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風情:越南的瘦文化(作者 王以太)

異域風情:越南的瘦文化(作者 王以太)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都有著各自的習俗、好惡和文化,俄羅斯人個大體壯慓悍,常以戰鬥民族號稱。這也許與寒冷有關,體內多儲存些脂肪以抵禦漫長的冬天。相反南方臨近熱帶,就要減少體內的儲存故以瘦小為美,來度過酷暑的灸考。如此看來,越南民族崇尚瘦美的文化就可以理解了。

越南曾長期是中華帝國的附屬國,古時稱安南國,有中華文化的影子,”御敕龍安寺”就建在芽莊,據說是乾隆皇帝賜建的;在他們的“陳香國寶”博物館裡,還陳列有乾隆皇帝的畫像呢。

”有錢難買老來瘦”,是中國視為瑰寶的養生文化,自古被國人推崇,垂垂老矣的八仙們,個個都是白眉長鬚,垂耳瘦腮的形象。而越南的瘦文化不僅體現在人瘦,而且還表現在國瘦、街瘦和房瘦上,戲稱為越南”四瘦”。


打開越南地圖,呈現在面前的是一個南北豎起的長條國家,細細綿延著像一隻臥蠶,緊緊爬在中南半島的東部邊緣,那彎曲的弧形海岸線就長達3300多公里,而寬度最多的地方也就幾百公里,窄的地方還要小。因此在越南沒有東和西的概念,說起來都是南北。也許是因國家的南北狹長,在國人的心理認同上,也就以長長的南北縱深為驕傲了,而短短的東西像是沒有什麼意義。全國的面積也只有32萬平方公里,比我們雲南省還小,但卻生活著54個民族,9000多萬人口,其大部都生活在農村和山區。

越南國家雖小,但地理位置相當重要,東臨我國南海,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有極高的戰略地位,就是現在的越南也號稱為世界第三戰略強國。近代以來,法、日、美、俄先後爭相控制,使越南民族不斷受到外敵入侵。作為近鄰,我們也先後邦助他們驅除外國侵略,援越抗法的奠邊府大捷;二戰時戴安瀾將軍率遠征軍的赴緬作戰;抗美援越的無私援助,先後使越南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國家得到統一,走上了民族獨立的道路。今天,我們高瞻遠矚、摒棄前嫌,再次伸出經濟援助之手,進一步建立了睦鄰友好、合作共贏的國家關係。我們這次的旅越之行,就是兩國友好關係的受益者,當然也從中領略目睹了越南民族的瘦美文化,可謂不虛此行。


常聽說越南出美女,美就美在她的嬌小玲瓏,氣質優雅,就像我們所說的小家碧玉式,沒有租獷的感覺。當然男人也是瘦小精靈,沒有慓形大漢。他(她)們動作迅速,行動敏捷,靈活機動。隨車地陪導遊越籍小夥子靈動的像猴子一樣,車上車下,來回串梭,不知疲倦,精細熱心,服務周道,由於語言不通,只見他打著手勢,並能很快理解領會你的意圖,很好的解決你的問題,滿足你的要求,是個令人喜愛的越南小夥。

越南的美女,不僅表現在嬌小可人,而她們的衣著堪稱一絕。我們國家的女士常以旗袍為美,旗袍會、旗袍秀、旗袍美成了我們的國萃。而聰明的越南人,受到中國旗袍文化的薰陶,在旗袍的基礎上,發展形成了奧黛文化,乍一看形式上像旗袍,但區別在兩邊的開衩上。中國的旗袍開衩在臂部,露大小腿,不穿長褲;而越南的奧黛兩邊的衩開在腰際,分衩以下距離較長,必須穿長褲。腰顯得特瘦弱,也更能顯現女人身體的曲線美。我們在越南國家大型翡翠店裡,看到眾多的女服務員職裝全部是款式一樣的各色奧黛,楊柳細腰間別一部小小的通話機,通話機的小天線柱上,全部掛一香包,有的還加掛個打火機,是自已吸菸必備還是服務為人點火,不得而知,但卻成了商場一景。男服務員則一律穿著奧甲,也和奧黛一樣全是由絲綢緞絹做成的,形式像我們過去男人穿的長衫,佔領右大衿,比我們的長衫稍短,如現在大衣樣長短,但不如女式奧黛好看。奧黛的款式美、有特色,也許是我們看慣了我們的旗袍美,才有這種感覺吧。


越南的街道狹長而窄小,即所謂的“瘦街”。我們的大巴行在街上,搖搖晃晃,速度不快,如對面有車,必須緩緩地避讓、慢慢地會車,艱難地開過去。幾天來未見市內有公交車,導遊說:”很少,全芽莊市只有2條線路。”不知開在何處。代之而興的是大量摩托車,蝗蟲般的飛來闖去,一隊隊一群群地竄來竄去,它們的交通地位高於汽車,汽車必須一路避讓摩托車,走在路的中間靠左,空下右邊路面專留摩托車走,汽車也常常停下來,讓摩托車先行。這樣就更顯得街道擁擠窄小。

越南的摩托車所以盛行,與他們的工業和經濟落後有關。大街兩旁,不時能見到私家開的手工作坊門面。他們基本沒有製造業,汽車、電動車和電等全靠進口,進口的工業品加上關稅後的東西特貴,很多人是買不起的,所以街上看到的汽車很少,即使有也是普通車型,但在那裡已經是豪華的了。因此,街上行走的是大量的摩托車,就像我們過去的自行車和現在的電動車一樣,人手一輛,一家多輛,成為了居家的主要交通工具。

芽莊市屬越南慶和省,作為省會級的市內道路,充其量與我們的邳城、土山、占城上世紀八十年代無異,更不能和邳州、徐州相比了。在市內看到最多的是雙向2車道,幾天裡只看到一條雙向4車道。市內基本沒有人行道,窄的地方,全部混為一處、成為一體了。所謂”街瘦”也就不足為奇了。


你若驚奇他們街道的瘦窄,那麼房屋的瘦窄,那更是奇中之怪了。

我們的房屋從正面看,都是三開間、五開間,甚至更寬,顯得很美觀。但越南的房屋基本都是三米多左右的雙開間,瘦瘦的窄窄的,突兀而孤立,開始我以為是因地勢扁窄,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其實不然,而是普遍現象,甚至是一種美的存在。但它的縱深很長,三米多的雙開間的門面,它的縱深可達十幾到二十來米,從側面看拖著一個大尾巴,若蓋個一層二層還好說,我看到的有七八層高的,導遊說有建十幾二十層的呢!而且不歪不倒,其土建功夫還是可以的。何以如此呢?地貴房貴是一方面,沿街房每平米賣到5一10萬(人民幣)。更重要的是因為房屋的土地使用權終身不變,而且後人可以繼承,能一代代地傳下去,所以有點錢就蓋一點,就像我們過去的農村人一樣有錢就買地。而他們覺得地皮貴就往上加屋,輩輩下來,房子也就越來越高。有了房屋,後輩就可坐享其成,光收房租就夠生活的了。因此走到大街上,看到的都是參差不齊的獨立單房,有的聯排在一起還不顯眼,但有的是獨立單房,尖尖的高聳藍天,成為了一景。

胖為發福,瘦叫壽星,願望一致,情理相通。毋庸置疑,適合自已的文化,就是最好的文化。其實瘦文化也是很美的,就像越南的”四瘦”,就像我們的瘦西湖、瘦”八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