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為什麼不補充現有部隊的空額,而去組建更多的新部隊?

川軍團機槍手迷龍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這事確實透著那麼股子詭異,越往後這種事希特勒乾的就越瘋狂。你比如到了二戰後期的時候,希特勒能幹出將幾個摩托化的反坦克連揉吧在一起,直接掛牌整成一個反坦克師,但您要扒拉一下那幾個人頭,充其量他也就是一個團的兵力。一個團頂一個師,這差老鼻子嘍!

這要是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您整這些個歪瓜劣棗的,還不如把這些個人人員和裝備補充到現有的部隊。

這樣做有很多好處,你比如說,文職人員的配置,行政單位的建制這都能省下老大一塊。本來你前線的部隊人員消耗就大,您還把人力資源填補到了這些個本來就不應該有的建制之中,這是對人力資源極大的浪費。

使短缺的兵員更加的短缺,機構變的更加的臃腫不堪,效率降低的不止是一點,在刻板的德國人眼裡,這簡直就是犯罪。這不就是扁擔倒在了雞窩裡,就剩下搗蛋也幹不了別的了,這也沒誰了都!

這得腦子起多少坑才能幹這種事,這德國人他也不是看不出來,那有著德國裝甲兵之父稱呼的古德里安,也急眼了,這就給希特勒提意見。

這可不能這麼幹了,您一個裝甲師最少的弄四百輛坦克,才能把這門面裝起來。可你瞅瞅一百五十輛這就算一個師,這還算好的,撞上那些個剛剛打完架,那坦克才不到五十輛,你也不給補充,您這也好意思讓他稱為一個裝甲師?這拿出去除了塞牙縫還能幹嘛?

哦!這要趕上打惡仗,前邊的部隊都快頂趴下了,好不容易支援的部隊上來了,一瞅這也叫支援,一個團當一個師的使喚,五十輛坦克當一個裝甲師的糊弄。

您這士氣那是嘩嘩的往下掉,還整不整了,這仗也不用打了,投降就得了。

可希特勒根本就不鳥他,該咋幹還咋幹。把個古德里安氣的,腦殼頂冒火,但也沒得辦法。

大傢伙也知道,這希特勒腦殼肯定沒有起坑,不然他也不可能弄這麼大陣仗和盟國打這二戰。

那為嘛呢?

這就是希特勒的疑心,因為二戰越是往後,那戰爭的局勢越來臭。他德國佬也不是鐵板一塊,這局勢讓人心浮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針對希特勒的刺殺行動,光有據可查的就有二十八次之多,那些個沒有被發現的,就更多了。

舉個例子,當年有著沙漠之狐美譽的隆美爾,這大帥哥就捲入了一場針對希特勒的刺殺行動。當時的情況隆美爾知道有這麼回事,但他沒有阻止,也沒有揭發,直到這事發了,被人家給揪出來。

氣憤的希特勒用一杯毒酒讓隆美爾自殺了。就這事,您要說隆美爾沒有要刺殺希特勒的想法,那是瞎說,不然他就會去揭發去了,畢竟隆美爾能有現在的地位,就是因為有希特勒這位伯樂的存在。

結果呢?他沒有這麼幹,從這裡我們就不難看出,希特勒和國防軍之間已經有了間隙。

咱回頭捋一捋那些個刺殺行動,一多半都有國防軍的軍官參與,這國防軍又是頂在前線的一線部隊,希特勒的疑心病又重,你讓他給你補充兵員,您得讓他好好想想。

所以說一千道一萬,這根子上希特勒已經失去了對國防軍的信任,在二戰後期他手中剩下的底牌不多了。

能讓他老老實實的補充兵員,要麼你的是精英部隊,但就算是精英部隊,您想要全額全員的拿到,那也是困難的,要麼你這部隊表現出絕對的忠誠,這有多少他給你補多少。

咱就說那黨衛軍,一開頭的時候就一衝鋒隊,充其量就一個大隊的實力,到了1933年的是也才五萬來人,這到了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這黨衛軍一傢伙就弄了九十五萬人。師級編制您能從一數到三十八,整整三十八個師,軍級編制就有十八個。

更加奇特的是這些人員,只有少量的是德國人,而這些德國人還盡是一些娃娃兵,其餘的大部分都是老外,細心的數數這就有來自三十國個國家的人員。

就這優先補充的就是這些黨衛軍,沒別的就是因為這些人員對希特勒絕對的忠誠。

舉個例子當年隆美爾帶著他那第六裝甲師在北非和盟軍死磕,他那坦克損失的那叫個慘,扒了敵人的坦克,整零件修理。就是這種情況下,希特勒把那坦克優先補給了黨衛軍,隆美爾連口湯都沒喝上。

咋說呢?這黨衛軍到了二戰後期已經成為了所謂的救火隊,哪裡有缺口,他就頂哪裡,話說這幫人要說戰略戰術差的可不是點上,但要命的是這幫傢伙根本就不要命。

你比方說,希特勒過個生日,他想要哈爾科夫那生產T34的兵工廠,好了這幫人前前後後丟進去一萬多人的命,包括那骷髏師師長的命,那叫個死磕啊,最終拿下了這地,傷亡不可謂不大。

依照希特勒的疑心病,他當然有限補充這些個後來組建的部隊。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史


希特勒的很多行為都存在爭議,他忽視了老部隊的補充工作而浪費寶貴的資源去組建新部隊也是其中之一,最致命的莫過於放著隆美爾征戰北非的第六裝甲師不管,而把珍貴的坦克交給黨衛軍的一群娃娃兵了。


但是當我們換個思考方式不難發現,希特勒的這種做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戰爭年代德國的生產力和人力資源都達到了極限,前線部隊動輒數萬、數十萬的損失不可能瞬間補齊,用於組建新部隊消耗的資源實在是杯水車薪,在這種情況下與其浪費資源去補充已經喪失戰鬥力的老部隊不如組建更有意義的新部隊,這樣的新部隊一般具有振奮士氣的作用,比如頻繁組建的“黨衛軍”部隊。

希特勒組建黨衛軍的狂潮是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敗之後,到1944年黨衛軍的兵力達到了最頂峰的90萬人,而在此之前黨衛軍的規模並不是很大且很少有師一級的建制。1944年同樣也是德軍損失最慘重的一年,這年下半年的巴格拉季昂行動當中,德軍第6航空隊僅有45架戰機,整個中央集團軍群損失了45萬人,其他集團軍群也有10萬人的損失,在不可能使他們恢復元氣的情況下,集中資源組建黨衛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德軍需要能穩定局勢的力量。



黨衛軍真的就能做到力挽狂瀾嗎?筆者想說至少在1942年黨衛軍就是這樣一種救火隊形象,讓各位軍迷津津樂道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就是黨衛軍救火的第一戰。當時援助給曼施坦因的黨衛隊裝甲軍就是整個南方集團軍的救火隊。三個黨衛軍裝甲師堅決執行希特勒搶回哈爾科夫的命令,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將這座生產T-34坦克的城市獻給希特勒做生日禮物,


“骷髏”師師長提奧多-艾克都在此次反擊戰中喪命了,整個黨衛隊裝甲軍傷亡近萬人,裝備損失也到了快要解散的地步,“帝國”師僅剩不到70輛坦克和火炮但仍在堅持進攻。正是黨衛軍的這種頑強擊潰了士氣高昂的蘇軍,也讓希特勒認為有必要補充他們並組建更多的黨衛軍部隊挽救各條防線,事實也就是這樣的,在戰爭末期組建新的黨衛軍其作用遠大於補充老的部隊。


利刃號


誰告訴你的,德國的部隊太多,我今天只找一個典型來給你說說——第3步兵師,這個師就是希特勒第一輪擴軍中擴編的14個師管區(掩人耳目的名字其實就是作戰師)的其中之一,成立於1934年在德國宣佈廢除凡爾賽條約之前就已經建立。

雖然建立的較早但並非是德軍的王牌部隊,這個師最開始只是步兵師,全師只有師屬裝甲偵察營、團屬裝甲排和師部有裝甲車輛,其餘的部隊全部採用乘用車和卡車甚至是畜力車進行機動,作戰能力比裝甲師差遠了,在二戰開始之後只能算是機動部隊中的二線部隊,接下來我來給你講講這個師的戰史。

在開戰之前由於該師卡車不足還有大量的畜你車輛所以最開始的第3師的番號裡並沒有摩托化而是直接被叫做第3步兵師,進行西線戰役的時候該師在穿越比荷盧以及入侵法國的過程中遭到了不小的人員裝備損失。於是在1940年10月該師被調遣回國進行修整,由於這次修整之中補充了大量的卡車,所以該師被重組為第3摩托化步兵師。隨後有參與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但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該師和第6集團軍一起被蘇軍全殲,只有極少數人員倖免。

但在1943年德國還是決定重建這個師,於是以第三摩托化步兵師的倖存人員為基礎,重新組建了第3裝甲擲彈兵師(德國的機械化步兵師),隨後便被補充進南線司令部前往意大利進行防禦,在1944年1月到5月安齊奧登陸戰之中該師再次被打殘,於是在6到7月之間該師撤往弗洛羅薩修整補充,在8月修整完備之後。該師被投入了守衛萊茵的行動之中,最終被盟軍在魯爾區包圍向盟軍投降。

你自己數數這個師被重組了多少次,也不知道你是怎麼得出德軍不補充空額的,不補充空額的部隊能打仗?給你打個最簡單的比方,一個完整的班有2個機槍手,4到5個攜帶衝鋒槍的擲彈兵(其中包括班長副班長),還有6到7個步槍手,我問你機槍手要是掛了不補充新的機槍手過來這個班還有啥戰鬥力,機槍可不是拿著瞎掃的,其餘人可玩不好這東西,部隊不補充只有一個情況那就是準備和其他部隊混合整編了。


開著皮卡打坦克


我們都知道,希特勒新組建的部隊都是“黨衛軍”,而空缺編制的舊部隊是“國防軍”。

之所以這麼做可不是因為什麼自毀長城,而是處於鞏固政權的需要。

毛主席說過一句至理名言:“槍桿子裡出政權。”

這句話我們都非常熟悉了。希特勒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很明白:德國國防軍不是他的槍桿子,不是納粹黨的槍桿子,而是容克貴族,普魯士軍事貴族,與德皇威廉與他的兒子,的槍桿子。而不是他自己的槍桿子。

希特勒的槍桿子,最初是衝鋒隊,後來呢?是黨衛軍。

既然如此,希特勒優待自己的嫡系部隊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截至二戰爆發的時候,希特勒上臺不過數年,其執政根基並不穩固。


歐美國家不遺餘力地將希特勒塑造為一個“獨裁者”地形象,但是事實是,希特勒只不過是檯面上的棋子,至少在1939年前,希特勒都只是個棋子。德國國家的掌舵人,在20世紀30年代是魯登道夫和興登堡,而不是希特勒。當1937年時,魯登道夫和興登堡兩人都去世後,希特勒的政治處境一度非常危險,國防軍的高級軍官們密謀扶持威廉二世復辟。

而希特勒則是一直試圖擴充黨衛軍,那麼發生這些事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戰鬥機解說家


對於二戰期間的德國來說,雖說是擴軍備戰的比較早,但是等蘇德戰爭爆發以後,德軍兵力不足的問題還是表現了出來,

德軍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投入進攻的德軍有152個師,342萬人,如果加上87萬僕從國軍隊,進攻的戰線長度約有1500公里,當時的步兵師如果是投入進攻,每個師的正面一般寬6-10公里。不過隨著戰爭的進行戰線的長度迅速拉長,戰線最長的時候長達6000公里,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有部隊去守衛漫長的戰線,而德軍必須擴編才能完成這個任務。所以成立新的作戰師是一定的。而且在二戰這種規模的戰爭,成立新的作戰部隊是必須的。

在戰爭中,軍隊的動員包括按照戰時編制擴充滿員,組建新的作戰部隊,補充傷亡人員,補充裝備物資。可見成立新的作戰部隊和補充傷亡人員並不矛盾,但是到了德國由於第三帝國內部的混亂管理,這些本來應該很平常的事情都是變得十分複雜。本身德國就是有一隻後備軍,用來補充作戰的損失人員,而德國內部除了國防軍外,還有一個黨衛軍,同時德國空軍又是一個獨立王國,這三個部分都是在給自己爭奪戰爭資源。

由於空軍是戈林的,黨衛軍的後臺是希姆萊,這兩個人在第三帝國位高權重,所以在爭奪資源方面就佔有了優勢,黨衛軍的神話其實就是由於黨衛軍的補給和補充比國防軍要充足,而且幾個精銳的裝甲師,比如希特勒和帝國這樣的裝甲師,編制人數都是比國防軍的裝甲師要大,平均每個師都有2萬人,而一般的國防軍裝甲師都是在1萬出頭。而德國空軍被稱為飼養場,就是說明那邊的人頭太多,但是戰鬥力很差。

由於戰爭的資源,德國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配機制,所以官大的自然佔的份額就大,而國防軍分到的東西自然就少了。所以國防軍得到的補充就少了。而新成立的作戰師由於缺乏骨幹,所以戰鬥力不高,這也就是古德里安抱怨的地方。

擴編動員通常有這樣幾種方式,一變三或者二,就是一個師擴編成3個師或者2個師。

多元組合,就是從各個現役部隊抽調一定數量的軍官和分隊,加上預備役軍官和士兵,編成新的部隊。

升級擴充式,這個就是團長升師長,師長當軍長。

聚集合成式。就是全部用預備役人員組成新的作戰部隊。

這幾種方式各有優缺點,通常是都會組合使用。

對於希特勒來說,補充那些被打的七零八落的作戰師,不如組建新的作戰師,一個新的師是可以馬上拉上去的,尤其是到了戰爭的後期,德軍的戰線千瘡百孔,需要用大量部隊填補戰線的空隙,就像是蘇德戰爭初期的蘇聯那樣,而德國內部的權力鬥爭,使得如何分配戰爭資源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體制,使得本來並不矛盾的補充老部隊和組建新部隊成了一對矛盾。


有痰


我認為主要應該是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基於部隊的士氣和戰場上沉重的兵員補充需求。在德軍閃擊蘇聯的企圖被打破後,蘇德戰場就成了胃口龐大的絞肉機。對於德軍來說,經歷了莫斯科寒冬,見識了t34坦克的威力,肯定有部分德軍的戰鬥意志產生了動搖。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指望這些劫後餘生的老兵們能迅速恢復戰鬥力,甚至會以他們先入為主的悲觀情緒影響新兵們。而後期徵調的很多都是受納粹教育而成長起來的青年們,作為黨衛軍的一份子,他們對希特勒的狂熱崇拜讓後者更加放心,組建這樣的新部隊可以迅速補充前線的兵員需求,或者按照希特勒的想法將他們調配到其他戰線。




第二個原因就是以組建新部隊為由,藉機不補充前線某一地段兵力,達成自己預想中的戰略佈局,這樣就省的手下那些意見不合的將軍們反覆騷擾他了。

曼施坦因曾經提到過。南方集團軍群在9月30日全部抵達第聶伯河一線後,曾經想依靠第聶伯河構築要塞工事,但希特勒當時要將大部分勞力和物資放在大西洋壁壘上。而在之前的戰鬥中,南方集團軍群損傷慘重,在700公里長的防線上,只能調配37個步兵師用於直接防禦,一個師需要防守20公里的防線,且平均下來一個師只有1000名戰鬥人員,即便後備人員如約到達,也只有2000人。

以如此少的部隊,是不能在第聶伯河對岸實施決定性防禦的,而希特勒並不想答應手下那些關於撤出克里木,後撤北方集團軍,在後方陣地建造所謂“東方壁壘”,因此組建新部隊也是希特勒執行堅守每一寸侵佔的土地目標的方式,由於只有他有權力命令何時能讓哪些地段的部隊得到補給,所以這些軍官們也只能按照他的想法來了,人手不夠,只能在原地堅守等待增援。

當然,第二點只是猜測,希特勒是否有這種考慮不能確定。


普魯士之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的納粹德國軍隊隨著戰事越發的膠著、白熱化,希特勒軍隊的損失越來越大,部隊的缺額也越來越多。我們都知道,在戰場中,一直缺額非滿編的部隊是難以承擔重要的作戰任務的。而政治當局最應該做的事情,便是將那些在戰場中受損嚴重的缺額部隊補充起來,重新發揮他們的作用。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卻反其道而行之,以組建新的部隊去替代那些受損嚴重的部隊。這是為什麼呢?



一:迷惑同盟國。

兵者詭道也。在戰場中廝殺,情報也很重要。德國資源是有限的,希特勒如果選擇補充那些缺額部隊,那麼他將失去組建新部隊的力量。而如果這樣做的話,希特勒就會被盟軍認為德國軍隊實力衰退,進而不利於希特勒為自己的政治造勢。所以,希特勒選擇組建新的部隊,使德國軍隊在紙面上的實力呈現增長態勢,迷惑盟軍的間諜,進而為政治宣傳造勢。



二:鼓舞士氣。

初生牛犢不怕虎,那些新組建的部隊雖然沒有什麼作戰經驗,但是他們有一顆急於立功的心。所以在戰場上,那些新組建的部隊會勇於承擔那些非常危險的任務。而希特勒選擇組建這些部隊的原因也在於此。不斷激勵納粹軍隊抵抗同盟國軍隊。



三:鞏固希特勒自身的統治。

在二戰期間,德國軍隊形成了兩個體系,一個是以德國老牌軍事力量為主的國防軍,而另一個便是希特勒的納粹黨衛軍部隊。國防軍歷來不服從希特勒的統治,而且還有著試圖刺殺希特勒的舉動。所以,希特勒為了保持自己的政治地位,便選擇不斷組建新的軍隊,用這些忠於自己的部隊抵抗盟軍的進攻,維護自己的政治權力。




希特勒選擇組建新的部隊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如果不斷補充缺額部隊的話,他便會失去可以在政治上加碼的機會,也會失去擴張納粹黨的機會。所以,他為自己的政治權力,便選擇不斷組建新的部隊了。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在世界第二次大戰時期,可以說德國軍隊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德軍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德國的黨衛軍幾乎擁有了和國防軍一樣的權利。同時,隨著戰爭越來越殘酷,越來越激烈,死亡人數大幅度的增加。軍隊裡有了更多的空額,然而令人不得其解的是,希特勒為何不將這些現有的部隊名額去填滿,而是去組建更多的新部隊呢?


在二戰時期,可以這樣說,黨衛軍是德國的主力軍隊,他幾乎可以和德國的國防軍軍隊相媲美。黨衛軍對希特勒負責,同時在希特勒成為德國的總理之後,希特勒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便大量的組建新的部隊,以來讓人們服從自己的魔鬼統治。

希特勒之所以組建那麼多的部隊,是因為希特勒認為德國當時有這種能力去組建這大量的軍隊。因為在二戰時期,德國的軍事裝備在世界上稱得上數一數二的。其次,德國的軍人都經過專門的訓練,軍人們的素質都是非常高的。除此之外,在當時,德國還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科技超強大國,並且擁有強大的工業體系。綜合各方面來看,德國處於當時全球領先的地位。所以,希特勒組建了大量的新部隊。 戰爭是無情的,戰場是殘酷的。置身於戰場之上,死亡隨時可能會來臨。尤其是世界第二次大戰時期,不論是百姓還是軍人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口死亡。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將矛頭指向德國,尤其是希特勒那慘絕人寰的殺戮。希特勒為了使自己的魔鬼政權一直實行下去,為使自己的政權不覆滅,想讓世人都在他的統治之下。希特勒組建大量的軍團,是為了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以來為自己所用。補充大量的後備人員,以便在情況危機時,隨時派出這些後備力量衝鋒上陣。


軍武哨兵


不是,誰跟你說新組建的部隊沒有老部隊戰鬥經驗更加豐富一點兒。

講道理,你這個東西並不是當時希特勒真實的想法,有一點兒以偏蓋全了,你只知道希特勒組建的是新不對,把老部隊給拋棄了,但你不知道的是希特勒這麼做是有道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人的情況十分危急,一個國家單挑幾個國家,而且有哪個國家是善茬?

所以部隊在前線的損耗很大,很多成建制的部隊在前線打了一仗之後,建制殘了,人員少了,裝備少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繼續的給這些老部隊補充新的兵員,那老部隊戰鬥力下降不說,新兵上了戰場那簡直就是活靶子,那簡直就是去送死的。

所以希特勒的做法其實就是將建制已經殘了的老部隊合併起來,成為了一隻新的部隊,原先的建制放棄,這樣組成了一支由精兵組成的精銳之師,你說戰鬥力比較低,誰信啊?

況且當時希特勒主要補充的部隊是黨衛軍,而不是國防軍,(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我們都知道希特勒的納粹德國軍隊裡面其實分兩支部隊,一支是國防軍受,國防部指揮一直是黨衛軍。雖然名義上面也受國防部指揮,但是事實上面他們是一支只服從於納粹的軍隊。

兩支軍隊戰鬥力都挺彪悍的,但是國防軍的使用上面確實存在著一種問題,那就是一旦戰場的形勢對整個德國不利的情況之下,國防軍容易發生返水,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家想想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人為什麼投降,不就是德國海軍自己鬧叛變,然後搞的整個德國一起投降了。

在當時的西線戰場上面,盟軍的士兵和德國人作戰的時候遇到德國國防軍或許還能夠商量一下,但是遇到黨衛軍或者是更加狂熱的希特勒青年隊,按照當時美國一個基層指揮官的說法,那就是把他們全給報銷了!

黨衛軍是更加狂熱的納粹德國的軍隊,所以在給他們補充軍隊的時候,可能裝備和其他方面的考量就稍微少了些。

當然言歸正傳,說到這個建制的問題,其實你這種思路跟當時的斯大林差不多。

希特勒是把老的部隊給撤掉以後,然後將老部隊裡面殘存的建制合併成一支新的部隊,但是斯大林的不對的話,那就是老部隊被打殘了,新的不對照樣組建起來。

這也就造成了一場戰役結束了以後,到第二場戰役開始之前,德國人想盡辦法的收縮部隊的編制,斯大林就是想著怎麼把自己部隊的編制變多,這也造成了斯大林說明的部隊建制永遠都不是完整的,那朱可夫等少數幾個集團軍手裡面的建制完整以外,其他的部隊都是缺斤少兩的,這並不影響斯大林在使用這些部隊的時候大筆一揮,反正前蘇聯上去拼的不是建制,拼的是人,那次打仗不是以幾十萬人作為計算的。

相比較而言希特勒的那種做法其實更加科學一點,將現存的老兵和精銳部隊組成骨幹在戰場上面作為突擊力量使用,還算得上是對於老兵的一種尊重,如果讓老兵家新兵這種杏仁夾核桃的方式,就算有再多的老兵,也有可能因為新兵的問題而拖累,部隊的戰鬥力也提不上去。


漩渦鳴人yy


在二戰時期,德國可以說是窮兵黷武,德軍人數在最高峰時期接近八百萬人,而德國的總人口只有六千多萬。一些人甚至認為德國有一千多萬的軍隊,而這個錯覺主要是因為德國的軍隊的編制比較多的原因。希特勒總是想要增加部隊的番號,而德國沒有這麼多的軍隊所以只能用一些小股部隊拼湊。希特勒是一個只在軍隊中做過下級軍官的人,絲毫不懂得真正的戰爭,也不懂得軍事編制的重要性。而在當時的德國,希特勒喜歡那就一定要去做,所以當時的一些軍事將領都因此和希特勒產生了一定的分歧。


其中古德里安一直認為一個坦克裝甲集群需要有400輛坦克,而希特勒為了顯示自己人多勢眾,對於坦克師的裝備一再的閹割,一個坦克師的坦克數量從來沒有能夠超過200輛,而比較少的裝甲師的數量甚至不到50輛坦克,這樣自然也就影響到了軍隊的戰鬥力。除了裝甲軍之外,當時的德國步兵也是一樣,很多步兵師的人數甚至不到半個師,就算是一些精銳部隊也很少能夠滿員的。

希特勒曾經自豪的說:我沒有上過一天的軍校,但是我打下來了半個歐洲。不可否認希特勒確實是一個天才,但是希特勒的軍事基礎並不紮實,一個滿編的師,要比兩到三個不滿編的師戰鬥力更強,雖然後者可能在人數上佔據優勢。軍隊人數滿編對於戰場指揮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哪個司令員在指揮之前喜歡翻開人數表算人數。軍隊的人數不足,也影響到士氣,在當時一個德國師在面對蘇聯師的時候,往往因為人數不足而缺乏信心。

希特勒的騙術事實上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他的對手蘇聯擁有更多的人口,也有更多地部隊。事實證明,希特勒雖然讓自己在短期內顯得足夠的強大,但是長期看來,在戰場上因為編制的問題帶來的失利卻是不可挽回的。希特勒的假裝很強大也讓蘇聯危機感十足,不僅擴張了1200萬大軍,還拉攏了美英一起夾擊德國,最終更快的促進了德國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