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初小明王昭告天下,主動讓位給朱元璋,會不會保住性命?

智賢智梁


韓林兒又稱小明王,他是是元末農民起義的領袖,其父是韓山童又稱明王,曾經以白蓮教的名義組織農民起義,他還自稱是宋徽宗的八世孫。韓山童和劉福通等人曾經秘密組織農民發動起義反抗元朝,又因起義軍都是用紅巾包裹頭部,所以起義軍被稱為紅巾軍。但是起義失敗,韓山童不幸被俘慘遭殺害,韓林兒只能帶著母親開始了逃亡的生涯。

後來韓林兒又被劉福通迎至亳州,隨後韓林兒在亳州稱帝,建立國號為宋,年號是龍鳳,又因起父是明王,於是便自稱小明王。同時其母楊氏被封為皇太后。

韓林兒稱帝后拜杜遵道為丞相,而且他對杜遵道非常的信任,所以杜遵道把持了朝中一切事務,劉福通對此非常不滿,隨後杜遵道在回家的途中被劉福通暗殺,於是劉福通掌握朝中一切大權,並自封為丞相。此時的韓林兒被架空,成了一個傀儡皇帝。後來元軍大敗劉福通,劉福通兵敗並挾持韓林兒逃至安豐,在安豐潛伏多年後,再次起兵對抗元軍。

劉福通再次兵敗,於是小明王不得不向朱元璋求援,在朱元璋的支援下,小明王打敗了元軍,隨後朱元璋斬殺了劉福通,但是放過了小明王韓林兒,並擁護韓林兒為王,讓他一直住在滁州。公元1364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兩年後,小明王韓林兒在朱元璋派人迎回的時候離奇死亡。

二、小明王韓林兒的死因

小明王韓林兒的死因,至今仍然是一個迷,但是很多學者都認為是朱元璋將其殺害。據《明史》記載,公元1366年,朱元璋派人迎接韓林兒南下,當時迎接韓林兒的人是廖永忠,一行人的船行至瓜步時突然側翻,韓林兒被淹死,但是廖永忠卻活著,很多學者認為是朱元璋命令廖永忠將韓林兒淹死在水中。

很多學者這樣猜測的原因主要是韓林兒所乘的船側翻原因不明,這也和當時韓林兒的身份有關。如果朱元璋稱帝,那麼韓林兒的身份又該如何?當時的韓林兒是是被人民認可的小明王,而且他的父親是宋徽宗的八代世孫,那麼韓林兒就是皇親國戚,他又理由繼承皇位。如果讓朱元璋將把皇位讓給韓林兒,這是不可能的,如果那樣的話,朱元璋就不會建立明朝了。如果朱元璋將韓林兒封為王,時不時可以呢?答案是仍然不行,因為朱元璋本來就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他不會放過韓林兒的。再說了韓林兒也不會甘願當一個王爺。

總結

據《明史》記載,朱元璋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而且他生性多疑。那麼朱元璋無論如何都不會讓韓林兒活著。以上也只是猜測,韓林兒到底是怎麼死的還需要進一步的考證。


公元前


在當年朱元璋為了能夠當上皇帝,就把自己所奉的傀儡小明王給殺了。小明王被殺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因為當時他已經沒有什麼實力了,在亂世中沒有什麼實力的話,指望別人的忠誠來保衛自己的安全,只能是妄想而已。

不過如果小明王見機行事得早,在朱元璋要起殺心之前昭告天下,把皇位禪給給朱元璋,這樣能不能夠逃過一劫呢?事實上很難,因為以朱元璋這樣心狠手辣的人是不可能放過小明王這樣的隱患。即使小明王真正的把皇位讓給他,估計天下人還是會說三道四,所以朱元璋乾脆在小冥王沒到之前就把他殺了。

也許有人會拿漢獻帝說事,漢獻帝上位給曹丕之後得到了善終,一直沒有死,並且封地還保持了很多年。但是漢獻帝時代不同,那個時候篡位一般還都善待前朝的皇帝,但是到了劉裕篡位之後,行情就變了。後代的皇帝即使篡位,也會把前朝的皇帝給殺掉,因為那個皇帝即使什麼實力也沒有,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威脅。以朱元璋這樣狠毒的人,是不可能讓這種威脅存在的。

還有一點漢獻帝和曹操之間有著非常深的親戚關係,因為曹操曾經把三個女兒一次打包嫁給了漢獻帝,所以曹丕和漢獻帝之間是小舅子的關係。而小明王和朱元璋顯然沒有這樣的關係,另外陳友諒的兒子陳理那一個和小明王不一樣,因為陳友諒是敵對方,在朱元亮朱元璋內部並沒有什麼根基。而小明王不同,連朱元璋都奉小明王為主,朱元璋內部肯定有很多還是忠於小明王的,所以這種不安定因素,朱元璋是不可能讓他存在的。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小明王的結局是註定的~必須得死!

朱元璋起初受小明王節制,那是因為他的實力不夠,沒有能力自立門戶。

當朱元璋開始稱霸群雄,眼瞅著要取得革命勝利的時候,小明王就是他建立自己王朝的最大絆腳石,即使朱元璋自己不動手,手底下的謀臣也會不留痕跡的幫他處理這件事,與君分憂!

韓宋政權,只能說是承襲其父餘蔭,只是表象存在,各路諸侯並不會買他的賬,作為領導者,一旦沒有絕對實力,擋了別人的道,註定會被剷平!

所以即使小明王退居山林,隱姓埋名,也會難逃一死。



未央先生


小明王其名為韓林兒,欒城(今河北欒城)人,雖然名為林兒,但我估計當時應該是讀兒化音的,大家可以試一試。

小明王的父親是明王韓山童,二人皆是元末農民起義的大哥大,不同的是,其父韓山童是有一定實權的,而且並未稱帝,但韓林兒稱帝,(國為大宋,年號為龍鳳)卻無實權,杜遵道、劉福通相繼把持朝政,是為傀儡皇帝一個。

小明王命不好,先是父親起義被元朝誅殺,而自己又被慫恿稱帝,成為元朝的首要目標,很快,元之名將王保保(朱元璋都稱其為天下奇男子)率兵急攻,很快小明王的大宋節節敗退,投降的投降,叛逃的叛逃,就與劉福通一干大臣被圍安豐(今安徽壽縣)。

當時張士誠見紅巾軍勢危,自然是不得不去分一杯羹,遣手下大將呂珍率軍參戰,其中包圍安豐的軍隊中,相當一部分是呂珍也就是張士誠部,朱元璋害怕此戰之後張士誠實力大增,故出軍支援小明王,待朱元璋趕走呂珍時,劉福通已被殺死(有說法同小明王一起被救,後共死於湖船之下),遂接小明王去了滁州,時間是1363年農曆二月左右,而陳友諒見此良機,傾巢而出,直逼朱元璋之洪都,沒想到遇見一個叫朱文正的瘟神。

八十五天,孤城不破,朱元璋也得以率大軍返回,雙方遂於鄱陽湖展開最終決戰。水戰從這年農曆八月二十九日開始,到十月三日結束,共計三十六天,一代豪傑陳友諒就此隕落。

因救小明王於大破陳友諒之功,次年元旦,朱元璋被手下擁為吳王,不過老朱還是尊小明王,故仍然以“龍鳳”(小明王的年號)紀年。另外張士誠已於1363年稱吳王,故張之吳為東吳,朱之吳為西吳。

兩年後,小明王神秘死亡。死因不明,但多數人都認為是朱元璋派人殺死了小明王,尤其是下面這個說法:廖永忠奉朱元璋之令,接小明王從水路去應天(南京),經瓜步時,船側翻,小明王韓林兒在內的一干人等皆被淹死,當然廖永忠只能滿面愁容又內心歡喜的去找老朱報告。

其實小明王的死是個必然事件。

自打救出小明王之後,天下能與朱元璋一戰的勢力已經不多,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外加元朝。但陳友諒在鄱陽湖水戰全軍覆沒,其子陳理更不是老朱對手,1364年的三月,陳理投降。

同年,張士誠建國號為周,老朱知道機會來了,遂發動平江戰役,也就是在此時,其派人接小明王入應天。

為什麼小明王必須死,因為朱元璋自己也想當皇帝啊,陳友諒被我滅了,張士誠又讓我裡三層外三層的圍住了,這兩位爺一死,方國珍與元朝可謂不堪一擊,那到時候你小明王是皇帝,我也想當皇帝,咋整?

所以就殺了小明王,又非得說什麼船側翻或者露底了,說白了就是演場戲而已。

那回到題目,如果小明王識趣點,主動讓位給朱元璋,會不會死呢?當然會死了,因為朱元璋絕對不會接受皇帝之名號,在陳友諒未滅時,朱元璋依朱升“緩稱王”之計,僅僅自稱“吳國公”。

滅陳接著圍張,這時候朱元璋發現好像一個能打的都沒有,自己稱帝有望,所以小明王才不得不死。


方山中人


如果小明王昭告天下,自己禪位給朱元璋,那麼小明王存活的概率很大,至少再活幾年不成問題。陳友諒的兒子陳理投降朱元璋後,被老朱派到朝鮮去居住,賜封為陳王,一直活到永樂六年才死去。對敵人之子,朱元璋尚能網開一面,對於傀儡小明王,朱元璋實在不屑於殺之以增惡名。小明王除了擁有一個名號外,其它一無所有,一個真正的王必須要有軍隊支撐,小明王沒有一支嫡系部隊。

元末之際,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正是改朝換代之時。河北韓山童是明教重要的領袖,他廣招信徒,醞釀起事。然事情洩露,韓山童被殺害,他的妻子楊氏帶著兒子韓林兒逃脫。後韓林兒在劉福通的擁立下為小明王,國號宋,建立龍鳳政權。朱元璋是紅巾軍郭子興的部下,後來獨立出來自成一系,但在名義上歸小明王管。

朱元璋據有南京後,他面對的最大敵人不是元朝,而是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這三支友軍。陳友諒雖有大志,他一面興兵伐朱元璋,一面從兵擒殺小明王,意圖取而代之。朱元璋則派兵救了小明王,被小明王冊封為吳王,統領江南地區的義軍。陳友諒見沒有擒住小明王,於是自立為帝,建立漢國,再派出六十萬大軍攻擊朱元璋。

朱元璋最終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三支割據勢力,這時小明王的地位就很尷尬,他身為天子卻不得不受制於朱元璋。小明王如果是一個聰明人,他就應該知道楚義帝的下場;他就要及時學習漢獻帝,禪位以求生。以朱元璋的性格,他不會殺一個毫無實力的小明王,他的帝位是上天所授,跟小明王沒有關係。

據《明史·廖永忠傳》記載:初,韓林兒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歸應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諭諸將曰:永忠戰鄱陽時,忘軀拒敵,可謂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這段話的意思就是殺小明王不是老朱的主意,是廖永忠為了邀功,故意殺了小明王的。要說威脅程度的大小,陳理比小明王更巨威脅,畢竟陳理以前是漢國的太子,對江南地區的百姓有號召力。小明至始至終都是一個傀儡,有何威脅可言?殺了小明王,只會給自己增加惡名,不如軟禁終身好。


大秦鐵鷹劍士


“小明王”何許人也?與“大明王”明太祖朱元璋有什麼關係?我們先來理一下頭緒。

元末,由於元朝統治者的暴政,農民軍紛紛起義。


其中,名號最大的就是韓山童領導的“紅巾軍”。韓山童極具煽動性,他自編自導了一齣戲——他在黃河河底埋了一個獨眼石人,並派人挖出,遂即編造出“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民謠,這鼓動了大批潛在反元之心的黎民百姓,而他領導的紅巾軍的口號是“彌勒降生”、“明王出世”的口號,這就讓受盡蒙元壓迫的老百姓堅信韓山童就是那個拯救蒼生的“明王”。

同時,韓山童還對外宣稱,他是宋徽宗的八世孫,因此,韓山童的紅巾軍的勢力不斷強大。

(朱元璋參加紅巾軍)

而此時的朱元璋,還只是紅巾軍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嘍囉。

後來,韓山童被殺,其子韓林兒被推選為“小明王”。朱元璋雖具有了一定勢力,但是依然無法與“小明王”相匹敵,所以,朱元璋對“小明王”俯首稱臣,封為左副元帥。

(韓林兒劇照)

那時的朱元璋是“小明王”的手下,但是他對“小明王”還算忠心耿耿。當韓林兒被困時,朱元璋不顧安危,冒死救出了“小明王”。並在滁州修建臨時豪華宮殿,供“小明王”居住。


為了體現韓林兒的皇權,朱元璋為其配備了宮女、太監、侍衛等隨從,而自己對“小明王”畢恭畢敬,隨叫隨到。


次年,朱元璋在應天實力不斷壯大,自稱“吳王”,但是依然尊稱韓林兒為君主。兩年後,朱元璋派人接韓林兒來應天“享福”。


但是在途中,朱元璋在韓林兒乘坐的船隻動了手腳。“小明王”葬身於長江江底。

畢恭畢敬地伺候“小明王”,目的就是幾年後致其於死地?那當初為何要奮不顧身的去解救“小明王”呢?

其實朱元璋的城府極深。這可能與他早年的經歷有關。朱元璋在參加紅巾軍之前曾經乞討流浪三年。在這三年裡,他見識了世間冷暖,造就了它堅毅剛強的品性,也造成了他猜忌多疑寵辱不驚的性格。

(乞討時期的朱元璋)

朱元璋並非池中之物,他的目標不是“吳王”,而是整個社稷江山。而“小明王”韓林兒就是他登上皇位的墊腳石。

朱元璋為何要冒死救韓林兒,就是不想讓其落入對手陳友諒、張士誠的手裡。這是因為,他立一個擋箭牌,眾所周知,槍打出頭鳥,做頭的一般是死得快的。

他表面上恭敬韓林兒,就是為了擋箭效果。


第二就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藉助“小明王”的名號壯大自己。即便是害死“小明王”韓林兒後,朱元璋還繼續借助“明”的影響力,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劇照)

由此可以看出,“小明王”韓林兒既是朱元璋登上皇位的墊腳石也是絆腳石。所以,對朱元璋而言,韓林兒在自己羽毛未豐滿前必須好酒好肉伺候其活著;當皇位唾手可得時,韓林兒必須死,要不自己就是名不正言不順的皇帝。

因此,即便韓林兒把皇位拱手讓與朱元璋,他依然會死。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小明王主動讓位的話,還真有可能保住性命,這個可以從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是如何對待曾經的對手們及其後代可以大致能判斷出來。

明朝建立後,曾經和朱元璋是敵人,但先後投降的前起義軍將領及其後代有方國珍,明玉珍之子明升,陳友諒之子陳理,都曾經是一方諸侯,陳理還是陳友諒建立的漢朝皇太子。

朱元璋對他們全部善待,方國珍一直好好的,活到善終。明升和陳理還曾被查出來對朱元璋有怨言,或許還有舊部下找他們,希望他們出來領頭造反,如果是臣子出了這種事被朱元璋發現,死一百次估計都不夠,但朱元璋卻對他們網開一面,根據《明史》的記載:

理居京師,邑邑出怨望語。帝曰:“此童孺小過耳,恐細人蠱惑,不克全朕恩,宜處之遠方。”洪武五年,理及歸義侯明升並徙高麗,遣元降臣樞密使延安答理護行。賜高麗王羅綺,俾善視之。

朱元璋僅僅是把他們送得遠遠的,一點都沒有起殺心,這和他對待臣子的態度截然相反,也就是說,其中明升的後代一直存活到二十一世紀,比朱家江山活的時間還長。

由此可以看出來,朱元璋對待曾經的起義軍領導人是有優待政策的,在他崛起之後,跟他作戰死去的起義軍領導人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陳友諒,一個是張士誠。

陳友諒是戰死,張士誠是朱元璋勸他投降,但他死活不降,如果他投降,也不會死,朱元璋想殺他就不會勸降。

最後回頭說小明王,他如果公開讓位給朱元璋,給了朱元璋名分,基於朱元璋對起義軍領導人的態度,絕對不會殺他,估計也是送得遠遠的,但不會送到朝鮮,送到雲南等偏遠地帶養著還是很有可能的。

至於是否擔心曾經的領導會在威望上壓住自己?朱元璋在“驅除胡虜、恢復中華”功成後,就已經給自己豎起了一座金身,全天下的官員和老百姓都服他,根本就不用懼怕小明王能翻起什麼浪花。反而優待他能得到更多的信仰值。所以,小明王不讓位,只能讓他死,主動讓位,可以優待。


種花家孤寡老人


這種假設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韓林兒確實死在朱元璋將其接往應天府的路上,是朱元璋邀請韓林兒前往應天府的,也是朱元璋派人去接的,那麼韓林兒的死,朱元璋難逃干係,甚至可以說韓林兒就是朱元璋殺的,沒有人會對此有異議,畢竟這件事從頭到尾就只有朱元璋這麼一個犯罪嫌疑人,除非韓林兒自己不想活了,對了還有一個嫌疑人,就是朱元璋派去接韓林兒的廖永忠,這個人在下面將會再次被提到。

那麼韓林兒究竟是不是朱元璋暗中授意殺掉的,目前還尚沒有任何可靠的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但誰都知道韓林兒之死的最大受益人就是朱元璋,如果從犯罪學角度出發去推測這個問題的話,那麼朱元璋就是本案的第一嫌疑人。

不過小編個人還是不太相信朱元璋就是殺害韓林兒的主兇,原因就是他沒這個必要,為何這麼說呢,我們且看一下當時的形勢。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劉福通下令北方紅巾軍兵分三路北伐,這次北伐是北方義軍最鼎盛的時候,其目的就是攻克元大都,消滅元朝,不過由於三路大軍各自為戰,最終相繼失利,劉福通裹挾韓林兒退守安豐,直到1363年,張士誠突然圍攻安豐,劉福通無奈只能向朱元璋求援,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韓林兒雖然是天下義軍共主,但除了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江南義軍根本就沒人將他放在眼裡,而劉福通之所以甘願以韓林兒為共主,也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當年他與韓山童起事時對外宣稱的就是“山童,宋徽宗八世孫,當主中國”,韓山童死後自然就是韓林兒“主中國”,在形勢還不明朗之前,劉福通根本不可能自立。所以,韓林兒從一開始就一直是一顆棋子,他的命運也是早已註定了的。張士誠圍攻安豐的結果就是,劉福通被殺,但韓林兒被朱元璋救出來了。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朱元璋根本就沒想過要殺韓林兒,為何呢?原來,當時是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的關鍵時刻,陳友諒的大軍正在圍攻洪都,在開戰前,朱元璋就曾擔心張士誠會與陳友諒兩面夾擊自己,從而使自己陷入兩線作戰的危局之中,陳友諒也曾聯繫過張士誠這麼做,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戰爭的最終結局又變得撲朔迷離了。

所以我們來看,當朱元璋與陳友諒交戰時,他竟然不惜冒著與張士誠開戰的危險去救韓林兒,如果因為一個韓林兒而引發張士誠的不滿甚至是發兵攻打的話,那還不如不救韓林兒,畢竟韓林兒在江南義軍中的威望非常低,況且此時劉福通已死,韓林兒更無任何利用價值,因此朱元璋救援韓林兒完全出於道義使然。

韓林兒被救出後,朱元璋也消滅了陳友諒,並被韓林兒封為“吳王”,這應該算是韓林兒對朱元璋救命之恩的一種回饋吧,此後朱元璋成了天下義軍名義上的二把手,如果說朱元璋救韓林兒是有所圖的話,那這大概就是他唯一的目的了吧,不過有意義嗎?完全沒有意義,因為早在朱元璋稱“吳王”之前,張士誠就已經自稱“吳王”了,而且早在朱陳大戰之前,陳友諒就已經自行改元建國了,所以朱元璋通過韓林兒獲得這個封號有什麼實際意義嗎?沒有,也許還是出於道義,但道義在實力面前又顯得非常蒼白,陳友諒會因為自行僭越稱帝而造成內部離心離德嗎?沒有。張士誠因為自稱“吳王”而為天下人所唾棄嗎?也沒有。

既然朱元璋沒想過利用韓林兒也沒有殺掉韓林兒的理由,那麼韓林兒的死也有可能真的只是意外,又或者是廖永忠的擅自做主,前面說過,除了朱元璋之外,廖永忠也是一大嫌疑人。

為何這麼說呢,廖永忠是明朝開國功勳,戰功卓著,但他最後是怎麼死的呢?史書記載說他僭越使用龍鳳圖案而被朱元璋賜死,“僭越”這個罪名可大可小,如果廖永忠真的只是單純的因為僭越使用了龍鳳圖案就被處死,那不免顯得朱元璋太過殘暴,但也許這只是一個表象,史書中還有一段關於廖永忠的記載,原話是這樣的:

太祖遣永忠迎歸應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諭諸將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大意是說,韓林兒溺死之後,朱元璋曾責備過他,後來朱元璋大封功臣時,朱元璋說廖永忠總讓讀書人窺測我的心意,想討要封爵,所以我很不滿,只給他封侯爵,而沒有公爵。

也就是說韓林兒死後,朱元璋曾斥責過廖永忠,而且廖永忠還懂得如何窺測朱元璋的心意,那也就是說廖永忠極有可能被某些讀書人所誤導,以為朱元璋讓他去接韓林兒就是要讓他秘密處死韓林兒,所以這才造成了韓林兒的死亡,但其實朱元璋並沒有這個意思也沒有這個必要,因為當時天下篤定,想要越過韓林兒稱帝只需對韓林兒進行一番威逼利誘,令其自行退位就可,如此大費周章的處死韓林兒,絕不是朱元璋這麼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所能做出來的。

所以基於此,韓林兒如果能活著見到朱元璋,只要他能及時讓位朱元璋,那麼他一定會善終。


鹹魚閒聊


提起小明王或許大家比較陌生,小明王乃是元朝末年起義軍的天下共主,各大起義軍都是受明王韓山童的影響憤而走上反元之路。明王韓山童兵敗身死之後,其子韓林兒隨母走上了逃亡生涯,後來劉福通等迎韓林兒至亳州今安徽州稱帝,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以亳州為都城,至此小明王成為天下義軍的共主。

小明王稱帝之後對於元庭來說韓林兒肯定是首先要消滅的大敵,對天下義軍來說雖然小明王成了名義上的共主,各大義軍首領名義上尊龍鳳皇帝的號令,其實心裡都想做那曹孟德,協明王號令天下義軍。如此之下,小明王就成了元朝大敵,各大義軍爭奪的對象,當時可是天下大亂之際,顯然小明王稱帝已經為自己埋下了身死的下場。

熟讀歷史的人們很多人都會把小明王的死歸咎於朱元璋,因為是朱元璋的手下大將廖永忠迎接韓林兒的,在途徑瓜洲時,韓林兒沉入江中被淹死了,廖永忠活了下來並被朱元璋封侯,看到這裡好像朱元璋就是指示廖永忠故意至韓林兒於死地一般。

顯然這樣的說法存在一定的漏洞,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小明王的時候,此時小明王無論名望和軍事已經無法於朱元璋相比,朱元璋此時正是攏聚人心的時刻,完全沒有必要製造這樣的疑案,其後果可能讓朱元璋民心盡失,顯然朱元璋授意害死小明王對朱元璋沒有任何好處。

或許有人認為有小明王在朱元璋無法成為帝王,我們要知道小明王只是韓山童之子,並沒有任何威信,只是假借其父之名成為天下義軍共主,一個毫無威信的人待天下平定之後根本無法震懾那些威望極高的重臣,朱元璋自然也是明白其中的道理。另外如果朱元璋真的想要謀害小明王,當初又何必冒險去安豐救他,當時朱元璋可是冒著被消滅的危險前去營救小明王的。

我們迴歸正題,如果當初小明王昭告天下,主動讓位給朱元璋,會不會保住性命?

個人認為小明王如果昭告天下主動讓位朱元璋一定能活下來,並且頤養天年富貴一生,首先小明王並沒有與朱元璋一較高下的威信。

當時起義軍之中不尊明王號令的也有不少,他們甚至直接出兵攻打小明王,並沒有受到天下人的唾罵。間接的說明小明王並沒有起義軍首領那樣得民心,同時也說明各大起義軍首領是比較得民心有威望的,也就是說小明王稱帝難以服眾,他讓位給任何一個起義軍首領都是可行之策。只是小明王當時已成為朱元璋的囊中物,小明王只能讓位於朱元璋別無選擇。朱元璋肯定也知道其中的道理,而當時民間一直有朱元璋是真命天子的說法,朱元璋在其根據地裡也是甚得民心之人,自然在小明王讓位之後,朱元璋完全沒有必要去處死小明王。

或許有人認為朱元璋稱帝之後大肆處死功臣,小明王對朱元璋帝王之位有這麼大的威脅,朱元璋不可能不殺死小明王吧。

我們要知道朱元璋處死那些功臣,主要原因是那些功臣貪贓枉法、挑戰皇權和有潛在威脅朱允炆的實力,而小明王韓林兒第一不是居功自傲之人,畢竟小明王對朱元璋而言並沒有任何功勞,其富貴一生並沒有任何實際權利。第二小明王也沒有威信去影響朱家天下,況且當時有能力反朱家天下的文臣武將都被朱元璋清理了,小明王自然也翻不起什麼大浪。

以民眾而言,朱元璋建立明朝實行多種政策讓民眾看到了一個繁衍生息的王朝,加上朱元璋對於貪官汙吏的整治,朱元璋可以說甚的民心,而小明王讓位朱元璋對於民眾而言已經成為一段佳話,朱元璋斷然不會處死小明王讓天下百姓心寒的。

另外,朱元璋雖然是草根出身打拼成為一代帝王,朱元璋也是一位研習歷史的帝王,不然也不會看到歷朝歷代王朝覆滅而實行分封朱家子孫為藩王鎮守大明江山,同樣也不會下令在其死後讓後宮嬪妃殉葬了,朱元璋種種作為都在從之前王朝消亡中尋求方法,同樣善待小明王也是朱元璋學習之前王朝的辦法,來隴劇天下子民之心。

綜合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如果小明王韓林兒主動讓位朱元璋肯定能保住性命,不但如此還能世代富貴,落個善終的好結果。


豫北老崔


我覺得還是有可能,如果小明王當初主動讓位朱元璋,他應該可以保命,至少會保得一時之命。原因有以下幾點:

1,小明王無兵無權,徒有虛名,幾無威脅

韓山童是元末農民起義的先驅,而且頗有影響力。韓山童捐軀後,韓林兒隨母逃得一命。至正十五年春,韓山童的鐵血搭檔劉福通將韓林兒迎至亳州為帝,號大宋,稱小明王。

劉福通自封丞相,加太保,大權在握,一開始就註定小明王只是一面紅旗而已。

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手下呂珍包圍安豐,劉福通被殺,前往支援的朱元璋退敵後撿回來了韓林兒,擱置在滁州,這回差不多連旗幟也倒下了。

所以,小明王自始至終只是一面革命的旗幟而已,並無實權,對任何一支革命隊伍基本上夠不成威脅。

之所以有人要,都是想在當時革命尚未成功時多一些正面積極的元素,為自己添彩加分而已。因為劉福通作為革命先烈可歌可贊:出身鉅富之家,性情豪爽,聰明過人,素懷大志,在革命道路受挫不餒,一個安豐城他就守了四年又九月。先烈已去,我輩擁其子繼續革命,這多麼大義、正道呀!

2,那時的朱元璋並非獨霸天下,很多事情他必須權衡

朱元璋當初也是用大宋的名義號令軍兵,救回小明王時,朱元璋尚在遵循謀士朱升“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的方案,處於蓄勢待發之際,並非一家獨大。那是張士誠、陳友諒都不是善茬,論兵力和朱元璋不相上下。

所以,他暫時留下韓林兒就是想要這面旗子,為自己增加一些氣勢和力量。至正二十四年元旦,朱元璋稱吳王,但他依然使用韓林兒的龍鳳紀年,並且以“皇帝(韓林兒)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佈命令。很明顯,這就是朱元璋要韓林兒的用途。

兩年後,朱元璋命廖永忠迎韓林兒回應天,船翻人亡,韓林兒沒了;次年,朱元璋這才開始適應吳元年。也就是此時,他差不多已經一統江南了,氣候已成,自己就是旗幟了。

3,合法得位,總比留罵名好

朱元璋的成功除了其個人能力外,劉福通等前輩的付出功不可沒,韓林兒揮舞的大宋旗幟也為其貢獻不少。

大家心照不明,韓林兒是朱元璋在猶豫很久後安排其沉江而死的。如果韓林兒在獲救後就昭告天下,真心主動讓位的話,那麼朱元璋就能夠光明正大地豎其大宋旗幟,不用轉彎抹角地先當吳王、然後再登基稱帝了。

以上是技術層面上的分析,另外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小明王主動讓位,大義在先,朱元璋即便是想殺他情感和道義上過不去,而且也無法給民眾交代。

當然,以朱元璋得位後的所作所為來看,小明王還得死,可能就和那一幫開國功臣一起死,因為他不可能給別人留下一個可以起事的旗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