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讓林則徐主持鴉片戰爭,清朝會勝利嗎?

Model控


紙上談兵終是一場空,即使林則徐主持鴉片戰爭,命運依然不可變。

一、民眾對林則徐期許的由來

1839年1月8日,欽差大臣林則徐從北京出發去廣,自此開啟了他榮也鴉片敗也鴉片的一生。3月10日到達廣州,開啟了他一生最為榮耀的一筆。

3月18日,召來行商,要他們責成外國商人呈繳鴉片;

3月24日,林則徐下令中止一切中外交易,封鎖商館,撤退僕役,斷絕供應;

3月27日,英國駐華商務總督義律被迫屈服;

3月28日,義律上交鴉片20283箱;

3月29日,開始恢復對商館區的供應;

4月12日,當林則徐收到第一批鴉片時,准許僕役回商館區工作;

5月2日,當繳煙工作如期完成時,林則徐便撤銷了對商館的封鎖;

6月3日,根據道光帝諭令,林則徐在虎門開始公開銷燬鴉片,一直到6月23日方告結束。

以上如此緊湊密集時間這便是鴉片戰爭正式開始前的林則徐禁菸的全部活動過程。這短短的幾個月,使林則徐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耀一生的濃墨重彩的一筆——近代民族英雄的稱號。也留給後人無限的想象每當一次戰敗人們對林則徐的期許就會增加一些,當時的著作中也都認為正因為林則徐在廣東防備嚴密,英軍無隙可乘,才北犯定海的。他們把後來廣東戰事的接連失敗,都歸結於林則徐的去職。但若是真的由林則徐一直擔任主帥,統籌全權領導這次抗英鬥爭,就一定會取得勝利嗎?

二、林則徐的制敵三法

我們不妨首先看看林則徐在廣州所籌劃的制敵方略。

在1840年6月下旬英國遠征軍到達之前,中英已經有了幾場小規模的軍事對抗。代表性的主要是1839年9月4日的九龍之戰和1839年11月3日的穿鼻之戰。正是在這幾場小規模的軍事對抗中林則徐逐漸形成了完整的制敵方略。鑑於英軍的船堅炮利,林則徐主張以守待戰。主要備戰區域在珠江入海口,在香港對岸九龍半島的官湧,居高臨下地依山建炮臺兩座,安炮56門,駐兵800餘名;在澳門關閘以北駐兵設炮,監視英艦的行動,駐兵1300餘名;在虎門9座炮臺共駐兵2000名,配炮300餘門;為預防英艦突破虎門繼續內犯,林則徐在獅子洋一帶集結師船20艘、僱募民船46艘、預備火船20餘艘,兵勇共2000餘人。此外還招募了以前販賣鴉片或接濟外國人的“漁胥各戶”為水勇,打算以奸治奸、以毒攻毒,讓他們乘夜順風火燒英船。

從以上可以總結出林則徐的制敵三法寶:1.利用炮臺控制海面;2.當外江被突破,引到內江時以戰船對抗加火攻,這是林則徐總結的“攻首尾躍中艙”的戰法。即以戰船若干斜向攻擊敵艦安炮較少的頭和尾,等兩方戰船靠進時,兵勇跳舞上敵艦,用刀砍殺夷人,趁雙方交戰時,用大鐵釘將裝滿乾草、油料的小船釘在英船上,放火燒英船。3.發動民眾的游擊戰,訓練僱募的以往與英有接觸的漁民火燒英船,同時讓當地組織團練。

以上便是林則徐在各地的兵力佈置及戰術安排。

三、紙上談兵終成空的必然結局

也許有人認為林則徐的防備十分嚴密,無懈可擊;但是這看似完美的背後卻有著林則徐不瞭解近代海戰、英國炮艦威力、作戰戰術及書生意氣的一面。

首先來講,以炮臺來對抗來犯的英艦英船,看似可以控制海面,但卻無力防禦登陸英軍從炮臺側後方向發起的地面進攻,為什麼林則徐疏忽了陸地上的防禦呢?這又與林則徐可笑的對英兵的認識有關,他認為英國兵腿足裹纏,使腿不能彎曲打彎,一倒地就起不來了。認為英兵不擅長陸地戰,所以只要防好海上就行了。

其次,可以看出,林則徐的這套戰法充滿了想象力。是典型的書生議兵,紙上談兵。完全忽視了實際的情況。在雙方艦炮威力迥殊的情況下,清軍的戰船

能不能靠近先不說,即使靠近了,雙方艦船的高低又決定了清兵不可能跳上英船砍殺夷人,此外火攻的戰法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英國的艦體十分堅固,不少都是在船外面包含了金屬材料的。

再次,想訓練利用民眾,發動民眾的游擊戰爭。想讓英軍陷入人民的汪洋大海中。但是在近代民族意識沒有覺醒、官民對立嚴重的時代中,民眾的覺悟和犧牲精神是不具備的。

所以基於以上的分析,再加上以後的大規模的戰爭中所展示的英軍的戰鬥力及戰術來講。即使林則徐指揮也是必敗無疑的。

四、林則徐向奕山的六條建策

如果說以上林則徐的戰術沒有真正經過戰爭的檢驗,不能妄下結論的話。那我們不妨看看林則徐給後來的靖遠大將軍奕山的六條建策的效果。

其後,1841年4月,林則徐在被革職留在廣州效力時,曾對靖遠大將軍奕山提出過六條制夷的建議。其一是阻塞河道;其二仍然是火攻;其餘的則是準備戰船,調集火炮,查拿漢奸等技術性的問題。由此可見,林則徐的軍事思想,在此時仍然停留在其戰前的水平上,並沒有從廣東的一系列戰事中,總結出真正的經驗教訓,奕山的連連失敗,用實踐告訴我們,林則徐的六條建策,註定是無回天之力的。

最好的結局:也許林則徐沒有親自指揮整場戰爭對林來講倒是一種幸運,如若不然,歷史上林則徐的形象或許不免琦善、奕山的命運。


辰晨木


我給的答案是不會。因為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是農業文明落後於工業文明,是制度的落後換句話說,是近代化制度的必然勝利。

即便鴉片戰爭偶爾有戰術勝利,也改變不了戰略上的劣勢。比如說僧格林沁組織的大沽口保衛戰,清軍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而且戰術運用得當,擊沉多艘敵艦,共斃傷敵軍442人,自身僅僅陣亡38人,堪稱巨大的戰術勝利。但是戰略上於事無補,因為英法等列強國力遠強於清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就是最好的體現。

總體來說,林則徐並不具有扭轉乾坤的能力,這不是林則徐的責任,而是這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軍事制度、經濟生產方式完全落後於列強,這不是有一兩個明君名將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如果不引進域外文明進行社會改良,建立一套近代化的政治、教育、經濟、軍事、社會制度,就不會追上列強。

比如說,鴉片戰爭前清朝的軍事水平大約相當於歐洲三十年戰爭時期,差了差不多兩百年,這還是清朝通過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一點點找回來的,否則古典中國的軍事水平會落後的更多。

所以我從不對兩次鴉片戰爭的結果有什麼不可思議的,因為這是農業文明的必然結果。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即使林則徐主持鴉片戰爭,清朝也不會勝利。下面從四個方面分析:

戰爭前期的準備

按照正常的來講,英國是萬里而來,清國是以逸待勞,但是實際情況正好相反。英國是海軍,一直沿著清國的萬里沿海遊弋,每一個點都可能成為登陸點。這就導致清政府不得不根據英國可能的登陸點派兵調兵,這導致清國反而勞師動眾。戰爭的主動權就一直掌握在英國的手中,人家說什麼時候打,就什麼時候打,即使林則徐主持也無法改變這個先天的極大劣勢。

雙方投入兵力

當時清國號稱投入兵力八十萬,但實際應該只有十萬左右,英國投入2萬的海軍,在兵力方面清國佔領優勢。但是英國軍隊就好像一個點,而清國的軍隊就像一個面,英國選擇任何一點擊破,這導致實際戰爭時,兵力雙方差不多。

武器科技的代差

鴉片戰爭其實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英國通過工業革命進入工業社會,與清國的農業社會存下一個代差。清軍的主要還是停留在冷兵器時代,使用的是長矛大刀,而英軍是滑膛槍,登陸戰時還使用了戰艦這些現代的武器。這種武器的差距一直導致清軍在英軍面前基本沒有還手的餘地。

唯一可能勝利的選項

假如長期持久戰爭,是否有贏得可能性?這個是有可能的,長期的戰爭,不停的消耗,是可以拖住英軍的。但是清政府不可能允許這種情況出現,一方面清國的經濟不能拖,清國屬於農業經濟,並不能長期供應這樣一場正面基本沒有勝利可能性的戰爭,另一方面,清國也不會發動廣大百姓抗擊英軍,為了防止出現內禍。即使林則徐主持也不可能改變清政府這個基本原則。

總上所述,即使林則徐主持大局也無法改變戰爭的走向,鴉片戰爭註定是一場碾壓式的速戰戰決得戰爭。當然我們不能忘記在鴉片戰爭種保家衛國的將士們,他們用血肉築起的新的長城,告訴侵略者中華民族抗擊侵略的決心。

道人曰:落後就要捱打。


龍場道人


不要長別人的志氣滅了自己的威風,針對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是會取得勝利的。因為能不能取得勝利,關鍵是看用人,如果用人用的對,結果就會很好,如果用人用的不對,就會得到最壞的結果。如張良之於劉邦,諸葛亮之於劉備,王猛之於苻堅,徐達之於明太祖,曾國藩之於晚清。


大清雖然腐朽,清軍雖然腐敗。但是,還是湧現出如林則徐、鄧廷楨等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英國人強加於中國人民的鴉片戰爭,主要是以林則徐的禁菸運動為藉口。林則徐知道英國人的技倆,提前做了準備,英國人攻打廣州無果。轉而進攻廈門,在廈門又遭到了鄧廷楨的阻擊,說明遠道而來的英國人也不是鐵板。

不管是動用了4000人,還是兩萬人,不管你是堅船利炮,還是洋槍洋炮,只要團結一致,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英國人連吃兩場敗仗之後,最後終於在定海取得了小小的勝利,英軍到達天津後並沒有馬上開炮,而是利用這個小小的勝利,嚇唬清政府,這一招真管用,嚇破了清廷的膽,清政府屈服了,英國人成功了。



區區兩萬英軍的實力比起太平天國的太平軍實力如何?雖然我們在武器方面很落後。但是,只要上下齊心,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即使小米加步槍,也能趕走最強大的敵人,就能取得勝利。北洋水師的裝備如何?各方面都佔盡優勢的情況下一戰而潰,全軍覆沒,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


林則徐是我們的民族英雄,也是大清為數不多的睜眼看世界的人,他的見識和膽略都勝人一籌,他捍衛民族尊嚴的意志堅定不移。如果讓他主持鴉片戰爭,一定會讓世界另眼看中國。兩萬敵人進入中國,沒有後勤,沒有援軍,即使人海戰術,最壞的結果是什麼?難道比太平軍還難剿滅?如果取勝,何來後面的八國聯軍?


秦野雁


答案是肯定不能改變的,就當時的清政府任誰也回天乏術。

初中歷史教科書上對鴉片戰爭的描述中告訴大家,在鴉片戰爭中,因為林則徐在廣東防守得力於是英軍無隙可乘,就眼北直逼天津,於是道光皇帝在驚恐中服軟。那如果皇帝支持林則徐打下去,是不是香港就不會丟了?歷史會不會變得不一樣?可是後來咱們在歷史研究中看到了實情,英軍之所以放棄打廣東而去打天津,不是因為怕林則徐,而是因為當時的英國首相巴麥尊的命令使林則徐逃過了一劫,他命令英軍有效的打擊應當達到接近首都的地方去,於是乎,林則徐以不敗的戰績退場,成為了民族英雄。那如果道光皇帝不撤他的職,讓林則徐繼續幹下去,到底能不能打贏,鴉片戰爭中,英軍最初才動用4000人,最高峰也沒有超過2萬,怎麼就打不贏呢?

1840年的清朝,雖然在紙面上有非常龐大的常備軍,兩萬多旗軍,60萬綠營軍,但這支龐大的軍隊,它的實際情況不是那麼的樂觀,首先是八旗軍,他早已經不是那支入關時剽悍的雄鷹,在乾隆年間檢閱時,曾出現大量的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多地的可笑場面。除了在北方數萬蒙古八旗的旗兵之外,大部分的八旗只是作為二線軍隊使用。60萬的綠營兵!清朝對綠營的使用非常之奇葩,雖然基數有60萬。但除了少數情況以外,大多數的軍隊都都被拆分成幾元到十幾元,分散駐紮在全國各地維持治安,既然都分散了,那麼訓練和紀律就得靠自己的自發積極性這麼持續數百年下來,就是偶爾有個把人刻苦訓練!練的也是單人無異議。

對戰場上怎麼配合,怎麼街鎮可以說是毫無頭緒,綜合一句話,八旗懶於練習。綠營則是根本忘記了怎麼訓練,做完軍隊,咱們再說說武器。現在有些人愛說怪話,他告訴讀者,英軍在鴉片戰爭中使用的武器碎髮滑膛槍是一種很糟糕的武器,在戰場上超出一百米就沒有準確度可言。所以清朝失敗不是因為武器雲,這個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英軍用的赫雷斯步槍確實是源於1714年18世紀的軍事變革,速度比較慢,所以英軍在鴉片戰爭中使用的武器是一款落後於時代一百多年的老腔,這些都沒錯。

但他沒告訴你的是,那清軍的武器是啥?清軍的武器是鳥槍,借款鳥槍其實是錢塘火,神華騰槍。這個槍最早是由日本人從葡萄牙人那裡學來的,又傳到了明朝戚繼光時代大局裝備,其實是落後於時代300年的老腔,就算是這樣的武器,清軍一般拿到手裡的都還是康熙乾隆年代生產的七十八十年的老腔,鏽的不成樣子,清軍的裝備率也不到50%,還有一半的人用這刀盾和長矛。設想你是林則徐面對這種情況該怎麼辦?最後啊咱們還是得看林則徐自己說他曾經是輸給有人談到對這場戰爭的認識金軍。


樂讀才能閱讀


如果大清願意改朝換代,中國會勝利,但清廷會提前成為歷史

大清願意麼?當然不願意。所以讓林則徐或者讓一個更厲害的無敵統帥,去統籌全方位戰爭,一戰到底,顯然不可能

誠然,進入工業時代的英國,比農業社會的大清更厲害。他的戰艦,用的是蒸汽驅動,他的大炮,打的更遠,他的洋槍射速更快,海戰,我們無可奈何

但是,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靠海軍,去征服一個佔地一千餘萬平方公里的大國,也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靠槍炮去征服四萬萬人民

落後,我們可以用人命去填,技術,我們可以在戰爭中學取。一個本國曆史都能被稱之為戰爭史的國家,不會打仗?

國戰,必將淘汰腐朽,迎來高效!堅船利炮,面對的將是銅牆鐵壁!

拼人口,拼資源,一個跨洋而來的英國,拿什麼去拼?兩個月大海航程,疾病就能讓他們死掉十分之一!

當時大清和英國差距真的很大麼?面對有備而來,鎮江八旗倉促接戰,戰損比一比三!三元里之戰,一群英軍讓百姓圍困!

不是器不利,而是人不行。對於大清統治階層來說,英軍外來,影響不了自身統治,輸贏也無關緊要,對於之後的太平天國運動,卻屢敗屢戰

打國戰,清朝不會勝利,中國會勝


靈石蘊珠寶


不能的。

雖然我們對於民族英雄林則徐充滿著敬意,但是根據史實來看,即使是林則徐全面主持鴉片戰爭,清朝也沒有勝利的可能。

首先鴉片戰爭是清朝和英國在完全的兩個體系的戰爭。

此時的英國已經順利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完成蒸汽工業革命的國家,同時英國已經在19世紀初擊敗法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擁有遼闊的殖民地和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成為無可爭議的霸主。

1840年英國及其殖民地

而落後清朝,仍然閉關鎖國,是個完全沒有工業基礎的農業國,軍事實力以腐爛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為主,武器準備落後,沒有商業思想,也沒有近代化的海軍,仍是老舊的古老帝國的狀態,屬於陳舊的農業體系。

其次認知方面的巨大差異。

此時英國的勢力已經遍佈全世界,北美洲、大洋洲、亞洲印度、非洲埃及、南非等遍佈著英國的力量,而且佔據巨大殖民地的,科學技術也是出於世界領先水平。

而是清朝仍是沉醉著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清朝上下充滿著愚昧無知,即使號稱近代中國睜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則徐也對世界充滿偏見,即使他已經意識到英國海軍的強大,但是林則徐單純而幼稚的認為英國人沒有中國茶葉茶葉和大黃不行,而且林則徐認為英國人的腿不會打彎,天生不善陸戰。因此無法再陸地上威脅清朝。

林則徐虎門銷煙

當時包括林則徐在內所有中國人都認為英國人如果不使用中國人的大黃和茶葉,就會便秘而死(況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林則徐《示與外商速繳鴉片煙土四條稿》),認為英國人的腿善於打彎,所以善於陸戰。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英人非不可制應嚴諭將英船新到煙土查明全繳片》。而這些結論的來源是鴉片戰爭爆發40多年前,英國使節馬嘎爾尼訪華,強烈要求通商購買中國的茶葉和大黃,以及馬嘎爾尼覲見乾隆皇帝是不願意下跪的以訛傳訛。也正是林則徐有這樣的考慮,林則徐才讀禁菸充滿信心,認為英國不會貿然開戰(沒有茶葉和大黃會死),即使開戰也不會登陸(不善陸戰)。

三是軍事實力差距太大。

英國當時的擊敗法國,獨步歐洲與世界的超級大國,英國海陸軍在歐洲戰場的爭霸戰爭,以及各大洲爭奪殖民地和鎮壓殖民地抵抗的戰場都身經百戰,而且英國的海陸軍,尤其是海軍的有大量的技術裝備,並處於絕對的世界領先水平,特別是英國掌握著強大海軍,完全掌握著制海權,他們可以隨意的攻擊清朝的漫長的海岸線。

而清朝則是截然不同,八旗軍隊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驍勇,而技術兵器有大大落後,正所謂是既無戰心,也無戰力,況且清朝自康熙時起就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在大陸海岸線進行消極防禦,海軍力量幾乎為零,而自外東北至廣西海防,清朝的國土卻有著漫長2萬多公里的海岸線,在沒有海軍的情況下,港口海岸處處設防,處處漏洞,結果是一個大篩子,到處是窟窿,而英國海軍則憑藉強大的機動性,隨意攻擊防守的薄弱點,而即使清軍有一些善戰勇敢的將領比如關天培、比如陳化成,但是在強大近代化英國軍隊面前,也只能是壯烈殉國。

鴉片戰爭形勢圖

鴉片戰爭爆發後,林則徐被罷官,後來貶斥到新疆,10多年以後,由於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林則徐被啟用調往前線進行鎮壓,結果未到任上,就病逝於途中,據說後來林則徐已經改變禁菸的想法,而鼓勵種植鴉片以抵制外來鴉片,而且林則徐已經深刻的認識到清朝最兇惡的敵人不是英國而是北方邪惡的噬土狂魔沙俄。


大東北的小豆包


1839年6月3日,這一天是後人銘記的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日子,通過生石灰的浸泡,遇水即沸騰的石灰使170箱收繳來的鴉片化為灰燼,隨著退朝的海水衝入大海,鴉片是暫時銷燬了,但接踵而至的是戰爭。


古今中外無數次戰爭證明了無論是唯人還是唯武器或正義非正義,都不足以主導戰爭的最終勝負走向。戰爭是兩個國家或集團綜合實力的對抗,個人的作用頂多是在戰役級別,而無法左右戰略層面的得失影響以及最終結局。

林則徐雖然被譽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但他在戰前對西洋各國的瞭解也屈指可數。甚至認為英國人的褲腿角筆直是因為他們的膝蓋不能彎曲,那自然難以爬上陡峭的炮臺,以至他沒有在意修復加固炮臺,結果戰時英軍爬上了官湧炮臺。


清軍軍官普遍不通現代兵法,不諳熟近代軍事,對英國的軍事能力和戰爭手段都一概懵懂無知。英國士兵用的是燧發滑膛槍,從槍械歷史來說,這種步兵武器還屬於步槍的原始階段。但清國士兵使用的是更為落後的鳥槍和超級笨重的抬槍,並且使用佔多數的還是大刀長毛和弓箭。英國人佔巨大優勢的大炮火力清軍更是不可比擬,發射的是遠射程開花榴彈,而清軍的火炮技術還不如兩百年前明末清初的紅衣大炮。

這是一個近代工業化國家和落後傳統農業國家的實力對決,林則徐憑個人的能力和他對西方列強的不甚瞭解,主觀努力只能裱糊局部的崩塌,客觀上是起不到力挽狂瀾作用的。


看遍山川


怎麼想的?

林則徐借虎門銷煙名垂青史了,可是卻把道光坑慘了。

第一道光把林則徐貶到新疆沒毛病,第二讓林則徐主持鴉片戰爭不可能的。

其實道光在任用林則徐為欽差大臣主持禁菸,還給了他一個特殊的恩典:紫禁城策騎。意思就是林則徐可以在紫禁城遛馬跑一圈。要知道紫禁城這地方,有大臣能被允許有轎子坐已經是恩典了,更多人都得靠雙腿。由此可見道光對林則徐的信任和期許。

在林則徐上任前,道光再三叮囑他禁菸可以,但萬不可過度。因為道光心裡有一杆秤,禁菸必須要禁,但是要儘量避免挑起與列強的戰爭。


可是林則徐去了以後,只能用勇氣可嘉、目光短淺來形容。

林則徐到了廣東後,首先就是要摸清英國的底細,這沒問題。問題出在他找的是一個翻譯,從來得出了一系列的錯誤結論。

  1. 首先英國距離大清很遠,要想過來得半年路程。
  2. 英國軍隊很少,只有20萬。
  3. 英國最高統治者是個女人。
  4. 英國只吃肉,導致海軍身體營養不均衡,容易生病。
  5. 英國面積只有大清四十分之一,英國人口更少。
  6. 英國人在陸地上跑不快。
  7. 只要切斷與英國的貿易,以貿易為主的英國就崩了……

應該以清朝人的世界觀來說,其實林則徐的眼光也不是太過短淺,但是他不知道的是這次的對手不再說已經今非昔比。


他雖然已經開始睜眼看世界了,但是看的卻很模糊。因為他的思維還停留在路途遠近、人口地盤多寡等等舊思想上,導致了這一必然結果。

林則徐從這些信息得出的結論就是幹就完事了,所以虎門銷煙就轟轟烈烈的開始了。

道光看林則徐動作這麼大,著實嚇了一跳。林則徐就趕緊寫了奏摺給道光,其中一句寫道:“知彼萬不敢以侵凌他國之術窺伺中華……”告訴道光英國不敢來犯。因為林則徐也確實相信英國人不會千里迢迢的跑來搞事情的,導致的後果是除了廣東在備戰,其他省一點動作也沒有。

而事實證明了林則徐的預判是錯誤的,清軍根本無力抵擋武器先進的英軍。


最過分的事,林則徐怕道光怪罪,一邊穩住道光說打得不錯,一邊私下聯繫定海鎮海太守組織防禦,企圖把戰事扭轉回來。應該說這都是清朝官員的正常操作,林則徐也免不了俗罷了。

結果可想而知,英國一路打到天津,道光才從虛報的勝利中驚醒。

應該說,禁不禁菸都只是戰爭的導火索,該來的總會來的。鴉片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也不在林則徐一個人的身上。這場戰爭本來就是不平等的對戰,清朝怎麼敗都不為過。

只是從林則徐誤判軍情、莽撞行事、隱瞞戰事的一系列動作來看,讓他來主持整個戰爭,難道是為了再坑道光一把?


幾葦渡當年


如果換成是林則徐來主持對英作戰,中國也不會打贏這場戰爭。因為,在清妖的閉關鎖國和愚民政策的壓制下,我們和英國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忠勇的裕謙,絕非奕山琦善一類的貪生怕死之徒,還不是落得了個全軍覆滅的結局?



只不過,林則徐的抗英態度是堅定不移的,在他的指揮下,即便我國戰敗了,但中英簽訂的停戰條約,屈辱程度將遠低於《中英南京條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