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配享太廟是一種怎樣的死後哀榮,後代會有什麼好處嗎?

前進是坎後退是坑


雖然在古代的時候,配享太廟是一個很榮譽的事情,但是如果從實質上來說,對於他的後代是不會起到什麼非常有用的作用。之所以那個時候的大臣,想要拼了命的擠進配享太廟的名額中,為的就是榮譽,為的就是能夠高人一等,為的就是能夠比別人高一頭。

太廟

太廟是明朝和清朝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地方,是那個時候皇室的家廟,就相當於是很多大家族興建的祠堂一樣。太廟是在永樂成祖皇帝朱棣建立的,那個時候是永樂十八年的時候,當時成祖想的是能夠將自己家族的香火傳遞下去,為的是能夠在自己死後會有香火延續。就根據專家統計,太廟的佔地有兩百餘畝地,就從規模來說,是很大且氣派的,將皇家的氣勢很好的展現了出來。而且在建造太廟的時候是很講究的,畢竟這可是皇家祖宗的宗祠,不光是在風水上,還有在材料的選擇上,都很考究的,是嚴格的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禮制————“敬天法祖”所建設的。

在太廟的裡面,它的天花板上還有廊柱上都有赤金花進行裝飾,除了這些外,這裡的每個設計都是依靠極為精細的工匠技藝,以及手法所建設的,不管是用古代的眼光去看待,還是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當中的佈置都是極為奢華和豪華的。而且在大殿的兩側,都各有配殿十五件,一邊安放的是有功皇族的排位和靈位,而另一邊則供奉的則是本朝異性功臣的靈位。

在大殿後面便是中、後兩殿,在那裡有神廚、神庫、治牲房等建築。

在說完了太廟的意義和裝飾後,我們再來說一說太廟的作用。太廟是明清兩朝皇帝用來祭祀祖先的地方,在每年一定的時候,都會在此進行一定的祭祖活動,這就使得太廟的意義很是重大。

配享太廟有什麼作用

皇帝給臣子配享太廟,其實只是一種所謂的“榮譽稱號”,在古代的時候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它這既不如封爵、封官和封王,有一定地位上的提升,也不如賜錢、賜糧,以及賜戶,具有一定的具體收益。

之所以當朝的臣子都想極力的去爭奪這樣的機會,其實還是古時候一種思想灌輸,這種思想的灌輸便是“名節”、“名聲”。古代的大多數人,都會非常看重自己的名聲,看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看待自己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一些讀書人會做官,一些讀書人會想要拼了命的考取功名,為的就是能夠將自己的實力發揮出來,為的就是能夠讓世人知道他的能力、他的功績,畢竟人的才華是不能透過一個人的身體被看到的,需要通過一些實際的東西去證明。

在明清的時候,很多人在平民的時候,都將腦袋削尖了的往功名上扎進去,而在當了官後,他們就又想往大了做,可在做大了之後,他們就又想成為皇帝的紅人,在最後成為了皇帝的紅人後,便想要進入供奉歷代皇帝的太廟中,陪伴皇帝。

從小了說,能夠考上功名,能夠取得官職,能夠將官職做大、做紅,在最後的時候還能進入太廟,是實現了自己的價值,被自己家鄉的人誇讚,提升了自己的價值;而從大了說,太廟的的設立,其實就是一種激勵臣子不斷實現價值的手段。畢竟他們在書生的時候,為了能夠一鳴驚人,往往會想要通過科舉的方式,而在得到了這一切後,他們為了能夠成為高官,為了能夠成為大名臣,他們便繼續努力的去工作。這就從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臣子們的“榮譽心”,也使得臣子們能夠為皇帝高效率的工作。


木劍溫不勝


誠邀,如題。太廟是古代王朝供奉歷代皇帝的地方,如果大臣功勞甚大,有時皇帝也會恩准其配享太廟,那麼古代的配享太廟究竟有何意義,後代又會有什麼好處嗎?


先說第二個問題,實際上,配享太廟的大臣後代並沒有所謂“特權”,比如滿清漢臣唯一配享太廟的張廷玉,其四個兒子張若溎、張若靄、張若澄 、張若渟都是舉科舉入仕途,並沒有受到什麼優待,所以這些大臣的後代們其實好處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最多也就是能在皇帝面前露個姓名,博得存在感罷了,當然這也是一種好處。

那麼配享太廟對於官員來說究竟有何意義呢?

太廟是皇帝的家廟,主要是供奉皇帝自己的祖先。另外一些有功於社稷的皇室成員和大臣也能配享太廟,不過是極少數的。對於封建時代的人們來說,配享太廟是極大的恩賜。皇帝都會祭祀你,這是想都不敢想的。雖然配享太廟沒有實際的利益好處,但是對於古人尤其是封建臣子來說,這是莫大的榮譽,這比生命都重要。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古代的配享太廟是一種怎樣的死後哀榮,後代會有什麼好處嗎?

這個問題提的很不錯,首先,我們看看太廟是個啥?

太廟其實簡單的說,就是古代皇帝的家庭祠堂或者供奉祖先的地方。太廟在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叫法,也不是全部叫做太廟的。比如夏朝叫“世室”,商朝叫“重屋”,周朝叫“明堂”,秦漢後正名叫“太廟”。

大家知道太廟的作用後,其實知道里面放的就是歷代皇帝的牌位。根據歷史記載早期太廟只允許供奉本朝王或者皇帝,當然還有祖先和每一代皇帝。但是發展到後來,情況就有了變化。

由於早期歷史上的太廟,只是皇帝一家自己人祭祀地方。通常裡面放著都是皇帝們的先祖,是本朝最殊榮的地方之一。所以很多皇親和國戚,還有特別有功的大臣都慢慢的想進入到太廟裡面,給人供奉,這是人之常情。

但是太廟是最高規格的祭奠場所,不是隨便人都能進的。皇帝就會安排一些門檻。而首先是一般的皇親國戚是不行的,因為本身皇親國戚太多了,進去了裡面也放不下。所以你是有功於天下的皇親國戚才可以,另外就是臣子,要進太廟,必須是功勳特別大。而且要進入太廟,也要經當朝皇帝允許,才可以死後進入太廟的高級待遇,被供奉在太廟內,歷史稱為配享太廟。

後來太廟發展固定的規格,就是中間是供奉皇帝的祖先,東殿的供奉著有功的皇親國戚,西殿的供奉著有功的大臣。裡面一切陳列和擺設,是當朝都供奉的最高規格。

為啥說最高待遇呢,因為後面的皇帝,每年都要去太廟拜祖先,在跪下給先皇磕頭的時候,配享太廟的皇親國戚和臣子也有一份。想想你在古代做人臣的,這可以最高榮譽了。

但是歷史上也有進了太廟,享受好規格待遇,後來子孫出了問題,給人拉黑的例子。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唐朝,陪伴太宗李世民在太廟度過的都是他的愛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李靖 ,屈突通。但是房玄齡後來由於他的兒子房遺愛參與了謀反,最後給取消了名單。

明朝也有一個例子,就是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里面的明成祖朱棣,張玉,朱能,姚廣孝,劉基,郭英。而被取消資格的就是著名的黑衣和尚姚廣孝。

那麼進入太廟後代有什麼好處呢?

歷史上能夠配享太廟,對配享本人及其整個家族來說,都是當朝最大的榮耀。同時也是對自己努力的一個肯定。

並且在古代風水角度上,太廟的風水是最好的。能夠進入太廟,等於就是保佑自己的子孫和皇帝一樣的繁榮。

並且歷史上能進入太廟的,很多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在古代如果你能夠躋身入太廟,必定是青史留名。

還有,就是能夠進入太廟的。肯定是與先朝和本朝皇帝的好夥伴,特別很多人還是皇帝的親家,這樣後世的皇帝,通常都會給先帝面子,很多事情都會從輕處理,或者得到重用。裡面其實好處很多,請問那個大臣不想要配享太廟。

但是歷史是發展的,其實很多能進太廟的皇親和功臣,並沒有給後代帶來權利和財富,還有貴族頭銜,官職恩蔭等好處,反而因為自己很多子孫的行為,最後讓自己的家族慢慢的沒落,最後成為歷史的塵埃。

這個也是我們必須在看歷史故事,去總結吸收的經驗和知識。


靜心匠道


沒有比配享太廟更高的榮譽了,這種榮譽甚至可以延續到子孫後代,是封建社會功勳貴戚死後最無上的哀榮。


民間有宗祠,供奉著家族的列祖列宗,而封建社會的皇室,同樣有自己的宗廟,當然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說法。夏朝時期稱為

“世廟”,殷商時期稱為“重屋”,周朝稱為“明堂”,秦漢起始稱“太廟”。



(北京故宮太廟,為明清兩代之太廟)

太廟是古代帝王家的家廟,早期的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從西晉開始,

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這就叫配享太廟,在古代,這是一個人死後最無上的哀榮,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榮譽,甚至因此可以光宗耀祖,蔭及子孫後代。



太廟既然是皇帝的家廟,在“以孝治國”的中國封建時代,太廟因為供奉著皇帝先祖和歷代皇帝的神位,其地位無比重要,當朝皇帝無論是登基、立後、大婚或其他重大事情,都要親臨太廟,面對列祖列宗匍匐再拜,以示對他們的尊崇和追思,而配享太廟的這些功臣勳貴、宗室后妃,則在自己死後難得的體驗到了自己被皇帝跪拜的殊榮,要知道自古只有臣拜君父,沒有君父拜臣的道理。

能夠配享太廟的,絕非一般人物。太廟作為皇帝一家直系的專門祭祀場所,對外人配享太廟有著近乎苛刻的規定,一般的皇親不夠格,必須是近親或者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而臣子想要配享太廟,同樣必須是要有大功於社稷,且經過皇帝特批,才能享受配享太廟的待遇,這些臣子死後都是以郡王之禮厚葬,其規格之高,待遇之尊崇,難怪會讓無數臣子對配享太廟趨之如騖。

第一個享受配享太廟殊榮的是西晉武帝時期名臣,大司空、鉅鹿郡公裴秀。北魏女性配享太廟的最多,共有多達十一位皇后享受配享太廟的哀榮。遼朝和元朝都只有一人配享太廟。配享太廟人數最多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廟庭,共有多達二十三位開國功臣得到配享太祖廟庭的殊榮。和珅之弟和琳,本已配享清高宗弘曆廟庭,因和珅貪汙被誅,被清仁宗命人撤出太廟,這是歷史上唯一一例。

配享太廟是一種無上的榮譽,既不能世襲,也不會給子孫後代帶來實際的利益。但是這種榮譽,卻足可以光宗耀祖,蔭及子孫後代。對後代參加科考、入仕都能間接加分。能夠配享太廟的人非常少,必須對王朝立下大功者,且須皇帝親批才能在死後享受這種特殊的哀榮,這種榮譽是多少金錢財富都買不到的,難怪那麼多人都擠破腦袋了去爭取這一份榮譽。


大國布衣


簡單來說,好處就是可以享受皇家的香火供奉,配享太廟就是到皇家陵園裡佔個位置,並有個神祖牌到太廟裡供奉起來。然後以後每任皇帝祭祖拜先帝的時候就會一起拜拜這些大功臣。只要是人都得拜皇帝,能夠反過來被皇帝拜那可是最大的殊榮。

其次,配享太廟就意味著子孫獲得免死金牌,可以犯九罪而不罰,這是最實實在在的好處,一般來說配享太廟同時還會有先帝頒發的丹書鐵券,這意味著只要不犯謀反的罪就死不了,當然如果子孫翻了謀反的罪同樣會被處決先祖也會被遷出太廟來的。

第三,爵位不會降。在古代爵位雖然是可以世襲傳子,但是這種爵位傳襲每過一代就會降低一個級別,公爵降侯爵侯爵降伯爵,五代過後就是普通平民了。如果能夠混一個配享太廟的話,那麼這種人家的爵位就是世襲不降的。

第四,子孫會更加有機會加官進爵。這個道理很簡單,世襲的爵位只有長子繼承,其他兒子是無權繼承爵位的,但是所有兒子都可以去太廟祭拜先祖,這意味著在太廟碰到皇帝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恰好這個人有點真才實學又一心想做官,那麼他就有機會面聖然後給皇帝留下個好印象,有利於升官發財。


優己


太廟就是供奉皇帝的宗廟,有些功勞非常大的宗親或者功臣,經過皇帝特批,牌位也可以放在太廟供奉,這就叫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是皇帝對一位大臣最大的肯定,能夠配享太廟也是做為臣子的最高榮譽。我們比較熟悉的配享太廟的人有配享唐太宗李世民廟庭的長孫無忌、房玄齡,配享唐中宗李顯廟庭的狄仁傑,配享明太祖朱元璋廟庭的徐達、常遇春,清朝的太廟中更有我們熟悉的多爾滾、傅恆、張廷玉等人。


配享太廟是對一位臣子最大的肯定,其親屬也是感到非常的榮耀,但實際上的好處卻不大。去年大火的一部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就提到了一位配享太廟的人,他就是盛紘的大娘子王若弗的父親。劇中這位配享太廟的太師共有二女一子,還留有一位誥命夫人。他配享太廟的這份榮光,不僅妻子、兒女時時掛在嘴上,就連女婿、外孫說起來也是非常的自豪。他的大女兒王若與嫁到了康家(就是劇中的康姨母),生性毒辣的王若與殘害丈夫小妾,自作主張把家裡庶女送給顧廷燁做妾,幹了很多壞事,她的丈夫卻連打都不敢打她一下,就是因為他有個配享太廟的父親。


但同時因為老太師去世後,家裡沒了能力出眾的人,家族實力也是一落千丈。想當初王若弗嫁盛紘是下嫁,盛紘一提起岳父家總是一副感恩待德。但後來在王若與謀害盛老太太被逮捕了之後,王家卻拿不出一點實力來救王若與,只能靠王老太太在苦苦求情,而只是五品小官的盛紘對王家也是毫無忌憚,一定要除理掉王若與。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盛紘有個前途無量的兒子長柏和一個正是如日中天的女婿顧廷燁。所以王老太師的配享太廟只是給了家人無上的榮譽感,實際是卻是人走茶涼,沒什麼用的。


所以大臣能夠配享太廟對於他們的子女來說遠不如如日中天。不僅如此,配享太廟也不如封爵來的實惠。爵位可以傳給後代,哪怕自己的後代沒什麼本識了,但是社會地位還在,而爵位也自帶了田地和俸祿,可以確保子孫的富貴生活。像齊國公、永昌伯爵這些人家,雖然不如英國公、顧廷燁這樣是朝之重臣,但是仍然過著最上流社會的生活。而反觀配享太廟的王家,則一直在走下坡路,他的後代若想有所作為也只能走科舉這條路,並沒有什麼捷徑。


孔六十三


什麼是太廟?

太廟一個朝代的最高統治者壽終正寢後靈魂聚堆的地方,他們活著享盡了富貴榮華,死了也要與眾不同要專門有個讓後世懷念、讓後世給他們上貢,不然這些大手大腳慣了的天之驕子們就會囊中羞澀。


太廟說白了就是皇帝自己家的廟,裡面供奉的都是神靈世界中的玉帝等各路大仙的靈位,以及駕崩的真龍天子和他們的後臺老闆們的神位,就是各路神通廣大的保護傘們。

歷朝歷代都有太廟,北京的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人和神靈的地方,是明成祖在位的時候興建的。

什麼是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是皇上給自己馬仔們的一種死後的無上榮譽。

生前為朝廷幹了一輩子工作,流血流汗,肝腦塗地做出了很大貢獻的大臣,他們活著的時候皇帝給了很多獎賞,死了也風光風光,自己的親人也倍兒有面子。其他大臣們見了也會妒忌、羨慕,也會拼命工作,努力創造不菲的業績,爭先恐後當勞模,皇帝的天下就會井然有序,統治就會磐石般堅固。


說穿了配享受太廟就是皇上一種管理公司的一種激勵機制,一種手段。

既然是配享,那就不是在正殿,只能是在偏殿。明清兩代的太廟有東西兩個偏殿,是擁有配享太廟資格的大臣門靈魂安息的地方。

這個榮譽要比皇上賞賜個金山銀山都有價值,在那麼多大神的地盤,在歸天皇上們端坐的大廟裡,自己一個凡夫俗子能在那個大院裡有一席之地,能接受國家的供奉,那該是多麼的榮耀,想想都激動人心。

可是封建社會等級是森嚴的,普通大臣是沒有那個機會的,哪怕是你鞠躬盡瘁、嘔心瀝血也很難爭取到這個機會。皇帝可以在你活著的時候給你無上榮耀,給你金子銀子和珠寶玉器,但對於配享太廟這個榮譽,皇帝是非常吝嗇的。活著給他們下跪磕頭,死了也不能平起平坐。


進太廟有多難,舉個例子就懂了。

清朝兩百多年裡,只有27個人享受到這個崇高的榮譽,漢人裡頭只有張廷玉死後有幸進去。那些有幸進去的滿人也都是在國家危難時候,為愛新覺羅家族的統治建立過奇功,力挽狂瀾的有頭有臉的滿人。

張廷玉是誰,為什麼有那樣的榮耀呢?


張廷玉是官二代,老爸就是大清的大學士,相當於宰相一樣的大官。

張廷玉先後給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當過馬仔,從禮部尚書到吏部尚書到戶部尚書、再到軍機大臣,大清的各部門一把手幾乎當了個遍。

張廷玉為主子可以說是玩命的工作,宵衣旰食、兢兢業業、沒玩一點虛的。張廷玉才思敏捷敏捷,善於揣摩領導的意圖,領導話音未落,中央文件就起草出來了。往往跟雍正的意思不差分毫,這樣的馬仔老闆能不賞識嗎?

由於張廷玉在雍正跟前工作賣力、非常稱職,雍正往往一高興就獎賞。


有一回張廷玉又完成了一項別人都無法完成的高難度任務,雍正大筆一揮就賞賜張廷玉數萬兩銀子,張廷玉堅決推辭不敢要。

雍正非常誠懇地說,滿朝文武就你最稱職,你是朕最得力的干將,這是朕真心實意的賞賜,你就甭在那像個大姑娘那樣扭捏了。

一番話說的張廷玉熱淚盈眶,工作更賣力了。

看看,這就是手腕,就是情商,就是用人之道。皇帝懂得了管理學,管理國家就輕鬆多了。

後來雍正病危的時候也惦記著自己的馬仔,駕崩前囑咐張廷玉跟允祿和鄂爾泰當了顧命大臣,並在遺囑中寫明讓張廷玉死後到自己身邊配享太廟。

由於張廷玉的才幹和忠心出了名,乾隆上臺後,張廷玉繼續受到重用,直到年邁退休。

張廷玉活到83歲去世,死後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了後人有好處嗎?

配享太廟是皇帝給的一種死後的待遇,一種非常的榮譽,是個看不見又摸不著的榮譽,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拿來穿,更不可以繼承轉讓。因為它並不是被皇帝封侯、封王,不像爵位那樣能夠世襲。

說直接點就是本人死了進了太廟,後人死後可甭想進去,門兒都沒有。

可是既然配享太廟是個稀缺的榮譽,大傢伙都享受不到,自己的先輩得到了這個崇高的榮譽,對他的後人來說當然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旁人不用說嫉妒、羨慕的要死,自己也可以拿出來顯擺。配享太廟是個無形的資源,無形中就高人一等。


小約翰


古代的配享太廟是一種怎樣的死後哀榮,後代會有什麼好處嗎?(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配享太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但是具體是一種什麼榮耀,對後代有什麼好處就不是很清楚了,今天我們就細說一下“配享太廟”這個事兒!


什麼是太廟

太廟就是皇帝的宗廟,通俗一點就是皇帝供奉老祖宗的家廟,其實,太廟很早就出現了,各個朝代稱呼卻不一樣,夏朝稱為“世室”,商朝叫做“重屋”,周朝稱為“明堂”,從秦漢開始就叫做“太廟”了,中國曆朝歷代都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太廟是個非常重要的地方。

我們就以明清時期的太廟為例,講一講配享太廟的無上尊榮。

太廟前殿

去過故宮的朋友一定看過太廟,這座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的長方形大殿位於紫禁城的中軸線上,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修建的,整個太廟所有宮殿佔地200畝,裝修極為奢華,殿外三重臺基都是漢白玉石欄圍繞,殿內大梁為沉香木,其餘的是金絲榆木,天花板和四柱,都貼著赤金葉。

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太廟前殿已經不是永樂帝時期的原裝貨了,嘉靖二十年被雷擊中全部焚燬,整整修了4年才恢復原樣,李自成攻佔北京、清軍入關期間,兵荒馬亂的,損壞的也比較嚴重,但是主體結構還在,順治帝期間才修復完成,上面掛著滿漢文字對照的“太廟”二字。

太廟大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著歷代有功的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著異姓功臣的神位,並不是任何皇親國戚和肱骨大臣都可以進入太廟享受皇家香火的,一般的皇親還不行,必須是近親或者是有大功於社稷的皇親才能進入東殿,而有大功於社稷的異姓臣子,經過皇上的特許,死後才能進入西殿,這就叫做配享太廟

整個清朝時期,東配殿只供奉了14個人,我們熟知的有代善(努爾哈赤次子)、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豪格(皇太極長子)、胤祥(康熙帝十三子,對雍正稱帝有大功)、僧格林沁(博爾濟吉特氏、活捉林鳳祥、李開芳,有大功、鐵帽子王)、奕訢(道光帝第六子,鐵帽子王)。

西配殿供奉了13個人,比較有名的有揚古利、費英東、額亦都(這些都是開國功臣)、鄂爾泰(與田文鏡、李衛併為雍正帝心腹)、張廷玉(三朝元老,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阿桂(常年戍邊,戰功卓著)、福康安(封疆大吏,對西藏統一有大功,金瓶掣籤制度制定者)、和琳(和珅弟弟,驍勇善戰、平定苗民起義)。13個人中,1個超等公、2個一等大臣、1個內大臣、2個一等公、其餘均是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大學士,都是朝廷的肱骨大臣。

配享太廟是一種什麼樣的榮譽,有什麼用

首先,配享太廟不是爵位,不能世襲,也不能繼承,說白了就是一個榮譽,而且是比較虛的榮譽,類似於現在立功受獎,相當於部隊最高級別的獎勵——榮譽稱號,但是部隊的榮譽稱號伴隨著工作安置、轉業費等方面的便利,配享太廟就沒有與之相隨的金錢獎勵了,但是,享受皇家香火,絕對夠你後世子孫吹牛幾輩子了。

其次,配享太廟後代也沒有什麼“特權”,比如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他的四個兒子張若溎、張若靄、張若澄 、張若渟照樣要參加科舉,和全國的學子們一起PK,但是,無意中沾父親的光應該還是有的,張廷玉的兒子,在主考官那裡還是響噹噹的,當年張廷玉的兒子考中榜眼,嚇得張廷玉趕緊跑到雍正那裡自求降級。

第三,配享太廟不是鐵帽子王,搞不好,還得被遷出來,比如和珅的弟弟何琳,跟著阿桂當官,跟著福康安打仗,也跟著兩個人一起配享太廟,最後,哥哥和珅倒臺,嘉慶就把何琳的牌位撤出太廟,把和家的祠堂也毀了,剝奪了何琳兒子豐紳宜錦的公爵職位,改襲三等輕車都尉。何琳也成為唯一一個被遷出太廟的臣子。

既然配享太廟沒有真金白銀的實惠,為什麼還是擠破頭爭取呢?

物以稀為貴,大清王朝276年,那麼多人,皇親貴族、王公大臣數不勝數,才有27個人獲此榮譽,這比中雙色球最高獎都難多了。

對於臣子來說,配享太廟是極大的恩賜,每年四季的首月農曆初一,太廟裡面所有的牌位都要捧到享殿,皇帝要親自來進行拜祭,這叫享祭。遇到國家大事,比如皇帝登基、大婚、冊立皇后的時候,皇帝都要到太廟的寢殿拜祭,這叫告祭。最重要的祭祀是在每年除夕的前一天,要進行最大規模的祭祀,這叫袷祭

在封建時代,講究三綱五常,大臣任何時候都要跪拜君王,但是如果配享太廟,這就顛倒過來了,皇帝要拜大臣,對於跪拜了一輩子皇上的大臣來說,這是多大的榮譽呀,估計高興地棺材板都按不住了!

所以,張廷玉配享太廟的過程好像唐僧取經一樣的困難,我們就不難理解了。

張廷玉先後給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當大秘,他的名氣比創造出“六尺巷”的老爹、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還有名,張廷玉思維敏捷,雍正話音剛落,張廷玉就能擬出聖旨,而且非常符合雍正的意思,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禮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達到了漢族大臣所能提升的最高位置,是整個清代做秘書做的最成功的一個。有一次,雍正突然要賞賜張廷玉兩萬兩銀子,動情的的說“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領賜勿謙。”意思是說,你是大臣中第一個賣力的人,就不要客氣了。

雍正十三年,病危,臨終前,張廷玉與允祿、鄂爾泰同為顧命大臣,遺詔張廷玉配享太廟。

乾隆繼續重用張廷玉,但是77歲的張廷玉已經感到力不從心,提出告老還鄉,乾隆說,你是三朝元老,將來要配享太廟,怎麼能歸老田園呢?

張廷玉一心想退休,乾隆就不高興了。

後來孝賢皇后去世,張廷玉因為安排不當被罰俸一年,打破了他47年不受罰的歷史,讓他惶恐不安,老的更快了,滿臉老年斑,走路顫顫巍巍的。

乾隆帝動了惻隱之心,特批他退休。

但是他擔心別人告黑狀,到最後被取消配享太廟的資格,就求乾隆帝給一個保證。

乾隆帝雖然很不爽,但念在往日的貢獻和老爹的面子上,就發了一道保證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詔書。

張廷玉很開心,乾隆帝很窩火。

按規矩,這種破格施恩,張廷玉第二天要親自進宮謝恩呢,但是張廷玉年歲太大了,行動不便,就讓兒子張若澄代替他去謝恩了。

乾隆帝第二天等著張廷玉謝恩呢,結果等來的是張廷玉的兒子,龍顏大怒,命令廷玉的門生軍機大臣張汪由敦寫聖旨讓張廷玉親自進宮謝恩,汪由敦趕緊派人通知張廷玉做好準備。

誰知道弄巧成拙,聖旨第二天才能到張家,張廷玉天不亮就進宮請罪去了,很明顯,有人洩露了朝廷機密,張廷玉也是老糊塗了。

張廷玉被"著削去伯爵,以示懲罰",取消配享太廟資格,回家養老,汪由敦革職查辦。

一輩子的付出結果付諸東流,臨走時,大臣們都不敢送行。

沒多久,張廷玉的兒女親家四川學政朱荃因貪汙被抓,乾隆帝順便把三代皇帝賜給張廷玉的賞賜品全部收回。

所幸張廷玉一生清廉,抄家時沒有發現別的可疑物品,但是,張家深受打擊,名譽掃地。

回家五年後,張廷玉83歲的時候去世了,消息傳來,乾隆念在張廷玉一生鞠躬盡瘁,為大清服務五十多年,又恢復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

由此可見,配享太廟對一個大臣來說有多麼重要,尤其是漢臣,這一榮譽更加難得,張廷玉用五十多年的心血才得到這一賞賜,還差一點失之交臂,併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可見,漢臣在清廷中的地位之低,最後,乾隆帝恢復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固然是雍正的遺詔,君臣之間的感情,更多的考慮應該是籠絡漢臣的心。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說到底,這就是封建思想在作祟,但也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從秦漢時期,太廟就已經成為皇家延續的重要象徵,享受世代皇族祭拜的香火。

在民間立神廟,享受老百姓的香火已經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了,更不要說在太廟中,享受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皇族們的香火。這種榮譽對這些大臣來說實在是太有誘惑力了,而且他們認為,享受這些香火,甚至可以成仙成神,福澤子孫。

太廟是供奉皇帝靈位的地方,配享太廟就可以到地下服侍皇帝。

太廟對於一個朝代來說,至關重要。因為歷代皇帝的排位都供奉在其中,這也是皇家延續的象徵。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帝對太廟都相當重視。

而大臣們呢?他們爭著搶著要配享太廟,其實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一方面配享太廟的確可以享受世代皇族們的香火,這也是子孫們的服氣。可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可以向皇帝表忠心。

大臣們在生前努力幹活,在皇帝面前是忠心耿耿。可是有時候皇帝會看不到這種忠心,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他死後,依舊可以跟隨皇帝幹活。所以大臣們都會爭搶著要配享太廟,表示自己對皇帝是忠心耿耿。

雖然自己歲數大了,不中用了。可是爭取這份榮譽的同時,可以讓後世子孫們享受到相應的待遇,這件事是非常不錯的。

就算是後世子孫們犯了罪,皇帝都要考慮到,他的祖先是配享太廟的。所以對這些人會從輕處罰,這也是很常見的現象。



配享太廟的人數不多,所以進去的都感到很光榮。

我們從清朝的太廟人數來看,在東西配殿中一共就27個人配享太廟。試想一下,清朝有276年曆史,數不清的朝臣,卻只有27個人入選。而且這27個人中,還有14個都是親王級別的天潢貴胄,剩下13個名額才是給大臣們的。

這下子可就不得了了,滿清王朝到底有多少大臣呢?壓根就數不清楚,怎麼也得幾百萬人。可是這幫人中只有13個人,可以配享太廟,這份殊榮又是多麼高貴的呢?

所以說人數決定了臣子們是否要為配享太廟而努力。就算你是一代名臣,有顯著的功績,那你也未必能夠配像太廟。比如說曾國藩,他挽救了滿清王朝,消滅了佔據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國,可是他沒有資格配享太廟。

左宗棠收復新疆、李鴻章是慈禧最忠心的臣子、紀曉嵐編纂四庫全書,這些人統統都沒有配享太廟。有如此功績和地位的人,都沒能配享太廟,更不用說那些小人物們了,所以說配享太廟成了一種特殊的榮譽,就好像中了彩票一樣。

而且清朝的太廟中,13個臣子裡有12個都是滿洲人,只有張廷玉一個是漢人。所以留給漢人臣子的席位那就更少了。

張廷玉為何一再要求配享太廟呢?

作為漢人中唯一配享清朝太廟的臣子,張廷玉可以說是充滿了榮耀。他不僅是清朝第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而且還是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

他一輩子服侍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是康乾盛世的見證者。早在康熙年間,張廷玉就因為記性好,反應快而成為了康熙最重要的秘書。

後來雍正上臺以後,張廷玉依舊得到重用,成為雍正重要的秘書兼任首席軍機大臣。甚至到了乾隆時期,張廷玉拖著70多歲的身體,依舊在為清王朝賣命。

雍正皇帝只做了13年皇帝,他在臨死前,不僅任命張廷玉為顧命大臣,而且還讓張廷玉配享太廟。這件事對張廷玉來說太重要了,可以說這是他努力一生的見證。

所以張廷玉必須要捍衛這份榮譽。當時張廷玉已經77歲了,依舊還在幹活,所以他向皇帝申請要退休。乾隆批准他退休以後,他提出了一個過分的要求,讓乾隆寫一份保證書給他,表示要讓他配享太廟。

乾隆皇帝很生氣啊,這配享太廟的事情,本身就是皇家給你的榮譽,哪有像你這樣張口就要的呢?無奈之下乾隆還是給了他這麼一封保證書。

可是第二天謝恩的時候,張廷玉本人卻沒有前來,而是讓自己兒子來謝恩的。意思很明確,自己的目的達到了,那就可以不用拍你馬屁了。

乾隆憤怒之下,剝奪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並且削去了他的爵位。張廷玉一臉懵逼地過了幾年,後來更是被乾隆抄了家,好在張廷玉沒什麼錢,所以免除一難。

但是從此張廷玉一蹶不振,感覺一生的努力,全都白費了,在83歲的時候黯然去世。乾隆皇帝在張廷玉死後,才恢復他配享太廟的資格,其實這也夠歹毒的。既符合了雍正臨終前的旨意,又懲罰了張廷玉。

總結:配享太廟其實沒什麼實質性的好處。

配享太廟這種事情,對臣子們來說除了有榮譽以外,壓根就沒什麼好處。就好像在學校裡獲得三好學生一樣,是一份榮譽。

雖然這是對自己一生努力的肯定,但是卻不能成為他們子孫後代的福祉。對子孫後代來說,爵位要比配享太廟重要的多。

因為爵位是可以世襲的,而配享太廟是不可以的。有了爵位的話,子孫後代基本就不愁吃喝了,可是光配享太廟對他們來說,壓根就沒用。

而且你該葬在哪兒還是葬在哪兒,太廟那兒只有一塊木頭疙瘩,只不過這塊木頭上寫了你的名字而已,你當真以為你能吃那麼多香火嗎?

所以說其實更多大臣,都不太願意配像太廟。張廷玉為大清朝奮鬥了一生,到了77歲還不給他退休,這又何必呢?他又不是掌握大權的權臣,留在那兒幹活幹了一輩子,就為了配享太廟,實在是太傻了。

而且每次張廷玉提出告老還鄉的時候,乾隆就無恥地告訴他,你可是配享太廟的大臣,怎麼能這麼早就走呢?這豈非就是古代的道德綁架?


江湖小曉生


太廟是古代供奉君王牌位的宗廟,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存在,當時叫“重屋”“世室”“明堂”,到了秦漢才正式稱為“太廟”。再到後來,太廟不僅會供奉皇帝,也對少數人開放,比如皇后、宗室、大臣。

什麼叫配享太廟?就是說臣子去世後,名字刻在一塊木頭上,然後放在皇帝的列祖列宗牌位旁。這代表著什麼?後代皇帝到太廟祭祀祖先,給先皇牌位磕頭的時候,順便把配享太廟的臣子也跪了。這在古代可以說是為人臣者的最高榮譽,比黃馬褂、三眼花翎的含金量高出幾個層級。

含金量高就意味著門檻高,能夠獲此殊榮的人自然少之又少,連再造大清的曾國藩也沒進太廟,一般也就三種人能夠拿到配享太廟入場券:

一、皇帝在世時寵愛的皇后,並且有較大的家族影響力,品行端正。比如司馬炎的武悼皇后楊芷,出生弘農楊氏,這個家族在漢朝就已經是大豪門;在教養方面,史書記載楊芷“婉嫕有婦德,美映椒房”。皇后配享太廟,只在魏晉時個別政權存在過,並非後世主流。

二、得到皇帝認可的有功之臣或宗親。這類人需要有檯面上看得到的功勞,或開疆拓土,如常遇春、徐達、沐英、清初鐵帽子王,或有擁戴之功,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或在文治方面有大建樹,如司馬光、趙普。

三、皇帝極其信任的人。這種人,既無蓋世之功,但就是會做人,會與皇帝建立密切關係,讓皇帝在生前就離不開,比如張廷玉、和珅的弟弟和琳。

配享太廟,並不代表著可以一勞永逸,如果家人不爭氣,還是會被撤銷牌位,比如和珅倒臺後和琳就被撤出;房玄齡的兒子謀反,也導致房玄齡配享太廟的資格被取消。

隨著帝王的變更,臣子的歷史評價往往是動態的,這也會影響配享太廟的資格,比如武士彠,在世的時候沒什麼特別功勞或關係,但生了女兒武則天。武則天稱帝后,他的地位也水漲船高,被追加進太廟,後來武則天去世,武士彠又被撤出太廟。

再比如王安石,在生前就爭議不斷,名聲時好時壞,雖然進了太廟,但隨著評價的降低,也被撤出太廟。

有兩個人需要特別提一下,一個是司馬光,他是北宋名臣,《資政通鑑》的作者,王安石的政敵,屬於保守派。別人往往只能配享一個皇帝的太廟,而他卻能拿到兩張入場券,同時配享宋神宗和宋哲宗兩個皇帝的太廟。一人佔兩坑,唯涑水先生,也不知是不是小時候砸缸修來的福氣。

還有一個是張廷玉,他是大學士張英的兒子,也是大清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不過這張入場券拿得有點曲折。在雍正年間,張廷玉深受信任,被皇帝許諾,將來配享太廟。一個臣子一旦位極人臣,想平安著陸的難度係數太高了,張廷玉也遇到這個問題。

等到了乾隆繼位,張廷玉在皇帝面前的信任度就受到動搖,一大把年紀了,還多次被乾隆責罰。

退休前為了配享太廟問題,張廷玉還跟乾隆過了幾招,最後輸得爵位也沒了,家也被抄了,配享太廟的資格也被剝奪了。後來,張廷玉回到桐城老家,沒過幾年就去世了。乾隆念在他是先皇老臣的份上,還是讓他進了太廟,不過張廷玉已經感受不到了。

配享太廟,不管是對配享的本人,還是其家族,都是一項莫大的榮譽,但也像是虛名,可以帶來關注度,並不能為後代帶來實實在在的權利與富貴。傳之後世的是爵位、財富與家學,以及官位恩蔭附帶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