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裡,高俅這個殿帥府太尉究竟有多大的權力?

王銘葦


首先“太尉” 這一官職起源於秦朝,只不過秦始皇統一之前,秦國將“太尉”稱之為“國尉”,為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設立三公九卿,這個太尉就是三公之一。其乃是中國古代最尊顯的三個官職,地位上與丞相、御史大夫相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三權分立”,在皇權之下,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直接隸屬於皇帝。其中丞相管行政、御史大夫有監察之責,太尉則是主管軍事。其要負責計劃出征路線、管理調度武職官員、籌備武器糧草,同時督管三軍,三軍指的是陸軍(廣義)、禁軍、水軍。

秦朝滅亡之後,西漢帝王認為“太尉”的軍事權力過大,遂將“太尉”設定為臨時性的虛職,國家有需要的時候,皇帝會指定某某人為太尉,沒有需要的時候太尉的官職將會被剝奪。主管軍事的職權則是被大司馬大將軍取代。

所以漢朝的太尉沒什麼實權,正是因為這樣,曹操他老爸曹嵩才可以拿錢搞了個太尉的官職。

當然了,人家名義上還是三公之一,按照東漢時期的制度,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監察,分別開府,置僚佐。此時的太尉最然名為軍事主官,但並無實權。軍隊由各將軍、校尉統領,太尉不能直接指揮軍隊。

此後的太尉基本都是閒職。

宋徽宗執政時期,重定武官制度,太尉成為武階官之首,這一官職才恢復了舊日的榮光。所以《水滸傳》中的高俅高太尉才那麼牛。

但在小說裡,高俅的官職是“殿帥府太尉”,但是宋朝歷史上並不存在“殿帥府”這一軍職機構,《宋史·職官志》中也不存在所謂的“殿帥府太尉”這一官職。但是明朝有,叫做“京營殿帥府”,掌管京城的防守與治安。施耐庵是明朝人,可能就地取材,把這個給搬過來了。

施耐庵先生筆下的“殿帥府”也可能是周世宗所創建的“殿前司”。

殿前司是統領禁衛軍(殿前軍)的軍事機構,負責守衛皇宮與京畿的安全,相當於清王朝所設立的“九門提督”。

《水滸傳》中所謂的“殿帥府太尉”,應該是施耐庵先生結合了“殿前司”與“太尉”原創出的“虛擬官職”。

結合《水滸傳》的劇情來看,林沖、王進似乎都是高俅的屬下,而林沖和王進都在皇家禁軍中任職。

由此可見,高俅應該是禁軍的最高指揮官,高俅所任的“太尉”應該是掌握實際權利的“實職”,但似乎高俅的權力範圍又不僅限於禁軍之內,因為在宋軍征討梁山時,高俅單憑一句話就能夠將10位節度使(地方最高軍政長官,相當於軍分區主任)控制住,足見高俅的權力之大、權力範圍之廣。

高俅不僅掌控著80萬皇家禁軍,而且連地方軍隊的軍事行動高俅也有權力插手,可以說高俅是《水滸傳》中最有權力的人之一。

高俅掌控著大宋朝兵權,是不是就代表著高俅可以無法無天了?當然不是。

“殿帥府”只不過是一個掌兵、統兵的機構,沒有調兵、派兵的權力,真正意義上掌控大宋兵權的機構是“樞密院”,其乃是最高軍事機構,和“中書並列”,樞密使就相當於宰相,樞密院不僅監控著大宋所有的軍隊,而且有調兵遣將的權力。

當然了,樞密院的最高領導人乃是大宋皇帝,天下太平的時候皇帝把軍隊交給高俅管理,一旦天下有變,高俅必須交出軍權由樞密院統一指揮,換言之,高俅只不過是個高級打工仔而已。


白話歷史君


很多人以為,高俅的殿帥府太尉這個官職,是北宋禁軍的最高軍事長官,其實這是極大的謬誤。

北宋的“太尉”是幹啥的?

北宋的“太尉”經歷過三個變化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宋神宗元豐改制前,它是一個文官的寄祿官階,在總數42級的寄祿官階中排第二,僅次於“太師”。那麼什麼是寄祿官階呢?顧名思義,也就是指判定官員俸祿高低的官階,並非職銜,類似於今天的正國級待遇,不負責任何具體事務,不具備任何權利。

第二個時期是元豐改制後到宋徽宗政和二年這段時間,“太尉”這個寄祿官階和其他的“太師”、“太傅”、“太保”、“太子三師”被新的寄祿官給取代了,這個官階的名稱就是“開府儀同三司”,是當時最高等級的官階。

第三個時期是宋徽宗政和二年後到北宋滅亡,這個官階重新被宋徽宗啟用,但不再是文官的寄祿官,而是變成了武官體系中的第一等存在,相當於最高軍銜元帥待遇。同樣不代表它具體管理什麼事務,也沒有啥權力,在品級上屬於正二品。

那麼高俅的“太尉”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如今我們關於歷史上真實的高俅,文獻記載的資料相對較少,因為《宋史》缺失的部分還是比較多的,而筆者翻閱了大量的資料,也沒有確定高俅到底是個什麼官,大多都言其為禁軍的最高軍事主官。

北宋的最高軍政機構,起初是兩司三衙,即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以及殿前司。三衙在軍政事務上基本將北宋軍隊圈屬期內,而北宋的正式編制軍隊體系以禁軍為主幹,各支禁軍以番號為別,分屬與侍衛親軍序列和殿前諸軍系列,這兩大序列的禁軍是朝廷最為倚重的軍隊。禁軍與兩司三衙機構各自的組織結構與行施權的對象並不相同。禁軍由將校兵級等軍職人員組成,而三衙則由官吏組成,三衙機構以禁軍事務為管理對象,禁軍將校以成編制的軍隊為統轄對象。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三衙機構其實並不屬於武官體系,而是純粹的文官行政機構,三衙屬於軍政事務機構,而禁軍將校屬於軍隊組織體系,三衙以下各級軍政機構的長官既主持軍政事務,又能跟將校共同統轄軍隊。由此,三衙官吏與禁軍分別居於行政流程的上游與下游。

而禁軍將校又是個什麼情況呢?

禁軍將校實際上是沒有統一的大老闆的,管軍中最高者有三個人,分別是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即殿帥、馬帥、步帥等三軍帥。

三帥兼有兩重身份,在京其所管軍隊為京師各番號禁軍,外任則為征戰軍隊之將帥。但他們雖然名為掌領軍中事務,實際上已經沒有統兵實權。

而禁軍的調動,統帥,一切的軍事行動,都需要三衙來調度,同時三衙也不存在真正的老大,如果有,那麼只有一個就是皇帝,但皇帝調動禁軍,正常流程是從樞密院發出調兵印信後再交由兩司三衙的軍令執行。當然皇帝也可以直接調動,只是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一般也只可能是緊急事態,比如有人造反。宮變之類的。

而殿帥府,在五代北宋初時,是殿前司殿帥的帥府,是擁有實權的統兵衙署,整個殿前司的所有軍政事務都由殿帥府負責。但宋以後,殿帥府的殿前司都指揮使再也不能行施帥權,而改為三衙之殿前司的衙署,變成了一個軍政機構。

說道這麼,我們大致可以弄清楚,殿帥府只是三衙之殿前司的行政衙署,殿前司的最高行政長官也不是殿前司都指揮使。北宋調兵的流程是這樣的:三衙接到樞密院調兵印信公牒後,根據在冊各營兵籍,到軍營處由將校點足數目,禁兵如果繞過三衙和本轄將校而自行投奔征戰軍隊充當效用,則不為制度允許。

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殿帥府跟禁軍將校,都沒有統兵調兵之權,全要等大佬樞密院發話。殿前司負責的殿前司內各番號禁軍的統制、訓練、番衛、戍守、遷補、賞罰的政令,而這些政令的出處,都需要樞密院和皇帝的統一批准。

而高俅作為皇帝的寵臣,大致上屬於執掌三衙的存在,管著禁軍所有的軍政事務,權力範圍大致上覆蓋了禁軍系統內的將校調動、升遷、以及禁軍訓練,武備等事務,但沒有任何調兵統兵權力。


江畔初見月


《水滸傳》中的奸臣高俅因為踢球的技術,被端王看上。端王當了皇帝以後,不學無術的高球被提拔為殿帥府太尉。他對手下的人有生殺予奪之權,還帶領十個節度使征討梁山泊賊寇。高俅和蔡京、童貫、楊戩沆瀣一氣,成為把持朝政的四大奸臣。

特別是他利用手中的職權,為他的乾兒子爭奪林沖的娘子,高俅儘管對林沖百般陷害,但林沖始終不敢和高俅動刀拼命情節,讓人為他的權利之大感到好奇。高俅這個殿帥府太尉究竟有多大的權力?要了解這些,還要先從《水滸傳》的背景說起。

一、《水滸傳》發生的時代背景

據史料記載《水滸傳》寫的是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1年前後。期間發生的宋江等聚眾起義的故事。故事在宋史和宋人筆記裡有多種記載。南宋人龔聖與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說書人還把宋江的故事用,畫本、雜劇等題材廣泛演說,留存到現在的話本有《大宋宣和遺事》和元人雜劇。


宣和,是北宋時期宋徽宗的第六個年號和最後一個年號。當時在位的皇帝是宋徽宗趙佶。他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他作書畫家比皇帝做得好。宋微宗貪圖享受,濫用壞人蔡京為宰相,窮奢極侈,對人民又橫徵暴斂,弄得民不聊生,逼得許多人鋌而走險,盜賊四起。

二 宋朝為防止叛亂 軍隊權力分散

我們再來看,北宋的官僚體系是怎麼設置的。

因為北宋皇帝趙匡胤,自己就是通過陳橋驛兵變,也就是地方起義才當的皇帝,他害怕有人學他起義,就將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員的權利細細分開,設置特別多的官。在官和兵兩方面都進行了精心的收權和分權的工作。在官吏制度上,為防止出現朋黨之爭的重演。在官衙設置上,強調使各機構互相不通氣,互相制約。

其實,軍隊最高指揮機構是樞密院,軍隊的調防、戰爭的動員、戰爭的指揮等都是樞密院的職責,同時也領導兵部的工作。 這樣做就是為了加強皇權,以削弱軍權。樞密使是樞密院的最高長官,一般由文官擔任,怕武官奪權,所以宋朝一直重文輕武,樞密院有調兵之權但無統兵之權,將帥有統兵之權但無調兵之權,使二者相互牽制。


樞密院等於現在的中央軍委,兵部相當於國防部,前者有兵權,後者是戰術指揮部。


大宋掌握兵權的和有調兵能力的分屬不同的部門,以此互相節制,但這個制度也有缺陷,平時“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真的打起來,指揮不靈的事情時有發生。朝廷派的童貫兩次征伐水泊梁山,都已失敗告終。

三、高俅軍中二號人物,權力雖大,卻不能調兵


《宋史·職官志》中沒有殿帥府,《水滸傳》中有時候把“殿帥府”叫做“殿司府”。按“殿司府”是“殿前司”的俗稱,最早為後周世宗柴榮所創,統領殿前軍,是皇帝的衛隊。太尉相當於御林軍司令,現在的中央警衛部隊司令。


前面我們說到,因為官僚體系設置,高俅沒有調兵權。他統領的殿前軍是皇帝的衛隊,因此,高太尉相當於御林軍司令,他的殿帥府是實際掌握兵權的,但沒有調兵遣將的權力,而具有調兵遣將權力的機構是樞密院。

元豐改制後,太尉為武散官第一級,對應為上將,也是朝中跺跺腳,京城都要晃三晃的權貴人物。


宋朝的太尉有殿前太尉、殿帥太尉之分,前者是文官,位高而無權,如洪信、陳宗善、宿元景、楊戩。而後者,是中央的軍事長官,三司之一,(三司:殿帥司、馬軍司、步軍司),位高權重。


水滸中,大部分的太尉都是殿前太尉,唯有高俅是殿帥太尉。太尉是軍中二號人物,相當於現在的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也可以是總參謀長。


愛看布克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就不展開來說了,說長了就把大家繞暈了。

一句話來概括,高俅這個殿帥府太尉的實權,相當於當時北宋兵部的最高長官。

武人升遷調動,都要經過高俅的批准,這使得高俅權力很大,高球相當於掌握了武人的政治生命。

所以,在水滸傳裡,為了對付梁山泊,高俅幾次三番調來軍中的高手,比如雙鞭呼延灼、轟天雷凌振、雙槍將董平等。

這是高俅名義上的權力,實際上高俅的權力遠不止這些。

高俅飛黃騰達的關鍵在於趙佶的賞識,所以高俅的權力歸根結底來自皇帝。

只要皇帝對他的寵幸一天不減,高俅的權勢便可通天。

即使不在高俅分內的事,只要高俅向皇帝提一嘴,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水滸傳裡三大奸臣派系:高俅、蔡京、童貫。

這三個奸賊各司其職,卻都在皇帝面前得寵,於是權勢都是跨界的,這就是隱形的權力了。

以上為無月個人觀點,歡迎評論交流。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水滸傳》裡的高俅是殿帥府太尉,八十萬禁軍就歸他主管,權力相當大。他是代皇帝統領禁軍的,雖無實際調兵權限,卻有日常管理、作訓、後勤補給、中下級軍官選拔任用等職權。也就是說,皇帝是名義上的禁軍首長,而實際上,禁軍具體的人權、財權、日常事權,都在高俅手裡。鑑於高俅手中有這樣大的權限,位列四賊之一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而,小說中實在是抬舉了高俅了,歷史上的高俅了沒有那麼大的權力,只不過相當於首都衛戍司令而已,並且這個衛戍司令手中的軍權非常有限。宋代史實上也並無太尉這一實職,禁軍也沒有八十萬那麼多。倒是有三衙(三司),高俅供職於殿前司——殿前都指揮使司——他是三衙之一的殿前司的長官,品級大概相當於從二品實職,享受正二品待遇,充其量只是正二品武官。在重文輕武的宋代,實在算不上是能夠左右朝政的權臣。

實際上,徽宗為了栽培高俅,起初是把他送到劉仲武那裡,接受過邊鎮鍛鍊的,也就是相當於今天的掛職鍛鍊。高俅是經過幾年的邊鎮鍛鍊後,而以軍功累升至後來的殿前司的。

這裡有一個制度性的問題,就是一個從未經過科舉選拔的人,皇帝也無法升遷他去做炙手可熱的文官,這是硬指標。像高俅這樣的人,只能通過積累軍功,通過武職逐步升遷。而殿前司在當時幾乎也是他可能達到的最高職銜了。以高俅的出身和履歷,在當時就不可能成為權臣,充其量是個弄臣。因此,歷史上的北宋六賊是蔡京、童貫、王黼、朱勔、梁師成、李彥,高俅連“做賊”的資格都沒有。

個人意見,不當勿噴。


孤山陶唐


水滸傳中的高俅是一個害國害民的奸臣,是大家比較痛恨的一個角色。不過歷史上確實有高俅這個人物,而且和水滸傳表述的有些相近。

歷史上的高俅原本是個小小的底層官吏,和現在的辦公室秘書有點像,做一些抄抄寫寫的文字工作,由於文筆比較好,加上為人精明,被一步步提拔。

水滸中的高俅有些地痞無賴,但是之後高俅想明白了,想要成為人上人,於是,一邊靠著他的蹴鞠技術,一邊靠著他的技術,逐步爬上朝廷重臣的位置-太尉。

宋朝時候的太尉是個什麼樣的官職,權力又如何呢?

每個朝代的的太尉職能都不太一樣,大宋的太尉是武官之首,是宋朝最高的軍事長官,統管著國家軍事事務,手握天下兵馬,正一品大員,是皇帝的左膀右臂,有點像現在國家的國防部長之類的職務。

在這裡我們要說的是,太尉雖然管著全國上下的軍事事務,但是他並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只有皇帝才有權力調動軍隊,所以說太尉是輔佐天子,替皇帝管理軍隊。雖然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但是軍隊的日常管理都是由太尉說了算。

當時宋朝的禁軍人數達到了巔峰,高達幾十萬人之多,這些禁軍由於都在首都駐紮,日常的管理自然由太尉負責。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八十萬禁軍教頭的林沖才會和高太尉結下深仇大恨。

高俅掌管禁軍後,並沒有說要求禁軍如何訓練、備戰,而是把一些禁軍當成自家的傭人,為他修蓋宅院。在高俅掌管禁軍期間,禁軍疏於訓練,管理混亂、鬆弛,導致在面對金兵來襲的時候,不堪一擊,一擊即潰,最終也導致大宋王朝走向滅亡。



滋溜一下


應該比國防部長權利大,但是他上面有太師蔡京,但是蔡京好像不怎麼管事的樣子,總是出壞主意。皇帝這時不會打仗,不管軍隊,蔡京貌似也不是很管。那麼高俅應該相當於軍委主席的樣子,但畢竟不是國家元首,見了皇帝還是很怕的


浩浩和湯湯


太尉,北宋前期為三公之一,秩正一品,為元戎宿將的加官,為榮譽性質,並無實際職權,但能享受正一品的服飾俸祿,待遇優渥,班列居前,非有大功勳,則不易除拜。

元豐改制後,廢太尉不置,而以開府儀同三司取代之,秩從一品,為文散官最高級別。

徽宗政和年間,改太尉為正二品武官階官,為武官之首,僅享受俸祿服章,而無實際職權。高俅以太尉(正二品),兼領殿前都指揮使(從二品),殿前司掌禁軍,負責禁軍的日常訓練等事項,但無調兵之權。樞密院則有調兵之權,但需要皇帝的授權。所以軍權牢牢的掌控在皇帝手中,臣下是沒有軍權的。


超越45322277


首先,在這裡太尉是一個武將的一個官職。

高俅最開始因為踢球得到了宋徽宗的寵愛,後來當上了太尉。

當時幾乎所有的禁軍都是由高俅高太尉來負責的,林沖嘛,只是個禁軍教頭,就已經相當於一個軍校的高級教授了。

如果說換算到現在,太尉應該約等於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


另外由於高俅的上位特性,這個太尉官職除了武力上的職權。還有足球上面的榮譽,那就是相當於現在的體育部長以及足聯主席了。

至於這個太尉制度,其實是沒有原來漢朝三公里面那個太尉地位高。宋朝在這之上還有太師太傅太保。不能進行簡單的等同。


行話歷史


高俅:汴京(今河南開封)人

官不大,權利可不小,加上高俅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有一定的詩詞歌賦功底,會使槍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礎;

重要的是,高俅會向上管理,他對宋徽宗討好,迎合徽宗喜好。

權利不小:高俅管理禁軍,就好比管理一方軍隊,但軍隊優勢一個朝代最重視的部門,想想裡面的貓膩有多大。 更直白點講,在農村入伍的人要留在部隊,得付出多大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