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注入渤海,形成黃河三角洲,會有什麼利與弊出現?

巴扎黑7258


黃河自青藏高原東部的巴顏喀拉山奔湧而出之後,一路向東奔流入海,然而歷史上黃河屢屢改道,也是世界上主河道大幅度變動次數最多的大型河流。如今的黃河經山東在東營湧入渤海之中,也是近代才逐漸確定的事情。黃河涌入渤海,其三角洲不斷向外海延伸擴大,增長的速度非常驚人。

黃河三角洲的面積不斷擴大,陸地面積增加的同時,對於渤海來說當然不是什麼好事,陸進則海退,黃河注入渤海以來,渤海面積不斷縮減,而且黃河之水帶來的大量泥沙沉積在渤海海底,造成了渤海的淤積狀況不斷嚴重。黃河入渤,當然有好處,也有很多不利。

由於途徑黃土高原,加上幾千年來沿岸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所以使得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之一。也正是因為黃河河水每年帶來的大量泥沙被帶到了渤海,使得黃河三角洲不斷變大。按照保守估計,黃河三角洲目前每年以1.5到3千米的速度不斷向渤海外海推進。“一碗河水半碗沙子”的黃河,使得黃河三角洲的東營成為一座每年面積都在擴大的城市。

不僅僅是面積不斷擴大,畢竟不同於人工填海形成的硬質人造陸地,黃河三角洲因為大量泥沙淤積,每年形成的都是非常肥沃的優質土地,這對於向來耕地比較緊張的咱們來說,也算得上是件很好的事情。同時黃河三角洲也形成了大量的天然溼地,對於涵養水源與維持生物多樣性都有不少的好處。所以黃河三角洲對於農業、陸地生態等方面其實都有益處的。

同時,黃河水量雖說比不上長江珠江甚至閩江,但終究每年都向渤海注入大量的營養物質。渤海屬於內陸海,原本水體之中的養分就不是很多,而黃河帶來的大量養料能夠很好的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水中有了豐富的餌料養料之後,這對於渤海的漁業發展是有很大幫助的,目前,渤海成為沿海主要的漁業捕撈與養殖基地,也有黃河的功勞。

但終究“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黃河入渤有很多裨益卻也有很多不利之處,最大的不利之處就在於交通方面。由於黃河三角洲每年都在不斷向外推進,並不穩定,在河口周圍海域形成大量淤積。所以長久以來位於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東營始終都難以發展成港口城市,其港口規模非常小,在山東也非常不起眼

而受影響的當然不僅僅是東營,黃河帶來的泥沙通過海流湧動,幾乎散佈到了渤海的每一片海底,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在渤海入海除了東營,也曾經海河從天津入渤海。長年累月下來,來自黃河的泥沙不斷在渤海累積,目前渤海的面積,相對於幾千年前已經萎縮了很多。不僅影響到了沿岸各港口的航運,而且渤海不斷變小,也不利於汙染稀釋,也會加重渤海的環境問題。

作為母親河,黃河每年帶到渤海的泥沙超過16億噸,渤海是個內陸海,半封閉的渤海向來水量都不是很多,按照黃河這麼勤快的搬運泥沙的效率,理論上將來有一天渤海被填平也不是沒可能。雖說渤海由於地層變動緩和了面積不斷縮小的狀況,但終究不能從根源上解決走向消亡的命運。如今黃河三角洲仍在不斷擴大,渤海仍在不斷縮小,若是將來渤海真被黃河填平,對於整個華北的環境都會造成巨大的影響,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澹奕


黃河注入渤海,形成黃河三角洲,會有什麼利與弊出現?

在這裡先給出答案,黃河三角洲的形成與黃河水所攜帶的大量泥沙淤積有關,由於它的形成和擴大是犧牲了中游的水土流失和中下游河道淤塞成為“地上河”,因此其弊大於利。

我們都知道,“母親河”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區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地區之一,水土流失嚴重,每年約有16億噸泥沙被衝入黃河,使得黃河成為世界上最“黃”的河,中下游河水含沙量最高可達37.8公斤/立方米。

據統計,在每年流入到黃河的泥沙中約有25%的泥沙(4億噸)在河道中淤積,75%的泥沙(12億噸)被水流帶至黃河入海口甚至是渤海。而在黃河入海口淤積的泥沙使得黃河三角洲的面積不斷擴大,這也是為什麼山東省東營市是我國陸地面積自然增長最快的地區。

一邊是水土流失嚴重、一邊是陸地快速增長,這種由黃河“高效率”完成的“填海造陸”雖然看上去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反應的卻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實則弊大於利,不利之處主要體現在黃土高原地區和其下游兩個方面:

一、水土流失對黃土高原本區的危害

1、水土流失嚴重,直接造成黃土高原本區域內地表更加破碎,一方面造成了農業耕種面積減少,另一方面造成了土地自然肥力下降不利於農業生產,而過度依賴化肥則既造成了環境汙染,也增加了農殘指數;

2、由於水土流失的加重,使得地表起伏更大並陷入惡性循環,地表植被難以生長,這樣一來既進一步加速了水土流失,造成河流含沙量更大,河道淤塞抬升,又增加了本區內的地質災害發生率,威脅城鎮建設和道路交通安全。

二、水土流失對黃土高原下游的危害

1、由於大量泥沙被帶至下游,並在下游河道內沉積,造成下游河道不斷抬升,以至於黃河下游許多河段成為“地上河”,形成了“人在地上走、河在天上流”的現象,為下游的防洪帶來巨大的隱患;

2、打壩淤地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應用較為普遍的工程,但對於下游的水利工程而言,由於泥沙的大量淤積,使得一些水利工程的減少或失去了本該發揮的效益,如作為防洪、減淤為主的黃河小浪底水庫的總設計庫容為126.5億立方米,其中淤沙庫容就達到了75.5億立方米,也就是說其蓄水量只有51億立方米。

3、大量泥沙入海,由於泥沙淤積也會對附近的港口和航道帶來一些隱患,也會對內陸航運帶來隱患(黃河雖有斷流現象,但豐水期部分河段具備小噸位航行條件)。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地理那些事


歷史上黃河幾次變更河道,但入海口在渤海灣內的時間更長,這為渤海灣西岸帶來了大面積陸地,當前我們所見到的東營黃河三角洲就是典型的黃河泥沙攜帶而造就,目前來看黃河三角洲有利有弊,但整體上弊更大於利。在我們的印象當中我國幾大三角洲經濟發展都非常不錯,甚至處於頂尖,比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但黃河所造就的三角洲經濟發展卻相對一般。雖然黃河作為我國國內第二大長河,但是黃河是典型的秦嶺以北水系,水量並不豐富,且經常出現斷流,所含泥沙雖然能夠造就陸地,但這些陸地短時間之內並不適合開發建設,甚至還會造成渤海灣的泥沙淤積,海水變淺。
許許很多人會說,黃河造就的陸地向海洋延伸,可以增加我國的海岸線以及領海面積,但黃河入海口當前所在的渤海灣是我國的內海,以上情況並不成立。當前黃河三角洲唯一能夠利用的,便是建設溼地公園,供候鳥聚集以及觀光旅遊,但相比於不斷的淤積,這一點優勢也蕩然無存,如果可以選擇,那麼寧願選擇不增加面積。當然,渤海灣雖然是內海,但是與太平洋相通,海底之內存在有暗流,也會不斷的將泥沙帶出渤海灣,渤海灣淤積的速度並不快,而且黃河泥沙帶來大量的有機養分,為海底生物提供了養料,也促進了渤海灣內的食物鏈循環,比如沿岸城市煙臺,大連這兩座城市的海鮮格外出名。如果將來有一天黃河經過治理泥沙含量降低,其實此三角洲也有可能開發利用建設大型港口。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黃河沖積出多個三角洲

黃河貫通東西入海的歷史還是挺年輕的,大概只有15萬多年,據任美鍔院士的估計,黃河到1970年時,黃河從三門峽輸出的泥沙大概估計7萬億噸泥沙,其中71.5%用於建造華北大平原,1.5%淤積在河道中,26%流入海洋。這些泥沙的量非常可觀,且黃河不斷改道,在濱海區沖積了諸多三角洲。下圖是根據渤海沿岸貝殼堤分佈以及古河道擺動分佈得出的10個黃河三角洲沉積體。近現代黃河三角洲包括山東省濱州地區的一部分和東營市,蘇北廢黃河三角洲是南流後沖積出來的,天津、河北滄州一帶則要追溯到今5000年-3400年。

黃河喜歡北流從渤海入海

從上圖也可以看出其實黃河更傾向於北流入海,在有史記載中,如果以現行黃河作為劃分,黃河以北行河時間大概為3300多年,黃河以南行河時間660多年。其中黃河南流入海還跟人為因素有關,一次是1128年南宋為阻金兵決黃河大堤,使黃河奪淮河入海。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改道北流之後,1938年再次在花園口掘開大堤,黃河再次南流。換句話話說,如果沒有這兩次以軍事目的而掘堤的行為,黃河可能一直從渤海入海。

這兩次黃河南流入海對蘇北影響頗大,一是改變了淮河自然水系,造就大片黃泛區。二是造就了大片陸地,把原來是島的連雲港變成大陸的一部分,目前蘇州廢黃河仍有5700多平方公里。然而在1855年黃河北流時,黃河三角洲有7160平方公里,也就是說有1400多平方公里的陸地在缺少黃河泥沙之後被海水侵蝕掉了。直至今日,往日的黃河的泥沙還影響著連雲港,難以發展為大港,競爭不過鄰近的日照港。下圖為連雲港一角,有誰能想到那些沙灘是黃河帶來的。

黃河有大量泥沙入海利大於弊

上述說到黃河偏向北流入海,是跟華北平原,黃淮平原兩者地質構造有關的,華北平原以沉降為主,而黃淮平原則相對抬升,水往低處流造就了北流的習慣。這也說明華北的相對沉降需要黃河泥沙的補充,不然無法抵禦海平面相對上升帶來的威脅。

現在黃河從渤海入海,每年不僅創造了大量陸地,抵禦海岸線的侵蝕威脅,也給渤海帶來豐富營養餌料,增加渤海海洋的生產力。這從蘇北廢黃河三角洲對比可以看出。

如果說弊端的話,則是渤海比較淺,平均水深20多米,不遠的將來渤海灣有可能泥沙塞滿,環渤海可能失去良港,對航運、漁業、甚至氣候會產生影響。下圖為20年來入海口的變化情況,


崑崙還東國


現在黃河流入渤海,在山東東營的地方形成黃河三角洲。每年為山東省增加2一3公里的國土面積。由於渤海是咱們國家的內海,每年增加的國土面積也就是咱們囯家內海減少的面積。這樣換算怎麼都是不合算的,應該把黃河的入海口引入東海。讓我國每年增加的國土面積是公海減少的面積,填東海造地,比填渤海造地強多了。在科技十分發達的今天引黃河入東海應該不算什麼難事,可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確是利大於弊的事業。


用戶21370627218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黃河每年將近有16億噸的泥沙進入渤海,大量泥沙在黃河入海口沉積形成了黃河三角洲,其總面積超過5000多平方千米,而且由於黃河每年還在繼續攜帶泥沙在入海口沉積,使得黃河三角洲面積不斷增大。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進, 形成大片的新增陸地。

如果來分析黃河三角洲的利弊,最大的好處應該就是我國國土面積每年都會不斷增加,成為我國國土的重要增長點,同時也增加了我國的耕地面積。如果從弊端角度來看,黃河三角洲面積的不斷增加,是以黃土高原地區大量水土流失為代價的,滾滾黃河水,流失了我國大量土壤的營養物質。此外,由於黃河三角洲不斷向外推進,使得黃河三角洲不適宜進行港口開發。


地理沙龍


下游地區土地增加,帶來大量土地資源,但是加劇上游的土地流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