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大壩初建時是如何成功截流的?

郭氏阿杰


截流就是截斷長江的水流,在要修築大壩施工的區域的上下游用圍堰擋住水流,然後抽乾圍堰中的水創造出一片無水的施工環境,這樣才能造得了大壩。

為了不能讓長江斷航,於是就決定了三峽工程不可能一次建成。必須先截斷一部分,等這段大壩修完後,再截斷另外一段,因此截流也就要分兩次進行。三峽大壩選址的三鬥坪江面寬約1200米,靠近右側(以面向下游方向來區分河流的左岸和右岸)有個中堡島,中堡島到左岸寬900米,到右岸寬約300米。

在截流之前,首先先要在中堡島到右岸的300米寬的地方開挖一條分支,專業術語叫做“導流明渠”,目的是大江截流之後,水流可以通過導流明渠流向下游,船隻也可以通過導流明渠通過施工的河段。

第一次截流叫做“大江截流”,截斷中堡島到左岸寬900米的河段,形成了二期土石圍堰,截流合攏時間是1997年11月8日,這是三峽工程一期完工的標誌。第二次截流是對導流明渠進行截流,形成三期圍堰,為三期工程作準備,截流合攏時間是2004年11月6日,這是三峽工程二期完工的標誌。

大江截流的難度是世界級的,因為截流處的水深達到60米,這在當時世界水利工程建設的歷史上已經是最深的了,普通的石料倒入江中無法一下子沉到江底,就無法形成圍堰。施工團隊在施工前進行了反覆的模型試驗,最後決定在修築截流的圍堰前先向江中大面積平拋砂石料,這樣既可以壓住江底鬆軟的泥沙又能把河床給墊高了,通過平拋墊底,深水變淺的方法,石料就能到達江底站穩腳跟,形成攔截水流的圍堰。

當圍堰缺口從460米縮窄到40米時形成,形成截流龍口。1997年11月8日,400多輛巨型卡車輪番在上下游圍堰四個堤頭向龍口拋投大型石塊,總共拋投了1000萬立方米的沙石用來阻截江水,這些沙石總共可以裝滿10萬節火車。下午3時30分,三峽工程實現大江截流。

當時三峽大壩的截流設計技術沒有國外經驗可以借鑑模仿,純粹靠工程師們自己摸索出來的,因此這項技術獲得了中國科技進步一等獎。

二次截流是對導流明渠進行截流,由於導流明渠截流龍口比第一次截流上下游水位的落差還大,水流更湍急,而且底部是幾乎水平的混凝土底板,因此難度更大。

導流明渠截流前,首先先要打開左岸大壩中洩洪壩段已建好的的22個導流底孔閘門,使江水從導流底孔通過,此時船舶走臨時船閘。導流明渠截流使用的是上游左右雙向同時往中間推進合龍、下游單方向進佔的方法。

導流明渠成功截流後,形成三期圍堰,然後在其中修建右岸大壩及電站,並使之與三峽左岸大壩連成一體。


精彩視頻片斷餘小波


我國在國際上素有「基建狂魔」的稱號,建造了許多看似不可能的超級工程,其中就包括了三峽大壩。當初在建造大壩時,工程師是怎麼做到長江截流的呢?

長江的水流量,全世界排名第三,要截流長江,絕對是世界級難題。加上為了長江不斷航,工程分為三期進行。


第一期截流。

將右岸水域圍起來,修建圍渠,同時在左岸修建永久船閘和臨時船閘。


臨時船閘建好,進入第二期截流。

先把右側圍堰拆掉,使江水可以通過,再把長江主河道截斷,挖開修建左岸發電壩段,和中間洩水壩段。


工程完畢後,進入第三期截流。

主河道的圍堰拆掉,再次把右岸圍起來。在圍堰內修右岸發電壩段全部修建完畢後將圍堰拆除,三峽水電站建成。

三峽水電站的年發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換算成我們日常生活的用電收費的話,三峽水電站1年的利潤就有300億元左右,差不多1天就能將近1億元了。


潘彩蛋


截流就是截斷長江的水流,在要修築大壩施工的區域的上下游用圍堰擋住水流,然後抽乾圍堰中的水創造出一片無水的施工環境,這樣才能造得了大壩。

為了不能讓長江斷航,於是就決定了三峽工程不可能一次建成。必須先截斷一部分,等這段大壩修完後,再截斷另外一段,因此截流也就要分兩次進行。三峽大壩選址的三鬥坪江面寬約1200米,靠近右側(以面向下游方向來區分河流的左岸和右岸)有個中堡島,中堡島到左岸寬900米,到右岸寬約300米。

在截流之前,首先先要在中堡島到右岸的300米寬的地方開挖一條分支,專業術語叫做“導流明渠”,目的是大江截流之後,水流可以通過導流明渠流向下游,船隻也可以通過導流明渠通過施工的河段。

第一次截流叫做“大江截流”,截斷中堡島到左岸寬900米的河段,形成了二期土石圍堰,截流合攏時間是1997年11月8日,這是三峽工程一期完工的標誌。第二次截流是對導流明渠進行截流,形成三期圍堰,為三期工程作準備,截流合攏時間是2004年11月6日,這是三峽工程二期完工的標誌。

大江截流的難度是世界級的,因為截流處的水深達到60米,這在當時世界水利工程建設的歷史上已經是最深的了,普通的石料倒入江中無法一下子沉到江底,就無法形成圍堰。施工團隊在施工前進行了反覆的模型試驗,最後決定在修築截流的圍堰前先向江中大面積平拋砂石料,這樣既可以壓住江底鬆軟的泥沙又能把河床給墊高了,通過平拋墊底,深水變淺的方法,石料就能到達江底站穩腳跟,形成攔截水流的圍堰。

當圍堰缺口從460米縮窄到40米時形成,形成截流龍口。1997年11月8日,400多輛巨型卡車輪番在上下游圍堰四個堤頭向龍口拋投大型石塊,總共拋投了1000萬立方米的沙石用來阻截江水,這些沙石總共可以裝滿10萬節火車。下午3時30分,三峽工程實現大江截流。

當時三峽大壩的截流設計技術沒有國外經驗可以借鑑模仿,純粹靠工程師們自己摸索出來的,因此這項技術獲得了中國科技進步一等獎。

二次截流是對導流明渠進行截流,由於導流明渠截流龍口比第一次截流上下游水位的落差還大,水流更湍急,而且底部是幾乎水平的混凝土底板,因此難度更大。

導流明渠截流前,首先先要打開左岸大壩中洩洪壩段已建好的的22個導流底孔閘門,使江水從導流底孔通過,此時船舶走臨時船閘。導流明渠截流使用的是上游左右雙向同時往中間推進合龍、下游單方向進佔的方法。

導流明渠成功截流後,形成三期圍堰,然後在其中修建右岸大壩及電站,並使之與三峽左岸大壩連成一體。


熊貓愛飛行


這是核心技術大家說散了。

1,在中保島江叉上開挖導流明渠,分減江水勢能。

2,在兩岸山體中開鑿導流洞,消納江水流量。

3,開山採石,準備大量的拋投石料,為截流預備,超預算3000方。

4,製做正方體混凝土塊1X1X1米,9塊用鋼索連成一串,作墊底防衝擊基料。

5,進口德國四百臺大載重,礦用150噸翻斗車,因其功率強大,輪大,免去大剷車推送積料,勾機修路輔助,做到快速,高效。

6,截流中發現立方體混疑土塊,在強大水流衝擊下,滾動快,失量大,改成三角體塊9連接鏈式結構,增加抗沖走能力,效果顯現,特別是最後的幾十米決戰階段,超出預計,人造砼塊鏈使用超40%,石料也加班辦採,最終滿足了需要,取得勝利。

截流完成後,馬上進入鑽孔注入防漏水泥,注砂漿加固壩體,堵漏,防滲。

截流是一項綜合技術,不為人知的背後,有許多發明創造。

比如,加2,5X2,5X2,5鋼筋混凝土塊,連接鋼索45米在另一端連接250公斤大鐵錨,營造江底抗流基壩,等。


金犁解讀


三峽工程分三期,一期以中堡島為界,開挖右岸為導流明渠,修建縱向圍堰,然後進行大江截流,上下游圍堰同時進佔。大江截流後,江水通過右岸導流明渠流向下游,同時兼顧通航。截流後的工作是加高圍堰,打地下防滲帷幕,使上下游圍堰之間的基坑處於無水狀態,便於施工,長江江底也第一次露出水面。三峽二期工程是左岸廠房壩段和溢流壩段的澆築。三期工程首先實行導流明渠截流,水從已澆築到頂壩段的底孔流向下游。三期截流後修建臨時混凝土擋水圍堰,同時實現135m蓄水目標。然後澆築右岸廠房壩段,至全線到頂。

三峽工程三期截流後現在的升船機位置為臨時船閘,解決通航問題,同時開挖長江第四峽-三峽工程永久船閘。之後永久船閘通航後,臨時船閘便改造成升船機,為翻壩提供一種快速方法。

三峽工程前期左岸14臺,右岸12臺裝機70萬千瓦的發電機,還有兩臺5萬千瓦的小發電機,後期在右岸山體中開挖地下廠房,共安裝6臺70萬千瓦的機組。總計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居世界第一。

三峽工程建成後,在防洪、發電、通航方面發揮巨大效益。三峽工程按千年一遇的洪水設計,萬年一遇加百分之十的洪水校核,使下游最危險的荊江河段防洪水平從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多少年一遇媒體報道說法很多,很多人就誤以為之前說的千年一遇是忽悠人,這種看法完全是外行,對應的標準不一樣,對應的洪水頻率也就不一樣)。發電就不用贅述了,通航方面,萬頓級船隊可直達重慶,川江自古不夜航成了歷史,而且船隻過壩後位置一下子升高一百多米,大大減少了燃油消耗,而且行船速度增加,降低了運輸成本。


鴻雁520


先堵一邊搞壩體建設,留另一邊放水。

等先堵的一邊壩體建設到一定程度,其底部及側邊山體底部洞就可放水了,至此再堵上放水的那一邊搞建設。

不是一下子整個的將長江堵死的,讓它一滴水不能往下流。不要想絕對了。

所以長江截流,是個假說法。


彭彤彬


下載【今日頭條極速版】

填我邀請碼【1797228271】

你我各得32元【可以立即提現】

紅包可立即提現,我已經賺了33434.04元

有很多種賺錢的方式,可以當主業當副業的職業有很多,關鍵看你的知識儲備和能力了,這裡分享一個門檻低,人人都可以的小技巧。只要用心你絕對可以。

幫我點一下,咱倆都有錢拿!

點擊下面 藍色【今日頭條極速版】字體

點擊立即下載→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thumb_url": "2b289000139bbdb1e9ca3\

羅蕾323



首先說佈局,按慣例面朝水流下游,左手為左岸,右手為右岸。三峽樞紐建成後,樞紐從左至右依次會是:永久船閘 | 臨時船閘 | 左側發電壩段 | 中部洩水壩段 | 右側發電壩段我們分別給他們取代號A、B、C、D、E,建成前叫a、b、c、d、e。

我們分別給他們取代號A、B、C、D、E,建成前叫a、b、c、d、e。

========我是進入正題的的分割線==========

開工之前,原始地貌如下圖所示,在江心偏右的地方有個小島:
接下來我們開始修三峽啦~第一步(1992~1997年):以小島為據點,把右側圍起來,圍起來之後在內部修建一個渠。同時在左側修a永久船閘和b臨時船閘。此時的狀態稱“一期截流”,1997年電視直播的就是這個過程。此時江水基本如常,航運如常。這一過程見下圖:第二步(1998~2003年):B臨時船閘已經建好,船都從B過。右側的渠形成,圍堰拆掉,使江水可以通過。此時以左岸和渠為據點,把長江主河道截斷,稱“二期截流”。上下都截斷後,把中間水抽乾,挖開修建c左岸發電壩段和d中間洩水壩段。
第三步:當C左岸發電壩段和D中間洩水壩段都修好後,再把主河道的圍堰拆掉,再把右岸圍起來。最後一步(2004~2009年):右岸圍起來之後,稱“三期截流”。此時在圍堰內修e右岸發電壩段。修好後將圍堰拆除,長江截流任務達成!

尼采的電子遊戲


我們葛洲壩集團是三峽工程截流的主攻單位,我們一公司作為長江截流的主攻單位之一,擔負上游右岸圍堰的土石方拋投與碾壓任務,尤其上游兩岸土石方拋投,要築起一道擋起湍急江水的土石方圍堰,工程量大,任務十分艱鉅,組織指揮不好就會出現嚴重的不可估量的後果,所以公司挑選出精兵精將,挑選集中最好的設備,日夜三班與洪水(沽水期)爭時間,分秒必爭,隨著築起圍堰向江中心推進,江水越流越急,上下游落差越來越大,拋下去中、小塊石一眨眼不見蹤影,這時按設計時的方案開始拋投大型四面體混凝土預製塊,當時圍堰每向前延伸一步都很困難(沒留下具體數據),尤其是上游圍堰(當時稱為龍口)連接之前的一段距離,四面體拋入江中也站不住,這時不知誰先提出來,將幾個四面體用綱絲繩串起來,一起拋入龍口處,終於站住了啦 ! 這時早以準備的土石方加快回填碾壓並將圍堰加固,終於攔腰截斷長江,當時龍口合攏時羅鼓喧天、鞭炮齊鳴、彩旗飄揚的場面至今揮之不去。下游圍堰與上游圍堰基本上同時進行,上游先於下游截流,下游過程難度可想而知了。


幸福安康_德安


本人多次實地到宜昌葛洲壩、三峽大壩考察。一般人不知道,在長江上建水電站原理很簡單,一定要藉助“江心島”,或者講離不開江心島。江心島就是大壩的天然基樁,建壩時封堵島的左邊(建壩基),江水從島的右邊流過;封堵島的右邊(建溢洪道或船閘),江水從左邊已建好大壩通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