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昏君嗎?

九星毒奶江曉


凡人凡語:當然不是。“勸君少罵秦始皇”,“祖龍魂死秦猶在”。

虎狼少年橫空出世

公元前259年,正月間,趙國邯鄲的老百姓可能還沉浸在新春的喜慶祥和之中。

在城中秦國公子異人的家中,異人的寵妾趙姬,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嬰兒響徹雲霄的一聲啼哭,劃破天際,一個男嬰就這樣悄然降生人間。但這響亮的啼哭聲,很快被節日的喧鬧聲和家人的嘆息聲所淹沒。

始皇贏政就這樣出生了。因為此時身在趙國,起名趙政。

這位秦國公子,是被質趙國多年,隨著兩國關係的不斷惡化,這位公子的處境也很是艱難,生活窘迫不堪。正是有了趙國商人呂不韋的幫助,才得以勉強度日。當然自他出生以來也沒過過幾天好日子,他是自己父親安國君,眾多兒子中最不受待見一個,所以才被質於敵國。

此時孩子的降臨,異人初為人父的喜悅稍縱即逝,空留一聲哀嘆繞樑不絕。

被父拋棄少年不幸

公元前256年,此時趙政已經3歲。

呂不韋認為異人“奇貨可居”,於是存心幫助。在呂不韋的幫助下,認安國君的寵妃華陽夫人作養母,改名子楚。

同年異人和呂不韋逃回秦國,拋下三歲的趙政和趙姬。這樣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母子倆在趙國相依為命,又度過了7年的艱難歲月。

可能正是因為這十年,生活磨練,使秦政養成了,堅毅冷酷的性格。誰能想過,一個孩子在這十年當中,經歷了一些什麼事情!

公元前250年,異人的父親即位三天,暴病身亡,也可能是被秦昭王(在位56年)熬死了。順理成章異人即位,也就是秦莊襄王。此時快十歲的贏政和自己母親,終於苦盡甘來,返回秦國。

否極泰來終承大統

公元前247,在位三年的秦莊襄王,便英年早逝。贏政於同年即位,這時贏政13歲,這可謂少年天子。

即位之初,距離自己加冠親政還有八年,也可能是壓抑了太久太久,承受了太多太多。

公元前238年,贏政21歲,終於可以擺脫,相父呂不韋對朝政的把持,去開創屬於自己的時代和歷史。

親政後考驗贏政執政能力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平定長信侯嫪毐叛亂。嫪毐與趙姬通姦,私生兩子,起兵造反,擅稱假父,是可忍孰不可忍。

嫪毐可能是史上第一個小白臉,小白臉終歸是小白臉,恬不知恥,最終落得車裂滅族的下場。

六合諸侯一統天下

公元前221年,始皇親政後17年後,先後滅掉趙、韓、燕、魏、楚、齊六國,一統中原。可謂“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載”。

想想自春秋戰國以來的500多年間,群雄爭霸,問鼎中原,多少英雄你方唱罷我登場,皆想稱雄中原而不得,然而天命終於落在了贏政身上,是歷史選擇了秦始皇。後派趙佗南征南越,蒙恬修築長城,北伐匈奴。

政治上,廢分封行郡縣,影響千年至今;經濟上,統一度量衡、道路,溝通天下,匯通四方;文化上,統一文字,統一意識形態,焚書坑儒;軍事上,軍功受爵,廢除世襲。工程上,修築長城,建阿房宮,始皇帝陵。

終於實現了一統天下的夢想,打下了一個大大的疆土。始皇帝認為自己,德蓋三皇,功過五帝,乃稱皇帝以彰顯其功業。

祖龍魂死秦政猶在

始皇帝開創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文化歷史,對促進民族融合,經濟發展,秦政之法影響千年,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形成皆得益於此。

李贄“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

但焚書坑儒、濫用民力、徭役繁重讓人詬病,甚至被人認為是暴君。一棍子打死,再踩上一萬隻腳,實是有些冤枉。當然也不是否定始皇帝生性冷酷的一面。

毛澤東的七律《讀封建論》曾直言:“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枇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這是對始皇帝開創的郡縣制的直接肯定,當時的郡縣制打破貴族世襲,郡守縣令由皇帝任免,大大的加強了皇帝集權,為中華文化注入了“大一統”、“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文化基因。後世雖然在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都是大分裂時期,但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總是歸於統一。

而沒有像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旦分裂,就無法統一,進而導致民族宗教問題,是國家和人民常年處於戰亂之中。

同時也順應了時代潮流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為大漢朝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魯迅也說“秦始皇確實冤枉的很,他吃虧是在二世而亡”。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意思就是對柳宗元觀點的肯定,難不成要回到文王分封制的時代不成。

“自從秦開創了大一統的王朝,“百代都行秦政法”,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千年,可謂“祖龍魂死秦猶在”。

結語

康熙朝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六尺巷的故事,成就了一段佳話,傳為美談。那句“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流傳至今。

一紙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我想說的是始皇帝從來都沒有死去,一直影響至今,祖龍雖死,英魂永存。


劉觀復


大家好,我是葡萄,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們看到的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至於秦始皇到底是昏君還是明君?我認為是有時代侷限性的!

在當時秦朝橫掃六國的時候,戰爭肯定會導致人民死傷慘重,怨聲載道的,尤其是東方六國的人民!那時肯定在人民心裡秦始皇就是暴君!廢分封制建立郡縣制削弱貴族的勢力和利益也肯定在貴族階級也是一樣的昏君!始皇帝在當時做的一系列措施,如統一度量衡,車同輒,統一文字等這些政策另六國人民的生活習慣全部打亂,學習新的東西,增加了生活成本,也是人民怨聲載道的原因!

但後面的朝代甚至現代都享受著秦始皇的那些政策帶來的紅利。萬里長城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在中國歷史上為中原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統一度量衡,文字,車輪,建立郡縣制,這些都是推動歷史的進步重要措施!那麼他是不是明君呢?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說,他是不是明君要看他對社會進步有沒有起到推動作用!


葡萄的日常


秦始皇不但殘暴。而且昏庸。最典型的是傾盡天下之財尋仙求長生。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始皇二十八年,嬴政遣徐福發童難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三十二年,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得讖言:亡秦者胡也(胡亥)。始皇以為胡人,便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擊胡人,略取河南地。

盧生說秦始皇:神仙不輕易見人,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可得。秦始皇為求不死之藥,自謂“真人”,不稱“朕”。行為詭秘,乃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複道甬道相連,帷賬鐘鼓美人衝之。有言其處者,罪死。有中人告丞相,始皇怒:詔捕中人及在旁者,皆殺之。自是之後,莫知其行所在。

如果秦始皇晚死幾年,大秦帝國會提前一年滅亡。因為陳勝吳廣起義,秦始皇隱遁於咸陽。群臣找不到“贏真人”。沒有秦始皇的詔書和虎符。誰也無權調動兵力。

附錄:最後提一個選擇問題。秦始皇晚年的稱謂什麼?a朕、b皇帝、c陛下、d真人。


楊朱學派


作為一個喜歡歷史的律師,我認為秦始皇顯然不是昏君,相反,他為中華民族的基業長青奠定的穩固的基因,理由如下:

一、結束戰國混戰的局面,相對於鬆散的週期封建制,建立了緊密的中央集權制,實現了中華民族第一真正的統一。

二、勵精圖治,任內連趙魏韓燕的長城修、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建立郡縣制,徹底廢除了憑藉出身獲得社會地位的封建制,實現了中華民族真正的同文同種,為他之後的中國的大一統奠定的最底層的基因,這方面的作用怎麼點贊都不為過。

三、秉持秦國的依法治國傳統,制定了大量科學完整的法律制度,這方面有《睡虎地秦簡》,儘管它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但是它相對於人治,實現了國家治理的公平和高效。儘管還是有很大腦筋不清楚的人還傾心道德治國,但是,一個良好的法治秩序,其實是讓整個社會的人活得輕鬆愉快。一個靠個人生存技巧與生活智慧去贏得生存資料的社會,其實最後都是生活在爭先恐後的恐懼之中,那些聰明智慧最後不過是零和博弈遊戲而已。你通過鑽營獲得的好處,在另一處可能被他人通過鑽營佔去了。利益總是處於不確定的狀態,今天是你的,明天是他的。你願意活在這樣的社會嗎?你難道受人治的苦還不夠多?

四、焚書坑儒的屎盆子不能扣在嬴政的頭上。現在的歷史文獻證明,他並沒有坑殺所有的儒生,也沒有焚燒所有的書籍,只是針對一些頑固不化念念不忘恢復舊制的舊貴族及其御用文人和相關書籍。而且他燒掉的僅僅是藏在民間的這方面書籍,在國家圖書館仍然保有相關的備份,真正的罪人是一把火燒掉阿房宮的項羽,這把火🔥將這些歷史文獻也付之一炬了。

正因為這些,所以連毛澤東也在為他抱不平,例如他在《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中說: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海宇段案


我是閒話說歷史,我來回答。

一般評判君王大致也脫不開這幾個範疇,暴君、明君、昏君還有個庸君,把秦始皇放在這裡來看,以他的功績無論如何也算不到昏君裡頭去,庸君更說不上。

簡單說一下秦始皇的功績。

1、一統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其建立的郡縣制我覺得是一種現代國家體系,從秦朝開始中國已經脫離了封建社會的範疇,這是一種新型的國家治理模式。

2、書同文,車同軌,我覺得這一點雖然被很多史家強調了其重要作用,但還是被低估了,如果說一統六國是從武力上製造了一個大一統王朝,那麼這一點就是從文化上造就了一個大一統王朝。

3、修築長城,開挖靈渠,修築了秦直道,從空間讓整個國家聯繫得更為緊密,對於西南、東南以及北方的征伐讓領土進一步擴大,使得百越等地第一次成為了中原王朝的組成部分。

4、功績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既然我們說秦始皇既不是昏君,也不是庸君,那就只能算到暴君或明君了,放暴君很多人同意的,畢竟史書記載上長篇累牘的寫著秦朝如何殘暴無道,以至短短兩代就忘了。

問題是秦始皇以及他所統治的秦朝真的能稱得上“暴秦”嗎?1975年在雲夢縣出土的雲夢秦簡,以及2001年在龍山縣出土的裡耶秦簡,裡面有關於秦朝法律的詳細記載,條理分明,結構嚴謹,從法律條文來看,稱得上寬和。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陳勝吳廣起義,其起因是大雨導致陳勝吳廣他們不能及時趕到目的地,按律要被處死,但是雲夢秦簡上卻明確記錄了“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也),及詣。水雨,除興。”簡單白說來說就是,不認真為辦事(徵發徭役)要交兩副盔甲的罰金,遲到三五天,要被罵,遲到六到十天,要交一副盾牌當罰金……要是因為下雨耽誤了,可以免徵一次。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秦始皇時期的秦律是相當合理的,應該是後世的不肖子孫改了律法,最後亡國了。

那麼到底為什麼秦朝以及秦始皇會傳出“暴秦”的名聲呢?

我覺得可能是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始皇常年四季不是用兵打戰就是搞大工程,耗費了大量的國力和民力,又比如握筆的六國貴族們對秦和秦始皇不遺餘力的抹黑,我覺得後者對秦以及始皇帝后世形象的作用更大些。

不管怎麼樣,“千秋萬代行秦法”是個事實。


閒話說歷史


秦始皇是一代強君明主,是一位很勤政有為的帝王,晝斷案夜理書,衡石量書,沒天批閱120斤奏摺。秦始皇統治時期沒有農民起義,沒有大量饑民老百姓吃不上飯的現象。秦始皇統一六國對六國百姓一視同仁沒有屠城百姓,對六國遺族也沒有誅殺,善待功臣良將,對戰敗將領也沒有苛責,大臣是直言進諫,能知錯就改,對當面嘲笑他的博士也沒有責難,一直重用的是蒙恬、蒙毅等有功重臣,是一個包容的帝王。

秦始皇時期實行的是“緩秦始皇時期實行的是“緩刑罰,薄賦斂”的政策,出土的裡耶秦簡記載,秦始皇時期的田賦稅是7%,8.5%,8.82%都沒有超過9%,平均稅賦是十二稅一,並不是董仲舒說的農民收入的三分之二上繳以及班固在《漢書》中寫的泰半之賦。出土的睡虎地秦簡,秦時期服徭役是有工錢、管飯和按規定配發衣服的;一家不能同時徵調兩人服役,農忙時節即便是犯罪服刑的人員也有40天的假期回家務農;女性從事擅長的工作與男性同酬等等,與後世非秦說法不同。

秦始皇北擊匈奴築長城也並不是剛統一六國後就開始的,而是在休養生息後的始皇三十二年進行的,長城是蒙恬擊敗匈奴後率領將眾在原秦、趙、燕長城基礎上連接修築,大概5年時間,史記記載除了後來有違法的官吏被罰去修長城,沒有再次大規模徵調百姓去修築長城的記錄。

統一後,在始皇二十八年遷百姓三萬戶到瑯琊臺居住,免除他們十二年的賦稅徭役;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賜每裡黔首六石米,二羊;三十三年,徵發典押、贅婿,商販去陸梁地區;三十五年修道路,遷三萬家到驪邑,五萬家到雲陽,都免除十年的賦稅徭役;三十五年因咸陽人口多居住不下,選址修阿房宮,考古證明阿房宮到秦二世時期修建了夯土基;三十六年,遷三萬戶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區,每戶授爵位一級;秦始皇時期是國家建設和免除百姓徭役稅賦,授爵政策相輔相成的進行的。

始皇雖然後期有派人尋仙問藥,但一直都很謹醒,從沒有鬆懈過朝政,一直重用的是蒙恬、蒙毅等有功重臣,否則術士盧生他們也不會逃跑,說秦始皇是“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是用秤量各種書寫文件的竹簡,白日夜晚處理的文件都有定額,閱讀達不到定額,自己就不休息。而且史記記載中也沒有始皇帝吃任何丹藥的記載。


山林騰勝


歷史上多言秦始皇是暴君,而鮮有言及其為昏君的。

昏君的標準,往往都用荒淫無道來詮釋,或者就是智商嚴重低於常人的,如面對百姓捱餓卻說出“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司馬衷,如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姬宮湦,如罷退賢良、任用奸臣且誤判形勢的宋徽宗趙佶。

而統一中國之後,從秦始皇的所作所為上看,真心不能冠之以昏君。國家大事,一是朝堂、一是邊防、一是民治。

1.就朝堂而言,秦始皇所用之人,如李斯、蒙恬、王翦等,皆是人中龍鳳,要麼是治國之才要麼是安邦柱石。

秦始皇對大勢的判斷也是極富遠見的,棄分封推郡縣,理順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

而百代皆行秦政制,更是有力地證明了秦始皇所創制的皇帝、三公九卿的權力制度,是符合統治需要的。

2.就邊防而言,秦始皇北伐匈奴,除直道、築長城,可以說確定了後世中國的北方邊界,抵禦了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

而其南征百越,將中國南部邊界推至南海,並大肆移民,使得南方再無邊患,應該說是有萬世之功的。

3.就民治而言,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以及整治天下的馳道天下、疏浚江河,等等這些政治舉措確保了大一統的中國得以凝聚和鞏固。

如果說秦始皇就一直正確、高瞻遠矚,那也不是,但不能過於苛求古人,應該放在他的時代來認識和評價他。但是,秦始皇在三件事的處理上確實需要檢討的。

一個是寫放六國宮室、修阿房宮、建驪山陵墓,確實耗費了大量民力。秦末的農民起義,跟這件事是有關係的,可以認為是民治上的敗筆。

一個是聽從李斯建議焚書坑儒,至少說明他在意識形態的工作上有些簡單粗暴了。新建的大一統的秦帝國到底應該建立什麼樣的價值觀和共同意識,簡單的以發治國和以吏為師,僅具有工具意義,而缺乏本體和價值意義,過於粗糙了。

一個是接班人的問題沒有處理好,是著實沒有處理好。其實秦皇漢武往往相提並論,因為二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是極為相似。但漢武帝在接班人的問題上要做得更好,起碼是做了妥善的安排了,應該由那個孩子來繼位、應該由誰來做顧命大臣、應該怎樣防範母壯子弱的問題,等等。但秦始皇死的時候,長子扶蘇在長城監軍,主要股肱大臣就是李斯在身邊,還有一個壞到骨子裡的太監不離左右,然後就是最疼愛的小兒子胡亥跟著巡行。就這樣,腦子真有問題的胡亥就糊里糊塗的當了皇帝。


減水書生


秦朝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幾年壽命,但做的事比其他朝幾百都多。

1、統一度量衡。交易、統計、測量都有了規範。

2、統一兵器規範。讓所有兵器有了統一標準,零部件直接可替換,制式生產。

3、修長城。物理上抵禦外敵,更重要是心理上,讓國人有了大統一思想,只要是長城圈起來的區域,就是一家人。這個直接影響到後世每個朝代。

4、修直道。七百多公里的直道,用了大概五年就成了,相當於現在的高速公路,一直使用到清晚期。

5、廢除封建制度,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

6、是統一文字。從此大中華再無溝通障礙。

7、抗擊匈奴、征伐百越,奪回河套地區、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8、是統一貨幣。

9、車同軌。交通工具有了統一制式,維護方便,修建基礎道路也有了標準。

10、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11、修建鄭國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餘里,改造了鹽鹼地4萬餘頃。

這就是僅僅十幾年壽命的秦朝給後人留下的財富。哪項工程放現在也不是小事,何況那時全靠人抬馬拉。

皇帝本人也一直在各處巡查,基本不在都城。跟著這樣的領導做事,的確和很辛苦的,沒有喘息時間,一個人要當十個人用。

各地貴族也抓住機會煽動起義,都破城了也沒把南方的軍隊調回來,說明秦國君想的是後世萬代疆土,比國內政權很好重要,也可能是輕視了起義力量,太自信了,把重軍調離中原。試想,如果秦王只是想保住帝位,讓幾十萬大軍守住關中,哪個起義軍能打得過大秦銳士?

當時的百姓的確很苦,這麼多工程都要做,民怨不可避免,立場不同。帝王想的是建萬世偉業,百姓想的是能否少點稅負,能否吃飽。只能說:過在當代,功在後世。

千古一帝,這樣轟轟烈烈的帝王值得敬佩!


西安中意迪威傢俱網店


我認為這是極其荒謬的說法!

秦始皇嬴政自幼熟讀兵書,博覽當代著作,刻苦勤奮,勇猛強悍,製法嚴謹,重用人才,才得以凝聚民心,鼓舞士氣,最終統一六國,南征越族,北擊匈奴,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

真的不知道琴皇昏庸在哪裡?至於臨終前的失誤,無非是沒有認識到趙高的陰險狡詐,在危急時刻安派錯了留在身邊的人選,以至於被趙高與李斯顛倒了黑白,禍亂了朝綱,挾持著秦二世走到了王朝盡頭。




飛天舞嫦


身在鬧市,心向青山


秦始皇可以稱之為暴君,但絕對不是昏君。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所謂“無道昏君”,就是毫無道義和信義的昏聵之主,秦始皇一生雄才大略,死的時候也才49歲,與昏庸之主毫不搭邊。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被誇大了,且不說他殺的只是妖言惑眾的方士,其焚書造成的危害遠遠小於項羽放火燒燬咸陽宮。

與古代不同,秦始皇巨大的歷史貢獻已被現代人普遍接受,但不得不承認,對於當時的人來說,秦始皇確實是一個暴君。

1,秦朝法令嚴苛,民怨鼎沸。

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

2,秦始皇濫用民力,好大喜功。

雖說秦始皇所作所為功在千秋,可是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比如建造阿房宮、驪山陵墓、修長城等等,確實不是老百姓所能忍受的,史載:

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嚴重狀況,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

這也是為何陳勝振臂一呼天下皆反的重要原因。


所以,兩千年之後的我們可以將秦始皇視為華夏民族的偉人――千古一帝來稱頌,但同時也不必否定秦始皇的暴政。

秦始皇是我國兩千年帝制的開創者,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與昏君毫不搭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