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是如何協調好藝術作品中的“主體”與“背景”的關係的?

影影圈圈


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藝術創作。說到藝術作品中主體與背景的關係,按藝術上的語言來講,就是藝術創作中的主次關係,主體好比紅花,背景好比綠葉。

主次關係在藝術中至關重要。一幅完美的藝術作品,首先是主次分明,主體表達充分,其它一切包括背景,都是為主體物像服務的,減弱次要的背景就是突出主體。

每一幅作品,都有畫眼。畫眼就是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需要突出表達的主體。在描繪畫眼的過程中,一般都會小心翼翼,精雕細琢,把對象刻畫的入木三分,微妙微翹,而畫眼的周圍景物,可以說就是烘托主體的背景,該簡約就簡約,該虛化就虛化,怎麼描繪都不能搶奪主體的位置。


比如人物肖像畫,畫家一般只表現主體的人物,把主體人物放在畫面的中央,其它一切都虛化,這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主次關係處理方法。

藝術家在藝術作品中,只有協調好主體與背景的關係,才能創作出奪人眼目的藝術作品。


陳莊水墨畫家


在繪畫中,主體固然重要,但背景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為適宜的背景不僅能起到突出主體的作用,還能與主體相得益彰。背景不要求有多細緻,但起碼要做到明暗層次清晰,濃淡疏密相宜。



譬如模特穿格子衣服,背景就避免用直紋;主體穿花衣裳,背景就要儘可能地簡潔;主體是深色的,背景就得相對淺一些。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不管是自然景觀還是人物,這個規則都一樣適用。作為畫面的主體物,就要讓人第一眼便能記住,它在畫面當中必須是最突出的。而起到陪襯、襯托作用的,我們把它叫做背景。



當然,主體與背景不是固定不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為畫面的主體物,關鍵看我們想表現什麼。

主體物與背景的和諧搭配使畫面構圖飽滿,背景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表現的畫面一定是要有趣味,有故事性的。

主體物是作者最想表達的,是畫面最主要的,能引人注意的。而背景則烘托主體物,使畫面更完整,構圖更飽滿二者缺一不可它們的關係是密切的。



譬如天上一輪明月,月下有一對幽會的戀人,四周都是黑壓壓的被虛化了的樹影,那麼主體是這對戀人。反之,若在原有的作品中變換主體物,那就將人物也虛化,著重突出月亮,那麼月亮就是主體物了。這是用背景的微小變化轉移了相同構圖下的主體。



再譬如,在海邊寫生,主體是大海。若將鏡頭拉近,鎖定某艘船,那麼主體就是船了,這是背景的範圍大小改變了主體。如此這般,按照自己的意圖表現主體形象,藉助背景來烘托主體,這是不同的背景下所突顯的不同主體物的效果。



畫面的主體可以說是畫中的主角,在人生的舞臺上,我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但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都要相互配合相互協調,才能形成最美的畫面。


行果ThinkGo


一件完整的藝術作品離不開“主體”和“背景”,就好比人一樣,要健康的肉身和健康的思想靈魂,這才是一個健康的人,藝術作品同樣也是如此,要有品質,才有意義價值,問題來了:藝術家是如何協調好藝術作品中的“主體”與“背景”的關係的?

協調藝術作品中的“主體”與“背景”的關係

首先我們要明白,藝術作品中的主體與背景,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完全獨立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就好像一部戲裡的主角和配角的關係一樣,配角是為了陪襯主角,而主角也要留點戲份給配角,總之各有各的亮點,

言歸正傳,藝術家要協調好藝術作品中“主題”與“背景”的關係,通常都是結合藝術屬性來進行協調,比如,油畫藝術的載體是“色彩”,攝影藝術的載體是“光影”,也就是

通過藝術的載體進行協調作品中“主體”與“背景”之間的關係,達到統一和諧的畫面效果,

不過,在進行協調之前,一定要注重突出作品畫面的主體,不能讓主體“淹沒”在豐富多彩的色彩光影畫面中,因為往往很多時候,只顧協調作品主體與背景之間的關係,而讓人分辨不出作品的主題是什麼,特別是對於那些存在兩個人物以上的油畫作品或者攝影作品,


因為有些藝術作品的主體是兩個人,千萬別認為一件作品的主體就只是一個人啊,此時就要特別注意對色彩光影效果的運用了,當突出作品主體之後再來協調“主體”與“背景”之間的關係,避免主體太強,背景太弱的畫面效果出現,總之,既要做到色彩對比,又要做到色彩協調,這樣相輔相成,在色彩光影變化中追求統一和諧的畫面視覺效果。


詩夜城主


一、繪畫攝影等藝術品有無主題和背景之分的爭論一直在延續

一般而言,繪畫攝影等視覺藝術有主題和背景之分,且主題在藝術作品中要起到主要作用,其思想內涵是體現藝術作品意義的重要標誌。

但是“美術作品需不需要有中心思想”這個問題來開展討論是有意義的,它涉及了藝術創作的思想意義的問題。而這些年來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受一些時尚潮流衝擊而淡化了,似乎今天誰要再講藝術的思想意義,就是重新回到新時期以前極左的、僵化的意識形態與政治掛帥的時代。當從藝術作品和藝術家出發對藝術的探討充滿問題時,大家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焦於以往的理論中關注甚少或根本沒有關注的藝術接受問題上來。藝術接受包括藝術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動,是對藝術作品的一種體驗、感悟和評價;在這種接受活動中,通過對藝術作品的現實的存在的感受和思考,我們可能會和藝術作品一起構成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世界,獲得一種情感上的體悟和評價。顯然,這不單純是個體當下的評價、接受的行為,同時也是在文化和文明的作用下產生的行為。因為這種接受、評價、體驗的行為的複雜多樣性和易變性,就使得這一過程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而難以把握,所以,因其無序性和隨機性的特點,以往的研究多不予關注。但它確實是藝術活動中十分重要的組成因素,而且是藝術活動的直接發生者。20世紀以來的解釋學藝術理論便試圖以此為出發點來讀解藝術、藝術作品。

二、東西方繪畫藝術風格的差異導致主客體觀點的不一致,從而影響對於主題和背景的關係看法

中國畫跟西洋畫相比,在“外師造化”的同時,相對更強調畫家主觀或主體意識的東西,即“中得心源”的東西,“意”或思想的東西。這個也是中國畫區別於西方繪畫的一個特點。雖然西方的一些現代派也強調主觀與主體意識,但那是極端個人化的東西,與我們中國畫歷來強調帶有“天人合一”的“意”或“心源”的東西並不相同甚至有時相背。

從這個角度來講,今天提出繪畫的中心思想即思想內涵的問題是非常有意義的。從人類的文化史與藝術史的角度來說,藝術作品是人類在文化創造方面重要的方式之一,藝術作品的思想內涵則是人的精神價值與精神創造力的重要體現,它是體現藝術作品意義的重要標誌,也是評判藝術作品或美術作品的意義與價值的重要尺度。

主題的藝術作品要訴諸公眾,與公眾交流,其次,藝術給予我們的意義正是心靈的意義。

藝術作品所起的作用是:所開啟的世界,就是心靈的世界,藝術活動就是心靈再造一個別樣的世界的活動,就是心靈構造意義的活動。不管我們所有的活動多麼複雜,其基本意義的追尋要歸結到人的心靈。

我們不是指一般心理學意義上的心理的構成,而是哲學人類學意義上的心靈。梅洛—龐蒂在說明“生命世界”時用了一個詞,叫做“肉”,它是指生命的感受性,它不是指客觀的身體,也不是靈魂認為的自己的身體,而是身體和靈魂的共同背景,是一種意識和客體分離前的狀態,它指感到的東西和感受者。這一含義和我們所說的心靈的含義十分接近,這一心靈的意義在藝術活動中得以體現。在藝術活動中,心靈的意義就是思和詩的遭遇,在這種遭遇中,另一個陌生的世界在生成著。藝術活動完全具備思想的特徵,但不是概念和推理式的理性思考,而是現實化的思考,音樂、詩的嚴整的結構體現著感覺的邏輯嚴密性,繪畫中的色彩、構圖等,也足以顯示出它的構思的整齊化一。

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思和詩的遭遇,即是指包含著感受者和感受到的東西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心靈的原初狀態,是藝術活動的狀態。我們一旦跳出這一狀態,用純粹的理智去思考、規範時,這就是理性的知識的活動了。所以,在藝術活動中,我們不能也無法還原出理性的思想來,那是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的工作,那種企圖揭示藝術的現實意義的做法是對真正的藝術的扼殺。但是,恰恰是在對我們的感受的改造中,藝術不斷地體現了它的意義,不斷地展示著心靈而又超越心靈。因此,藝術活動是心靈意義上的思和詩的活動。

所以,藝術的特定的意義就是心靈的不斷超越,這種超越是不斷地創新的,是唯一的,沒有任何規律性的東西讓我們去概括。對於藝術的意義問題,如果試圖有一種完整的回答,我們只能再回到原初的思路上去,即它作為一種心靈的活動,這時,我們只能探索心靈的意義,而對心靈的意義的探討,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哲學、人類文化學和發生學等學科共同的問題,實際上,也正是人類自己的根本問題。

藝術品背景對主題的表現有以下作用:1、交代時間地點2、營造氛圍3、烘托主體4、象徵意味5、色彩表現6、層次對比 我就簡而言之。

三、藝術家對於繪畫攝影等藝術品主題和背景關係的協調處理

繪畫、攝影等視覺藝術,畫面主題元素和色彩之間的關係表達,是非常重要的。人像繪畫和攝影,更是如此,尤其是在處理人像主題和背景之間的關係,必須得好好考究。那麼藝術家們在繪畫、攝影時,照顧到了人像與背景哪些關係,又是如何處理好這些關係的呢?

第一:主次關係

主次關係首要的,繪畫和攝影時首先都得要考慮這組關係,為防止人像主題與背景主次顛倒,藝術家們的處理方法:人物主題在畫面比例較大,人物主題位置在視覺中心,人物主題的色彩比背景鮮亮等。

第二:正負空間關係

正負空間關係,就是我們常說的主體與留白的比例,適當留白也是突出主體的一種方式,同時也給觀者的視覺留下休息的地方。藝術家們的處理方法:在人的面部方向,留白要多一點;頭上留白要比腳底留白多一點。

第三:遠近關係

遠近關係,就是人像與背景的一個空間關係,給背景與人像一定的空間,畫面顯得更加透氣。藝術家的處理方法:繪畫和拍攝時,增大人像與背景的距離,或者有物體隔離。

第四:明暗關係

明暗關係,是加大人物與背景的對比,從而使得畫面的主體人像更加突出。

藝術家的處理方法:如果畫面人像比較亮,那麼背景就要比較暗;如果人像比較暗,那麼背景相對就要亮。

第五:虛實關係

虛實關係,也是拍攝人像常用的一種對比關係,主體人像實(清晰)背景虛(模處理方法:運用鏡頭的大光圈拍攝,或者人物儘量遠離背景,用鏡頭長焦拉進拍攝。

第六:色彩鮮灰關係

鮮灰關係,是人像與背景從色彩上區分的一種對比關係,主體鮮色,背景運用灰色或黑色。藝術家的處理方法:選擇顏色比較灰淡的背景或者運用後期處理。











吉誠


我是搞玉石 方面的對於藝術的主體和背景是隨石頭的花紋,這個主體是達摩祖師,是由背景的天然的一棵樹來設計的主體


玉石床墊榻榻米溫控


對於主體與背景,個人觀點認為沒有太大影響,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方法,對於主體用就是突出,背景虛化,這是比較簡單的方法。藝術創作很多的是現實藝術家內心的聲音,藝術家的情感表達。


孤獨者zz


主體和背景之間的關係:主體肯定是最精彩的部分,也是視覺的中心點,能抓住眼球的地方。背景,一般是用來襯托主體的,也是相互關聯的東西,舉個例子,一個長的好看的人,五官臉形是這個人的特點,頭髮背影並不是這個人的特點。主體和背景就差不多是這種關係了,謝謝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