可以採用盾構機之類的打孔機器,將始皇陵所在的山鑽個洞。這種事情其實在很多山區都有做過,山體隧道往往就是這麼做出來的。

在鑽洞的過程中,要保證始皇陵沒有倒塌的可能性。如此這般操作,那就可以打開始皇陵。不過這麼做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到底有沒有這個必要呢?我們需要思考這個問題。

此外,就算是打開了秦始皇陵墓,我們現在具備保護內部文物的條件嗎?現在挖掘出來的兵馬俑,原本是彩色的,可是一旦遇到了氧氣,沒多久便掉色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去兵馬俑博物館的時候,看到很多沒有挖掘的現場。因為挖出來也沒辦法保護,所以暫時就不挖了。

等到技術成熟的時候,再去進行搶救性的挖掘,這才是正道。所以說對於秦始皇陵墓,我們可以充滿各種想象,唯獨不要想象在技術不成熟的時候,就急著打開它。


江湖小曉生


正如詩仙李白所言:“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戰亂局面,使人民百姓進入了一段稍微安寧的時期,不再為戰爭而提心吊膽,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可謂是雄才大略。


秦王朝雖然短命,但是秦始皇嬴政卻用了39年,徵派了近70萬人來為自己修建地下世界。


根據最新的考古勘探資料顯示,秦始皇陵大約有5個國際足球場一樣大,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始皇陵如此龐大的空間,是如何封頂的?


秦始皇陵的地上部分也就是封土堆,外形近似金字塔,現在高度仍然達到76米。

秦始皇陵地宮主要分為三大部分:主墓室、側室、墓道。

秦始皇陵佈局為東側時著名的兵馬俑坑,西側是車馬陪葬坑。秦始皇陵至今還沒有完全挖掘,目前與世人見面的僅僅只是秦兵馬俑,皇陵內部究竟時什麼樣子,因為國家文物保護政策,恐怕幾十年內都不會清楚。


千古一帝秦始皇無論怎樣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但終歸是變成了滾滾歷史中的一粒不平凡的細小塵土,希望我們國家會有一天擁有挖掘秦始皇陵的技術,這樣我們才可以發現秦始皇陵的神秘之處,領略中華民族偉大祖先的聰明才智。


史料未及VL


正是因為秦陵的巨大,所以在發現之後也不敢輕易的動,原因就是因為怕亂動之後把整個陵墓都搞壞,所以乾脆選擇保護起來,畢竟曾經郭沫若這個考古專家因為對於文物的保護不周到,導致釀成了很嚴重的慘劇,後來國家問了保護文物,在沒有足夠能力之前,都不會進行開挖,但是古人的智慧還很令人深思的,很多人就想,秦陵地宮如此龐大下面是怎麼支撐住的呢?



根據考古專家們的勘測,秦陵地宮真的很大,長度達到了260米,南北長度達到了160米,總面積居然相當於五個足球場那麼大,而陵墓的深度來說大約有26米左右,但是根據史料記載,秦陵的深度有115,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據說還有76米,相對長和寬來說的確不是很深,但是對於一個結構複雜的陵墓來說,專家勘測的二十幾米已經很深了,能夠支撐住的原因有很多。



當然主要的原因就是整個陵墓的構造,根據專家的推測整個陵墓呈金字塔狀的,而最上面的部分更是堅硬的一整塊一整塊的石頭組成的,完全不擔心塌陷的可能,而且地宮的封土全部是由粗夯完成的,而且經過了幾千年的歲月同時也證明其足夠的堅固,但是很多時候只是專家的猜測和估計,因為陵墓的很多地方人們還是沒有到裡面去。



但是陵墓的修建在當時來說肯定花費了很大精力,單是時間久耗費了38年之久,而建築陵墓的人數前前後後更是多達60、70萬,很多人甚至一輩子就奉獻在了這裡,根據勘測和歷史上的記載人們大膽的想象著陵墓的巨大,甚至認為其中的內部構造還比皇宮要奢華,可謂是金碧輝煌,閃閃發光啊,甚至還認為其中有水銀河,永動機等傳奇裝置,但是具體怎樣還是要等到陵墓開啟之後所有的謎團都將會揭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