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代女人分娩的死亡率,影視劇裡演的古代分娩,那麼多一屍兩命是真的嗎?

S貞觀子


在古代的時候條件非常的簡陋,不像現在要很多產檢,可以檢查胎兒畸形,還有羊水量不足,羊水渾濁,要是可以檢查胎兒的胎位,在現代如果胎位不正的話,可以選擇剖腹產,或者在孕中到孕後期的時候,通過運動來調節孩子的一個胎位,但是在古代他們沒有這些條件,所以說在分娩的時候,死亡是非常的高的,在古代可能因為孕婦會遇到難產而死有百分之四十,大出血有百分之十,你說在古代,他們隨時都可能,從陽間直接步入到陰間裡面。


古代孕婦分娩死亡率原因

在古代造成難產的,大多數都是因為胎位不正,如果胎位不正的話,胎兒的腳尖伸出來,會很容易造成會陰的撕裂,如果說有經驗的產婆可以通過外力來,讓胎兒頭部先出來,但是他也有極大的影響,如果不小心的話,就非常容易造成大出血,還有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裡面直接造成窘迫和缺氧而死。

現在的剖腹產可以說是,給女性多了一層保護傘,那些不符合順產的條件都轉去剖腹產,啊,這些不符合剖腹產,在古代是非常的危險的,孕婦子宮發育不良,宮縮乏力,臍帶繞頸、骨盆過小,胎兒頭部過大,孕婦有先天性疾病,如果說在古代這種現狀是非常容易造成難產的,這就提高了分娩的一個死亡率,是在近代的科技水平不斷的提高,剖腹產的橫空出世,讓孕婦的死亡率大大的降低,這是孕婦的福音。


在古代還有一種死亡率比較高的,就是在分娩的時候,因為痛苦孕婦的產程過長,羊水的流失特別快,那麼子宮就很容易包住胎兒,胎兒就很容易在子宮直接死亡,那麼孕婦也同樣面臨危險,她們沒有現代的無痛分娩,沒有催產針,單單開宮口就夠孕婦吃一壺了,何況在分娩的時候呢!而且她們還沒我就分娩神奇——紅牛和巧克力。

我是藝跡育兒,專注育兒領域多年,對於分娩,你有什麼感受,歡迎下方留言,點擊關注我,給你不一樣的育兒經驗。

藝跡育兒


看古裝電視劇生孩子的時候最多的情景就是:丫環在一邊喊夫人要生了,快找穩婆,然後穩婆就會喊熱水,熱水……穩婆,一個沒有醫生資質的婦女就充當了婦產科醫生的職位,朋友的媽媽以前就是村裡的接生婆,之前也是什麼都不懂的,就是自己生了幾個,熟能生巧了,從此也幹起來接生的活。

在看《甄嬛傳》的時候,眉莊難產,大出血,那一盆一盆的血水往外拿的時候嚇到了多少人?在電視劇中確實有很多一屍兩命的事,其實在古代的現實中孩子的出生率真的很低,死亡率很高,據說能高達40%~60%,古代的女人生孩子真的是拿命去搏的。

為什麼古代那麼多一屍兩命?

1.醫療條件差,在古代沒有b超機,沒有胎心監護儀,妊娠糖尿病也不得而知,妊娠高血壓也不懂,也沒有剖腹產,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生孩子,只靠孕婦一股蠻力把孩子憋出來,風險無疑是非常高的。


①如果遇上胎兒胎位不正,只能靠有經驗的穩婆把手伸進子宮腔裡把胎兒的位置撥正,如果沒有經驗是不敢這樣做的。想想啊,內檢我們都覺得這麼可怕了,更別說這種宮內倒轉術了,況且如果胎兒實在太大,這種倒轉術也是無用武之地,稍不留神就一時兩命了。

②如果胎兒是巨大兒,那就很容易引起難產了,極有可能因為產程過長導致胎兒缺氧窒息,如果不能及時把胎兒拖出來,而孕婦本身也會受影響。

③產後大出血是非常可怕的,在古代不如現代,有先進的設備,精湛的醫療技術,只要及早發現及早處理,對產婦就沒有生命危險。但是在古代就不同了,如果發現產後大出血,沒有特別的手段,單靠中藥,效果還是不夠的。說句不好聽的,等藥熬好了,人都已經差不多了。


如果放到現代,B超一照,加上其他產檢,什麼情況都瞭如指掌,就能提前預防,還可以選擇分娩方式呢。

2.體質跟不上,古代十三四歲就開始生孩子了,放到現代來說還只是個孩子,身體都還沒有長開就已經開始生育了,過早的孕育孩子對於孕婦來說是一種傷害。如果是條件比較好的人家產後還可以休養,如果家庭環境差的產後沒多久又要去幹活了,那不正是雪上加霜,令孕婦的體質一差再差。

懶媽媽夫家的奶奶13歲就嫁到了他們家,年紀真的很小,可奶奶說她當時都算是老的了。

3.胎次,古代人非常重視子嗣,特別是重視男孩,避孕措施又不是非常有效,所以很多女人都一直在懷孕生孩子當中,特別是如果沒有生兒子的會一直生,生到有兒子為止。分娩的次數越多,孕婦體質更差,出現難產的幾率也更大。

4.飲食和運動,古代人對於胎兒生長過程沒有這麼瞭解,不知道胎兒什麼時候長最快,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應該吃好一些,所以也不懂得控制飲食,控制體重。有錢人家的就拼命吃拼命補,整天睡在床上不運動,窮苦人家的吃得飽就不錯了,也沒有什麼營養可言,還得馬不停歇地去工作,這兩種是很極端的,但是都是不利於胎兒和孕婦的。



死亡,往往就是一瞬間的事,在古代最主要的還是因為醫療水平太差,導致難產的幾率非常多,一屍兩命也就不足為奇了。最可恨的就是,當母嬰出現危難,需要選擇保大或者保小時,一般都是選擇保小,實在太令人心寒。

我是懶媽媽,一個二胎寶媽,多平臺原創作者,很高興在這裡分享育兒知識,關注我瞭解更多。圖片來源自網絡,侵權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