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大明功臣,朱元璋為何唯獨沒殺徐達?

ALuLLL


歷朝歷代的開創者們,開疆擴土之時往往都是有著忠肝義膽的將士跟隨才得以最後打下江山,這些開國元勳往往在戰場上是絕對的君臣一心,而往往坐穩江山之時,“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隨之成為了大多開國君王的座右銘。

那些居功自傲的將領也大多因為一句看似輕描淡寫卻最能波動君王心絃的話語命運由此改變,畢竟,在皇家看來,只有自己才是最強者,戰爭時期,強者用來聯盟,當江山盡收囊中,過強者只能淪落到領盒飯走下歷史舞臺。

將這一點做到極致的君王之一,當屬明朝的開國者——朱元璋。可是,朱元璋斬變開國元勳,獨獨留下了徐達相伴左右,又是為了什麼呢?

如果我們只單單看到有些暴君傾向的朱元璋只是為了大權在握而屠殺軍功卓著的忠臣,還是有些以偏概全了,這裡的原因錯綜複雜,也體現著朱元璋深沉的治國用心,而徐達的倖存除了徐達本人的聰慧也與朱元璋的考量不無關係。

打下江山的君王,最忐忑的無非就是這江山如何可以維持的長久,而開國君王往往集謀略、膽識於一身,國家無不治理的井井有條,他們也更加地會在和平之時居安思危,為國家的千秋萬代考慮。

這位朱元璋皇帝的繼任者也就是當時的太子朱標卻沒有繼承父親剽悍的作風,朱標生性柔弱,更是不喜屠殺,完全就是一位佛系君王,試問,朱元璋土匪一般搶奪下來的江山又怎麼能輕易被這弱不禁風的繼任者霸氣掌控。

朱元璋又太多鐘意這位繼承者,自然為了朱標繼位後坐穩江山這一長遠打算做出了應對,而消滅身邊太過居功自傲的功臣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隨即,這場一箭雙鵰的開國屠殺也就開始了,朱元璋的確是一代梟雄,當時的功臣中,就連李善長、劉伯溫都是在朱元璋的手裡。估計這些可悲的戰場英雄們萬萬沒有想到:殘酷血腥的戰場沒有讓他們丟了性命,而和平時期,軍功卻成為了他們的奪命兇手。

恰恰是洞悉了君王的這一內心大戲,徐達才深深地將自己軍功卓著的所有光芒都收了起來。明朝剛剛成立,在所有的功臣都洋洋得意之時,徐達便深知當時的朱元璋心中所想,也就從朱元璋稱帝的那一刻起,徐達就努力地“夾著尾巴做人”,這也才是他歷經磨難的免死金牌。

徐達為人寬厚,足智多謀,一心為主的他卻從來不在戰功面前自詡,越是軍功卓著,徐達越是低調處世,尤其在明朝建國之後,尤為明顯。

而曾經與徐達是同鄉的朱元璋對於徐達可謂另眼相待,一起飲酒作樂、兄弟相稱都是常有的事情,但這一切都沒有讓徐達昏了頭,無論任何時刻,他都對自己、皇室保持著足夠的謹慎,徐達一直冷靜地看著世界。

不出徐達所料,即便親如兄弟的朱元璋對於徐達也一樣處處考驗,先是意欲將曾經居住的老宅贈與徐達,被徐達堅決阻止;而後邀請徐達一同飲酒,待徐達醉酒將皇帝的被子蓋在他的身上,而清醒後的徐達高呼死罪、誠惶誠恐,無數的考驗中徐達的反應都令朱元璋欣慰不已,對於徐達也慢慢放下了警惕,殺群臣而留徐達不是沒有原因的。

而對皇室如此忠心耿耿的徐達,朱元璋當然也願意把繼任者託付給這樣知進退、懂分寸更不會居功自傲的忠臣手裡,所以,無論從近期還是長遠打算,徐達對於朱元璋都是大有裨益的。

徐達也一定將他終身伴君如伴虎的經驗深深地印在徐氏一族的所有繼承者心中,這也就是為何明朝時期明明六位開國公爵卻唯獨徐達一脈繁衍到了明末,其他五個家族都在兩代之內慘淡收場的最根本原因。


無筆


這個要分正史中的朱元璋和野史中的朱元璋來看。

如果按照野史的話,朱元璋先是建了一個慶功樓,然後把功臣都請過去吃飯,然後一把火燒死了所有的功臣,只有魏國公徐達眼睛機靈,看到皇帝吃了一點就退席了,所以跟著皇帝一起出來了,免於此難。

但是朱元璋依然沒有放過他,後來派徐達掃北驅逐元朝殘餘的時候,徐達生了背瘡,只能吃清淡的食品不能吃發物。而此時皇帝的使者到了,宣聖旨賜給了徐達一隻燒鵝,並且要他馬上吃下。

眾所周知,燒鵝是大發物,徐達含淚吃了燒鵝,當即背瘡發作去世了。

在正史上,徐達在北平確實患背瘡,但是朱元璋並沒有送燒鵝,而是派徐達的長子徐輝祖攜帶他的親筆信前往慰問,不久之後,徐達應召返回京師,到第二年二月份徐達才病逝。後來朱元璋追贈徐達為中山王,配享太廟。徐達的肖像在功臣廟裡位列第一,徐家一直到明朝滅亡,都一直做國公之位,可謂是與國始終。

其實正史上朱元璋雖然嚴酷,但是並不是喪心病狂的,他誅除的功臣,大都是囂張跋扈、目無法紀之輩,而徐達沒有這等事情,並且家教甚嚴,所以自然屠刀輪不到徐達身上,就如同朱元璋的評價一樣: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


經史通義


徐達功臣第一,善終就寢,福廕子孫。我認為有以下四點原因:
  • 曾經救過朱元璋的命:群雄爭霸之時,郭子興與孫德崖兩人有著很深的矛盾。為了緩解彼此的關係,他們打算談判,孫德崖跑去郭子興所佔領的城裡去,談判沒談成,郭子興怒氣抓了孫德崖。在城外的朱元璋剛好準備進城,被孫德崖的手下抓去。郭子興懵了,看到朱元璋被抓,慌神了。這個時候徐達提出來,他去換回朱元璋,冒著生命危險,救了朱元璋。徐達是朱元璋的部下,忠心為主,是作為下屬應盡的責任。
  • 做事低調不出風頭:朱元璋得了天下,大封功臣,徐達為大明開國第一功臣,被封為魏國公。即便是這樣,徐達仍然低調做事,不張揚、不虛榮、不結黨。朱元璋評價徐達是“持重有謀,功高不伐”,而胡惟庸專權跋扈、結黨營私。徐達與胡惟庸水火不容,胡惟庸被株連滅門,徐達家族子孫平安。
  • 深得朱元璋的器重:女人討好一個男人,先得會做頓好飯,討好男人的胃。大將要想討好皇帝,先得約束自己,無私心。徐達打仗,不濫殺無辜。常遇春愛殺俘虜,徐達卻從不枉殺一個俘虜。徐達善待百姓子女,仁義之師的代表,為朱元璋收復民心,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徐達又不貪財好色,為其他將領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 懂得管好自己的親屬
    :古代的很多官員,都因裙帶關係被殺掉的。徐達的女人嫁給了皇四子燕王朱棣,徐達是皇親國戚,對於自己的親戚,要求非常嚴格。李善長就是被親戚拉下水而被滅三族。 古代名將有四個特點:儒將、大將、才將、戰將,徐達這四點同時滿足,基於以上原因徐達得以善終!
  • 小夥伴,你們是怎麼看的,歡迎關注留言討論!

小科歷史


徐達之所以沒被殺,有兩大原因,一是他非常小心,二則是因為他死的早。

明朝開國六公爵,除了徐達,都是慘淡收場,傳不過兩代,唯有徐達一脈,衍生出兩個公爵,還都傳到了明末。當然,這個更多的是因為朱棣,不過朱元璋沒把徐達的兒子們搞掉也是一大前提。

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是朱元璋的同鄉,同樣也是世代務農。

元末的災難波及到了朱元璋,同樣也波及到了徐達,他跟朱元璋一樣,投奔郭子興造反了。徐達在隊伍中成為朱元璋的屬下,從此開始了波瀾壯闊的軍旅生涯。

徐達為人寬厚,深通兵法,久經戰陣,戰必勝,攻必取,智勇兼備、屢建功勳,功勳卓著。功業蓋世的同時,徐達卻越發低調,他為人小心謹慎、常以忠心侍主,絕無居功自傲之心。

按照明史記載,朱元璋對徐達極其信任,兩人親近備至,朱元璋經常給徐達 “賜休沐,宴見歡飲,有布衣兄弟稱“,而徐達的反應則是越發恭謹小心。

信任歸信任,朱元璋的性格擺在那裡,帝王猜疑是不可避免的,他多次對徐達加以試探,徐達憑藉自己的謹慎作出了答覆。

朱元璋曾說要將他的舊邸賜給徐達,徐達堅決不要。朱元璋與徐達一起飲酒,徐達被刻意灌醉,醒來發現自己居然蓋著皇上的被子,他大驚失色,連忙跪伏在地高呼死罪。

看到徐達的表現,朱元璋當然龍顏大悅,對徐達也更加信任。

眾所周知,大明開國之後,朱元璋對諸多功臣懷有強烈的戒心,再加上這些功臣大多居功自傲,甚至有些還極為放肆。

而太子朱標生性柔弱,朱元璋當然會擔心朱標將來鎮不住這些功臣。因此,朱元璋決定替兒子 清理一下,以保大明江山穩固如山。大明的功臣,幾乎被他殺光了,就連李善長、劉伯溫等人也都難逃厄運。

唯有徐達,讓朱元璋始終下不了決心。因為,徐達的表現太好了,這位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到了朱元璋面前,卻“恭謹如不能言 ”,這讓朱元璋幾乎沒有什麼藉口,對徐達下手。

當然,以朱元璋的性格,時間長了,沒有理由也能找出理由,像傅友德,就是這麼被搞死的。徐達能夠保全,主要還是因為他走得比較早。

徐達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1385年)二月,病情迅速加重,隨後去世,享年五十四。

徐達去世顯得疑點重重,民間有朱元璋賜徐達燒鵝的說法。這一點,似可信,但無依據,因為這些記載只見於野史,更可能是明朝文人對朱元璋嚴刑酷法的不滿與栽贓,畢竟朱元璋對將死之人(不是被他弄到將死)還是很慷概的。

徐達去世時,胡惟庸案已經擴大,但徐達跟胡惟庸一點關係都沒有,並未受牽連,後發的藍玉案不用說,徐達已經死了,他的兒子並不成器,沒入朱元璋的法眼。

徐達去世後,朱元璋甚為悲痛,追封他為中山王,諡武寧。


平沙趣說歷史


徐達雖然是武將,但是在為人處事上卻是一個人精,下面看看徐達的智慧!

(1)打完仗立即上交大將印!

朱元璋立功臣廟,21人裡面,徐達位居第一,他是大明的開國元老,開國六王裡他仍然是排名第一的。

這樣一個戰功赫赫的人,卻非常的謹慎小心,史書記載,徐達每每春天出征,冬天應昭返回,回來之後立馬就把大將之印上交。

每歲春出,冬暮召還,以為常。還輒上將印。(《明史》125卷)

多麼智慧的行為!

朱元璋是中國王朝上最難伺候的皇帝,也是最心狠手辣,冷酷無情的皇帝,他稱帝之後,殺人如麻,所有的行為其實都是圍繞著一個“權”字進行的。

徐達早已看破看透這一點了,所以打完仗就交印,以示自己對權力毫無野心,朱元璋當然高興了。

電視劇琅琊榜裡靖王平定叛亂之後,見到梁帝,他開口就是“請父皇收回兵符”,這是非常聰明的行為。

(2)從來不和朱元璋稱兄道弟。

傳說徐達和朱元璋是從小到達的好朋友,但是史書上並無相關記載,徐達死後,朱元璋親自給徐達寫的神道碑說,徐達是響應義軍號召投軍的,如果按照時間推算,徐達當時已經20多歲了。

不過,徐達參軍早,和朱元璋有濃厚的戰鬥情誼,兄弟之情是毫無疑問的,《明史》記載,徐達每每打仗歸來,朱元璋賜他休息,宴請徐達,稱他為布衣兄弟,徐達卻更加謹慎恭敬。

這是大智慧,因為帝王無情,你根本不知道他說一句話的真實含義何在,跟你稱兄道弟,更可能是試探你對皇帝的心意,徐達如此做,是洞察了皇家權力的本質。

賜休沐,宴見歡飲,有布衣兄弟稱,而達愈恭慎。(《明史》125卷)

(3)面對朱元璋的試探,徐達非常聰明的應對。

朱元璋跟徐達說,你功勞大,卻沒好宅子住,你住我舊日的房子吧!

徐達這樣聰明的人,怎麼可能答應?這明顯是朱元璋在試探他啊,他自然推辭。

朱元璋還是不放心,親自把他灌醉,命人把他抬到朱元璋舊日住宅,徐達次日醒了,立馬跑下來,跪地大喊死罪。

朱元璋從旁邊偷偷看到,非常高興,親自下令給徐達建造宅子,並在宅子前面的立坊題寫“大功”!

帝嘗從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寧居,可賜以舊邸。”舊邸者,太祖為吳王時所居也。達固辭。一日,帝與達之邸,強飲之醉,而蒙之被,舁臥正寢。達醒,驚趨下階,俯伏呼死罪。帝覘之,大悅。乃命有司即舊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明史》125卷)

(4)揣著明白裝糊塗。

徐達由於功高,丞相胡惟庸想和他結交,徐達不予理睬。

胡惟庸就買通了徐達的看門人福壽,圖謀不軌,徐達知道以後,也不向朱元璋揭發他,但是找到機會就跟朱元璋說,胡惟庸才不堪用,後來胡惟庸犯事,朱元璋覺得徐達有知人之明,就更加看重他了。

胡惟庸為丞相,欲結好於達,達薄其人,不答,則賂達閽者福壽使圖達。福壽發之,達亦不問;惟時時為帝言惟庸不任相。後果敗,帝益重達。(《明史》125卷)

師明禮


在民間野史中,徐達不是善終,是朱元璋賜蒸鵝害死的。

該怎麼看待這種說法呢?

典型的捕風捉影。

徐達病疽期間,朱元璋應該派人看過徐達。慰問病重的功臣,免不了要帶些慰問補品,徐達是個謙恭謹慎的人,為此他很可能感激涕零的同時當場品嚐了一下朱元璋的慰問品,這既是為臣之道,也是人之常情。又有可能,朱元璋慰問完不久,徐達就重病不治,死掉了。

這時候只要稍微有抹黑朱元璋的心理,造謠就太方便了——瞧見沒,朱元璋來看徐達,徐達吃了他賞賜的東西就死了。為了讓這個說法更有戲劇性,更具說服力,再把朱元璋的慰問品換成一隻蒸鵝,民間喜聞樂見的野史段子瞬間就出來了。

所以說,很多野史並不是憑空捏造來的,很多時候它有一定的事實基礎,甚至事情的邏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誤導性,這時候造謠者只需改動一些細節,假就變成了真。

這是閒話,還是來說徐達和朱元璋。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達病逝,享年五十四歲。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賜諡“武寧”,賜葬南京鐘山之陰,並親為之撰寫神道碑,讚揚他“忠志無疵,昭明乎日月”。後又覆命“配享太廟,塑像祭於功臣廟,位皆第一。”

就徐達死後享受的待遇看,實在不像是下了毒手後的風格。

但這並不代表朱元璋對徐達沒生過猜忌之心。

在這一點上,朱元璋難得地坦誠過一回,在為徐達撰寫的神道碑中,朱元璋承認自己曾因所謂的”太陰數犯上將“的星象而”惡之“,朱元璋具體是這麼說:”(洪武)十七年甲子,太陰數犯上將,朕惡之,召罷北鎮,勞於家“。

朱元璋這話透露出怎樣的信息呢?

一、對徐達生前遭受的冷遇,朱元璋有些愧疚;二、雖然曾在內心深處把徐達看成韓信式的危險人物,但徐達實在沒有什麼把柄可抓,弄到最後朱元璋只能把君臣曾經不愉快的責任推給了所謂的星象。

由此可見,在功臣必受懷疑猜忌的不利環境下,到死,徐達的為臣之道都是很成功的。

徐達留在歷史中的諸多事蹟是可以證明這一點的。

不妨來舉幾點例子。

第一點,徐達雖然出生在農民家庭,而且是淮西鳳陽人,但卻能擺脫拉幫結派的鄉土觀念,其一生始終沒有捲進淮西勳貴集團的是非之爭。

淮西勳貴集團的骨幹胡惟庸見徐達功勞大,威信高,曾用各種手段拉攏示好,徐達不僅未予理睬,相反還不時地提醒朱元璋,胡惟庸不適合當丞相。後來,胡惟庸因謀反被殺,朱元璋想起徐達的話,由衷地說”益重達“。

第二點,徐達雖然功勞甚大,但為人卻極謙虛,不僅不居功自傲,而且越是立下大功越是如履薄冰。每次”功成而還,拜上印綬,待命於家,略無幾微矜伐之色。“

朱元璋見他勞苦功高,居室湫隘,於是說:”徐兄功大,未有寧居,可賜以舊邸。“朱元璋說的舊邸是他過去當吳王時的府邸。徐達固辭不受,朱元璋便請徐達到那裡喝酒,故意把他灌醉,蒙上被子,抬到床上去睡,想用這個辦法迫使他接受這所府邸。徐達酒醒後,驚出一身冷汗,趕忙下床,俯伏在地,連聲呼喊:”死罪!死罪!“朱元璋見狀不好勉強,下令在這所府邸前另建一座規模宏制的宅邸,賜給徐達,並在宅邸前豎起一塊大牌坊,上刻”大功坊“三個字。

第三點,徐達在軍中的口碑近乎完人,因猜忌殺這樣的軍中柱石,極容易動搖軍心、民心。徐達極嚴於律己,能與士卒同甘苦。在元末群雄並爭之時,許多人一旦為將握兵,即”多取子女玉帛,非禮縱橫“,過起窮奢極欲的生活。但徐達不貪女色,不圖貨利,攻佔平江及大都,”封姑蘇之府庫,置胡宮之美人財貨無所取,婦女無所愛。“

第四點,徐達追隨朱元璋多年,是有生死交情的。朱元璋在郭子興手下當小頭目的時候,是徐達等人幫他樹立了初期的威信。不久,郭子興與另一首領孫德崖發生衝突,拘捕了孫德崖,而孫德崖德部眾則扣留了朱元璋。在這危急關頭,是徐達挺身而出,到孫德崖軍中去做人質,將朱元璋換了回來。這種情義,朱元璋一度是看的很重的。

雖然朱元璋有清除功臣,讓兒孫安穩接班的暴君心理,但他並沒到徹底失控的程度,像徐達這樣面面俱到、懈可擊的功臣,因找到不借口,他沒有下死手的必要,搞廢了就足夠了。


黑句本


很高興看到題主沒有采信野史,在野史裡徐達重病生了背瘡,不能吃發物,但朱元璋趁機故意賜大發物燒鵝給徐達,讓徐達不得不哭著吃完一整隻燒鵝,當晚就發病而死。

怎麼看這件事呢?朱元璋一生最恨貪官汙吏,問鼎天下後殺了無數的貪官汙吏,古時候能當官的不可能是白丁,至少會是個文人。朱元璋得罪了文人,自然免不了被添油加醋的抹黑一番。

徐達怎麼死的呢?據正史記載,洪武十七年,徐達病重,朱元璋派徐達的兒子徐輝祖帶著禮物和慰問信作為代表去探望他,到了第二年二月,徐達病重不治身亡,朱元璋悲痛不已,追封其為中山王,配享太廟,位列第一。難怪有人說文人的筆比刀劍還能害人性命,徐達病重後朱元璋的確派人去看他,看望過後沒幾個月徐達就去世了,這樣前後邏輯推斷再加上文人們的妙筆生花,朱元璋誅殺功臣的黑心事蹟就躍然紙上。真是殺人誅心!



現在回到問題上,徐達為什麼會得以善終?我的回答是徐達有大智慧。

從古到今,功高蓋主的將相們得以善終的極少,道理大家都懂,比如漢朝班固就曾評論太史公司馬遷不懂明哲保身乃至遭受宮刑,結果班固的最終結局也是沒能保全自己,足以見得“既明且哲,能保其身”是多麼的需要智慧。

徐達世代務農,有大志,在朱元璋還在郭子興手下時,22歲的徐達就投奔於他。朱元璋被敵軍俘虜時,是徐達自願做人質來交換朱元璋,可以說對朱元璋有救命之恩。

徐達一生軍功赫赫,從朱元璋攻打陳友諒之時,徐達便被封大將軍,是全軍的實際最高統帥。一路幫助朱元璋打敗張士誠、陳友諒,滅亡元朝,攻克元朝首都兩座,省會堡壘三個,郡縣數百個。

可以說在明朝,徐達的戰功絕對排前三,但這可不是什麼好事,朱元璋本性就好猜忌,伴君如伴虎,功勞越大,朱元璋必然盯得越緊,

徐達怎麼做的呢?

一是恪守臣子本分,不僭越。徐達每年春季就領兵出征,冬季就應朱元璋命令班師回朝,回來的第一件事便是上交兵符。朱元璋與徐達都是布衣出身,有時候喝高興了朱元璋都會拉著徐達稱兄道弟,但是徐達對朱元璋卻越發的恭敬。

有一次,朱元璋要將他還是吳王時候住過的舊邸送給徐達居住,徐達打死不從,堅決推遲。朱元璋還是不放心,一次在舊邸飲宴時故意把徐達灌醉後抬到正室的大床上睡覺。第二天徐達醒來,連滾帶爬的跑出房間,對著大門跪拜,直呼死罪。朱元璋早在一旁窺視,見到徐達這幅樣子,心裡面高興萬分,便不再硬要徐達搬進舊邸,而是命人在舊邸前為徐達新建一座豪華府邸。

二是不涉結黨。徐達平時陋車簡舍,不與朝廷勳貴有過多的來往,胡惟庸當丞相時,想結交徐達,可是徐達壓根不想理睬,胡惟庸見拉攏不了,便想將他剷除,賄賂徐達的看門人福壽,讓他找機會結果徐達性命,徐達發覺後也不向朱元璋告發,只是向皇帝進言說胡惟庸不能勝任丞相之職。後來胡惟庸案發,牽扯朝廷官員數百人,朱元璋看唯獨徐達能不沾一絲一毫,就更信任他。

三是在朱元璋面前隱藏鋒芒。徐達領軍打仗時有著絕對權威,令不二出,在諸將面前總是威嚴的樣子。而在朱元璋面前卻好像不會說話似的。

四是自身的能力出眾。徐達直到去世前三年,還依然作為統帥在領兵打仗,可以說大明朝離不開徐達。同時,徐達在軍中的極為受人擁戴,與士兵們同甘共苦,士兵對他無不感恩,以死相報,殺了徐達極易動搖軍心。

五是潔身自好,清正廉潔。朱元璋最恨貪官,恰恰徐達就不是個貪官,朱元璋曾誇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歸,不驕傲,不自誇,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行為正派無疵,品德高尚可與日月相比。自然朱元璋想殺他也沒借口。

憑藉著徐達“既明且哲,能保其身”的智慧,朱元璋的屠刀自然不會朝他砍去。


海豚老爹


《明史·徐達傳》中一句話就回答了為什麼朱元璋不殺徐達,文中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

徐達,朱元璋的發小,同樣都是安徽鳳陽人士,出身貧寒,和老朱一樣都是“紅五類”中最紅的的佃農。俗語道,窮人家的孩子早懂事,他自小就性格剛毅,事事好強,自幼就練得一身好武藝,朱元璋參加了義軍後,他也隨同一起加入了隊伍,輔助老朱建功立業。在軍中,徐達很快的展露頭角,獲得了將帥們的一致好評,他不但勇武過人,而且智勇雙全,在1363年把朱元璋的勁敵陳友聯打的丟盔卸甲,爾後有於1367年領軍消滅了大周政權的張士誠,為老朱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大明建立後,徐達又領兵北上,攻打元朝殘餘勢力,手刃元大將王保保數十萬精兵,隨後又於洪武二年徹底平定陝西。穩固了大明的政權。此後徐達一直戰鬥在前線,屢次攻打殘餘的反叛勢力,但非常不幸的是,在洪武17年,徐達終於積勞成疾,在北平駐守之時偶感火毒,後背得了背疽,病情時好時壞,(注意,正史上朱元璋並沒有給這位老夥計送大鵝,而是送來了暖心的慰問,並且讓他撤回京師南京修養,)然而徐達還是在第二年,即洪武十八年去世。

朱元璋對徐達之死極為傷心,追贈其“中山王”並且把他的靈位供奉在太廟。並且加恩贈其三王爵。並且特許徐達葬鐘山一側,朱元璋親筆為其書寫神道碑文。正如朱元璋在文首中對其評價所說,徐達,一生大功不斷,但他從不居功自傲,也不貪圖女色和金銀財寶,人品端正,在當世之中,只有徐大將軍一人而已!


老豬的碎碎念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其實應該先回答一下,朱元璋到底清除了哪些人?

朱元璋後期開始大肆屠戮開國功臣,鄙人閒來無事總結了一下,朱元璋開國時的主要的謀士及將領,並附註他們的死亡時間和死亡原因(當然有些是存在爭議的,這個我們在回覆裡可以進行討論),諸君請看下圖:

上圖可以看出,被朱元璋直接清除的主要有:李善長、馮勝、藍玉、傅友德、陸仲亨、唐勝宗、周德興、胡惟庸等人,被朱元璋間接清除的有劉伯溫、宋濂;

我們先來分析下被直接清除的這幾個人中,有幾個是比較冤枉的,比如馮勝和傅友德,倆人為人還是比較低調的,但就是因為太子朱標死後,主少國疑,所以被無端猜疑賜死,死時甚至連個冤枉的罪名都沒有!

另外就是受胡惟庸和藍玉這兩個案子影響的,比如:李善長、陸仲亨、唐勝宗等,雖無直接參與,但也是受到牽連,存在間接關係,屬於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的人物,當然,在朱元璋同志眼裡,只有生和死,沒有半死不活一說。所以統統賜死。

最後就是為人囂張,不死才怪的,比如:藍玉和胡惟庸,這倆平時囂張跋扈、暗結私黨。死是必然的。

分析完這些人的死,我們迴歸到本題,徐達為什麼能逃過一劫,我們還是從上圖中時間上來分析,朱元璋開始肅清忠臣是從洪武八年開始,那時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和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整天斗的你死我活,而朱元璋主要扮演的是個旁觀者角色,但是不代表他不參與,因為他在觀摩,觀摩這兩夥人中誰最強,誰最能跟朱元璋本人進行對抗。後來的觀察發現了,是劉伯溫同志。其他人不足為慮,所以他幫了李善長他們一把,搞掉了劉伯溫,後來還暗示胡惟庸將其毒死。(明知胡惟庸和劉伯溫對立,還讓胡惟庸帶藥去看望劉伯溫,這就是最大暗示)

那時的朱元璋還是比較隱晦的,因為第一,開國沒多久,好多事情還不穩定;第二,他還很健康,能活很久,能鎮得住這幫人。第三,馬皇后還健在,他還有人勸。那時的他主要清除的還都是一些文臣,比如劉伯溫、李善長和胡惟庸。因為文臣已經開始影響到他的一些決策了。

但是到了後期,隨著馬皇后的去世、國家的穩定和自己的逐漸變老,他的目的開始轉變了,他要為後世子孫圖個安穩了,所以後期他開始大肆屠戮能征善戰的軍事將領。

徐達、常遇春是比較幸運的,功成名就,然後死的比較早;我個人估計,如果徐達、鄧愈、常遇春等人活到了後期,估計也難逃被殺的風險!


金總之前發文好寫錯別字且發文不經校正,經好心網友提醒後決心改正,如再遇錯別字,請直言坦率批評,感謝!-----此發文已校正


大金Lance


提起徐達,我們都會聯想到燒鴨,都怪電視劇的人物形象太過深入人心了,以至於千百年來,我們信以為真,甚至被編寫到明史專家吳晗編寫的《朱元璋傳》中。


野史雲,洪武十七年,大將軍徐達背後生瘡,明太祖朱元璋多疑其功高震主,派人送去燒鵝,大家都知道,燒鵝乃是發物,徐達知其用意,含淚吃完,次日而卒。


其實,可信度並不高,原因有四點:


一、朱元璋雖然生性多疑,但是並非喪心病狂,大家眾所周知的像胡惟庸等等,之所以被其誅殺,乃是張揚跋扈,甚至生出謀反之心,這才惹來禍端,而徐達,雖然功績卓群,性格卻很內斂,從不居功自傲,跟下級士兵親如兄弟,一生只知效忠皇上,毫不過分地說,朱元璋讓他打哪,他就打哪,這樣的臣子,實在挑不出殺他的理由。


二、朱元璋跟徐達乃是同鄉,更是一同造反,算是大明王朝最大的功臣,這份情義更是其他將領不能比的,朱元璋曾經高度讚揚過徐達: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


可以看出朱元璋對其欣賞程度,甚至朱元璋登基後,仍然以兄弟相稱,這份殊榮也只此一人而已。


三、在徐達死後,朱元璋對其子孫後代大加封賞,甚至讓其爵位可以世襲,讓其子女富貴榮華近300年,試想一下,朱元璋若是真的下了狠心殺了徐達,以朱元璋的性格,怎麼會不斬草除根,留個禍根在自己身邊,這不是朱元璋的一貫做法。


四、徐達本人謹小慎微,深知朱元璋的心意,在藍玉一案中可以看出此人的城府極深,並不像表面那樣憨厚,朱元璋忌憚藍玉的兵權,婉轉讓他交出來,誰知道藍玉揣著明白裝糊塗,這才引起了殺身之禍,而徐達馬上告老還鄉,交出了兵權,朱元璋又怎麼能找到理由下手呢?


其實,朱元璋之所以登基後大肆屠殺功臣,說到底也不過是為了“權”字,為了子孫後代能夠把權力牢牢的握住,才迫不得已拔掉那些紮在大明朝的“刺”,至於像徐達這種明白事理的功臣,從哪方面講,都不是朱元璋下手的對象。


徐達有開創明朝基業之功,還將北元勢力驅出塞北之地,這樣的功勳在大明王朝幾乎無一人能與之匹敵,朱元璋打壓的是權臣,而並非像徐達這種“退而求其次”的忠臣良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