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東有多大?

任世忠69274614


夏禹分九州時,山東屬於青州。

商朝建立之前,商的始祖契都於蕃,相土東都在泰山下。山東西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動中心,也是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之一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紂,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輔佐有功的姜太公於齊;文王之子曹叔振鐸於曹;武王之弟周公則封於魯。齊國定都營丘,魯國都於曲阜。

春秋時期山東境內有許多小一些的諸侯國,僅見於《左傳》的就有55國之多

戰國時代,齊國成為七雄之一;而今日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由齊、魯兩國擁有。

秦朝時期臨淄郡、齊郡、東郡、薛郡、琅邪郡、膠東郡、濟北郡。都屬山東。

漢朝山東地區設置了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徐州、兗州。

東晉十六國北朝時期後趙、前燕、前秦、南燕都是山東

隋唐時期現在的河南省,河北省,安徽省也包括現在的山東省,都屬於隋唐時期的山東領域

宋朝時期山東大概包括京東東路、京東西路以及河北北路的一部分,大部分都是京東東路

元朝時期由於元朝疆域廣大,為了有效實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元統治者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

明清朝期,山東省區劃基本承襲明制,經過近三百年區劃調整,至清末山東共轄濟南府、東昌府、泰安府、武定府、兗州府、沂州府、曹州府、青州府、萊州府、登州府及臨清直隸州、濟寧直隸州、膠州直隸州共十府三直隸州。

直到現在山東省總面積15.71萬平方千米。



搬講歷史


古代的“山東”是一個較為模糊和具有泛指意義的地理或地域概念,不是一個具體化、清晰的行政區劃,總體上經歷由“大山東”到“小山東”動態的歷史演變。

“山東”一詞最早大致出現於春秋時期,“山東”之“山”多指崤山,位於今河南省西部三門峽市之古崤地,其東是為以黃河、淮河、海河為代表的沖積平原/丘陵和汾河為代表的晉中谷地/盆地,其西是以關中平原為代表的關陝大河谷和黃土高原,這一時期的“山東”包括今山東省、山西省、河北省(含北京、天津)、河南省的全部或大部,並有安徽省、江蘇省的部分,這一大山東的概念至少使用到隋唐之際,如《過秦論》將陳勝、項羽等抗秦義軍(今河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等地)稱之為山東之士,《三國演義》將袁紹、袁術(河南)稱為山東大族,《舊唐書》《新唐書》均將瓦崗寨集團稱為山東群體即為明證,這一時期的“山東”與中原基本吻合,中原諸國為顯示自己正統,稱呼山東之西的秦為戎,南方的楚國為蠻。需要指出的是,唐朝時期,大山東的範圍開始有所縮小,至少所指不再如此前那麼大而泛,因為魏晉時開始,河東河西河南河北、江東的稱呼使用日繁,一定程度上衝淡了“山東”的份量,今山西可能已不再處於“山東”之內。宋朝因失去燕雲十六州傳統漢地(今山西、河北北部),建都於長安以東(崤山以東)、黃河以南的河洛之地開封,更多使用以“河(黃河)”來命名地理和方位,“山東”的地域概念被進一步弱化和淡化,其範圍進一步縮小,日益具象化,如由宋人文人筆記演化而來的《水滸傳》,其“山東”的範圍僅為今山東、江蘇北部、安徽東北部。由於此時的“河北”包括今河北、山東北部、河南北部等地(此時的“河東”主要指今山西,兩淮主要是今安徽和江蘇中南部),此時的“山東”已不領有今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江蘇主體部分,“山東”之“山”也由崤山變成了太行山(偏南)。隨著明朝行中書省的成立,山東省正式進入歷史舞臺,由一個大地理概念和方集指示(文化概念)變成一個相對固定的行政+地理概念。


歷史社


山東,古為齊魯之地,在先秦時代開始有這個稱呼,山東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關中的秦人,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有時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


神秘存在經歷


大山東,大山東。但如果有人問你山東到底有多大呢?

你肯定會一蒙,

下次再有人問你,

就告訴他,山東有219個新加坡那麼大。問是誰說的就說是本主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